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微滤工艺论文_肖文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凝微滤工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有机物,工艺,正交,絮凝,腐植酸,粒度,废水处理。

混凝微滤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肖文涛[1](2018)在《正交试验法研究混凝—微滤工艺去除腐殖酸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正交试验法分析混凝—微滤工艺去除腐殖酸的影响因素,主要讨论了腐殖酸浓度、水温、pH与混凝剂浓度对工艺腐殖酸去除效率的影响,得出最优工艺条件为腐殖酸浓度为6 mg/L、水温10℃、pH为6、混凝剂浓度为0.6 mol/L。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混凝剂投加浓度、pH、腐殖酸浓度、水温。(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期刊2018年07期)

王丹[2](2016)在《沉淀—混凝—微滤工艺处理含锡废水和除锶中试装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镀、工业制镜、印刷电路等领域的迅速发展,含锡废水的排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体摄入过量的无机锡元素会引起病变,高浓度的锡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无机锡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烷基化等作用转化成有机锡,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研究了沉淀-混凝法和沉淀-混凝-微滤法对锡的去除。烧杯试验研究了沉淀剂种类、沉淀剂投加量、反应时间和搅拌强度对化学沉淀过程的影响,以及混凝剂种类、混凝剂投加量、搅拌强度和静沉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最佳值。结果表明:原水pH值约为3.0,锡浓度约为17.7 mg/L时,沉淀剂选择碳酸钠,最佳投加量为90 mg/L;混凝剂选择叁氯化铁,最佳投加量为14 mg/L;反应时间为15 min;最佳G值为120 s~(-1)。静沉时间为60 min时沉淀-混凝法能够满足排放标准,然而沉淀-混凝-微滤法能够显着提高出水水质,静沉时间为15 min时更加合理。沉淀-混凝-微滤工艺小试试验考察了运行方式对锡去除效果的影响。间歇运行和连续运行方式下对锡的去除率均较高,当温度为25℃,原水pH值约为3.0,锡浓度约为17.5 mg/L时,采用烧杯试验确定的参数,该工艺对锡的去除率均高达99.97%。该工艺膜污染速率缓慢,膜污染阻力和滤饼层阻力占总阻力比例小,且经物理清洗后膜通量恢复率分别为86.5%和92.4%。对小试试验的沉淀物进行固相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证明Sn~(2+)形成了Sn(OH)_2沉淀,Fe~(3+)形成了Fe(OH)_3沉淀,从而使锡、铁离子由液相转移到了沉淀中。扫描电镜(SEM-EDS)分析结果显示,沉淀物为无定型的絮体,呈团聚状,排列较整齐,元素分析结果定性验证了XPS分析结果。基于课题组前期开发的载带沉淀-微滤除锶组合工艺,为实现工程应用,完成了中试试验装置的设计,包括工艺的优化计算、构筑物及其配套设备参数的计算以及装置PLC控制方案的确定,为后续开展中试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12-01)

王旭骞,胥要,顾平,张光辉[3](2016)在《吸附/混凝—微滤工艺处理模拟放射性铯污染水》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亚铁氰化铜为吸附剂、硫酸铝为混凝剂,采用吸附/混凝—微滤工艺去除模拟放射性污染水中的铯离子。吸附剂的投加量为40 mg/L,通过烧杯试验确定了混凝剂最佳投加量(以Al3+计)为5.55 mg/L,静沉时间为15 min。在前期除铯装置基础上,将吸附反应与膜过滤装置分离。结果表明,该工艺能够有效去除模拟放射性污染水中的铯离子,温度对铯离子的去除率及出水浊度无显着影响。8、13、17℃时的去污因数分别为983、1 180、1 220。温度对膜污染速率的影响较大,13和17℃时装置处理的水量为8℃的2倍。(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6年21期)

