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强:《传习录》对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当代启示论文

白立强:《传习录》对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当代启示论文

摘 要:《传习录》以对心体、性、良知等的阐发,折射出人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主要包括主体性、自觉性、身心和谐以及天人一体四个方面特征。其不忘初心,回归人之为人的完美状态,牢记天命,塑造我材有用的积极势态,物我齐一,构建和合共生的良性生态等,在当下具有一定现实价值。

关键词:《传习录》;人自由全面发展;启示

中华文化是关于人的学问,虽然其中不存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概念,但无疑包含了丰富的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无论《论语》中的“君子不器”“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还是《大学》中的“诚意”“正心”,抑或《中庸》之中的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等等,都是其鲜明体现。《传习录》作为儒学经典,同样蕴含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

在典型地块内选定标准地块:乔木林20m×20 m、灌木林5 m×5 m、草地2 m×2 m。标准地的数量不得少于3块,主要测量每株立木在方格中的位置,用皮尺和罗盘测定每株树冠东西、南北方向的投影长度,再按实际形状在方格纸上按一定比例尺勾绘出树冠投影,在图上求出林冠投影面积和标准地面积,即可计算林地郁闭度。灌木盖度监测采用测绳法,草地覆盖度采用针刺法和目估法,调查标准地内树高、地径、林地郁闭度、灌木(草地)盖度等。

一、《传习录》身、心、性之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传习录》中包含诸多命题,如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这都与身、心、性联系在一起。阳明心学正是通过身心内外的道德审思探究人之为人的生命初心与意义。人之生命都是物质与精神、身与心的统一,即“形与神俱”。身就是指人的物质层面。心之价值在于精神层面。从身与心的关系看,心乃“形之君”“身之主宰”[1]11。为此,身是人之生命存在形式,而心则是其内容。何谓性?《庄子·庚桑楚》:“性者,生之质(天生的本质)也。”

物质世界之丰富与多彩往往导致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道德经》)的迷失之境。为此,这需要心之省察,回归初心,走进生命之本,即心之本体。“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1]54

人之本性、初心(先天之心、道心)是完美、完善的。而儒家一再强调的诚意、正心,恰恰是通过学习与历练,使后天之心、人心回归先天之心、道心的过程,从而达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状态。由是,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此即孔子生命存在的自由[2]序言3之境。置言之,孔子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50年的生命成长从而达到了自由全面发展阶段[3]52。

其三,素位而行,即为实修。“君子之学终身只是‘集义’一事。义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谓义。……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真知,以求自慊而已。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1]149不离日用行常内,直到先天未画前。素位而行即历事练心,于行住坐卧中体悟大道,格其非心,以求得本初之良知。

显而易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物质层面而完成于精神层面。这正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要义。“自由”初始涵义就是指灵魂的自由[2]136。为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在基于现实的基础上,通过思想(心)建构从而达成的超然物外的淡然境界[3]52,即回归人之本性之体,也就是“致良知”之境。“良知者,心之本体”[1]129,而“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1]131

此种心态不为外境所动,即此心不与任何人、事、物绑定在一起,保持着初心的空灵与超脱。《传习录》中“心”“性”“良知”思想体现了鲜明“人生实践的唯心论”。此与西方哲学家由纯粹思辨而形成的唯心论不同。这种人生实践的唯心论即入世的人文教的精神。[5]223-224

冯友兰曾言:“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中国人“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6]于《传习录》而言,“超越现实世界”的“价值”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包括四个方面特征:

“身之主宰便是心”,“性是心之体”[1]11,“良知者,心之本体”[1]129。故在身、心、性、良知四者中,心为身之主,性为心之本,良知与性乃同一范畴。《传习录》通过身、心、性以及良知之阐发,折射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境况。如,“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里灿然。”[1]34这即是说,只要把握住“性”之体(内在),如如不动,则外在一切于己均无影响,“宇宙吾心,吾心宇宙”,内外廓然无碍、风清云淡。

1.推动“三变”改革。以农民为中心,强化农民主体地位,以敢为人先、锐意突破、实事求是的“小岗精神”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三变”改革的前提要摸清农村集体资产的家底,做好清产核资、确权颁证工作,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探求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参股、手艺参股集体经济,盘活闲置的农村宅基地和民房,开展民俗、民宿为主的乡村旅游,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与分享机制,带动农民共同富裕。[6]

