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神经免疫调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神经,免疫调节,细胞,胶质,网络,内分泌,免疫。
神经免疫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张勇,翟红印,郭智宽,王军[1](2019)在《免疫调节疗法对脑瘫儿童神经运动发育影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免疫调节疗法对脑瘫儿童神经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免疫调节疗法,2组治疗均20 d一疗程,疗程间间隔10 d,连续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Gesell发育测试、GMFM测试、体液免疫指标测定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IgA、IgG、IgM、C3、C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IgA、IgG、C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gA、Ig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Gesell各能区发育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Gesell各能区发育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感染例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GMFM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GMFM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合使用免疫调节疗法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免疫状态,更有利于提高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esell测试发育商。(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焦春雷[2](2019)在《P物质与NK细胞通过神经免疫调节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先天性巨结肠模型小鼠(Ednrb敲除小鼠)肠道P物质及NK细胞的变化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目的:使用Ednrb敲除小鼠作为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模型小鼠,研究在未发生及发生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 disease 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时肠管扩张段及狭窄段P物质(Substance P,SP)及NK细胞的变化,并探究SP及NK细胞相互作用在HAEC发病中的机制。方法:从美国Jackson实验室购买Ednrb敲除小鼠,分为HD组和野生型对照组,并按小鼠年龄分为1周(week,w)、2w及3w组,3w组HD小鼠发生HAEC。HE染色对肠管炎症程度进行评估,转录组测序分析各组肠管的基因表达差异,免疫组化和荧光染色分析扩张段及狭窄段肠管SP及NK细胞表达情况,RT-q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在m RNA和蛋白水平分析SP和NK细胞相互作用过程相关的SP、Nkp46、RORgammat、NK1R、IFNgamma、穿孔素、颗粒酶B及IL22的表达,代谢组学研究结肠内粪便的代谢化合物变化并关联分析与肠组织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3w组HD小鼠发生HAEC,且扩张段炎症表现严重,狭窄段轻微;转录组测序发现3w HD小鼠扩张段的基因表达变化最为明显,主要为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相关基因,狭窄段基因表达变化并不如此明显,但SP在3w HD小鼠的狭窄段中明显上升。免疫组化和荧光染色显示3w小鼠狭窄段SP表达升高,NK细胞及其亚群NK-22细胞增加,SP、Nkp46、RORgammat、NK1R、IFNgamma及IL22的表达在3w HD小鼠狭窄段上升。代谢组学研究发现淀粉及蔗糖代谢途径和戊糖及葡糖糖醛酸转化途径在发生HAEC小鼠中出现明显改变并与多种神经相关基因明显相关。结论:HD小鼠发生HAEC时,扩张段炎症严重而狭窄段较轻,而狭窄段是肠神经系统异常的部位,狭窄段的SP、NK细胞、SP在免疫细胞上的受体NK1R、及NK细胞分泌相关因子表达增加,说明SP与NK细胞之间的神经免疫调节可能在HAEC发生时起到维持肠道稳态的作用。第二部分HD患儿肠道SP及NK细胞的变化在HAEC发病中的作用目的:收集HD患儿肠道标本,对人类HD肠管扩张段和狭窄段SP的表达及NK细胞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探究SP与NK细胞在HAE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HD患儿的肠道标本,按照有无HAEC进行分组,并取无肠神经节发育异常的先天性肛管直肠畸形患儿的肠管作对照组,行HE染色评估肠道炎症,通过免疫组化及荧光的方法观察SP及NK细胞在各段肠管的表达情况,利用RT-q PCR及Western blot从m RNA及蛋白水平分析SP及NK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的SP、CD16、NK1R、IFNgamma、穿孔素、颗粒酶B及IL22表达情况。结果:在发生HAEC的患儿肠道狭窄段炎症表现弱于扩张段,免疫组化及荧光染色发现其狭窄段表达较多的SP及分布更多的NK细胞,在未发生HAEC的HD患儿组的结果中,SP、CD16、NK1R、IFNgamma、颗粒酶B、穿孔素及IL22在对照组、实验组扩张段及狭窄段中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相似,均未见明显差异。在发生HAEC患儿组的结果中,SP、CD16、NK1R、IFNgamma及IL22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HAEC组狭窄段的表达水平高于扩张段及对照组;颗粒酶B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扩张段的表达高于狭窄段,但与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穿孔素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扩张段的表达水平高于狭窄段和对照组。