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余华
(江苏靖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2145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肝炎的CT与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38例急性病毒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CT及MRI表现。结果CT及MRI检查可见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现为肝实质异常强化、肝内门静脉周围间隙增宽、胆囊壁增厚水肿以及腹腔积液,急性普通型肝炎的腹腔积液以及胆囊受累程度均显著轻于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P<0.05)。结论急性病毒性肝炎具有特殊影像学表现,对于临床诊断与病情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病毒性感染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核磁共振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9-0181-02
急性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常见肝脏疾病,不同类型肝炎的治疗手段不尽相同,早期准确诊断并及时寻找病因予以对症治疗是改善临床预后、预防病程进展以及肝炎重型化的关键[1]。本研究回顾分析了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CT以及MRI表现,旨在提高临床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与诊断水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4年6月,我院因急性肝功能损害就诊的患者38例,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15-72岁,平均(44.61±12.21)岁。其中,2例甲型肝炎病毒感染,18例乙型,2例丙型,16例戊型。5例接受肝脏穿刺活检,15例血氨升高。其中。17例急性普通型肝炎,21例急性或者亚急性重型肝炎。25例患者行MDCT检查,6例行MRI检查,7例同时行MDCT及MRI检查。
1.2方法
CT检查:32例患者应用GELightspeed16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准直器宽度1.25mm,螺距为0.562。造影增强应用高压注射器取80-100ml对比剂碘海纯(370mgI/ml)经肘前静脉注射,然后进行三期增强扫描。扫描参数:层厚为1.25mm,层间距0.625mm,电压120kV,电流250mA,矩阵为512×512。在动脉期应用自动触发对比剂跟踪技术进行扫描(跟踪点在膈顶水平腹主动脉,触发阈值为150HU),门脉期延迟时间25-30s,延迟期60-120s。
MRI检查:13例患者应用GESignatwinspeed1.5T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扫描,信号采集选择四通道体部相控阵线圈,扫描序列:GRE序列T1WI成像(TE=4.2ms,TR=160-180ms);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W2成像(TE=100ms,TR=6000-7000ms),并采用呼吸门控联合脂肪抑制扫描,层厚为8mm,层间距为1mm。对比剂选择钆贝葡胺(Gd-BOPTA)按照0.1mmol/kg的剂量,总剂量为15ml,以3ml/s的流率经肘前静脉注射,动脉早期延迟时间为完成对比剂注射后22s,晚期为注射后44s,静脉期注射后60s,延迟期为注射后240s。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进行双盲阅片并报告结果。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CT表现:32例接受CT检查,CT平扫显示患者的肝实质密度均呈明显降低,平均CT值为(34.55±4.12)HU,其中,20例(62.50%)广泛均匀减低,12例(37.50%)广泛不均匀减低;2例肝实质不均匀强化,表现为局灶性、内部地图样较明显强化或者相对弱强化,10例弥漫性密度均匀轻度强化。肝实质硬化表现:29例动脉期肝内门静脉周围或者肝包膜下的肝实质内存在多发条片状强化、楔形强化,在静脉期及延迟期,在肝脏边缘明显强化;3例平扫显示地图样分布强化区域经增强扫描后,在动脉期无明显强化,而在静脉期呈明显强化,且密度较相邻正常肝实质明显升高,与平扫图像比较表现出反转变化。均未出现肝内胆管扩张,12例(31.58%)存在腹腔积液,5例(13.16%)肝门区淋巴结增大,3例(7.89%)胆管炎。
MRI表现:13例接受MRI检查,T1WI上表现为肝实质无明显异常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增高信号,肝实质内存在细网格状影;经增强扫描显示,12例门静脉周围以及肝包膜下呈现多发斑片状强化,肝周强化在门静脉期高于内部,且门静脉周围间隙明显增宽。
腹腔积液:17例急性普通型肝炎中,13例(76.47%)胆囊壁增厚、水肿,2例(11.76%)腹腔积液,3例(17.65%)肝门区淋巴结增大;21例急性或者亚急性重型肝炎,17例(80.95%)胆囊壁增厚、水肿,10例(47.62%)腹腔积液,2例(9.52%)肝门区淋巴结增大;急性或者亚急性重型肝炎的腹腔积液发生率显著高于急性普通型肝炎(P<0.05)。
3讨论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CT以及MRI表现复杂多样,经CT平扫可见肝实质密度降低,经MRI平扫可见T2WI上肝实质信号呈现均匀增高;经增强扫描显示,肝实质内存在小斑片状强化以及与平扫反转强化,胆囊壁明显增厚、水肿,部分合并腹腔积液以及腹腔淋巴结增大等[2]。肝实质密度变化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肝细胞以及间质成分等的病理变化,尤其是肝实质密度呈现广泛性或者局灶性减低时,多提示存在肝细胞损伤。本组32例表现出肝实质密度减低,且均为广泛型减低,有2例患者经增强扫描显示不均匀强化,且表现为不规则片状或者相对高/低密度地图样变。提示随着病情进展,肝实质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伤。急性普通型肝炎与急性或者亚急性重型肝炎的腹腔积液发生率、胆囊受累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后者的发生率更高。提示当影像学检查显示合并腹腔积液、胆囊受累严重时,多提示病情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总之,急性病毒性肝炎具有典型CT及MRI表现,对于临床诊断与病情严重程度判断具有辅助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燕,史云菊,徐红卫等.自身免疫性肝炎的CT表现与临床特点[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8):1274-1277.
[2]朱洪怡,楚毅,霍继荣,等.46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病因学及其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9):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