吴志玲,徐培嘉,陈洪斌[4](2014)在《混凝/微滤工艺用于青草沙水源水厂的生产废水回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混凝/微滤工艺对青草沙水源水水厂的生产废水开展了回用处理研究,分析了常规污染物、微量有机物、金属离子的去除规律和消毒副产物生成趋势.结果表明,混凝预处理可以有效减缓膜污染;组合工艺对悬浮态物质如颗粒物、细菌、大肠杆菌等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均达85%以上;对溶解性成分,尤其是Al和微量有机物去除效果不佳,去除率均低于20%.生产废水膜过滤后相同的消毒剂浓度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趋势高于砂滤池和炭滤池出水.研究认为,青草沙水源水厂的生产废水净化后回用的最佳回用点是砂滤池前或活性炭生物滤池前.(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曹成艳[5](2014)在《聚合铝铁混凝剂对混凝—微滤工艺膜污染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随着水源水质不断的恶化和饮用水标准日益严格,混凝-微滤工艺因其能够高效去除对水中天然有机物(NOM)作为一种微污染源水处理新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共聚法制备聚合氯化铝铁(PAFC:Al3+/Fe3+=8:1、4:1、2:1)以及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氯化铁(PFC),通过烧杯实验确定五种混凝剂的最佳混凝条件及PAFC的最佳Al3+/Fe3+|比;分析聚合氯化铝铁(PAFC: Al3+/Fe3+=8:1、4:1、2:1)、PAC和PFC在不同投加量(0.04、0.08、0.12mmol/L)条件下形成的混凝凝聚体的结构特性规律及对出水水质和膜污染的影响;考察不同微滤速度(30ml/min、60ml/min)阳不同膜孔径(0.22μm、0.15μm)条件对天然有机物-腐植酸去除率和膜污染的影响。所得结论如下:(1)采用不同混凝工艺处理含天然有机物-腐植酸的原水,因PAFC水解的络合产物比单一铁铝的水解产物更复杂且具有更强的电中和与吸附能力,与PAC和PFC的混凝机理不同,在腐植酸去除率和缓解膜污染方面与PAC和PFC相比有很大的优势。比较不同Ai3+/Fe3+的PAFC混凝效果,PAFC8:1的最优投药范围为0.08-0.10mmol/L,沉淀30min腐植酸的去除率为92.38%,微滤后去除率96.97%。PAFC4:1、PAFC2:1和PAC的最优投药量为0.08mmol/L,对腐植酸的去除率分别为90.9%、90.9%、87.89%,微滤后去除率分别为95.81%、91.92%、94.98%。PFC的最优投加量为0.2mmol/L,腐植酸的去除率89.05%,微滤后去除率为91.36%。(2)通过分析Al3+/Fe3+对PAFC稳定性的影响,选定PAFC (Al3+/Fe3+=8:1、4:1、2:1)、PAC的叁种投加量(0.04、0.08、0.12mmol/L)及PFC (0.12、0.16、0.2mmol/L)进行混凝凝聚体特性规律的研究。试验表明,不同Al3+/Fe3+的PAFC因其水解产物不同,混凝凝聚体的颗粒粒径和分形维数也有明显差异。PAFC凝聚体粒径随铁含量的增加颗粒粒径增大,铁含量小的粒径增涨幅度慢,大小与PAC相近(208.93~316.22μm),且分形维数相对较高(2.72~2.81),尤其PAFC8:1的分形维数在叁种投加量条件下均很高,对膜污染的影响最小,PFC的颗粒粒径虽大(316~549.54μm),分形维数(2.6)均小于PAFC。(3)混凝-微滤过程中的膜污染受混凝剂种类、投药量、微滤速度和膜孔径的共同影响。对于PAFC8:1,投药量为0.08mmol/L时膜通量下降最慢,而另外两种PAFC的最佳投药量为0.12mmol/L。相同预混凝条件下,比较不同微滤速度和不同膜孔径对膜污染的影响,发现Al3+/Fe3+为8:1时微滤速度越快,孔径越大,膜通量衰减越慢,膜污染程度越小,Al3+/Fe3+为2:1时微滤速度越慢,孔径越小,膜污染越轻。综合考虑膜污染的影响因素对实际应用中的膜污染控制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4-03-01)

罗东平[6](2013)在《混凝—微滤工艺膜污染机理及动态数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水源水质恶化与饮用水标准的日益严格,混凝-微滤工艺作为微污染源水处理的一项新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混凝-微滤工艺处理模拟微污染水源水,分析了两种铁盐混凝剂叁氯化铁(FC)和聚合硫酸铁(PFS)在不同混凝剂投加量(0.1、0.2、0.4、0.6mmol/L)和混凝pH值(4.5、5.5、6.5、7.5)条件下,混凝凝聚体的特性规律,以及不同微滤速度(真空抽吸泵转速20r/min、50r/min)条件下混凝凝聚体特性与膜污染之间的关系,并从微观角度提出并验证了膜污染的动态数学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对于PFS、FC两种不同混凝剂,投药量为0.2-0.6mmol/L时,随着pH由4.5增大到7.5,PFS和FC混凝凝聚体Zeta电位分别由10mV和20mV降低到-40mV和-35mV左右。当pH为5.5时,两种混凝剂Zeta电位均接近等电点。投药量为0.1mmol/L时,随着pH由4.5增大到7.5,PFS和FC混凝凝聚体Zeta电位分别由-7mV和-17mV降低到-35mV和-30mV左右。(2)对于PFS与FC两种不同混凝剂,在pH4.5~5.5电性中和机理作用下,低投药量(0.1~0.2mmol/L)时混凝效果较好,形成的滤饼层比阻较小,归一化比通量下降慢,膜污染较轻;在pH6.5~7.5卷扫混凝条件下,高投药量(0.4~0.6mmol/L)时混凝效果较好,形成的滤饼层比阻小,归一化比通量下降较慢,膜污染较轻。(3)对于PFS与FC两种不同混凝剂,膜污染减轻最优投药量范围为0.2-0.4mmol/L,pH为5.5-6.5,此时对应凝聚体的颗粒粒度较大,分形维数较高,形成的滤饼层比阻较低。(4)对于PFS、FC两种混凝剂,在不同pH值条件下,相比于20r/min,真空抽吸泵转速为50r/min时抽吸速度较快,微滤膜渗透通量大,膜表面形成滤饼层更易压缩,加重了膜污染,出水效果略低于低抽吸速率。(5)铁盐混凝能够有效提高腐植酸去除率,改善出水水质。而PFS混凝比FC混凝形成的凝聚体颗粒粒度大,出水效果好。(6)建立了改进增量分析模型,并且计算模拟所得比阻值与实验测定所得的比阻值在同一数量级,比阻增长规律一致,说明该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混凝-微滤工艺膜表面滤饼层比阻的变化,并且能够从微观角度动态分析滤饼层的形成过程,深入理解膜污染机理。(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3-01-01)