结论:HD患儿发生肠炎时,扩张段炎症重于狭窄段,狭窄段的SP、NK细胞及相关因子表达增加,说明SP与NK细胞之间的神经免疫调节可能在患儿发生HAEC发生时起到维持肠道稳态的作用。第叁部分体外实验研究SP与NK细胞的相互作用及机制目的:分选小鼠结肠的NK细胞和培养人NK细胞系NK92MI细胞,分别加SP刺激培养后,观察NK细胞的功能变化并对其中机制进行探讨。方法:磁珠分选纯化小鼠结肠NK细胞。分为对照组、梯度浓度SP刺激组及NK1R拮抗剂Aprepitant+梯度浓度SP刺激组,LDH释放法检测NK细胞杀伤活性;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FNgamma的浓度,免疫荧光观察NK细胞IFNgamma及IL22表达。NK92MI细胞系按同样条件分组,并检测NK92MI细胞杀伤活性及培养上清中IFNgamma的浓度,将SP刺激后的NK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其中可能作用机制,利用Caco2细胞构建肠上皮屏障模型,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观察SP刺激后的NK细胞对紧密连接蛋白ZO-1的影响。结果:本实验所采用方法提取NK细胞的纯度为93.50%。SP可增强小鼠Nkp46(+)NK细胞的杀伤活性并促进其分泌IFNgamma和IL-22的作用,且与浓度相关,最佳浓度为10-8M,Aprepitant可阻断此作用;SP可增强NK92MI细胞系的杀伤活性及促进其分泌IFNgamma,最佳浓度为10-10M,转录组测序显示MAPK信号其中作用。加入SP处理的NK92MI细胞组中Caco2细胞的ZO-1表达水平下降最明显。结论:SP可增强NK细胞的活性并促进其分泌作用,通过受体NK1R起作用,相关通路可能为MAPK信号通路,仅具有杀伤功能的NK92MI细胞系对肠上皮具有破坏作用,而提取的Nkp46(+)小鼠原代NK细胞,由于包括NK-22细胞群,其分泌的IL22对肠上皮具有修复和保护作用,二者的相互平衡使肠道对病原具有更强杀伤抑制作用同时可保护肠上皮完整性维护肠道稳态。(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周文霞[3](2018)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新药LW-AFC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茨海默病(AD)是引起数以千万计老年人发生痴呆的首要因素。可是,目前对于AD的治疗效果却并不理想。六味地黄汤(LW)作为滋补肾阴的经典名方,长时间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其中就包括痴呆。大量的药理学实验表明,LW对于AD具有改善作用。LW-AFC是源于LW,由LW中的活性成分群所组成的新型组分中药。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长期使用LW-AFC能够显着改善SAMP8小(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聂昊,胡洋,唐洲平[4](2018)在《外泌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免疫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泌体是来源于细胞自身分泌的一种脂质双分子层包裹形成的膜性小体,参与调解机体免疫反应,作为运输载体参与炎症反应,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外泌体在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免疫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参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外泌体的性质、作用、获得、鉴别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期刊2018年10期)
杨莎莎[5](2018)在《穴位埋线对变应性鼻炎大鼠的神经免疫调节机制探讨及相关体外细胞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课题研究基于2013、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穴位埋线经轴索反射对变应性鼻炎神经源性炎症的调控机制,和面部穴位埋线经“感觉神经肽----鼻黏膜树突状细胞”途径对变应性鼻炎鼻腔黏膜免疫系统的免疫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层次地探索和研究。我们前期研究已经证实,穴位埋线可以通过抢先抑制鼻腔黏膜内SP、VIP、CGRP等神经肽的释放来调控鼻黏膜神经源性炎症,从而缓解变应性鼻炎症状。然而穴位埋线如何最终实现对变应源性炎症调节的机制仍不清。为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我们此次从体内外共叁部分实验去深入研究。第一部分:从体内动物实验探索,提出神经免疫联动调节机制假说,以卵清蛋白(OVA)致敏法建立AR大鼠模型,观察穴位埋线对外周鼻黏膜神经免疫物质是否有干预作用?其中,外周鼻黏膜以SP为主的神经肽,在经穴位埋线干预下被抢先抑制其释放后,经穴位埋线是否也预先对鼻黏膜中肥大细胞(mast cell,MC)活性造成影响?MC活性的改变以上游膜表面受体TLR2、TLR4蛋白表达,下游胞内NF-kBp65蛋白的转录调节变化以及MC脱颗粒等为观察内容。第二部分:同样建立AR大鼠模型,观察穴位埋线对中枢海马区神经免疫物质是否也有干预作用?以海马组织内的SP、OX-42(小胶质细胞)、GFAP(星形胶质细胞)、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为观察内容。综合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研究,观察外周鼻黏膜与中枢海马区神经免疫调节物质网络是否可能存在一个信息传入传出通路的“鼻-脑轴”发生机制。第叁部分:从体外细胞实验探索,提出“穴位-鼻黏膜神经-树突状细胞”偶联假说,即穴位埋线通过迎香穴—叁叉神经—蝶腭神经节—鼻黏膜神经径路与鼻黏膜中的树突状细胞(DC)偶联,通过抢先抑制鼻黏膜SP为主的感觉神经肽,从而直接影响DC的趋化、成熟、运动、吞噬、诱导等能力,进而以点带面,启动了对黏膜免疫系统的叁道免疫防线的调节,最终减轻鼻黏膜炎症反应,缓解AR症状。本部分实验初步从体外进行了P物质对小鼠DC细胞系的干预与表达研究。方法:1.体内AR大鼠实验: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AR模型组,布地奈德治疗组,假埋线组,穴位埋线治疗1周组,穴位埋线治疗2周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OVA致敏方法制作AR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进行穴位埋线的两组均在迎香穴(LI20)埋入3-0羊肠线,分别经治疗1,2周进行阶段性观察;布地奈德组给予布地奈德滴鼻剂5ug/(kg·d)滴鼻,每日1次,共连续两周;假埋线组给予在迎香穴(LI20)假埋线动作,未植入羊肠线,相当于针刺作用;模型组维持卵清蛋白滴鼻,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滴鼻。