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泽霖教授从20世纪30年代随大夏大学西迁贵阳时起开始了在贵州的民族研究工作,包括:进行民族社会调查、民族文物收集与展示、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编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等。吴泽霖教授在贵州的民族研究工作多是具有开创性的,他是我国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创始人;为贵州的民族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所开展的工作也很好地践行了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关键词:吴泽霖教授;民族研究工作;民族社会调查;民族地区社会工作;贵州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民族博物馆学家和教育家吴泽霖教授,在他从国外留学回来以后的1935到1985年,曾多次到过贵州,或来工作,或进行民族调查,或来开会、讲学。由于他是留学美国的知名学者,有国外的留学经历,有世界的眼光,所以,他在贵州的民族社会调查、民族文物的收集与博物馆建设、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编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总结并发扬光大。
她微微皱眉:“可是,我最近在网上搜了一些名师示范课,他们还是讲得多,学生活动得少,思考得更少。他们对文本的解读确实很独到,然后呢,费尽心思,利用种种设计,把自己的智慧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
一、吴泽霖教授在贵州的民族研究工作
吴泽霖教授在1935年作为中国社会学会代表参加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民间机构组织的“京滇公路周览团”,从南京乘车前往云南考察过程中,穿越湘西、贵州和滇东各县时,第一次了解到了汉、满、蒙、回、藏以外的一些兄弟民族,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他对国内少数民族研究的开始[1]1。“京滇公路周览团”时期的初步接触与他后来出任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长有直接的关系,还与他在50年代后期介绍他的西南联大社会学系毕业生张正东、邝文宝从云南到贵州民族学院工作有直接关系。
综上所述,中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伴有特殊CT影像学表现,通过对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能显著提高检出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一)主持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时的主要工作。
1.民族社会调查。作为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主要负责人的吴泽霖教授在讲课之余,秉持该部当时“特别着重黔省苗夷生活之实际调查工作”之要求,并应内政部、贵州省民政厅的社会民情调查之需,亲率学生深入贵州的毕节、黔东南雷公山、黔南云雾山等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并分别在《社会研究》、《贵州日报》、《贵州旬刊》、《时事导报》、《建国评论》等报刊发表了《贵州短裙黑苗的概况》、《水家的妇女生活》、《苗族中祖先来源的传说》、《贵州仲家的生活一角—食俗》、《贵州苗族的跳花场》、《海爬苗中的斗牛》《贵州苗夷婚姻的概述》、《贵州青苗中的求婚》、《炉山黑苗的生活》等文章[2]1。
4.民族地区社会工作。根据《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工作述要》记载其在贵州期间的工作内容包括历年工作:(1)主编《社会旬刊》。(2)调查贵州省乡土教育资源,如前述对定番县地理、历史、人口、物产等的调查。(3)望亭镇社区研究。(4)贵阳城区劳工概况初步调查。(5)贵阳劳动人口结构之研究。(6)黔垣二四灾情调查。(7)贵州各县风俗迷信调查。(8)编印史地社会论文摘要。扩充计划,最近三年以内:(1)主编《社会研究》期刊。(2)黔省苗夷概况调查。(3)黔省各县苗夷民俗资料。(4)黔省各县苗夷社会状况调查。(5)黔省东南两区苗夷生活调查。(6)北盘江流域苗夷状况调查。(7)黔省各种苗夷语言调查。(8)摄制“苗胞影荟”。(9)出版本部乙种丛刊。(10)出版贵州苗夷研究丛刊。(11)编述本部概况。(12)征集苗夷各种文物。(13)举办苗夷文物展览会。(14)设置苗夷文物陈列室。(15)协助各机关团体工作。[2]70-74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由于贵州地处西南,交通闭塞,民族众多,文化落后,吴泽霖教授因此极力介绍、推荐他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的学生张正东、邝文宝夫妇从云南到贵州民族学院工作。两位老师自来到了贵州民族学院,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兢兢业业,为人师表,得到各民族师生的一致肯定。
2.民族文物收集与展示。搬迁到贵阳的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设立有苗夷文物陈列室,固定陈列展览田野调查过程中搜集来的各种苗夷文物,先后举办了三次文物展览会。根据柴骋陆《参观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苗夷文物展览记》一文记载[2]278,当时陈列的东西很多,细分有几千件,主要有服饰、器具、文学等几大部分,还有社会研究部人员创作的作品。
