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迁移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硝酸,地下水,场地,南沙,形态,总数,规律。
迁移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王利杰,姚永坚,李学杰,杨楚鹏,陆应新[1](2019)在《南沙东部海域裂陷结束不整合面时空迁移规律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沙东部海域构造位置特殊,油气资源丰富,其构造过程对认识南海形成演化意义重大.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资料分布不均,其地层系统和主要构造变革面属性认识尚不清楚,尤其具有断坳转换性质的裂陷结束不整合面地质时代和意义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地层划分方案的基础上,运用连井剖面对比、地震相类比方法,对该海域多道地震资料进行系统的构造-地层综合解释,重点厘定了T7、T6和T5叁个与裂陷结束相关的不整合面.研究表明,裂陷结束不整合面具有抬升剥蚀、断块掀斜、挠曲变形、拆离滑脱、沉积相突变等特征,且具有东北早西南晚,南侧靠陆早、北侧近洋晚的带状时空迁移规律.结合南海构造演化、地层岩性和沉积环境变化分析裂陷结束不整合面的构造含义,认为该界面是南海岩石圈破裂、洋脊跃迁、挠曲前隆、陆陆碰撞、扩张停止等一系列构造事件在不同构造位置单次或多次迭加的构造-沉积响应.(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侯文隽,龚星,詹泽波,刘锋,黄子航[2](2019)在《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某电镀场地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迁移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电镀企业的数量、生产规模均居全国前列,电镀生产排放的污染物造成该区电镀场地普遍存在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现象,调查并分析区域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迁移规律是粤港澳大湾区该类场地安全再利用的必要工作.在详细调查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某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地下水中的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重金属迁移规律.结果表明,该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中Ni、Cr~(6+)和Cu超标率依次为20. 5%、12. 8%和2. 7%;地下水中Ni、Pb和Cr~(6+)超标率依次为41. 7%、33. 3%和33. 3%;场区内重金属污染与电镀厂生产功能分区相对应,说明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电镀废物泄漏.由于该场区填土层以下为渗透性较差的粉质黏土,不利于重金属污染物向深部迁移,因而重金属污染物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但是在全风化花岗岩埋深较浅的电镀车间范围内,土层渗透性增大,重金属迁移深度显着增加,其中Cr~(6+)由于酸性土壤的吸附作用较弱,甚至出现了10 m深度的高浓度检出现象.虽然场区浅层含水层渗透性较弱,但是酸性土壤和地下水氧化环境有利于Cr~(6+)和Ni的迁移,因而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和土壤重金属迁移深度较大的电镀车间出现了Cr~(6+)和Ni超标现象;而粤港澳大湾区花岗岩中Pb含量背景值较高可能是造成场区地下水Pb超标的主要原因.因此,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电镀场地的Ni、Cr~(6+)和Cu主要集中在浅层土壤和地下水中,区域广泛分布的低渗透黏土层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重金属的扩散迁移;但是在土壤酸化和花岗岩埋深较浅的地区,以及地下水以氧化环境为主的丘陵地带,Ni和Cr~(6+)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深度将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邓一荣,陆海建,董敏刚,程洲,庄长伟[3](2019)在《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化工场地苯系物污染特征及迁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粤港澳大湾区某典型化工污染场地为例,共采集了247个土壤样品和20个地下水样品,探讨了场地苯系物的污染分布特征,利用GMS分别从水平和垂直方向模拟分析了该场地苯系物在土壤与地下水的污染迁移扩散规律.结果表明,场地土壤样品中苯、乙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超筛选值,其中苯系物超筛选值的土壤样品主要集中在0. 5~4 m深度范围;地下水样品中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超标较严重,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140. 00、101. 33、212. 00和103. 40倍,主要分布在浅层地下水.地下水中的苯污染物在水平方向主要以对流/弥散运移方式从西北往东南方向迁移,而在垂向上浮苯主要集中在地下水面处,溶解态苯主要在水动力作用下迁移.模拟验证分析结果表明,MT3D模型能较准确地反映场地苯系物的空间分布和迁移特征,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化工类污染场地的精准化管控与修复提供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闵红,杨静,呼延婷婷,绳金房[4](2019)在《片剂水分活度迁移规律与载荷微生物生长状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片剂药品储存于不同水分活度(aw)环境时,aw迁移规律与载荷微生物生长状况,为制订符合国情的"非无菌制剂水分活度测定的应用指导原则"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将自然污染后的妇康片分别置aw为0. 