观察内容:1)造模及穴位埋线干预后的大鼠AR相关的行为学评分变化;2)HE染色下的各组鼻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3)ELISA检测各组血清sIgE,IL-4和IFN-γ水平;4)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鼻黏膜组织中神经肽SP,NF-kBp65蛋白表达水平;5)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各组TLR2、TLR4在肥大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表达差异;6)Westernblot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各组TLR2、TLR4在肥大细胞膜的蛋白表达差异;7)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各组鼻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差异。2.体内AR大鼠实验:采用方法1中同样的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在其基础上,观察以下内容:1)ELISA检测各组海马组织TNF-α和IL-6水平;2)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海马组织中SP,GFAP和OX-42蛋白表达水平。3.体外小鼠细胞实验:1)对小鼠DC细胞系进行复苏、传代和冻存,鉴定培养的小鼠细胞为DC细胞。2)进行SP神经肽(10~(-10) M—10~(-4)M浓度)对DC细胞12、24、48、72h的毒性研究。3)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进行SP对小鼠DC细胞系表型CD40、CD80、CD86、CD11c分子的表达分析。4)采用荧光定量方法检测SP对小鼠DC细胞系TLR2和TLR4受体的表达。结果:1.穴位埋线对变应性鼻炎大鼠外周鼻黏膜神经免疫联动机制的研究(1)对大鼠AR相关的行为学评分的影响:与模型组和假埋线组相比,穴位埋线组与布地奈德组均能明显改善AR症状,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随穴位埋线周期的延长,埋线治疗第2周较第1周,改善AR症状更明显,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2)光镜下鼻黏膜组织HE染色结果:模型组和假埋线组均显示,鼻黏膜上皮结构的完整性被破坏,纤毛上皮排列不规则,有不同程度的脱落、水肿和倒伏,以及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而穴位埋线治疗组和布地奈德组与模型组和假埋线组相比,炎症反应较轻。(3)ELISA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假埋线组的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均显示,血清sIgE及IL-4水平明显升高,IFN-r水平明显下降。而埋线治疗2周组与布地奈德组均能明显下调血清sIgE及IL-4水平(P<0.01),上调IFN-r水平(P<0.05)。(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在各组SP蛋白与NF-kBp65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中,模型组、假埋线组均显示明显升高,且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和假埋线组相比,埋线治疗2周组与布地奈德组均下调,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5)免疫荧光双染检测:染色中TLR2显示绿光,TLR4显示红光,DAPI染核显示蓝色。在各组TLR2和TLR4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中,模型组与假埋线组均显示明显升高,且组间无明显统计差异(P>0.05)。埋线治疗2周组与布地奈德组均显示明显下调,且组间也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数据走向趋势上,埋线治疗2周组下调TLR2蛋白更明显,布地奈德组下调TLR4蛋白更明显。(6)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在各组TLR2和TLR4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中,假埋线组和模型组均显示明显升高,且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1周,埋线2周和布地奈德组叁组均能抑制二者蛋白表达,且组间显示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7)甲苯胺蓝染色下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情况:在各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比较中,假埋线组和模型组均显示明显升高,且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1周、埋线2周和布地奈德组均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且叁组组间显示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2周和布地奈德组明显低于模型组或假埋线组,且组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2.穴位埋线对变应性鼻炎大鼠中枢海马区神经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1)ELISA检测结果显示:在各组海马组织TNF-α及IL-6水平比较中,模型组与假埋线组均显示明显升高,且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假埋线组相比较,埋线2周和布地奈德组均显示明显下降,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在各组海马组织SP、GFAP和OX-42蛋白表达水平比较中,模型组与假埋线组均显示明显升高,且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假埋线组相比较,埋线2周显示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P物质对小鼠DC细胞系的干预与表达研究(1)小鼠DC细胞经传代培养,在倒置光学显微镜下(100倍,200倍,400倍)观察细胞形态,充分证实该培养细胞为小鼠树突状细胞(DC细胞)。