(二)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吴泽霖教授是我国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创始人。大夏大学在贵阳期间的民族文物收集、展示工作是吴老博物馆工作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民族博物馆建立的起始阶段。因为,吴泽霖教授在辞去了大夏大学的教授职位后,就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授,1942-1946年他创建了“第一边胞服务站”,指导其学生张正东、邝文宝等在滇西地区开展边胞服务工作,同时收集了200多件实物、照片到重庆展出[4]105-110。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吴泽霖教授在贵州的民族文物的收集、展示,是其回国后从事这项工作的起始阶段,而在滇西“第一边胞服务站”时的文物收集、展示是其工作的深入发展,这也为他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开展这项工作奠定了基础。吴泽霖教授在这方面的贡献,得到了许多学者的一致肯定,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就曾给予了高度评价:“少数民族的文物能在博物馆中取得应有的地位,据我所知,是从吴泽霖先生开始的”①费孝通:《在人生的天平上》代序,载吴泽霖《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有关吴泽霖先生的生平简历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吴泽霖词条》。。这是对吴泽霖教授在这方面工作恰如其分的肯定。
(三)学术报告。
1980年10月下旬,吴泽霖教授应邀参加首届全国民族学学术讨论会来到贵阳。在贵阳开首届民族学会期间,吴泽霖教授除了在大会上对与会的两百多名代表谈他对民族工作的建议外,还利用小型座谈会谈了一些民族研究中的具体问题,如民族社会调查、民族成分认定,还有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等。
经过认真研读吴泽霖教授的相关文章,梳理他在贵州民族研究工作的业绩,可以看出其在贵州的民族研究工作意义重大,且很多方面都具有开创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吴泽霖教授是20世纪贵州民族社会调查、研究的开拓者。在吴泽霖教授开始对贵州民族开展研究之前,已有一些有学者开展了研究,如本土学者杨汉先先生对苗族的研究,潘一志先生对水族的研究等;外国学者中的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对贵州民族的研究等。但作为本国的外族人对贵州民族的研究吴老无疑是开拓者之一。他的研究既有多民族的研究,如对苗族、布依族、水族的研究,又有单一民族的研究,如对苗族的研究较为多见。而在具体的某一个民族研究中,有综合研究,又有某一方面的研究,在家庭生活方面的研究有《炉山黑苗的生活》,该研究报告对炉山(今凯里市)地区苗族家庭结构、宗祧继嗣、亲属关系、人口规模、家屋空间布局和家庭经济生活等;对苗族服饰的研究有《贵州短裙黑苗的概述》、《炉山黑苗的生活》等;对苗族其他民俗事项的研究,有《海贝苗的斗牛》、《贵州短裙黑苗的概述》等;对歌谣传说的研究,主要有1938年发表在《社会旬刊》上的《苗族中祖先来源的传说》和1940年发表在《社会研究》上的《苗族的祖先传说》。20世纪50年代后的调查更是具体和细致,这些标志性的作品有《贵州省清水江流域部分地区苗族的婚姻》、《台江苗族的节日》、《贵州省台江县巫脚交苗族人民的饮食》等[1]247-255。从这几篇文章可以看出,吴老对贵州民族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升华,特别是有关苗族婚姻、节日、饮食的调查文章,可以说是这方面调查研究的范本和经典之作。
(四)人才的培养。
3.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编撰。在了解贵州各地、各个民族的基本情况后,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选定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份开展了此项工作,并编写出乡土教材,如对定番县(今惠水县)进行调查之后就写出了该县的乡土教材,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人口、物产、农业、工业、交通、商业、财政、政治、教育、社会、人文、名胜等。
吴泽霖教授非常关心贵州民族学院的发展,1985年,在贵州民院讲座期间,他欣然应聘为贵州民族学院历史系的兼职教授。在受聘仪式上,他谈了建立历史系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民族院校培养本民族历史人才的重要性。他认为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各级人才的培养是进行民族研究工作和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对于历史系学生的培养,吴老认为:一是要重视基础理论学习,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注重民族历史文献的研究,又要进行田野调查,收集民间的口传资料,收集民族文物并展示等。
二、吴泽霖教授贵州民族研究工作的开创性意义
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理应对会计信息失真负有责任。我国传统的做法是会计由受托方聘任,这就决定了会计人员和所在的企业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这样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阻碍了会计监督,对不唯命是从的人,可能遭受排挤或打击报复,使会计人员丧失了监督者的独立地位,并在会计工作中困难重重,从而扰乱了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导致会计故意性信息失真。
(一)在民族社会调查方面。
1985年6月,吴泽霖教授应当时的院长安毅夫的邀请,在他由昆明返回武汉途中在贵阳停留了3天,出席了贵州民族学院部分干部和教师参加的座谈会。会上,他阐述了民族研究工作者应当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社会调查的重要意义。会后,他又受邀到贵州省历史文献研究会和贵阳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作了学术报告。在贵州省历史文献研究会的报告中,他主要讲述了历史文献收集整理的理论、方法及贵州省的历史文献资料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同时,他讲到了自己在贵州做调查时认识到少数民族口传资料的重要性等问题。在贵阳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的学术报告中,吴泽霖教授就地方志的历史、地方志编撰的文献收集整理进行了讲述,同时,他还就大夏大学在贵州、贵阳期间看到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并谈了自己的看法[注]吴泽霖教授是张正东先生在西南联大读书时的老师,受当时院长安毅夫的委托,张正东先生全程接待,石开忠作为张正东先生的学术助手参加了这一工作,所述内容为当时记录和写作时的回忆。。
(二)在民族文物收集与展示方面。
