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组步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组,染色体,思茅,文库,基因,顺式,抗性。
基因组步移论文文献综述
高俊平[1](2019)在《基因组步移技术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组步移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克隆已知片段旁侧序列的技术。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几种主流基因组步移技术,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借鉴。(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毅,朱金鑫,原晓龙,陈伟,李江[2](2019)在《基因组步移技术克隆思茅松α-蒎烯合成酶基因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蒎烯合成酶(α-pinene synthase, APS)是α-蒎烯生物合成的关键酶。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及基因组步移法从思茅松中克隆得到一个α-蒎烯合成酶基因,命名为PkAPS (GenBank登录号为KX394684),基因全长3 523 bp,含有10个内含子,其c DNA全长1 956 bp,编码651个氨基酸残基。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kAPS属于萜烯合成酶家族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PkAPS与马尾松α-蒎烯合成酶亲缘关系最近。基因表达分析显示:PkAPS在高产脂思茅松个体各组织的表达量均高于低产产脂思茅松个体;而在高产脂思茅松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比较中,PkAPS在小枝中的表达量最高。本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思茅松α-蒎烯合成酶调控机理及培育高产α-蒎烯思茅松新品种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6期)
程国灵,石慧,许文涛,郝俊冉,罗云波[3](2013)在《环状接头PCR:一种先进的基因组步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转基因作物在全球的推广,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制定转基因作物的检测标准,各国学者也在致力于开发新型转基因作物的检测方法。转化事件特异性PCR(event-specific PCR)是现在研究最多的方法,通过扩增受体基因组与插入DNA的连接区域,鉴定含有相同外源基因的不同转基因生物,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但是转化事件特异性PCR的前提是需要对转基因作物外源插入片段的侧翼序列进行分离。目前,扩增侧翼序列的方法主要有反向PCR(inverse PCR,I-PCR)、连接介导PCR(ligation-mediated PCR,(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程国灵,许文,石慧,罗云波,黄昆仑[4](2013)在《A-T连接接头PCR基因组步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组步移技术是PCR技术的一种应用,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已知序列获得其相邻的未知序列。为了实现基因组步移的目的,目前已经开发了多种方法,其中包括反向PCR(inverse PCR,I-PCR)、连接介导PCR(ligation-mediated PCR,LM-PCR)、随机引物PCR(randomly primed PCR,RP-PCR)等,目前基因组步移技术受到多个方面的限制,如I-PCR与LM-PCR会受到内切酶选择的限制;RP-PCR的方法虽然不需要对基因组进行前期的破碎处理,但会受到引物3'末端的3~6个碱基的影响而产生非特异性扩增等,进一(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李旭娟,陈杨玲,王海波,龚明,邹竹荣[5](2013)在《基于PCR的非酶连型基因组步移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PCR的基因组步移(或染色体步移)技术常用于克隆已知DNA片段的旁侧序列,是一项重要的的基因组学研究技术。根据原理可将其分为依赖酶连介导和不需酶连介导两大类。目前后者发展迅速,方法种类较多而且各具特色,但根据步移引物与模板DNA的结合特点,可将其统分为基于简并引物的或依赖特定位点的基因组步移技术。综述了当前主要或典型的非酶连PCR介导的基因组步移方法以及最新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3年02期)
叶莹,蔡生力,刘红[6](2011)在《基因组步移技术克隆稀有鲫角蛋白18基因序列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角蛋白18是角蛋白的一种,属于S型角蛋白,是在哺乳动物和两栖类动物胚胎发育中第一个表达的中间纤维蛋白。根据已发表的人、爪蟾及斑马鱼角蛋白18 DNA序列,通过DNAman同源性比较获得保守序列,并从中设计二对引物。从稀有鲫基因组中PCR扩增得到2 779 bp的角蛋白18的DNA序列片段;通过基因组步移,分别获得该基因的上游和下游序列片段;最后将获得的全基因片段克隆至质粒载体pMD19-T进行序列测定检验。结果显示所克隆的稀有鲫角蛋白18基因全长3 765 bp。对该基因进行NCBI的Blastn同源性比较分析,表明稀有鲫同斑马鱼比较角蛋白18 DNA序列存在73.6%同源相似性;同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学分析,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Frame,ORF)预测表明稀有鲫角蛋白18是含有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共编码367个氨基酸的蛋白质。研究亮点:首次成功克隆了稀有鲫角蛋白18基因全长序列3 765 bp,并且通过软件预测分析得出氨基酸序列,把氨基酸序列在DNA序列中进行标记,显示稀有鲫角蛋白18基因全长序列含有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共编码367个氨基酸。另外,没有采用常用的从RNA反转录为cDNA为模板获得基因全长,而是直接以DNA为模板出发,利用基因组步移的方法获得基因全长。(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侯进慧[7](2011)在《从原核基因组步移文库构建谈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微生物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以原核基因组步移文库构建实验为例,讨论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11年04期)