(2)不同浓度0.1nM(10~(-10)M)至100mM(10~(-4)M)的SP用DC细胞12、24、48、72h后均无明显毒性。(3)SP作用于DC细胞24小时后,在倒置光学显微镜下(100倍,200倍,400倍)观察细胞形态,充分证实SP作用24小时DC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4)SP能有效刺激DC细胞的表达,主要是刺激CD86表面分子,在24小时对刺激CD40表面分子较低,而经过24小时到达48小时,刺激CD40表面分子作用能力较强。(5)不同浓度SP对DC细胞24小时和48小时作用均能够促进TLR2和TLR4受体的表达,且对TLR4受体促进作用强于TLR2受体作用,促进作用于时间和剂量呈现正相关。结论:1.穴位埋线通过抢先抑制SP的表达,进而可能抢先调节了鼻腔黏膜MC-TLR2/4-NF-kBp65炎症信号的传导,实现神经免疫联动调节,从而缓解AR症状。2.穴位埋线可下调AR大鼠海马区神经免疫物质(SP、OX-42、GFAP和TNF-a、IL-6)的表达,缓解AR大鼠的行为症状,综合外周鼻黏膜和中枢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节,一方面为可能存在的“鼻-脑轴”学说提供初步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为前期临床观察循经取穴穴位埋线治疗AR的中枢边缘系统海马区效应特征提供科学实验依据,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3.采用CCK8方法检测DC细胞毒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DC细胞的CD40、CD80、CD86、CD11c的表达,荧光定量方法检测TLR2和TLR4受体的研究证实,SP在工作浓度范围内对细胞无毒性,且能有效刺激CD40、CD80、CD86、CD11c的表达,还能促进TLR2和TLR4受体的表达,且对TLR4受体促进作用强于TLR2受体作用,促进作用与时间和剂量呈现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王同兴,韩露,程肖蕊,周文霞,张永祥[6](2018)在《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分子网络的防治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新靶点的探索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无理想的药物靶点,亦无理想防治药物。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在AD众多的发病机制学说中,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neuroendocrine immunomodulation,NIM)网络的平衡失调机制可全面反映AD发病涉及多系统、多途径、多环节结构功能异常的复杂性。本研究基于NIM分子网络,旨在发现防治AD药物的特异、高效靶点。方法:首先,收集整理NIM相关的信号分子,基于MetaCore数据库构建NIM分子网络,以此作为提取疾病NIM网络的背景网络,我们实现了该NIM网络提取工具的在线工具开发。在此基础上,从GEO数据库下载A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表达谱数据集(GSE63061),利用GEO2R工具筛选差异表达基因(P<0.01)。进而,利用NIMNT工具提取AD疾病的NIM网络,用Cytoscape v3.5.1软件进行可视化。并以MetaCore数据库中的AD已知相关基因作为标准数据集,通过千次随机抽样检验该疾病网络的可靠性与特异性。最后,通过网络分析技术挖掘AD疾病子网络中的关键靶点。结果:所构建的NIM分子背景网络含有7018个节点和32509条边,从GSE63061数据集中筛选出了2908个差异基因,利用该差异基因列表提取的AD疾病的NIM网络含有778个节点和776条边。千次随机抽样检验结果显示,AD疾病NIM网络包含的已知疾病基因数量比随机抽样得到的要多3倍,表明构建得到的AD疾病NIM网络是可靠的。通过网络拓扑参数分析筛选出了四类分子,分别为:(1)处于核心位置、显着差异表达、文献报道的与AD相关的分子共74个,度数处于前叁位为VDR、SP1、CREB1,该结果说明本研究采用方法的可靠性;(2)处于核心位置、显着差异表达、无文献报道的与AD相关的分子共614个,度数处于前叁位为RXRA、STAT3、STAT1;(3)处于核心位置、无显着差异表达、文献报道的与AD相关的分子共20个,度数处于前叁位为ESR1、PPARG、ESR2,提示所选择的表达谱可能具有偏性;(4)处于核心位置、无显着差异表达、无文献报道与AD相关的分子共71个,度数处于前叁位为HNF4A、PGR、ESRRA。其中这四类分子中,第二与第四类分子为本研究初步发现的基于NIM分子网络的防治AD药物潜在新靶点,值得进一步进行实验验证。结论:使用NIMNT工具,基于NIM分子网络,初步发现RXRA、STAT3、STAT1、HNF4A、PGR、ESRRA有可能成为防治AD的药物潜在新靶点。(本文来源于《神经药理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鸿侃[7](2017)在《绞股蓝总皂苷对实验性视神经炎的神经保护和免疫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ON)是神经眼科最常见的疾病,是青壮年视力丧失的病因之一。临床上以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Idiopathic demyelinating optic neuritis,IDON)最为常见的类型。因为IDON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Muitiple sclerosis,MS)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所以目前普遍认为IDON是MS的一部分。目前人们对多发性硬化或视神经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了解。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该疾病是自身反应性CD4+T细胞介导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抗原的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CD4+T细胞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级联反应,引起氧化应激,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簇。内源性抗氧化酶被大量消耗,机体抗氧化功能下降从而造成损伤。