潘思茹[7](2011)在《铁盐混凝剂对混凝—微滤工艺膜污染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采用预混凝板式微滤膜的过滤方式,通过测定两种铁盐混凝剂在不同投加量下,形成混凝凝聚体的电位、颗粒尺寸、分形结构等特性,研究了混凝(?)微滤工艺中凝聚体特性对膜过滤性能及水中天然有机物腐植酸去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凝聚体的结构特征和尺寸大小对膜过滤性能有重要影响。其主要结论如下:(1)混凝凝聚体等电点出现在0.6~0.8mmol/L(以Fe计)之间,此时pH处于5.50~6.50区间内。相同投加量时,叁氯化铁(FC)混凝凝聚体电位较高,且上升较快。聚合硫酸铁(PFS)混凝凝聚体普遍比FC混凝凝聚体分形维度大,说明PFS混凝凝聚体密度较大,其对膜通量下降的减缓作用不如FC明显。(2)混凝剂投加量过多或过少时,形成混凝凝聚体颗粒都较小,不利于膜污染的减缓,其中粒径与膜孔孔径接近的混凝凝聚体会明显加重膜污染。(3)两种铁盐混凝剂的投加都明显改善了微滤膜的出水水质,且混凝剂投加量与出水水质成正比,但其对膜污染的改善程度并不随混凝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综合分析可知,最佳水质的絮凝条件并不是减缓膜污染的最佳絮凝条件。(4)相同投加量下,FC混凝微滤出水水质比PFS混凝微滤出水水质略好。投加量为0.2~0.8mmol/L时,FC对膜污染的改善情况要好于PFS;但投加量为1.0mmol/L时,情况恰好相反,这主要由于pH值骤降,影响了有效混凝凝聚体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1-06-01)

曹井国,顾平,朱高雄,于俊利[8](2011)在《混凝/微滤工艺处理含氟地下水的工程设计与运行》一文中研究指出过量的氟摄入会危害人体健康,在饮用高含氟地下水的农村地区较为常见。介绍了采用混凝/微滤法处理含氟地下水的工程设计与运行情况,该工程处理能力为150 m3/d。当向原水中投加适宜剂量的硫酸铝时,出水氟化物浓度可降至1.0 mg/L以下,其他主要指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整个工艺流程简单可靠,运行费用约为1.01元/m3,可为模块化膜除氟工艺和装置的推广提供设计、运营等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1年06期)

吴洁[9](2009)在《混凝—微滤工艺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膜污染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膜过滤应用于水处理能够有效地去除悬浮物和细菌;而微滤膜又因为操作压力低,通量大得到广泛应用;在膜技术的水处理实际应用中,膜污染问题是影响膜应用的关键问题。混凝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等特点,作为微滤的预处理工艺,可以提高水质的处理效果,减缓超滤膜的污染,降低成本。本试验通过烧杯试验确定混凝剂的特征投加量,使用预混凝+浸没式中空纤维膜过滤方式,研究了不同混凝剂及其不同投加量下混凝-微滤联用对改善膜污染的影响。同时对单体铁盐两种不同混凝机理投加量以及铝盐最佳投加量条件下的混凝-膜过滤过程作了模型的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铁盐和铝盐混凝剂的混凝-微滤膜过滤都能有效地改善过滤水质。相同投加量下,聚合态的铁盐混凝剂对膜污染的改善情况要好于单体铁盐混凝剂,而对于铝盐混凝剂正好相反。水中的腐殖酸去除率是随着投加量0、0.1、0.2、0.3、0.6mmol/L而递增,而膜通量改善情况是先增加,达到最优运行通量,然后递减。所以,最佳出水水质的絮凝条件不是最佳的减轻膜污染的絮凝条件。3)本次试验中铝盐混凝剂的投加,无论是单体铝盐还是聚合态铝盐,对膜通量的改善都要比铁系混凝剂好。在投加混凝剂较少时,聚合态的混凝剂优于单体的混凝剂。4)没有预混凝直接微滤结果更加符合标准膜孔堵塞模型的模拟结果。预混凝条件下,单体铁盐微滤试验的叁种模型预测结果对比表明,滤饼层—膜孔堵塞模型对混凝—微滤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膜通量预测更为有效。在混凝剂投加量较少的情况下的网捕区域混凝对膜通量的改善要好于混凝剂高投加量下的再稳定区域混凝。(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9-12-01)