1956年,吴泽霖教授参加了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并担任贵州省调查组组长,组织了在贵州的民族调查工作。他除了直接领导这项工作之外,还亲自到黔东南的清水江流域、台江县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并写有调查报告:《贵州省清水江流域部分地区苗族的婚姻》、《台江县苗族的节日》[1]。以调查组集体成果形式提交后出版的有《苗族社会历史调查》[3]和《贵州省台江县巫脚交苗族人民的饮食》[注]为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编: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之二十一,1964年印。等。
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急腹症,急性阑尾炎的发病较急,发病时会同时伴有剧烈的腹痛。当前,对于此疾病的临床治疗是以手术为主。对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有着创伤较大、术后恢复速度较慢,会为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近些年来,腹腔镜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其也在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且获得良好疗效[1]。本研究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14例成人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对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三)在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编撰方面。
随着我国留学归国人员的陆续到来,也随着民国时期的乡土资料收集即乡土教材的编撰工作的展开,河北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的汉族地区较早时就已开始了这项工作,当时主持这项工作的是梁漱溟等人。而在贵州这个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乡土教材的编撰工作,吴泽霖教授及其团队的工作具有开创性。它带动了贵州各个地区乡土教材的编写,而且留下了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培养了一批贵州各民族的乡土人才,对于以后贵州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在民族地区社会工作方面。
抗日战争爆发,吴泽霖教授随同大夏大学从上海内迁到贵阳,并主持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的工作。大夏大学迁到贵阳并于1938年春在文学院下属的社会学系设置了社会经济调查室,第二年更名为社会研究部。社会研究部的核心任务就是对贵州少数民族“从事进行有系统之研究,以冀促成贵州社会建设之事业。”[2]5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5]。从其具体工作来看,吴泽霖教授应是20世纪中期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创者[6]。
为使优化结果更为直观,引入3个评价指标:区域电网内部网络损耗PL,节点电压最大偏移ΔUmax,电压偏移系数E。ΔUmax和E的计算公式为
(五)在人才培养方面。
吴泽霖教授到贵州以后,一直惦记贵州民族学人才的培养。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推荐、动员张正东、邝文宝从云南调到贵州民族学院工作。1985年6月,吴泽霖教授受聘贵州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1982年12月贵州民族学院历史系成立,张正东先生是负责人之一,这项工作一直到90年代初。在吴泽霖教授的指导下,张正东教授、邝文宝老师与其他老师一起为贵州民族大学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学、社会学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干部。如在专家、学者中,目前在职的有民族学教授杨昌儒、石开忠,罗康隆,社会学教授有吴晓萍、王国勇等,现在这两个学科是贵州省区域一流建设学科,而且有了招收项目博士生的资格。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有副省级领导蒙启良、唐世礼等,有地、厅级领导金安江、唐建荣、蒙秋明、瓦标龙等,县处级领导则有很多。这与吴老人才培养的开创性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也与张正东先生、邝文宝先生坚持不懈的教育工作分不开。
参考文献:
[1] 吴泽霖.吴泽霖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2] 吴泽霖,陈国钧,等.贵州苗夷社会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 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3)[M]//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4] 张正东.遵循吴师教导,致力民族研究[M]//赵培中.吴泽霖执教60周年暨90寿辰纪念文集.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5]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6] 陈国钧.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工作述要[M]//吴泽霖,陈国钧,等.贵州苗夷社会研究:附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69-270.
中图分类号:K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19)01-0050-03
收稿日期:2018-11-29
作者简介:石慧,女,贵州民族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民族地区社会政策。石开忠,男,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民族学。
(责任编辑程苹)
标签:贵州论文; 民族论文; 苗族论文; 教授论文; 社会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论文;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