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枕寰枢复合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限元分析,寰枢关节,寰枕关节,儿童
枕寰枢复合体论文文献综述
冯会梅,王星,张少杰,许阳阳,苏宝科[1](2018)在《有限元法分析0-6岁儿童枕寰枢复合体发育及其生物力学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0-6岁儿童各类严重创伤、畸形、肿瘤、结核、炎症等均极易导致枕寰枢复合体区损伤。当出现损伤压迫延髓、上颈髓、诸多神经血管等危重情况时需手术矫治以恢复该区力学稳定,但鉴于该期儿童有不同于青少年和成人的发育特征,国内外学者对其前、后或侧路手术内固定器械方案设计、矫形固定和力学机制等至今仍无深入研究和统一认识。目的:通过分析0-6岁儿童枕寰枢复合体区形态特征基础数据综述其形态发育规律和力学机制,将填充国人儿童该区发育形态学、影像学和微结构力学数据库,并为发育性、外伤性该区疾病的预防、诊治及内固定术器械设计、研发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计算机检索2004年1月至2017年12月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0-6 years old,pediatric,occipital atlantoaxial complex,anatomy,biomechanical";中文检索词"0-6岁小儿,枕寰枢复合体,解剖,生物力学",共检索到82篇相关文献,5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与结论:(1)0-6岁儿童寰枢椎及颅底复杂解剖结构更加细小且变异大、毗邻关系复杂,无法以成人或青少年螺钉内技术相关数据简单地应用于"非成人等比例缩小"的发育中幼儿,加之手术风险极高,故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和降低失误率已成为曾经"生命禁区"内固定能否普遍基层开展的关键所在;(2)0-6岁小儿枕寰枢复合体区严重损伤应内固定治疗,后路内固定是常用术式,因常合并多种畸形,各患儿的骨质结构差异大,内固定置钉更为困难。(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23期)
张鹏飞[2](2018)在《针刀松解枕寰枢复合体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针刀松解枕寰枢复合体与常规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对治疗前后两组头痛VAS评分、ROM评分、伴随症状总积分及VAS加权值进行疗效评价,验证针刀松解枕寰枢复合体的治疗方式对患者CEH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进一步推广针刀松解枕寰枢复合体治疗CEH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CEH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刀松解枕寰枢复合体治疗,1周1次,共治疗3周。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1周6次,共治疗3周。对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3周、治疗后1月分别进行临床症状、功能恢复和临床疗效的比较分析,并对治疗前后头痛VAS评分、ROM评分、伴随症状总积分及VAS加权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经过1周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80%;治疗3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有效率93.33%。治疗后1月,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VAS评分、ROM评分、伴随症状总积分:两组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VAS评分、ROM评分、伴随症状总积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刀松解枕寰枢复合体治疗CEH疗效确切,能够较快的缓解患者的疼痛。2.针刀松解枕寰枢复合体治疗CEH见效快,疗效稳定。3.针刀松解枕寰枢复合体,能够降低ROM值,改善颈椎活动,且缓解伴随症状。(本文来源于《山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3-20)
卿海洋,杨渊,李小峰,李强,李柯霖[3](2017)在《后路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枕寰枢椎复合体高度变化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后路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枕-寰-枢椎复合体的高度变化进行临床分析。方法以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2016年治疗的27例不稳定型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其自身为参考对象,术前通过测量颈椎侧位片枢椎椎体下缘中点至McGregor线(硬腭后缘与枕骨大孔后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又称R-J距离)为A组,术后通过测量患者复查的颈椎侧位片的R-J距离为B组,观察患者A、B两组R-J距离、VAS评分以及Frankel分级及术后颈椎活动度的变化;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ACS系统中抽取106人正常的颈椎侧位片,测量R-J距离,作为正常对照组。