以往认为MS最主要的病理特征为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的髓鞘脱失而轴突结构相对保存为特征的原发性脱髓鞘病变,而目前已有研究证实在MS急性和慢性病灶中除了广泛的脱髓鞘病变外,还存在轴索损伤丧失及神经元丢失等非脱髓鞘性病变,严重的影响了疾病的预后。目前的视神经炎急性期的治疗均以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疗法作为标准的治疗方案,循证医学证据来自美国视神经炎治疗研究ONTT(Optic neuritis treatment trial,ONTT)。但糖皮质激素抗炎只能加快视力的恢复,没有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并不能改善最终的视力预后,而且副作用非常明显,甚至有可能引起神经元造成不可逆的凋亡。目前临床上对视神经炎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免疫反应和炎症运用糖皮质激素。由于副作用和缺乏神经保护方面的疗效,病人亟需一种既能抗炎、免疫调节又能进行神经保护的治疗方案,作为糖皮质激素的有效补充,改善患者的视功能。绞股蓝在我国是为广大群众熟悉的保健药材,早已被广泛用于慢性疾病如肝炎,高血压和胃炎的治疗。目前的研究发现绞股蓝当中提取的的有效成分—绞股蓝总皂苷(Gypenosides,Gp)具有抗氧化、保肝护肝,降脂、抗炎及免疫调节等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绞股蓝中的有效成分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脑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展开。绞股蓝的神经保护作用在视神经方面的研究却未见报道。所以,我们以绞股蓝的调节免疫和神经保护特点作为着眼点,针对视神经炎这种出于免疫紊乱而造成神经损伤的疾病,提出了绞股蓝总皂苷对这种疾病的治疗作用的假说。我们建立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的氧化损伤细胞模型和实验性视神经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optic neuritis,EAON)的小鼠和大鼠动物模型,研究绞股蓝总皂苷在氧化损伤的细胞模型和实验性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中的抗氧化、抗凋亡作用及神经保护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并对神经保护作用发挥效应的通路进行初步探索。第一部分绞股蓝总皂苷对H_2O_2所致原代大鼠RGC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绞股蓝总皂苷对氧化应激状态下的RGC的保护作用,并探讨相关的保护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及鉴定原代RGC,建立RGC氧化损伤模型。实验分组:正常对照组,氧化损伤组,氧化损伤+低/中/高浓度绞股蓝总皂苷处理组。在Western Bolt方法进行的信号通路研究中,设立正常对照组,氧化损伤组,氧化损伤+通路抑制剂组,绞股蓝总皂苷处理组,绞股蓝总皂苷+通路抑制剂组。我们采用MTT法观察细胞活性;Hoechst 33342/Tunel染色观察凋亡;DCFH-DA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水平。采用分光光度计及酶标仪检测各组RGC内叁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采用Real-Time-PCR及Western Bolt手段检测各组RGC氧化损伤指标:iNOS,COX-2,Nrf-2,HO-1,Gpx1/2和凋亡通路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我们采用Western Bolt手段检测各组细胞的ERK,PI3k/Akt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活化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法显示原代培养细胞中有特异性抗体Thy1.1的表达,并且细胞形态符合神经元形态。MTT法确定选取50,100,200μg/ml浓度作为绞股蓝总皂苷实验浓度。Hoechst 33342与Tunel的凋亡染色发现各个浓度的Gp均能有效减轻由H_2O_2诱导的RGC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各浓度的Gp均能减少氧化损伤状态下的RGC细胞内ROS含量。中、高浓度下的Gp处理还能提高氧化损伤下的RGC细胞内ATP含量,同时还能提高氧化损伤下的RGC细胞内SOD的活性。在Real Time-PCR检测各组氧化应激指标的mRNA表达水平时,我们发现各浓度Gp不但能减少氧化损伤过程中iNOS,COX-2的表达,同时Gpx1/2的表达也减少。只有高浓度的Gp能增加氧化损伤的RGC中Nrf-2,HO-1的mRNA表达。在线粒体凋亡通路的指标检测中,低浓度和高浓度的Gp均能增加Bcl-2的mRNA的表达;高浓度的Gp能减少Bax的表达。各浓度下的Gp都能减少Caspase-3的mRAN的表达。Western Bolt对氧化损伤指标检查的结果显示:中高浓度Gp均能减少氧化损伤过程中i NOS的产生;高浓度的Gp能减少氧化损伤过程中COX-2的产生;各浓度的Gp能增加氧化损伤过程中Nrf-2的产生;但中高浓度的Gp能提高氧化损伤过程中HO-1的产生和提高Gpx1/2的含量。在线粒体凋亡通路的相关蛋白检查中,各浓度绞股蓝总皂苷处理后均能增加Bcl-2/Bax的比值并减少裂解的Caspase-3的产生。在信号反应通路的研究中,中浓度的Gp能加强Akt的磷酸化,活化Akt通路,但是Gp没有加强ERK的磷酸化。结论:绞股蓝总皂苷能通过直接减轻氧化损伤细胞中ROS的含量,提高细胞内抗氧化酶SOD的水平和ATP的水平抵抗H_2O_2带来的氧化损伤,并能减少过程中iNOS,COX-2的产生,并增加转录因子Nrf-2的水平,同时能增加HO-1和Gpx1/2的含量,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Gp通过线粒体途径凋亡减缓RGC的凋亡。此外,绞股蓝总皂苷处理还能活化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因此在RGC的氧化应激中绞股蓝总皂苷表现出对RGC的保护作用。第二部分绞股蓝总皂苷对C57BL/6小鼠EAON的神经保护作用目的:研究绞股蓝总皂苷(Gp)在C57BL/6小鼠EAON模型中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建立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片段MOG(35-55)诱导的C57BL/6小鼠的EAON模型。实验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EAON建模组,低/中/高浓度绞股蓝总皂苷治疗组,甲强龙治疗组,中浓度绞股蓝总皂苷+甲强龙联合治疗组,分别于建模后14天、20天、30天及40天四个时间点进行指标观察。