李鹏[10](2008)在《混凝—微滤工艺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混凝—微滤在饮用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膜污染的特征和膜清洗的方法,讨论了粒度分维在混凝—微滤工艺中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期刊2008年22期)

混凝微滤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电镀、工业制镜、印刷电路等领域的迅速发展,含锡废水的排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体摄入过量的无机锡元素会引起病变,高浓度的锡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无机锡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烷基化等作用转化成有机锡,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研究了沉淀-混凝法和沉淀-混凝-微滤法对锡的去除。烧杯试验研究了沉淀剂种类、沉淀剂投加量、反应时间和搅拌强度对化学沉淀过程的影响,以及混凝剂种类、混凝剂投加量、搅拌强度和静沉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最佳值。结果表明:原水pH值约为3.0,锡浓度约为17.7 mg/L时,沉淀剂选择碳酸钠,最佳投加量为90 mg/L;混凝剂选择叁氯化铁,最佳投加量为14 mg/L;反应时间为15 min;最佳G值为120 s~(-1)。静沉时间为60 min时沉淀-混凝法能够满足排放标准,然而沉淀-混凝-微滤法能够显着提高出水水质,静沉时间为15 min时更加合理。沉淀-混凝-微滤工艺小试试验考察了运行方式对锡去除效果的影响。间歇运行和连续运行方式下对锡的去除率均较高,当温度为25℃,原水pH值约为3.0,锡浓度约为17.5 mg/L时,采用烧杯试验确定的参数,该工艺对锡的去除率均高达99.97%。该工艺膜污染速率缓慢,膜污染阻力和滤饼层阻力占总阻力比例小,且经物理清洗后膜通量恢复率分别为86.5%和92.4%。对小试试验的沉淀物进行固相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证明Sn~(2+)形成了Sn(OH)_2沉淀,Fe~(3+)形成了Fe(OH)_3沉淀,从而使锡、铁离子由液相转移到了沉淀中。扫描电镜(SEM-EDS)分析结果显示,沉淀物为无定型的絮体,呈团聚状,排列较整齐,元素分析结果定性验证了XPS分析结果。基于课题组前期开发的载带沉淀-微滤除锶组合工艺,为实现工程应用,完成了中试试验装置的设计,包括工艺的优化计算、构筑物及其配套设备参数的计算以及装置PLC控制方案的确定,为后续开展中试研究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凝微滤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1].肖文涛.正交试验法研究混凝—微滤工艺去除腐殖酸的影响因素[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8

[2].王丹.沉淀—混凝—微滤工艺处理含锡废水和除锶中试装置设计[D].天津大学.2016

[3].王旭骞,胥要,顾平,张光辉.吸附/混凝—微滤工艺处理模拟放射性铯污染水[J].中国给水排水.2016

[4].吴志玲,徐培嘉,陈洪斌.混凝/微滤工艺用于青草沙水源水厂的生产废水回用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4

[5].曹成艳.聚合铝铁混凝剂对混凝—微滤工艺膜污染影响的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6].罗东平.混凝—微滤工艺膜污染机理及动态数学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7].潘思茹.铁盐混凝剂对混凝—微滤工艺膜污染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8].曹井国,顾平,朱高雄,于俊利.混凝/微滤工艺处理含氟地下水的工程设计与运行[J].中国给水排水.2011

[9].吴洁.混凝—微滤工艺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膜污染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10].李鹏.混凝—微滤工艺的研究进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

论文知识图

两种铝盐混凝-微滤工艺膜通量随时间的变...两种铁盐混凝-微滤工艺膜通量随时间的变...混凝微滤工艺对As(V)的去除效果铝盐混凝微滤工艺同时去除As(V...混凝-微滤工艺装置简图吸附-混凝-微滤工艺的实验值与计算值...

标签:;  ;  ;  ;  ;  ;  ;  

混凝微滤工艺论文_肖文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