328,0. 529,0. 753,0. 902,0. 973的密闭环境中,研究药品aw的水分迁移规律和载荷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药品储存于5种不同aw环境,表现出药物的aw在第1周急剧增加,随后缓慢增加,并逐渐与环境aw趋于一致的变化规律;药品置低aw环境时,需氧菌总数(TAMC)及霉菌和酵母菌总数(TYMC)随着时间的延长有降低趋势,置高aw环境时,TAMC和TYMC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平稳趋势。结论本身aw较低的片剂可考虑根据历史检测数据和有效证明文件进行微生物指标的参数放行,或采用aw取代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实现从终端控制到源头和过程控制的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19年22期)
庞庆庄,郭建超,魏超,赵普,王海旺[5](2019)在《4种湿地植物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能及其迁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湿地植物对水体中氮、磷营养元素的去除效果,本试验选取了4种水生植物芦苇、香蒲、菖蒲和水葱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分别设置3个不同浓度梯度总氮、总磷的生活污水处理,分析不同植物对污水中总氮、总磷的吸收效果。结果表明:1)不同湿地模拟系统中,植物对总氮的吸收作用以植株地上部分为主。植物对污水中的总氮的累积量大小顺序依次为水葱、芦苇、香蒲、菖蒲。2)不同湿地模拟系统中,植物对总磷的吸收作用虽以根系为主,但受生物量的影响,各植株TP含量仍以地上部分居多。植物对总磷的累积量大小顺序依次为香蒲、菖蒲、芦苇、水葱。3)随着总氮、总磷的处理浓度的增高,污水中总氮、总磷的去除率随之增高,说明植物对氮、磷含量高的污水去除效果较好。4种湿地植物对生活污水中总氮的去除率范围为80.3%~93.6%,对总磷的去除率范围为75.7%~97.2%。(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唐庆强,曹晓钢,夏林兵,陈锦丽,张凤珍[6](2019)在《As(Ⅲ)和As(Ⅴ)在香菇栽培基质和子实体中的迁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两个生长年份里向香菇培养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亚砷酸盐(As(Ⅲ))和砷酸盐(As(Ⅴ))标准溶液,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香菇及其培养料中5种形态砷含量,研究香菇子实体对培养料中高毒无机砷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香菇子实体对添加0.3~10 mg/kg As(Ⅲ)和As(Ⅴ)培养料中As(Ⅲ)和As(Ⅴ)的富集系数范围分别为0.36~0.84和0.82~7.53;添加0.33~0.38 mg/kg As(Ⅲ)和As(Ⅴ)培养料中As(Ⅲ)和As(Ⅴ)的迁移规律方程分别为y=-1.138 9x~2+0.921 6x-0.004和y=-9.024 3x~2-4.388 1x+0.838 7(x、y分别为培养料和香菇子实体中的As(Ⅲ)或As(Ⅴ)含量)。培养料中As(Ⅲ)和As(Ⅴ)含量的增加会导致香菇子实体的减产甚至绝收,其临界值为0.33 mg/kg。培养料中的As(Ⅲ)含量随着栽培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而As(Ⅴ)含量则略有增加,香菇子实体中的有机砷含量也会随着As(Ⅲ)和As(Ⅴ)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这可能和As(Ⅲ)在香菇生长时转化为As(Ⅴ)或有机砷有关。(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王偲琦,谭明乾[7](2019)在《中国蛤蜊肌原蛋白和大豆蛋白混合物热加工过程水分迁移规律和凝胶性质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中国蛤蜊肌原纤维蛋白与大豆蛋白的混合凝胶的形成过程及混合凝胶结构对凝胶性质的作用。通过对低场核磁的T2弛豫的监测发现,大豆蛋白在加热过程中没有凝胶化现象。随着添加中国蛤蜊蛋白含量的增加,混合凝胶中的水迁移发生了显着变化,凝胶化现象逐渐提升,凝胶温度逐渐下降。同时研究了不同比例的两种蛋白蒸煮损失、凝胶强度和保水能力(WHC)的变化情况。采用90℃热处理1小时,制得的各种混合凝胶样品,随着中国蛤蜊蛋白含量的提高,蒸煮损失、凝胶强度和WHC均有所增加(P <0.05)。凝胶结构与水分密切相关,采用扫描电镜对混合凝胶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随着中国蛤蜊蛋白的增加,蛋白网络逐渐形成。结果表明,大豆蛋白有着较好的热稳定性,蛤蜊肌原蛋白有更好的热凝胶性质,随着肌原蛋白添加量的增加,凝胶温度逐渐下降,并形成更稳定凝胶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李强强,张阳倩,郑颜,张毅民[8](2019)在《污泥与醋糟共热解特性及碱金属迁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热重分析仪、真空固定床反应器和原子吸收光谱研究了污泥与醋糟共热解过程中反应动力学、产物分布和碱金属迁移行为,探究了协同效应及碱金属迁移规律。结果表明,两者共热解过程中存在明显协同效应;与理论计算相比,混合物分解所需的活化能下降了35.38%~29.49%,脱挥发指数比计算低3.5×10-8。协同效应导致气体产率增加,生物炭、液体产率降低;醋糟的存在加速了污泥的脱挥发分析出,提高了气体产物中合成气含量,加大了生物炭中大芳香环的裂解反应,使生物油中酚类和酯类物质含量明显增加;热解终止时,碱金属元素析出量达到79.19%~86.73%。(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陈影,杨雪,贾晓宗[9](2019)在《煤中微量元素磷在炼焦生产中的迁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包钢炼焦用煤磷含量为基础数据,研究各区域炼焦用煤磷含量的差异性。并对同一生产条件下配合煤、焦炭磷含量进行检验分析,得出配合煤与焦炭中磷含量的数据转化关系。