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6例正常人颈椎侧位片上测量的R-J距离为:42.69±2.60mm。A组:不稳定型寰椎骨折术前R-J距离为38.94±3.19mm;B组:后路寰椎骨折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术后的R-J距离为43.25±2.65mm;AB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术后6个月骨折部位均达到骨性愈合,钉板系统在位,无松动;VA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rankel分级恢复至E级,颈椎活动度接近正常。结论后路寰椎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寰椎骨折在恢复枕-寰-枢复合体的高度的同时,能够保留上颈椎较好的活动度,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枕寰枢复合体高度可以作为一个评估路寰椎单节段内固定术疗效的指标。(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09-21)
罗伟,张亚林[4](2017)在《枕寰枢复合体创伤的影像学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枕寰枢复合体(C_0-C_1-C_2)创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枕寰枢复合体创伤的X线、叁维CT及MRI表现。结果:X线平片发现枕寰枢复合体骨折共15例,寰枢关节脱位7例,枢椎滑脱2例。叁维CT发现枕寰枢复合体骨折28例,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10例,寰枕关节半脱位5例,寰枢关节无骨折型脱位或半脱位8例。X线、CT检查阴性4例。MRI检查示28例枕寰枢骨折患者椎体有骨髓挫伤水肿表现,18例延髓或颈髓形态或信号异常,15例椎旁软组织及韧带损伤。结论:联合X线、叁维CT及MRI诊断枕寰枢复合体创伤,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卿海洋[5](2017)在《后路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枕寰枢椎复合体高度变化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后路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枕-寰-枢椎复合体的高度变化进行临床分析。方法:以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2016年治疗的27例不稳定型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其自身为参考对象,术前通过测量颈椎侧位片枢椎椎体下缘中点至McGregor线(硬腭后缘与枕骨大孔后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又称R-J距离)为A组,术后通过测量患者复查的颈椎侧位片的R-J距离为B组,观察患者A、B两组R-J距离、VAS评分以及Frankel分级及术后颈椎活动度的变化;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A CS系统中抽取106人正常的颈椎侧位片,测量R-J距离,作为正常对照组。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6例正常人颈椎侧位片上测量的R-J距离为:42.69±2.60mm。A组:不稳定型寰椎骨折术前R-J距离为38.94±3.19mm;B组:后路寰椎骨折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术后的R-J距离为43.25±2.65mm;AB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术后6个月骨折部位均达到骨性愈合,钉板系统在位,无松动;VA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rankel分级恢复至E级,颈椎活动度接近正常。结论:后路寰椎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寰椎骨折在恢复枕-寰-枢复合体的高度的同时,能够保留上颈椎较好的活动度,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陈金水,倪斌,郭群峰,陈博,徐皓[6](2015)在《基于CT数据的枕寰枢复合体叁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验证有效的枕寰枢复合体叁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方法将枕寰枢复合体CT数据导入有限元建模软件,加载韧带和材料属性,构建枕寰枢复合体叁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分析计算,将活动度(ROM)的数据与体外实验结果和已发表的有限元模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构建的枕寰枢复合体叁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几何相似性好,共包含206 747单元,72 500个节点,与Panjabi测量的体外实验结果和Brolin及Zhang等建立的有限模型结果基本相吻合。