人于现实之中,常常“入戏”太深。于此,人是不自由的——为情左右、为物所累。然“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1]44而人之为人在于求得自身的全面发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过心空、自由自在。这须达致至善状态。“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1]57本然至则心体定,“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1]36“阳明所谓天理,主要是指人生界之事理,不在泛指天地自然。”[5]211“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1]38

心体乃良知。“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1]206“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1]30一旦于良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1]213,则自然“鉴空衡平”[1]76“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1]213

二、《传习录》超越现实的价值及其特征

(1)项目环境复杂,围护型式多样、地下障碍物多,围护质量管理风险大:基坑北侧距离黄浦江防汛墙 50 m,基坑内水位高、开挖深度平均达到 18.25 m,最深处为20.25 m。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风险大。项目地下障碍物多:整个场地密布船厂吊车基础桩,还遗留了深埋的柱下基础承台等障碍物,给桩基施工和围护结构施工的质量控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清障不到位,极易产生围护施工质量问题,进而产生工程安全风险。

这是生命与天俱来的正能量;而后天之心则以显意识的方式呈现,其由于外在性故而往往遭受染浊。“‘潜意识’与‘显意识’之不断冲突。此即先秦儒家之所谓天人交战,亦即宋明儒之所谓渣滓、障碍、夹杂。宋明儒所理想之‘纯乎天理’,乃指一种最单纯最调和的心理境界而言。人心到此境界,其潜意识已全部融化,直从心坎深处到达外面行为,表里如一,全人格充实光明,更无丝毫掩饰伪装,或丝毫隐藏躲闪。即其全部的潜意识发展成全部的显意识,显、潜全体融合。此种理想的人格精神之圆满一致,即阳明所谓‘良知之诚一’。”[5]216至此,“从目所视,妍丑自别,不作一念,谓之明。从耳所听,清浊自别,不作一念,谓之聪。从心所思,是非自别,不作一念,谓之睿。”[1]265即达致“聪明睿智达天德者”(《中庸》)之潇洒境遇。

其一,主体性。在身与心关系方面,身乃心之形,心乃身之体。“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这个便是汝之真己。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若无真己,便无躯壳。真是有之即生,无之即死。汝若真为那个躯壳的己,必须用着这个真己。便须常常保守着这个真己的本体。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惟恐亏损了他一些。”[1]79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言,这意味着,只有充分“成就心体”,才能实现人之为人的主体性价值,才能真正地达到“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自由人生。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中国船舶燃油供应总量为2176万吨,比上年增长12%,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预计2018年中国船供油总量达到2330万吨,比上年增长7%,其中,保税油供油总量预计为1150万吨,比上年大幅增长15%,成为带动中国船供油市场需求总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见图1)。

日前,人沦为追逐利益的工具。古人云:“正其谊不谋其利”。唯合宜才能培固人的主体性价值,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状态。即 “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皆是不器,此惟养得心体正者能之。”[1]47-48

其二,自觉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完善的生命存在状态体现为“心”之自足、“理之灵处”[1]75,即“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1]33然常人受世事所累,心体往往受到“戕贼蔽塞”[1]206,而心体“未尝不在”“未尝不明”[1]129。唯有通过“格物以致其知”,才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便与天地合德。”[1]75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觉性不是外在性的行为,而是内在性发现。于七情而言,“乐是心之本体,……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1]143一旦内心省察,至诚无息,方知生命自足的妙境:“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1]213可见,外在由内在而生,事相乃心相而成。

其三,身心和谐。所谓身心和谐即正心,“心本不易动,惟止至善之久,而性定则心亦不动。凡非礼之来,见如不见,闻如未闻。不必却之,自不能入。……非屏聪黜明、强制其心也。”[7]此为“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之情状[1]10,亦如阳明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1]1此心“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全体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1]52鉴于此,即使“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且如出外见人相斗,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虽怒,却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1]200-201

《论语》中曾点气象乃身心和谐之体状。曾点不同于其他三子(子路、冉有、公西华),于此,王阳明认为“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1]30此正体现了曾点心安理得、怡然自乐的身心和谐之境。

在招标文件的编制方面,甲方要根据项目特点和功能需要进行编制,应包括项目建设的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基建部门还应做好招标文件内容的审查工作,一是避免出现倾向性、地方保护性条款等违反规定的;二是招标文件中的合同条款的拟定应参照住建部门发布的示范文本,条款应具体明确,避免签订合同时发生争议或纠纷;三是对招标图纸与工程量清单进行严格的控制与审查,尽可能减少遗漏项,避免施工过程中的变更和增项过多;四是对招标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核,选择整体素质高、社会效益好、业内信誉好、施工团队强的施工方,避免工程的再次转包。