同时,分析煤中磷的赋存形态,研究磷含量与灰分、硫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包钢炼焦用煤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而且配合煤与焦炭含磷量存在正相关性。该结论为预测焦炭磷含量、控制高炉焦炭磷负荷提供重要支撑。(本文来源于《包钢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杨萍,杨林,冯洋,曹建新[10](2019)在《硝酸分解磷矿过程中氟的迁移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硝酸分解磷矿是硝酸磷肥法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操作单元。研究了酸解时间、酸解温度、硝酸质量分数以及酸解比等工艺参数对磷矿中氟在气、液、固叁相中迁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分解磷矿时,80%左右的氟主要以HF和SiF_6~(2-)形式存在于液相中,只有少部分的氟以SiF_4的形式存在于气相中。氟在气相中的分布率受酸解温度的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着酸解时间和酸解温度的增加,氟在液相中的分布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随着硝酸质量分数的降低和酸解比的增加,氟在液相中的分布率呈增加趋势。当酸解工艺参数控制在酸解温度60℃、w(HNO_3)为55%、酸解比1.25∶1、酸解时间120min时,氟在液相中的分布率为92.74%,在气相中的分布率仅为1.35%。(本文来源于《化工矿物与加工》期刊2019年10期)
迁移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粤港澳大湾区电镀企业的数量、生产规模均居全国前列,电镀生产排放的污染物造成该区电镀场地普遍存在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现象,调查并分析区域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迁移规律是粤港澳大湾区该类场地安全再利用的必要工作.在详细调查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某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地下水中的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重金属迁移规律.结果表明,该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中Ni、Cr~(6+)和Cu超标率依次为20. 5%、12. 8%和2. 7%;地下水中Ni、Pb和Cr~(6+)超标率依次为41. 7%、33. 3%和33. 3%;场区内重金属污染与电镀厂生产功能分区相对应,说明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电镀废物泄漏.由于该场区填土层以下为渗透性较差的粉质黏土,不利于重金属污染物向深部迁移,因而重金属污染物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但是在全风化花岗岩埋深较浅的电镀车间范围内,土层渗透性增大,重金属迁移深度显着增加,其中Cr~(6+)由于酸性土壤的吸附作用较弱,甚至出现了10 m深度的高浓度检出现象.虽然场区浅层含水层渗透性较弱,但是酸性土壤和地下水氧化环境有利于Cr~(6+)和Ni的迁移,因而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和土壤重金属迁移深度较大的电镀车间出现了Cr~(6+)和Ni超标现象;而粤港澳大湾区花岗岩中Pb含量背景值较高可能是造成场区地下水Pb超标的主要原因.因此,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电镀场地的Ni、Cr~(6+)和Cu主要集中在浅层土壤和地下水中,区域广泛分布的低渗透黏土层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重金属的扩散迁移;但是在土壤酸化和花岗岩埋深较浅的地区,以及地下水以氧化环境为主的丘陵地带,Ni和Cr~(6+)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深度将显着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迁移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王利杰,姚永坚,李学杰,杨楚鹏,陆应新.南沙东部海域裂陷结束不整合面时空迁移规律及构造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19
[2].侯文隽,龚星,詹泽波,刘锋,黄子航.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某电镀场地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迁移规律分析[J].环境科学.2019
[3].邓一荣,陆海建,董敏刚,程洲,庄长伟.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化工场地苯系物污染特征及迁移规律[J].环境科学.2019
[4].闵红,杨静,呼延婷婷,绳金房.片剂水分活度迁移规律与载荷微生物生长状况研究[J].中国药业.2019
[5].庞庆庄,郭建超,魏超,赵普,王海旺.4种湿地植物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能及其迁移规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6].唐庆强,曹晓钢,夏林兵,陈锦丽,张凤珍.As(Ⅲ)和As(Ⅴ)在香菇栽培基质和子实体中的迁移规律[J].食品科学.2019
[7].王偲琦,谭明乾.中国蛤蜊肌原蛋白和大豆蛋白混合物热加工过程水分迁移规律和凝胶性质变化[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8].李强强,张阳倩,郑颜,张毅民.污泥与醋糟共热解特性及碱金属迁移规律[J].无机化学学报.2019
[9].陈影,杨雪,贾晓宗.煤中微量元素磷在炼焦生产中的迁移规律研究[J].包钢科技.2019
[10].杨萍,杨林,冯洋,曹建新.硝酸分解磷矿过程中氟的迁移分布规律[J].化工矿物与加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