巢伟,刘永杰,陆承平[8](2010)在《基因组步移技术扩增嗜水气单胞菌J-1株脂酶基因全长及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已发表的引物序列合成一对引物,以嗜水气单胞菌J-1株基因组为模板扩增脂酶基因,得到一个保守的383 bp基因片段。进一步应用基因组步移技术扩增其两侧未知序列,分别以DraⅠ,EcoRⅤ,PvuⅡ,ScaⅠ,StuⅠ,SmaⅠ6个内切酶酶切的基因组构建6个不同的基因组步移文库,再以基因组步移文库为模板,设计引物向已获得的保守片段两侧进行PCR扩增,将扩增到的两侧序列与保守片段拼接后得到一个3 476 bp的片段,通过DNA Star软件分析,找到一个2 415 bp的开放阅读框,经Blast软件分析,其与嗜水气单胞菌ATCC 7966脂酶、嗜水气单胞菌AH-3磷脂酶A1、嗜水气单胞菌H3脂酶、嗜水气单胞菌Mcc-2脂酶、嗜水气单胞菌J MP636磷脂酶C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97%、88%、83%和82%。将DNA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序列后,发现其包含一个多肽序列(VHFLGHSLGA),这个序列在脂酶中高度保守。(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0年09期)
申本昌,江红,乔传令[9](2009)在《基因组步移法克隆小菜蛾CYP9G2基因的上游序列》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4种产生平端切头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基因组DNA,然后利用DNA连接酶的催化作用,在4种不同平端切头的小菜蛾基因组DNA上连接一个氨基化的基因组步移衔接头序列,针对衔接头及已克隆的CYP9G2基因的序列,设计两对PCR上、下游引物,进行PCR扩增、T-A克隆和阳性克隆的巢式PCR验证,通过测序克隆到了小菜蛾CYP9G2基因上游未知序列约1.8 kb。通过对该基因的上游序列进行信息分析,发现1个可能的节肢动物动物转录起始子(Inr),3个CAAT样盒及1个抗氧化剂样反应因子,共5个可能的顺式调控元件。研究还表明,利用基因组步移方法可以快速地克隆已知序列的上游未知序列,实验操作经济、简便,对于已知cDNA序列或部分基因组序列的基因,其上游调控序列的克隆,基因组步移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09年05期)
王春连,陈乐天,曾超珍,张群宇,刘丕庆[10](2006)在《利用基因组文库加速Xa23基因定位的染色体步移》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距离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0.8 cM的EST标记C189,扩增Xa23的近等基因系CBB23的基因组片段(0.8 kb)为探针,筛选水稻明恢63的TAC文库和广陆矮4号的PAC文库,对获得的7个阳性克隆用酶切法和Tail-PCR法进行末端片段分离,获得15个末端片段,用于感病亲本金刚30和抗病亲本CBB23之间的多态性检测,发现7个末端片段在双亲间有多态性,分别为69B、70N、81N、45B、45N、84N和84B。用这些末端片段作RFLP标记,对金刚30/CBB23的F2群体进行检测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标记与Xa23的遗传距离依次为0.4、0.4、0.4、0.5、0.6、0.6和1.1 cM。虽然69B、70N和81N与Xa23的遗传距离均为0.4 cM,但序列比对揭示69B与70N的物理距离为35 kb,与81N为95 kb,69B距Xa23最近。叁者与Xa23的遗传距离虽然相同,但物理距离存在很大差异。这些末端片段标记加密了Xa23基因一侧的遗传图谱,并使其遗传距离缩短到0.4 cM,加速了Xa23的定位进程,为Xa23的分离克隆奠定了重要基础。讨论了这种染色体步移方法的适用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06年04期)
基因组步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蒎烯合成酶(α-pinene synthase, APS)是α-蒎烯生物合成的关键酶。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及基因组步移法从思茅松中克隆得到一个α-蒎烯合成酶基因,命名为PkAPS (GenBank登录号为KX394684),基因全长3 523 bp,含有10个内含子,其c DNA全长1 956 bp,编码651个氨基酸残基。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kAPS属于萜烯合成酶家族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PkAPS与马尾松α-蒎烯合成酶亲缘关系最近。基因表达分析显示:PkAPS在高产脂思茅松个体各组织的表达量均高于低产产脂思茅松个体;而在高产脂思茅松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比较中,PkAPS在小枝中的表达量最高。本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思茅松α-蒎烯合成酶调控机理及培育高产α-蒎烯思茅松新品种的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组步移论文参考文献
[1].高俊平.基因组步移技术概述[J].生物学教学.2019
[2].王毅,朱金鑫,原晓龙,陈伟,李江.基因组步移技术克隆思茅松α-蒎烯合成酶基因及表达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3].程国灵,石慧,许文涛,郝俊冉,罗云波.环状接头PCR:一种先进的基因组步移技术[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3
[4].程国灵,许文,石慧,罗云波,黄昆仑.A-T连接接头PCR基因组步移技术[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3
[5].李旭娟,陈杨玲,王海波,龚明,邹竹荣.基于PCR的非酶连型基因组步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
[6].叶莹,蔡生力,刘红.基因组步移技术克隆稀有鲫角蛋白18基因序列及序列分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
[7].侯进慧.从原核基因组步移文库构建谈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生物学通报.2011
[8].巢伟,刘永杰,陆承平.基因组步移技术扩增嗜水气单胞菌J-1株脂酶基因全长及原核表达[J].动物医学进展.2010
[9].申本昌,江红,乔传令.基因组步移法克隆小菜蛾CYP9G2基因的上游序列[J].动物学杂志.2009
[10].王春连,陈乐天,曾超珍,张群宇,刘丕庆.利用基因组文库加速Xa23基因定位的染色体步移[J].中国水稻科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