其四,天人一体。《传习录》有言:“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1]218

由此,天人之间搭建起了息息相通之即时性的“灵明”脉动。天人同心、万物同理,“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一定程度上,道之所以通,思之所以入,正是鉴于人天风雨、日月山川之共同本具的“良知”“灵明”。荀子之“人最为天下贵”,并非将人置于其他物相之上,而主要强调了人之于其他物相的价值与意义——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推己及人、推人及物,即由成己到成人,再到成物之相互共生共荣的和谐胜景。故“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1]162

三、《传习录》有关阳明本体的实现路径

《传习录》以心的体认与建构,奠基了实现人的生命大美之路。故有学者将阳明心本立场称之为“阳明心学美学‘本体论’”[8],心体洞明乃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点。为此,阳明本体的建构过程也是通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路。

先天之心时常被后天之心遮蔽。做人之功夫须时刻以克己之功扫除廓清后天之障蔽,“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1]55格物之功,就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1]13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念兹在兹。“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1]5所以,“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1]60

其一,制心一处,反躬自省。“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1]47万物皆良知,而人心为其要。惟人心体空灵明澈,方与万物心心相印,进而相通。“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1]5“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1]32

纵观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当前所存在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都相对较为单一。大多数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例如:电视、杂志、报纸等。这些老旧的市场营销模式普遍存在传播速度慢和传播效果差的特点,并且没有很好地解决信息时效性的特点,以至于最终传输给受众对象的资料都是过时的、失效的信息。

修道复性即守护良知。《易经·系辞》:“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知行本一,一念发动处便是行。“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1]188

体育运动的本质是借助体育运动舒缓压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体育课程的讲授还没有深入透彻的认识,因此,在这个阶段,只有首先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所以说,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创设体育游戏情景,做到学娱结合,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不知不觉的玩乐中增强体质,既缓解学习压力、放松身心,又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有效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及热情,让学生更喜欢体育课,也乐意花更多的时间去锻炼。

沙沟一旦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其威胁对象主要为沟口南川区金山镇金狮村四社集中居民点,威胁金狮村小学、昆达农业有限公司和居民住户共161户604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为此,研究沙沟泥石流的形成因素、物理力学特征参数和可能发生的危险性,针对该泥石流的特征,提出工程治理措施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

马克思在谈到人的自由发展时指出:“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只有在此境况下,“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4]

故“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1]187持灵明之心,为当为之事。“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1]205

四、《传习录》于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启示

阳明心学是“实践哲学”[9],为此,寓于其中的人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具有现实价值与意义。“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10]190阳明心学以心为本体,并将之上升为天理的高度,从而完成了对人我一己之心的扩充与超越,由小到大,由私到公。“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10]106,“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10]214为此,心之本体、天理、良知成为贯通天地万物的“主体精神”“公共的主体”[11]。在此,心之本体意义,并非意味着心乃万物之本源、原发之点,也并非万物离开心即不存在,而是通过建立心与外物之关联强调了人之于万事、万物、众理的价值与意义[12]。

其二,致其良知,修道复性。人之成长就是不断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回归生命之初心的过程。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修道,然后能不违于道,以复其性之本体。……戒慎恐惧便是修道的工夫。中和便是复其性之本体。如易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和位育,便是尽性至命。”[1]83修道之功,即于日用行常之间、意识萌动之际,戒慎省察,以渐次趋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之境况,进而实现此心安处即为天地之状,“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终将成为人之心体之注脚,是心是天。当然,“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此正《中庸》‘戒慎恐惧’、《大学》‘致知格物’之功,舍此之外,无别功矣。”[1]136

首先,不忘初心,回归人之为人的完美状态。《大学问》有言:“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所谓良知也。”[13]348人之为人,其本体之性至善至美、灵昭不昧。就中华文化而言,人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乃在于“求其放心”(《孟子·告子上》)、回复本性。如此,方得以体会生命之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朱子释之曰:“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程子曰:“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14]17此正道出了人之明道、行道、乐道的生命审美体验。为此,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精神是“乐感文化”[15]。王阳明在《为善最乐文》说:“若夫君子之为善,则仰不愧,俯不作,明无人非,幽无鬼责,优优荡荡,心逸日休,宗族称其孝,乡党称其弟,言而人莫不信,行而人莫不悦。所谓无入而不自得也,亦何乐如之!”[13]113

畜牧业雪灾综合风险预测研究………………………………………………………………………………………… 哈斯塔木嘎(95)

阳明心学以追求道德人生的审美体验为基本意蕴,“无入而不自得”之“乐”是其人生理想境界的“最高范畴”。[16]由是,阳明以自身的生命体验亲证了人的本然之美。这于当下社会具有借鉴意义。时人步履匆匆,把灵魂丢在了后面。此何以能领略、体验生命之美呢!

