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瀚勋方洁莹邱懿德卢敏艳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B超室528000
[摘要]:目的:探讨皮肤错构瘤的超声表现。方法:对20例皮肤错构瘤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检查,所有病例术后均经病理确诊。结果:皮肤错构瘤主要累及皮肤层及浅层皮下脂肪组织,病变均未累及深筋膜。错构瘤内皮肤层明显增厚,与皮下脂肪层及周边正常皮肤组织无明显边界,内部回声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较杂乱、回声减低,部分可见散在分布垂直皮肤的低回声暗带。20例皮肤错构瘤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发现肿瘤彩色血流分布均不丰富,仅可见点状血流。结论:皮肤错构瘤有较典型的声像图表现,超声可作为较准确的诊断方式并为手术治疗提供很大参考。
[关键词]:皮肤错构瘤超声
大多数学者认为错构瘤不是真性肿瘤,是器官内正常组织的错误排列与组合。这种器官组织在数量、结构或成熟度上的错乱改变将随着人体的发育而缓慢生长。也有少部分学者认为错构瘤是属于间叶性肿瘤。错构瘤成分复杂,发病范围广泛。皮肤错构瘤好发于骶尾部,多见于青壮年患者,治疗可予以手术切除。本研究通过对20例皮肤错构瘤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其超声表现的特点,以期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0例,女性5例,男性15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55岁,平均年龄23岁。均为发现体表无痛性肿物就诊,病程1年至5年。肿物均突出体表,质软、无明显边界,推压无滑动、无痛,其中骶尾部肿物19例,内踝1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检查采用GE公司LOGIQE9彩超仪,探头频率6-15MHz,仔细扫查患者体表肿物,观察其大小、回声、边界及轮廓、累及层次,并行彩色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肿块血流分布情况。
结果
一、皮肤错构瘤二维超声表现
20例皮肤错构瘤中,多发生于骶尾部,占95%,内踝一例,占5%。主要累及皮肤层及部分皮下脂肪层,病变均未累及深筋膜层。超声显示皮肤层明显增厚,与皮下脂肪层及周边正常皮肤组织无明显边界,内部回声较正常皮肤组织回声杂乱,回声减低,部分可见散在分布垂直皮肤的低回声暗带。皮下脂肪层回声减低、紊乱,与皮肤层分界不清。深筋膜层完整,连续性好。
二、皮肤错构瘤彩色频谱多普勒超声表现
20例皮肤错构瘤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发现肿瘤彩色血流分布均不丰富,部分未见明显血流,部分仅可见点状血流。血流频谱均未能测及。
三、皮肤错构瘤病理表现:
皮肤错构瘤镜下见真皮及皮下胶原纤维显著增生,其间见散在分布的脂肪、血管神经组织及汗腺导管。
讨论
错构瘤是正常组织器官组成成分的异常混合,属肿瘤样畸形,全身多种器官可发生。皮肤错构瘤患者多数以体表肿块就诊,肿物生长缓慢、无症状,偶有肿胀感。
1,超声诊断:超声对皮肤错构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并为临床提供病变范围、深度等详细资料,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信息。皮肤错构瘤主要与皮肤囊肿、脂肪瘤、海绵状血管瘤、皮肤炎症、皮肤恶性肿瘤及皮肤其余弥漫性病变等鉴别。(1)皮肤囊肿包括表皮样囊肿、皮脂腺囊肿、皮样囊肿、角质性囊肿等,病变均位于皮肤层,边界清晰,成圆形或椭圆形,内部可为均质或不均质的实质性高回声,也可以为无回声。彩色多普勒显示内部无血流信号。(2)脂肪瘤为软组织常见肿瘤,可发生在有脂肪组织的部位。肿瘤为椭圆形,多位于皮下脂肪层,内部回声多样,多为低回声,部分可有包膜,内有条状强回声,也有呈混合回声。(3)海绵状血管瘤一般在真皮内发展,也可以在皮下组织扩张,外观为暗红色,呈圆形、扁平或不规则形高出皮肤表面,超声通常可见含有小腔的混合结构,呈筛孔状,内有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可有光带分隔。彩超可见其内有斑片样血流信号,血流可较丰富。(4)皮肤炎症可表现为皮肤层增厚,与周边正常脂肪组织无明显边界,回声不均匀,回声可增高或减低,皮肤层及皮下脂肪层有时可见水肿带,彩超大多可见血流较丰富。(5)皮肤恶性肿瘤多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可探及血流信号。(6)皮肤其余的弥漫性病变如牛皮癣、硬皮病、淋巴水肿等多累及真皮层及皮下组织,牛皮癣多表现为真皮层变薄;硬皮病可扪及皮肤变硬,超声表现真皮层及皮下脂肪层增厚,局部可有钙化;淋巴水肿真皮层、皮下组织均呈水肿表现,回声增强、不均匀,可见水肿带。
2,结论:虽然皮肤错构瘤与皮肤的其余弥漫增厚性疾病在声像图上有相似之处,最终依靠病理诊断,但皮肤错构瘤还是具有较典型的声像图,超声可为皮肤错构瘤提供重要诊断依据,并可为手术治疗提供病变范围与深度,对皮肤错构瘤有重要的诊治作用。
参考文献:
[1]错构瘤的病理与影像----邢钢、郭德安、廉宗激
[2]HesslerC.Hammartomaofthebreast:Diag-nosticobseruationofcases[J].Radiology1978.126:95
[3]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第二版)张缙熙姜玉新
[4]肌肉骨骼系统超声影像学---王金锐、刘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