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导电膜、触控屏、触摸显示模组以及移动终端论文和设计-谢邦星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导电膜、触控屏、触摸显示模组以及移动终端。该触控导电膜,包括:基底,包括可视区及非可视区;导电层,设置在基底上,包括位于非可视区的线路;遮光保护层,粘贴在非可视区,以遮盖线路,遮光保护层包括远离可视区的外边缘与靠近可视区的内边缘,外边缘与最外侧的线路搭接。在上述触控导电膜中,遮光保护层采用粘贴的方式形成于导电层上,相对于传统的采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在保护盖板上形成遮光层的方式,具有更好的遮光效果。而且遮光保护层的外边缘与最外侧的线路搭接,相对于外边缘延伸至最外侧的线路的外侧,可以增加遮光保护层的附着力,防止粘贴的遮光保护层脱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触控导电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包括可视区及非可视区;导电层,设置在所述基底上,包括位于所述非可视区的线路;以及遮光保护层,粘贴在所述非可视区,以遮盖所述线路,所述遮光保护层包括远离所述可视区的外边缘与靠近所述可视区的内边缘,所述外边缘与最外侧的所述线路搭接。

设计方案

1.一种触控导电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包括可视区及非可视区;

导电层,设置在所述基底上,包括位于所述非可视区的线路;以及

遮光保护层,粘贴在所述非可视区,以遮盖所述线路,所述遮光保护层包括远离所述可视区的外边缘与靠近所述可视区的内边缘,所述外边缘与最外侧的所述线路搭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保护层的厚度为2-6.5微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最外侧的所述线路包括远离所述可视区的参考边缘,所述外边缘相对于所述参考边缘更靠近所述可视区,所述外边缘与所述参考边缘之间的间距为5-15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导电膜还包括透明保护层,所述透明保护层覆盖所述基底设有所述导电层的表面,所述透明保护层位于所述遮光保护层与所述基底之间,或者所述透明保护层位于所述遮光保护层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还包括位于所述可视区的触控电极,所述线路包括引线与地线,所述引线与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所述地线环绕所述可视区设置,并位于所述引线的外侧,所述外边缘与所述地线搭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导电膜还包括透明保护层,所述透明保护层设于所述可视区,以遮盖所述触控电极;

所述透明保护层与所述遮光保护层一体成型;

或者,所述透明保护层与所述遮光保护层搭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的数目为两层,两层所述导电层分别设置在所述基底的相对的两表面,所述遮光保护层的数目为一层,一层所述遮光保护层同时遮盖两层所述导电层的线路。

8.一种触控屏,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导电膜;以及

保护盖板,设于所述触控导电膜具有所述遮光保护层的表面。

9.一种触摸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触控显示组件;以及

保护盖板,设置在所述触控显示组件上;

其中,所述触控显示组件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导电膜,所述遮光保护层相对于所述基底更靠近所述保护盖板,所述遮光保护层的所述内边缘与所述线路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触控显示组件的厚度。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摸显示模组。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导电膜、触控屏、触摸显示模组以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触控显示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通常配置有触摸显示模组。触摸显示模组通常包括层叠设置的保护盖板及触控显示组件,触控显示组件包括触控导电膜,触控导电膜包括设于可视区的触控电极以及位于非可视区的引线,引线通常采用金属铜、银胶等非透明材料形成,为遮蔽引线,通常在保护盖板的背面丝印遮光油墨,以使得引线不可见。丝印油墨的线路之间的缝隙容易透光,产品易发生漏光问题,导致遮光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遮光效果较好的触控导电膜、触控屏、触摸显示模组以及移动终端。

一种触控导电膜,包括:

基底,包括可视区及非可视区;