麻醉小鼠后采用视诱发电位(VEP)检测各组小鼠的P2潜伏期。将小鼠处死,取视神经进行Luxol Fast Blue染色和Bielschowsky银染法评估视神经的髓鞘和轴索的改变情况,并通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各实验组视神经的脱髓鞘及轴突损伤程度。结果:VEP检查发现在疾病发作高峰期(20天),联合治疗的EAON小鼠VEP的P2潜伏期延长情况得到显着改善。Luxol fast blue染色发现在疾病发作高峰期(20天),联合治疗EAON能显着改善视神经髓鞘染色中的脱髓鞘程度。在疾病缓解期(30天),甲强龙治疗和绞股蓝总皂苷联合甲强龙治疗都能显着改善视神经髓鞘染色中的脱髓鞘程度。Bielschowsky’ssilver染色发现在疾病末期(40天)时中浓度的Gp以及Gp联合甲强龙治疗能显着改善视神经轴突损伤的程度。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绞股蓝总皂苷能缓解轴突的损伤和退化,联合治疗能显着改善EAON视神经脱髓鞘和轴突损伤程度。结论:绞股蓝总皂苷能减少C57BL/6小鼠EAON中的轴突的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绞股蓝总皂苷联合甲强龙对实验性视神经炎具有减轻脱髓鞘和轴突损伤的作用,绞股蓝总皂苷作为甲强龙的有效补充,可能成为治疗视神经炎的有效药物。第叁部分绞股蓝总皂苷对Lewis大鼠EAON的免疫调节及神经保护作用目的:探索绞股蓝总皂苷对Lewis大鼠EAON模型的免疫调节及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初步机制。方法: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EAON建模组,绞股蓝总皂苷(Gp)治疗组,甲强龙(Mp)治疗组。在大鼠足垫皮下注射含25μg MBP的乳剂,建立髓鞘碱性蛋白(MBP)诱导的Lewis大鼠的EAON模型。治疗组分别给予绞股蓝总皂苷(100mg/kg)口服或甲强龙(20mg/kg)尾静脉注射治疗。对照组在足垫皮下注射乳化的佐剂。于建模后第14天取大鼠视神经组织,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视神经中浸润的T淋巴细胞中的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分析各组视神经中浸润的CD4+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Th17和Treg的比例。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视神经组织中各种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L-4,IL-10,IFN-γ,TNF-α的分泌情况。采用丙二醛试剂盒测定大鼠视神经组织中丙二醛(Methane dicarboxylic aldehyde,MDA)含量。于建模后14天和42天麻醉大鼠后进行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各组大鼠RNFL厚度的变化,之后将大鼠处死取视网膜进行Tunel染色,计算RGC的凋亡指数。于建模后第14天取大鼠视神经组织,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组织中的Caspase-3、Akt及p-Akt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EAON大鼠模型中绞股蓝总皂苷能提高CD4+/CD8+的比例。绞股蓝总皂苷能提高CD4+T淋巴细胞中Th2/Th1和Treg/Th17的比例,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绞股蓝总皂苷还能增加抗炎因子IL-4,IL-10的分泌及抑制炎性因子IFN-γ和TNF-α的分泌。绞股蓝总皂苷治疗能减轻视神经组织中脂质的过氧化反应,减少MDA含量,显示出抗氧化效应。OCT和视网膜Tunel染色检查发现Gp能缓解EAON大鼠中RNFL的变薄,减少RGC的凋亡。同时我们通过免疫印迹法也发现Gp能减少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含量,具有抗凋亡作用。在EAON大鼠视神经中我们发现Akt蛋白激酶的激活受到抑制,而Gp治疗能提高Akt的磷酸化程度。结论:绞股蓝总皂苷在EAON的治疗中能通过提高Th2和Treg细胞的比例起到免疫调节作用。通过增加抗炎因子并减少促炎症因子的释放来减轻炎症反应,对EAON发挥抗炎作用。Gp还能减少组织脂质的过氧化,并通过缓解EAON中RGC的凋亡起到对RGC的保护作用,同时Gp治疗提高了Akt的活化水平,提示Akt信号通路在Gp治疗EAON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治疗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的新靶点。(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姚东东[8](2017)在《EPI-NCSCs和OECs联合移植对大鼠周围神经缺损修复的炎性/免疫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周围神经的缺损修复是神经外科一直面临的难题,常由交通意外、工矿事故、枪支伤等引起,损伤多为挫裂或缺损,手术吻合困难,常需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除了与神经组织的高度分化、周围神经纤维的再生速度比较缓慢、再生神经纤维难以和靶组织形成有效突触联系外,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炎性/免疫反应可能也有重要影响。周围神经的炎性/免疫调节主要包括炎性因子的分泌调控和炎性细胞的浸润。因此,调节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动态平衡和炎性细胞的活化是控制其炎性/免疫反应的关键。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使细胞移植技术治疗神经损伤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表皮神经嵴干细胞(epidermal neural crest stem cell,EPI-NCSCs)能够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和血管生成因子等,同时自身还能分化为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能够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NT-3/4/5,BDNF,GDNF,CNTF,NGF等),表达炎性蛋白(S-100,Nexin,神经胶质源性连接蛋白等),促进血管生成,髓鞘的再生,刺激神经元轴突的再生和导向。目前,这两种细胞在组织工程学中主要被应用于脊髓和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中。