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耦隔离串口通信装置,包括电阻R1‑R8、电容C1‑C6、三极管Q1‑Q4、连接器P1‑P2、光耦隔离US1‑US2和集成电路U1‑U2;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普通廉价低速光耦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了115200高波特率通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通讯效率;能够实现DC1.8‑5V之间任意电平的转换,使用户在电平转换方面更加便捷;使用了高隔离耐压的宽脚距光耦,隔离耐压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光耦隔离串口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阻R1-R8、电容C1-C6、三极管Q1-Q4、连接器P1-P2、光耦隔离US1-US2和集成电路U1-U2;所述连接器P1的第1针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3管脚、所述光耦隔离US2的第4管脚连接;所述连接器P1的第2针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连接器P1的第3针脚通过所述电阻R4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连接器P1的第4针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1-C2的第二端、所述三极管Q2-Q3的发射极、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1管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2管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光耦隔离US1的第1管脚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1的第2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1的第4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2的第3管脚、所述连接器P2的1管脚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1的第3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3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连接器P2的3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1、Q4的发射极、所述连接器P2的4管脚、所述电容C4-C5的第二端、所述集成电路U2的第1管脚连接;所述连接器P2的2管脚通过所述电阻R8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2的第2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2的第1管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5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2的第2管脚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2的第3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光耦隔离串口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阻R1-R8、电容C1-C6、三极管Q1-Q4、连接器P1-P2、光耦隔离US1-US2和集成电路U1-U2;所述连接器P1的第1针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3管脚、所述光耦隔离US2的第4管脚连接;所述连接器P1的第2针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连接器P1的第3针脚通过所述电阻R4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连接器P1的第4针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1-C2的第二端、所述三极管Q2-Q3的发射极、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1管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2管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光耦隔离US1的第1管脚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1的第2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1的第4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2的第3管脚、所述连接器P2的1管脚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1的第3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3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连接器P2的3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1、Q4的发射极、所述连接器P2的4管脚、所述电容C4-C5的第二端、所述集成电路U2的第1管脚连接;所述连接器P2的2管脚通过所述电阻R8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2的第2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2的第1管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5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2的第2管脚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2的第3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耦隔离串口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P1作为输入接口;所述连接器P2作为输出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耦隔离串口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电路U1-U2的型号均为LN6206-1.5V。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耦隔离串口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耦隔离US1-US2的型号均为EL101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耦隔离串口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Q1-Q4均为NPN型三极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光耦隔离串口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Q1-Q4的型号均为S8050或者SOT23。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串口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光耦隔离串口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市场上,用常见光耦构建的串口通讯一直存在着速度上不去的问题,而要高速通讯就必须使用昂贵的高速光耦来实现,且用户在实现电平转换方面存在诸多不便。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耦隔离串口通信装置,解决的上述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光耦隔离串口通信装置,包括电阻R1-R8、电容C1-C6、三极管Q1-Q4、连接器P1-P2、光耦隔离US1-US2和集成电路U1-U2;所述连接器P1的第1针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3管脚、所述光耦隔离US2的第4管脚连接;所述连接器P1的第2针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连接器P1的第3针脚通过所述电阻R4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连接器P1的第4针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1-C2的第二端、所述三极管Q2-Q3的发射极、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1管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2管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光耦隔离US1的第1管脚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1的第2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1的第4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2的第3管脚、所述连接器P2的1管脚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1的第3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3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连接器P2的3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1、Q4的发射极、所述连接器P2的4管脚、所述电容C4-C5的第二端、所述集成电路U2的第1管脚连接;所述连接器P2的2管脚通过所述电阻R8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2的第2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2的第1管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5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2的第2管脚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2的第3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器P1作为输入接口;所述连接器P2作为输出接口。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集成电路U1-U2的型号均为LN6206-1.5V。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光耦隔离US1-US2的型号均为EL1018。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三极管Q1-Q4均为NPN型三极管。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三极管Q1-Q4的型号均为S8050或者SOT23。
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普通廉价低速光耦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了115200高波特率通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通讯效率;能够实现DC1.8-5V之间任意电平的转换,使用户在电平转换方面更加便捷;使用了高隔离耐压的宽脚距光耦,隔离耐压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光耦隔离串口通信装置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固定”、“一体成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标示。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是:
一种光耦隔离串口通信装置,包括电阻R1-R8、电容C1-C6、三极管Q1-Q4、连接器P1-P2、光耦隔离US1-US2和集成电路U1-U2;所述连接器P1的第1针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3管脚、所述光耦隔离US2的第4管脚连接;所述连接器P1的第2针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连接器P1的第3针脚通过所述电阻R4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连接器P1的第4针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1-C2的第二端、所述三极管Q2-Q3的发射极、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1管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2管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光耦隔离US1的第1管脚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1的第2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1的第4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2的第3管脚、所述连接器P2的1管脚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1的第3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3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连接器P2的3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1、Q4的发射极、所述连接器P2的4管脚、所述电容C4-C5的第二端、所述集成电路U2的第1管脚连接;所述连接器P2的2管脚通过所述电阻R8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2的第2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2的第1管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5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2的第2管脚连接;所述光耦隔离US2的第3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器P1作为输入接口;所述连接器P2作为输出接口。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集成电路U1-U2的型号均为LN6206-1.5V。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光耦隔离US1-US2的型号均为EL1018。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三极管Q1-Q4均为NPN型三极管。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三极管Q1-Q4的型号均为S8050或者SOT23。
本申请就是基于让光耦内三极管无法饱和而设计的,这样光耦内三极管就能始终工作在线性范围内,通讯速度相对更快。
由于输出级三极管Vbe的钳位,光耦输出三极管是永远都无法饱和的,但是为了让三极管工作在性能更好的工作点,所以进一步通过LDO稳定光耦输入发光二极管的工作电流,这样就实现了1.8V-5V全电平最佳性能表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并且,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49410.3
申请日:2019-01-1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201050U
授权时间:20190802
主分类号:H03K 19/013
专利分类号:H03K19/013;H03K19/018
范畴分类:38J;
申请人:深圳市鹏盈贸易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深圳市鹏盈贸易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门街道人民北路洪湖大厦1409室
发明人:周列寨
第一发明人:周列寨
当前权利人:深圳市鹏盈贸易有限公司
代理人:谭丽莎
代理机构:44545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众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54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