导电层,设置在所述基底上,包括位于所述非可视区的线路;以及

遮光保护层,粘贴在所述非可视区,以遮盖所述线路,所述遮光保护层包括远离所述可视区的外边缘与靠近所述可视区的内边缘,所述外边缘与最外侧的所述线路搭接。

在上述触控导电膜中,遮光保护层采用粘贴的方式形成于导电层上,相对于传统的采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在保护盖板上形成遮光层的方式,具有更好的遮光效果。而且遮光保护层的外边缘与最外侧的线路搭接,相对于外边缘延伸至最外侧的线路的外侧,可以增加遮光保护层的附着力,防止粘贴的遮光保护层脱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光保护层的厚度为2-6.5微米。如此,可以获得厚度较小的触控导电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最外侧的线路包括远离所述可视区的参考边缘,所述外边缘相对于所述参考边缘更靠近所述可视区,所述外边缘与所述参考边缘之间的间距为5-15微米。如此,在保证附着力的前提下,还能使得外露于遮光保护层的线路非常少,能更好的实现线路不可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导电膜还包括透明保护层,所述透明保护层覆盖所述基底设有所述导电层的表面,所述透明保护层位于所述遮光保护层与所述基底之间,或者所述透明保护层位于所述遮光保护层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当遮光保护层与最外侧的线路配合形成台阶部时,台阶部的台阶差为5-15 微米,台阶差非常小,从而在可视区与非可视区粘贴透明保护层,可以避免出现边缘气泡,进而避免刀模冲切透明保护层时,透明保护层产生边缘裂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层还包括位于所述可视区的触控电极,所述线路包括引线与地线,所述引线与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所述地线环绕所述可视区设置,并位于所述引线的外侧,所述外边缘与所述地线搭接。地线的线宽通常大于引线的线宽,遮光保护层与导线搭接,可以进一步增加遮光保护层的附着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导电膜还包括透明保护层,所述透明保护层设于所述可视区,以遮盖所述触控电极,所述透明保护层与所述遮光保护层一体成型。在上述触控导电膜中,遮光保护层既能遮盖线路,避免线路可见,又能保护线路,避免线路被损坏,也即遮光保护层具有遮盖与保护双重功能,包含上述触控导电膜的触控显示组件可以直接与保护盖板配合形成触摸显示模组,不需要再在保护盖板上形成遮光层,相对于传统的触摸显示模组分别在保护盖板上形成遮光层与在线路层上形成保护层,可以获得厚度更小的触摸显示模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导电膜还包括透明保护层,所述透明保护层设于所述可视区,以遮盖所述触控电极,所述透明保护层与所述遮光保护层搭接。在上述触控导电膜中,遮光保护层既能遮盖线路,避免线路可见,又能保护线路,避免线路被损坏,也即遮光保护层具有遮盖与保护双重功能,包含上述触控导电膜的触控显示组件可以直接与保护盖板配合形成触摸显示模组,不需要再在保护盖板上形成遮光层,相对于传统的触摸显示模组分别在保护盖板上形成遮光层与在线路层上形成保护层,可以获得厚度更小的触摸显示模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层的数目为两层,两层所述导电层分别设置在所述基底的相对的两表面,所述遮光保护层的数目为一层,一层所述遮光保护层同时遮盖两层所述导电层的线路。如此,采用一层基底,相对于采用两层基底,可以获得轻薄化的触控导电膜,而两层导电层,相对于一层导电层,便于制作良率较高的触控导电膜。

一种触控屏,包括:

上述的触控导电膜;以及

保护盖板,设于所述触控导电膜具有所述遮光保护层的表面。

一种触摸显示模组,包括:

触控显示组件;以及

保护盖板,设置在所述触控显示组件上;

其中,所述触控显示组件包括上述的触控导电膜,所述遮光保护层相对于所述基底更靠近所述保护盖板,所述遮光保护层的所述内边缘与所述线路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触控显示组件的厚度。

如此,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当遮光保护层的内边缘与线路之间的间距与触控显示组件的厚度大致相等时,能保证45°角光线不会漏光,从而有效防止触控显示组件点亮时,触控显示组件漏光,而导致线路可见。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触摸显示模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摸显示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导电膜的平面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触控导电膜除去遮光保护层后的平面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导电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触控导电膜除去透明保护层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6左端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导电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导电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导电膜与保护盖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遮光保护层向内的延伸尺寸与触控显示组件的厚度关系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摸显示模组10,该触摸显示模组10能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移动终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摸显示模组10包括保护盖板12与触控显示组件14,保护盖板12与触控显示组件14通过透明光学胶层16连接。保护盖板12远离触控显示组件14的表面即为触控表面,用于与手指、触控笔等直接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护盖板12为玻璃盖板或透明塑胶盖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触控显示组件14包括触控传感器14a与显示传感器14b,触控传感器14a与显示传感器14b通过透明光学胶层14c连接,触控传感器14a相对于显示传感器14b更靠近保护盖板12。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传感器14a与保护盖板12可以通过透明光学胶层连接形成触控屏。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显示组件14也可以为触控与显示一体化结构的In-cell或 On-cell触控显示组件。

如图3及图4所示,触控传感器14a包括触控导电膜100,触控导电膜100 包括基底110、导电层120以及遮光保护层130。

基底110包括可视区112及非可视区(边框区)114。在一些实施例中,非可视区114为环绕可视区112一周的闭合环状结构,也即触控传感器14a的四周都具有边框。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触控传感器14a的一些侧边没有边框,此时,非可视区114也可以为开环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底110为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COP(Cyclo Olefin Polymer,环烯烃聚合物)等薄膜基底,如此,便于获得柔性触控导电膜100,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基底110也以为玻璃等硬质基底。

导电层120设置在基底110上。导电层120包括位于可视区112的触控电极122以及位于非可视区114的线路124。

在一些实施例中,线路124包括引线1242与地线1244,引线1242一端与触控电极122电连接,地线1244环绕可视区112设置,并位于引线1242的外侧。其中,引线1242远离触控电极122的一端以及地线1244的两端汇集,并构成导电层120的绑定部126,绑定部126可以与柔性电路板绑定,从而将触控信号传输至移动终端的主板。在一些实施例中,引线1242与触控电极122的数目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地线1244的数目为一根。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电极122为ITO等透明电极,引线1242与地线1244 为金属铜、银胶等不透明的线路。