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的生物可降解性能较好,常被用于人工神经中。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富含层粘连蛋白和胶原等促进细胞黏附生长的成分。因此,将ECM预置在PLGA神经导管中,有利于种子细胞在神经导管内的存活生长。为了研究EPI-NCSCs和OECs联合移植对大鼠缺损的坐骨神经修复过程的炎性/免疫调节作用。将细胞悬液(EPI-NCSCs、OECs、EPI-NCSCs+OECs)或等量的达尔伯克(氏)改良伊格尔(氏)(Dulbecco's Modified Eagl's medium,DMEM)培养基与ECM混匀后,分别置入PLGA导管中,用于修复缺失10 mm距离长的大鼠右侧坐骨神经。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DMEM组相比,术后1-3 w内Co-trans组IL-4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且在术后1、2、3 w时均有Co-trans组IL-4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单一细胞移植组的现象;术后3 d和1 w时Co-trans组IL-6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且在术后1 d和1 w时Co-trans组IL-6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着低于单一细胞移植组;术后1 d、1 w、3 w时Co-trans组IL-1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且在术后3 w时Co-trans组IL-1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EPI-NCSCs组;术后1 d至3 w时Co-trans组TNF-α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且在术后3 w时Co-trans组TNF-α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OECs组。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DMEM组相比较,1 w时Co-trans组抗炎因子IL-4和IL-1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而促炎因子IL-6和TNF-α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且1 w时Co-trans组M2亚型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加,M1亚型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减少;3 w时Co-trans组活化的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术后3、9 w时移植的绿色荧光细胞在神经再生端均有存活;9 w时进行神经移植体的纵切HE染色来观察再生神经形态,通过大鼠坐骨神经感觉和运动功能检测、腓肠肌湿重恢复率检测和神经电生理检测,Co-trans组再生神经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均优于其他叁组。研究结果表明,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移植入EPI-NCSCs和OECs后可以改善损伤坐骨神经内炎性微环境,进而促进坐骨神经的结构重建和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0)
沈婕,李久胜[9](2017)在《小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神经免疫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的证据表明脑内神经炎症与多种急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等。而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炎症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既能保护神经元,又能分泌神经毒性物质,维持神经元的微环境,并以此来控制神(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夏焦兵[10](2017)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专项测试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试题与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神经免疫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部分先天性巨结肠模型小鼠(Ednrb敲除小鼠)肠道P物质及NK细胞的变化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目的:使用Ednrb敲除小鼠作为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模型小鼠,研究在未发生及发生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 disease 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时肠管扩张段及狭窄段P物质(Substance P,SP)及NK细胞的变化,并探究SP及NK细胞相互作用在HAEC发病中的机制。方法:从美国Jackson实验室购买Ednrb敲除小鼠,分为HD组和野生型对照组,并按小鼠年龄分为1周(week,w)、2w及3w组,3w组HD小鼠发生HAEC。HE染色对肠管炎症程度进行评估,转录组测序分析各组肠管的基因表达差异,免疫组化和荧光染色分析扩张段及狭窄段肠管SP及NK细胞表达情况,RT-q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在m RNA和蛋白水平分析SP和NK细胞相互作用过程相关的SP、Nkp46、RORgammat、NK1R、IFNgamma、穿孔素、颗粒酶B及IL22的表达,代谢组学研究结肠内粪便的代谢化合物变化并关联分析与肠组织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3w组HD小鼠发生HAEC,且扩张段炎症表现严重,狭窄段轻微;转录组测序发现3w HD小鼠扩张段的基因表达变化最为明显,主要为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相关基因,狭窄段基因表达变化并不如此明显,但SP在3w HD小鼠的狭窄段中明显上升。