结论建立的枕寰枢复合体叁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真实有效,可以用于生物力学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柳超,田纪伟,王雷,陈博[7](2013)在《寰枢椎复合体叁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并验证寰枢椎复合体叁维有限元模型,以期应用于临床相关骨折机制分析及内固定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对正常青年男性志愿者,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颈部,层厚0.625 mm,以Dicom格式保存数据,将数据通过Simpleware 3.0进行分割降噪滤波处理,转化为STL叁角网格模型,再利用Geomagic 8.0进行曲面模拟生成NURB曲面模型,经Hypermesh 10.0进行接触定义、网格划分、材料赋值、边界约束等,得到包括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主要韧带在内的寰枢椎复合体叁维有限元实体模型。在相同的加载条件下测量模型屈、伸、侧屈、旋转等工况下的活动度(ROM),并与文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本实验建立的寰枢椎复合体叁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好。共包含211 371单元,66 517个节点。模型各椎节的活动度与Panjabi发表的体外实验分析结果基本相吻合。可进一步用来行寰枢椎有限元分析。[结论]寰枢椎复合体叁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为临床提供了一个分析寰枢椎复合骨折以及内固定稳定性评价的相对准确而便捷的方法,为下一步生物力学分析提供了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3年19期)
陈欣,贺西京,黄思华[8](2013)在《采用叁维螺旋CT技术对正常活体枕寰枢复合体节段运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体测量正常人枕寰枢复合体旋转、侧弯和伸屈节段运动范围,为人工寰齿关节的改良和疗效评价提供参考依据和评价手段。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健康成人志愿者20名(男10名、女10名,年龄范围22~26岁,中位年龄24岁),采用GE Light Speed 64层螺旋CT扫描仪,行中立位,左侧最大旋转位,左侧最大侧弯位,最大前屈和后伸位颈椎3D CT扫描,扫描范围从Oc~C3。然后在Mimics软件下行叁维重建并确定解剖标志点,根据投影的原理,利用标志点及其投影点测量Oc-C2各椎体节段单侧最大旋转、侧弯、前伸和后屈时的绝对和相对运动范围。本试验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被告知试验的方法、目的和意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Oc,C1和C2的单侧轴位最大旋转角度平均为74.4°±4.4°,71.6°±5.6°,和31.2°±7.6°;单侧最大侧弯角度平均为40.5°±6.7°,38.6°±6.1°和36.9°±6.3°;最大伸屈角度为80.3°±6.5°,78.6°±10.2°和71.8°±13.0°。Oc-C1节段轴位旋转角度平均为2.8°±2.3°,侧弯角度平均为2.4°±1.8°,前屈角度平均为-1.4°±5.3°,后伸角度平均为4.8°±2.9°。C1-C2节段轴位旋转角度平均为40.3°±4.4°,侧弯角度平均为1.8°±1.3°,前屈角度平均为0.28°±5.7°,后伸角度平均为9.3°±7.8°。结论:轴位旋转是寰枢关节最主要的运动功能,基于叁维螺旋CT技术,采用叁维定点和投影原理可以无创性精确测量活体枕寰枢复合体的轴位旋转和侧弯节段运动范围,体位及扫描的标准化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第25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3-07-26)
王雷,柳超,田纪伟,陈博[9](2012)在《寰枢椎复合体叁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寰枢椎复合骨折机制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并验证寰枢椎复合体叁维有限元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探讨在过屈+压缩和过伸+压缩载荷下寰枢椎复合骨折的损伤机制和骨折类型。[方法]对正常青年男性志愿者,采用64排螺旋CT机扫描颈部,层厚0.625mm,以Dicom格式保存数据,将数据通过Simpleware 3.0进行分割降噪滤波处理,转化为STL叁角网格模型,再利用Geomagic 8.0进行曲面模拟生成NURB曲面模型,经Hypermesh 10.0进行接触定义、网格划分、材料赋值、边界约束等,得到包括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主要韧带在内的寰枢椎复合体叁维有限元实体模型。在相同的加载条件下测量模型屈、伸、侧屈、旋转等工况下的活动度(ROM),并与文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验证后,通过在过伸位及过屈位上加载垂直向下的10 m/s的速度,并添加头部自身50 N的重量,模拟临床常见的过伸+压缩和过屈+压缩受伤暴力,将寰枢椎作为整体分析在此加载条件下寰枢椎不同部位应力分布并探讨相应的复合骨折类型。[结果](1)建立的寰枢椎复合体模型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好,解剖结构完整详细。与Panjabi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结果基本吻合;(2)过伸位加载垂直向下力时,Von Mises应力云图提示:C1前弓、后弓应力最大并产生断裂;C2齿状突、寰枢外侧关节应力最大,产生类似压缩性骨折表现。过屈加载竖直向下的力时,Von Mises应力云图提示:C1前弓、后弓应力最大并产生断裂;C2齿状突应力最大,产生类似Ⅱ型齿状突骨折表现。[结论]建立的寰枢椎复合体叁维有限元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寰枢椎复合体的生物力学特性。仿真结果提示:寰枢椎复合骨折的生物力学机制可能与过伸+压缩和过屈+压缩两种载荷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2年24期)