遮光保护层130粘贴在非可视区114,以遮盖线路124(引线1242与地线 1244)。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保护层130的形状与非可视区114的形状相同,可以为闭合环状结构或非闭合环状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非可视区114的某些边侧没有线路124时,也即存在一些不需要遮盖线路124的边侧时,此时,遮光保护层130的形状也可以不同于非可视区114的形状。

在上述触控导电膜100中,遮光保护层130采用粘贴的方式形成于导电层 120上,相对于传统的采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在保护盖板上形成遮光层的方式,具有更好的遮光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保护层130可以为黑色、白色等各种颜色的遮光保护层。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保护层130的厚度为2-6.5微米,可以获得厚度较小的触控导电膜100,也即获得厚度更小的触摸显示模组10。

如图5至图7所示,遮光保护层130包括远离可视区112的外边缘132与靠近可视区112的内边缘134。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保护层130的外边缘132 与地线1244搭接。相对于外边缘132延伸至地线1244的外侧,遮光保护层130 的外边缘132与地线1244搭接可以增加遮光保护层130的附着力,防止粘贴的遮光保护层130脱落。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当地线1244省略时,最外侧的线路为引线1242时,遮光保护层130的外边缘132与最外侧的引线1242搭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导电膜100还包括透明保护层140,透明保护层140 覆盖基底110设有导电层120的表面,且透明保护层140位于遮光保护层130 远离基底110的一侧或者透明保护层140位于遮光保护层130与基底110之间。透明保护层140的外边缘与基底110的外边缘齐平。透明保护层140能避免触控电极122及线路124在后续制程中被损坏(例如,避免被氧化,避免在后续制程中被碰撞)。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批量制作触控导电膜100时,先在大片的基底110上形成多个导电层120,再在大片的基底110上粘贴大片的遮光保护层(与大片的基底110的尺寸大致相同)130,然后采用刀模冲切的方式,形成单个遮光保护层130的外边缘132与内边缘134。再在大片的基底110上粘贴大片的透明保护层140(与大片的基底110的尺寸大致相同),并采用刀模冲切的方式形成避让槽,以露出导电层120的绑定部126。最后采用刀模冲切的方式形成单个的透明保护层140与基底110,也即形成多个独立的触控导电膜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保护层130与透明保护层140均为感光干膜时,可以采用曝光显示的方式形成单个遮光保护层130的外边缘132与内边缘134,以及在透明保护层140上形成避让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7所示,地线1244包括远离可视区112的参考边缘1245,外边缘132与参考边缘1245之间的间距A为5-15微米,也即遮光保护层130与地线1244配合形成台阶部,台阶部的台阶差A为5-15微米,台阶差非常小,从而在可视区112与非可视区114粘贴透明保护层140,可以避免出现边缘气泡,进而避免刀模冲切透明保护层140时,透明保护层140产生边缘裂纹。在一些实施例中,外边缘132与参考边缘1245之间的间距A优选为 10微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触控导电膜100还包括透明保护层140a,透明保护层140a设于可视区112,以遮盖触控电极122,透明保护层140a可以避免触控电极122被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明保护层140a与遮光保护层130一体成型。如此,采用一步贴合工艺,即可完成透明保护层140a与遮光保护层130的贴合,可以简化工艺流程。其中,可以采用刀模冲切或曝光显影的方式形成遮光保护层130 的外边缘132,再采用刀模冲切的方式形成单个的基底110。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透明保护层140a也可以与遮光保护层130搭接。

在图8及图9所示的触控导电膜100中,遮光保护层130既能遮盖线路124,避免线路124可见,又能保护线路124,避免线路124被损坏,也即遮光保护层 130具有遮盖与保护双重功能,包含上述触控导电膜100的触控显示组件14可以直接与保护盖板12配合形成触摸显示模组10,不需要再在保护盖板12上形成遮光层,相对于传统的触摸显示模组分别在保护盖板上形成遮光层与在线路层上形成保护层,可以获得厚度更小的触摸显示模组1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导电层120的数目为两层,两层导电层120 分别设置在基底110的相对的两表面,遮光保护层130的数目为一层,一层遮光保护层130能同时遮盖两层导电层120的线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及图11所示,遮光保护层130相对于基底110 更靠近保护盖板12,遮光保护层130的内边缘134与线路124之间的间距B大致等于触控显示组件14的厚度H。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当遮光保护层130的内边缘134与线路124之间的间距B与触控显示组件14的厚度H大致相等时,能保证45°角光线不会漏光,从而有效防止触控显示组件14点亮时,触控显示组件14漏光,而导致线路124可见。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显示组件14的厚度为100-150微米。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显示组件14的厚度优选为125微米。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设计图

触控导电膜、触控屏、触摸显示模组以及移动终端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13918.5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6(江西)

授权编号:CN209400989U

授权时间:20190917

主分类号:G06F 3/041

专利分类号:G06F3/041

范畴分类:40B;

申请人:南昌欧菲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南昌欧菲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30100 江西省南昌市小微工业园办公楼二楼

发明人:谢邦星;许建勇

第一发明人:谢邦星

当前权利人:南昌欧菲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石佩

代理机构:44224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触控导电膜、触控屏、触摸显示模组以及移动终端论文和设计-谢邦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