免疫组化和荧光染色显示3w小鼠狭窄段SP表达升高,NK细胞及其亚群NK-22细胞增加,SP、Nkp46、RORgammat、NK1R、IFNgamma及IL22的表达在3w HD小鼠狭窄段上升。代谢组学研究发现淀粉及蔗糖代谢途径和戊糖及葡糖糖醛酸转化途径在发生HAEC小鼠中出现明显改变并与多种神经相关基因明显相关。结论:HD小鼠发生HAEC时,扩张段炎症严重而狭窄段较轻,而狭窄段是肠神经系统异常的部位,狭窄段的SP、NK细胞、SP在免疫细胞上的受体NK1R、及NK细胞分泌相关因子表达增加,说明SP与NK细胞之间的神经免疫调节可能在HAEC发生时起到维持肠道稳态的作用。第二部分HD患儿肠道SP及NK细胞的变化在HAEC发病中的作用目的:收集HD患儿肠道标本,对人类HD肠管扩张段和狭窄段SP的表达及NK细胞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探究SP与NK细胞在HAE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HD患儿的肠道标本,按照有无HAEC进行分组,并取无肠神经节发育异常的先天性肛管直肠畸形患儿的肠管作对照组,行HE染色评估肠道炎症,通过免疫组化及荧光的方法观察SP及NK细胞在各段肠管的表达情况,利用RT-q PCR及Western blot从m RNA及蛋白水平分析SP及NK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的SP、CD16、NK1R、IFNgamma、穿孔素、颗粒酶B及IL22表达情况。结果:在发生HAEC的患儿肠道狭窄段炎症表现弱于扩张段,免疫组化及荧光染色发现其狭窄段表达较多的SP及分布更多的NK细胞,在未发生HAEC的HD患儿组的结果中,SP、CD16、NK1R、IFNgamma、颗粒酶B、穿孔素及IL22在对照组、实验组扩张段及狭窄段中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相似,均未见明显差异。在发生HAEC患儿组的结果中,SP、CD16、NK1R、IFNgamma及IL22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HAEC组狭窄段的表达水平高于扩张段及对照组;颗粒酶B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扩张段的表达高于狭窄段,但与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穿孔素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扩张段的表达水平高于狭窄段和对照组。结论:HD患儿发生肠炎时,扩张段炎症重于狭窄段,狭窄段的SP、NK细胞及相关因子表达增加,说明SP与NK细胞之间的神经免疫调节可能在患儿发生HAEC发生时起到维持肠道稳态的作用。第叁部分体外实验研究SP与NK细胞的相互作用及机制目的:分选小鼠结肠的NK细胞和培养人NK细胞系NK92MI细胞,分别加SP刺激培养后,观察NK细胞的功能变化并对其中机制进行探讨。方法:磁珠分选纯化小鼠结肠NK细胞。分为对照组、梯度浓度SP刺激组及NK1R拮抗剂Aprepitant+梯度浓度SP刺激组,LDH释放法检测NK细胞杀伤活性;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FNgamma的浓度,免疫荧光观察NK细胞IFNgamma及IL22表达。NK92MI细胞系按同样条件分组,并检测NK92MI细胞杀伤活性及培养上清中IFNgamma的浓度,将SP刺激后的NK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其中可能作用机制,利用Caco2细胞构建肠上皮屏障模型,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观察SP刺激后的NK细胞对紧密连接蛋白ZO-1的影响。结果:本实验所采用方法提取NK细胞的纯度为93.50%。SP可增强小鼠Nkp46(+)NK细胞的杀伤活性并促进其分泌IFNgamma和IL-22的作用,且与浓度相关,最佳浓度为10-8M,Aprepitant可阻断此作用;SP可增强NK92MI细胞系的杀伤活性及促进其分泌IFNgamma,最佳浓度为10-10M,转录组测序显示MAPK信号其中作用。加入SP处理的NK92MI细胞组中Caco2细胞的ZO-1表达水平下降最明显。结论:SP可增强NK细胞的活性并促进其分泌作用,通过受体NK1R起作用,相关通路可能为MAPK信号通路,仅具有杀伤功能的NK92MI细胞系对肠上皮具有破坏作用,而提取的Nkp46(+)小鼠原代NK细胞,由于包括NK-22细胞群,其分泌的IL22对肠上皮具有修复和保护作用,二者的相互平衡使肠道对病原具有更强杀伤抑制作用同时可保护肠上皮完整性维护肠道稳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经免疫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1].张勇,翟红印,郭智宽,王军.免疫调节疗法对脑瘫儿童神经运动发育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
[2].焦春雷.P物质与NK细胞通过神经免疫调节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3].周文霞.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新药LW-AFC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研究[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8
[4].聂昊,胡洋,唐洲平.外泌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免疫调节[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8
[5].杨莎莎.穴位埋线对变应性鼻炎大鼠的神经免疫调节机制探讨及相关体外细胞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
[6].王同兴,韩露,程肖蕊,周文霞,张永祥.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分子网络的防治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新靶点的探索性研究[J].神经药理学报.2018
[7].张鸿侃.绞股蓝总皂苷对实验性视神经炎的神经保护和免疫调节作用[D].广西医科大学.2017
[8].姚东东.EPI-NCSCs和OECs联合移植对大鼠周围神经缺损修复的炎性/免疫调节作用[D].西南大学.2017
[9].沈婕,李久胜.小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神经免疫调节作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7
[10].夏焦兵.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专项测试题[J].试题与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