陈雍君,谢柏臻,陈丽君,隋桐,赵慧毅[10](2011)在《枕寰枢复合体后方静脉结构叁维CT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颅、颈交界区解剖结构复杂,术前观察枕寰枢复合体后方静脉丛是非常必要的。利用叁维CT血管成像技术显示这些结构具有明显的优势。目的:观察枕寰枢复合体后方静脉丛结构的解剖特点。方法:随机筛选60例患者头颈部CTA枕寰枢复合体无明确异常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叁维CT成像,测量枕寰枢复合体后方静脉结构,描述枕寰枢复合体的空间关系。结果与结论: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除寰枢关节后硬膜外静脉丛至中线距离左、右侧有显着性差异(P<0.05)外,枕下海绵窦体积、寰枢外侧关节后硬膜外静脉丛体积、枕下海绵窦与中线距离、颈深静脉C1段水平直径及至中线距离、C1后弓距离的测量值左、右侧,男、女性之间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枕寰枢复合体后方静脉、静脉丛血管丰富、其形态或结构变异复杂,存在不确定的变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1年52期)
枕寰枢复合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观察针刀松解枕寰枢复合体与常规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对治疗前后两组头痛VAS评分、ROM评分、伴随症状总积分及VAS加权值进行疗效评价,验证针刀松解枕寰枢复合体的治疗方式对患者CEH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进一步推广针刀松解枕寰枢复合体治疗CEH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CEH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刀松解枕寰枢复合体治疗,1周1次,共治疗3周。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1周6次,共治疗3周。对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3周、治疗后1月分别进行临床症状、功能恢复和临床疗效的比较分析,并对治疗前后头痛VAS评分、ROM评分、伴随症状总积分及VAS加权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经过1周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80%;治疗3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有效率93.33%。治疗后1月,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VAS评分、ROM评分、伴随症状总积分:两组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VAS评分、ROM评分、伴随症状总积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刀松解枕寰枢复合体治疗CEH疗效确切,能够较快的缓解患者的疼痛。2.针刀松解枕寰枢复合体治疗CEH见效快,疗效稳定。3.针刀松解枕寰枢复合体,能够降低ROM值,改善颈椎活动,且缓解伴随症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枕寰枢复合体论文参考文献
[1].冯会梅,王星,张少杰,许阳阳,苏宝科.有限元法分析0-6岁儿童枕寰枢复合体发育及其生物力学的变化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2].张鹏飞.针刀松解枕寰枢复合体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D].山西中医药大学.2018
[3].卿海洋,杨渊,李小峰,李强,李柯霖.后路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枕寰枢椎复合体高度变化的临床分析[C].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7
[4].罗伟,张亚林.枕寰枢复合体创伤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7
[5].卿海洋.后路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枕寰枢椎复合体高度变化的临床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7
[6].陈金水,倪斌,郭群峰,陈博,徐皓.基于CT数据的枕寰枢复合体叁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验证[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
[7].柳超,田纪伟,王雷,陈博.寰枢椎复合体叁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
[8].陈欣,贺西京,黄思华.采用叁维螺旋CT技术对正常活体枕寰枢复合体节段运动的研究[C].第25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2013
[9].王雷,柳超,田纪伟,陈博.寰枢椎复合体叁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寰枢椎复合骨折机制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
[10].陈雍君,谢柏臻,陈丽君,隋桐,赵慧毅.枕寰枢复合体后方静脉结构叁维CT解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