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作为二语外语论文_蔡基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英语作为二语外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英语,英语教学,外语,与格,为二,学术,介词。

英语作为二语外语论文文献综述

蔡基刚[1](2018)在《“外语环境下”开展英语作为二语教学的范式探索——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的回顾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恢复高考后40年来,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实施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即把英语当作一门课程,通过要求学生达到若干语言等级来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把英语作为外语实施教学则无法适应中国在"一带一路"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所面临的英语日益二语化环境的挑战。为了根本解决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诟病,有必要进行理念上的创新。在看似英语为外语的环境里,把英语当作二语来学习,即把英语当作要在专业学习和工作中使用的工具来开展教学。为了有效地进行这种语言教学范式的转移,我们可以开展基于真实项目的隐性教学方法和基于专业学习和工作需求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同时原来基于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理念的整个高校英语教育体系必须改革。(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王燕[2](2014)在《《英语作为二语/外语的学术写作:问题和挑战》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英语全球化和英语成为世界学术通用语(an academic lingua franca),以英语为二语/外语的学术英语写作受到广泛关注,新问题也浮出水面:英语全球化对以英语为二语/外语的学术英语写作带来怎样影响?英语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看待以英语为二语/外语的作者的学术文本、语言和文化身份?以英语为二语/外语的学术作者怎样看待英语全球化背景下自身的研究优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Ramona Tang博士主编的《英语作为二语/外语的学术写作:问题和挑战》从新语境的角度审视学术英语研究核心话题,给读者带来多元视角,是继《全球化语(本文来源于《现代外语》期刊2014年06期)

王萍[3](2011)在《英语作为二语/外语的综合课教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媒介,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具体体现。教材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借用教育评估中常用的评价手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针对大学英语综合课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外语教学理论、评价理论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初步分解出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0个)及叁级指标(32个);接着对来自不同省份55位讲师以上职称的大学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确立了叁个级别共计50个指标;随后利用问卷数据对各个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形成了一份完整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表。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对大学英语教材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价,以适应课程和教材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来源于《陕西教育(高教版)》期刊2011年Z2期)

张建军[4](2009)在《英语作为二语与作为外语的教学环境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英语教学中,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推崇。但交际型英语教学的开展在外语教学环境中却遇到解。但是,英语为外语的教师普遍英语水平不足,尤其是其口语和社会语言学能力的不足,直接妨碍了他们在教室开展交际型英语教学,因为在课堂上交际型英语教学活动具有不(本文来源于《江苏高教》期刊2009年03期)