故先贤如是曰:“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矣。”“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17]先人之音,犹在耳畔,今当省察。

其次,牢记天命,实现我材有用的积极势态。《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14]269人、物与生俱来自然承载着天地之所赋予的独一无二的先天本质、内在本性,其生命展示过程则是应“天命”而发、为“天性”而作。就人之为人的价值而言,这不仅仅是人的义务与责任,有利于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长,更是天命使然。这要求:不违天、不逆命、不悖性,从而上达天道,下契地道,中合人道。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由于种植不能全面理解病虫害的耐药性,造成防治不力时出现盲目加大药量的现象,不仅不利于病虫害的控制,而且很可能造成药害现象,降低小麦作物的抵抗力,进而爆发病虫灾害。

《传习录》一再强调“复其心之本体”“致良知”“至善之性”等,这既预示了个体之超越于个体之上以回归天理,进而达致“灵昭不昧”“廓然大公”集体人格的美好壮丽的人生图式,而且以此逻辑,也必然开启了生命个体全新审视自身的最佳途径。这意味着,一旦个体生命与天理、良知联系在一起,那么,生命个体的价值、意义势必“喻于义”(《论语·里仁》)。

天生我材必有用。就理论而言,市场机制以其趋利导向客观上形成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人力、物力资源配置方式。如果说时代为每个个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与平台(此为客观条件),那么,心智洞明的生命个体将以理性的选择走上实现自身价值的正途(此为主观条件)。

第三,物我齐一,构建和合共生的良性生态。天地人物,与我一体。“人者,天地之心也;民者,对己之称也;曰民焉,则三才之道举矣。是故亲吾之父,而天下之父子莫不亲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而天下之兄弟莫不亲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推而至于鸟兽草木也,而皆有以亲之,无非求尽吾心焉以自明其明德也。是之谓明明德于天下,是之谓家齐国治天下平。”[10]251显然,在价值与意义世界,人是主体。人的主体价值乃在于通过完善自身而使其他人、物等客观存在呈现完美状态,也就是在成己的基础上成人以及成物。即“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1]187

人处于天地万有之伦理关系中[18]。“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冶,不可得矣。”[1]162由是,各得其所、各乐其性的和合生态将自成。

[参考文献]

[1] 王阳明.传习录[M].萧无陂,注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2]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陈高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白立强.从“君子不器”看孔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J].泰山学院学报,2012(4):50-56.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 钱穆.中国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6]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9.

[7] 刘沅.槐轩全书(1)[M].成都:巴蜀书社,2006.

[8] 潘立勇.阳明心学美学的心本立场及其再评价[J].中原文化研究,2016(2):33-39.

[9] 董平.澄清阳明心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5):4-10.

[10]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M].吴光,钱明,董平,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1] 李承贵.阳明心学的精神[J].哲学动态,2017(4):51-57.

[12] 杨国荣.心学之思[M].北京:三联书店,1997.

[13] 张祥浩.王守仁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 朱熹集注.论语·大学·中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5] 李泽厚.论语今读[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16] 潘立勇.如何从本体工夫论切入阳明心学美学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6):76-81.

[17] 董仲舒.春秋繁露[M].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18] 廖春明,于盼盼.论道家道教对阳明哲学的影响[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1-6.

TheContemporaryEnlightenmentofInstructionsforPracticalLivingtotheFreeandAll-roundDevelopmentofHumanBeings

BAI Li-qiang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053000, China)

Abstract:InstructionsforPracticalLiving reflects the thought of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by elucidating the mind, nature and conscience, which mainly includes four characteristics: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nature and man. Never forget the original intention to return to the perfect state of human beings, keep in mind the destiny to create the positive situation of talents, and things are equal to human beings to construct a benign ecology of harmony and symbiosis, which has some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present.

Keywords:InstructionsforPracticalLiving;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enlightenment

收稿日期:2019-06-01

作者简介:白立强(1970—),男,衡水学院董子学院副教授,博士。

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536(2019)03-0021-05

(责任编辑:杨 洁)

标签:;  ;  ;  ;  ;  ;  ;  ;  ;  ;  ;  

白立强:《传习录》对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当代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