曾立伟[5](2007)在《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学习者对英语与格转换的二语习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学位论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与格转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Pinker有关与格转换的理论为依据,结合Goldberg的构式语法,考察了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学习者对英语与格转换的二语习得。具体来说,本学位论文分析了动词类别、学习者水平以及学习者的母语叁类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借鉴并扩展了Inagaki(1997)以及Whong-Barr and Schwartz(2003)的研究。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Pinker的理论,进而探讨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学习者对英语与格转换的二语习得,拓展我们结合Goldberg的构式语法对英语双及物结构的认识。其实践意义在于提高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学习者对英语与格转换的学习,尤其是对双及物结构(本论文用“双及物与格”)的学习。本研究涉及叁个问题:(1)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学习者能否将一类动词的双及物与格与另外一类动词的双及物与格区分开来?(2)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对他们习得英语与格转换是否有影响?(3)学习者的母语对他们习得英语与格转换是否有影响?针对上述叁个问题,作者从构式主义视角进行了详细的跨语分析。通过研究,作者发现汉语双及物动词的典型结构是动词前给/把/将结构。有充分的证据表明“V+给”这一双语素复合词实际上是一个动词,它是有标记的形式或者结构。以具体的动词类别为基础,作者提出了五个具体假设以及一个整体假设:典型结构假设。本文采用测试形式(两套试卷)搜集相关信息。这些信息用于研究英语与格转换的习得以及验证上述假设。92位中国大学生参与了测试。测验结果显示:所有受试对研究的所有动词都倾向于选择介词与格,从而验证了上述的典型结构假设:汉语双及物动词的典型结构是动词前给/把/将结构。由此表明对那些已经在母语中内化的知识再次内化在学习者的二语语法中得到强化。学习者不同聚合类动词的习得过程不尽相同。一方面,成年二语习得者对与格转换的习得受制于他们母语中那些与目标结构对等的结构的性质。这一点与Inagaki(1997)的发现相同,也适用于本研究中能够发生与格转换的动词,如tell类动词,bring和take,fix类动词,以及不能够发生与格转换的动词,如push类动词。另一方面,本研究发现,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是以下四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普遍语法(UG),目的语的输入,泛化,以及母语迁移。在这一过程中,正面信息以及缺乏正面信息和/或者负面信息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英语学习者水平的提高,学习者对那些合乎规范的能够发生与格转换的动词的认识也随之增长。对于有些不能够发生与格转换的动词,学习者的认识也随着水平的提高而增长。这说明中国学生对英语与格转换的习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后,作者讨论了本研究在英语教学中的现实意义以及本研究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姜慧蓉[6](2004)在《英语作为二语对英语作为外语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了英语作为二语与英语作为外语的关系,论证了运用二语的理论指导我国的外语教学的可行性。 在语言教学领域,有的语言学家强调二语与外语的差异,有的语言学家认为相似点才是最重要的。当今全球的英语“热”把英语教学带入一个崭新的纪元。据此,本文在承认差异存在的同时,提出英语作为二语与作为外语的差异处于逐渐减小的趋势。由此可见,把英语作为二语有关的理论运用到外语教学中,是合情合理的。 本文分为五大章节。 第一章介绍了英语在整个世界上的地位,界定了二语与外语的概念区分。 第二、叁章对英语作为二语与英语作为外语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第二章主要通过几对概念的比较从理论上讨论了两者的差异。这些概念包括习得/学习,潜意识/意识,内在/外在,以及自动/可控。这些区分有其合理的里面,但也颇有争议。准确的说,很难进行一个清晰的界定。 第叁章主要从英语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介绍了两者的相似点,以此证明两者的差异处于一种逐渐缩小的趋势。为论证此趋势,本章主要从语言共性和普遍路线、需求和目标的接近以及语言学习环境几个方面进行叙述。 第四章首先回顾了自然法流派的理论,从中汲取有关理论,从而总结出英语作为二语与英语作为外语密切相关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自动、自主、最大接触、真实性、错误容忍以及第一语言避免等。 第五章从理论的角度转到实践的角度。本文分别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教学实验进一步论证了上述观点。问卷主要针对二语与外语差异缩小的趋势进行调查,为实验的进行做了有力的铺垫。课堂教学验证运用二语理论到外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通过以上的论证分析,本文最后得出结论:英语作为二语中许多理论原则可以运用到我国的外语教学,对我国的外语教学起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英语作为二语外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英语全球化和英语成为世界学术通用语(an academic lingua franca),以英语为二语/外语的学术英语写作受到广泛关注,新问题也浮出水面:英语全球化对以英语为二语/外语的学术英语写作带来怎样影响?英语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看待以英语为二语/外语的作者的学术文本、语言和文化身份?以英语为二语/外语的学术作者怎样看待英语全球化背景下自身的研究优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Ramona Tang博士主编的《英语作为二语/外语的学术写作:问题和挑战》从新语境的角度审视学术英语研究核心话题,给读者带来多元视角,是继《全球化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英语作为二语外语论文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外语环境下”开展英语作为二语教学的范式探索——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的回顾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2].王燕.《英语作为二语/外语的学术写作:问题和挑战》评介[J].现代外语.2014

[3].王萍.英语作为二语/外语的综合课教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

[4].张建军.英语作为二语与作为外语的教学环境的差异[J].江苏高教.2009

[5].曾立伟.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学习者对英语与格转换的二语习得[D].陕西师范大学.2007

[6].姜慧蓉.英语作为二语对英语作为外语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英语作为外语EFL”课程体系图是应用过程戏剧的教学模式,它实际上是...(I〕介绍、朋释、张化语言知识京.〕给出...国际二语写作权威期刊论文共被引网络聚...世界文化细化百分比图

标签:;  ;  ;  ;  ;  ;  ;  

英语作为二语外语论文_蔡基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