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正负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负项目,关联规则,频繁模式树
正负项论文文献综述
刘忠慧[1](2011)在《正负项关联规则挖掘的研究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的数量急剧增长、信息的来源更多样、信息的复杂性更高、与信息相关的应用需求也更大。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和理解这些信息,揭示其中隐藏的有用信息已经成为当前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其中关联规则挖掘揭示了数据之间相互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关联规则根据其包含的项目,可以分为正关联规则和负关联规则。目前正关联规则挖掘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包含负项目的关联规则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实际应用领域中,事务的否定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有必要对负关联规则进行研究。论文在研究了传统正关联规则算法和新兴的负关联规则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频繁模式树的正负项关联规则新算法。该算法借用FP-Growth算法中频繁模式树压缩存储事务的思想,将负项目和正项目一样压缩到FP-Tree中,具有无需多次扫描数据库,不用生成大量候选项集的优点。利用顺序存储结构存储FP-Tree,提高了算法的时间和空间效率。不生成条件模式子树,利用路径矩阵的行运算产生包含该项目的所有频繁项集,大大缩短了算法的执行时间。同时引入兴趣度阈值,裁剪不感兴趣的规则。实验表明,论文提出的算法比现有的同类算法具有更好的效率。最后将新算法应用到Adult问卷调查数据集中,通过对挖掘出的关联规则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负项关联规则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1-06-01)
邸聪娜,李民良,王莹,张丽超[2](2011)在《时标上具有正负项的非线性中立型动力方程非振动解的存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时标T上的一类二阶非线性中立型动力方程,针对p的不同取值分别构造映射,给出非振动解存在性的充分条件,推广了已有的相关结果.(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邸聪娜,李民良,赵彦,高明晶[3](2010)在《时标上具有正负项的非线性中立型动力方程非振动解的存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微分方程非振动解的存在性的研究,考虑了时标Τ上的具有正负项的二阶非线性动力方程及其对应的扰动方程非振动解的存在性,通过构造适当的映射,用Banach压缩映射原理得到它们非振动解存在的充分条件,进一步完善动力方程的振动性理论.(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邸聪娜,李民良,赵彦,牛秀艳[4](2010)在《时标上具有正负项的非线性中立型动力方程非振动解的存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微分方程非振动解的存在性的研究,考虑时标上的具有正负项的二阶非线性动力方程非振动解的存在性,主要通过时标上的导数积分运算,链式法则,含参量积分求导及中值定理,构造适当的映射,用Banach压缩映射原理得到它们非振动解存在的充分条件,进一步完善动力方程的振动性理论.(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范晓科[5](2008)在《时标上高阶具有正负项的非线性动力方程非振动解的存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中,我们考虑时标T上的具有正负项的高阶非线性动力方程(x(t)+p(t)x(τ(t)))~(△n)+f_1(t,x(σ_1(t)))-f_2(t,x(σ_2(t)))=0 (1.1) (x(t)+p(t)x(τ(t)))~(△n)+f_1(t,x(σ_1(t)))-f_2(t,x(σ_2(t)))=g(t) (1.2)和具有振动系数的中立型方程非振动解的存在性。我们总假设如下条件成立:(H_2)(?)τ(t)=∞,τ(t)严格增,且(τ~(-1)(t))~△有界;(H_3)f_i∈C_(rd)(T×R,R)且对u≠O,uf_i(t,u)>0;(H_4)A_i∈C_(rd)(T,R)总是变号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构造适当的映射,分别用Banach压缩映射原理与Krasnosel-skii不动点定理得到方程(1.1),(1.2)和(1.3)的非振动解存在性的一系列充分条件。(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8-04-25)
贺永春,张迪[6](2008)在《具有正负项系数的一阶中立型时滞微分方程的振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时滞微分方程与时滞微分不等式之间的一种等价关系,得到了具有正负项系数的一阶中立型时滞微分方程:d/dt[x(t)-C(t)x(t-r)]+P(t)x(t-τ)-Q(t)x(t-δ)=0一切解振动的充分条件。结果推广了当Q(t)≡q>0时的主要结论。(本文来源于《榆林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侯成敏,何延生[7](2007)在《带有正负项的差分方程的全局吸引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一类带有正负项的差分方程xn+1=∑ki=1λixn+1-i+F(xn-τ)-G(xn-δ)(n∈N)的全局吸引性,得到了该差分方程解的全局吸引性的一个充分条件:方程的所有正解满足limn→∞xn=k,即方程的正平衡点k是全局吸引子。(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邸聪娜[8](2007)在《时标上具有正负项的非线性中立型动力方程非振动解的存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中,我们考虑时标T上的具有正负项的二阶非线性动力方程和具有振动系数的中立型方程非振动解的存在性。我们总假设如下条件成立:(H_2)(?)(t)=∞,(?)(t)严格增,且((?)~(-1)(t))~△有界;(H_3)f_i∈C_(rd)(T×R,R)且对u≠0,uf_i(t,u)>0,i=1,2;(H_4)A_i(t)∈C_(rd)(T,R)总是变号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构造适当的映射,分别用Banach压缩映射原理与Krasnoselskii不动点定理得到方程(1.1),(1.2)和(1.3)的非振动解存在性的一系列充分条件。且,如果下列条件之一成立:则方程(1.1)存在有界非振动解.推论3.2.在方程(1.2)中,定理3.1的条件成立,设g(t)∈C_(rd)(T,R)满足则方程(1.2)存在有界非振动解.定理3.3.在方程(1.1)中,条件(H_1)-(H_3)成立,设f_i(t,u)关于u非减,且存在正常数b,使得其中t∈T,i=1,2.如果下列条件之一成立:则方程(1.1)存在有界非振动解.推论3.4.在方程(1.2)中,定理3.3的条件成立,设g(t)∈C_(rd)(T,R)满足则方程(1.2)存在有界非振动解.定理3.5.在方程(1.3)中,条件(H_1),(H_2),(H_4)成立,设如果下列条件之一成立:(?)则方程(1.3)存在有界非振动解.(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5)
刘召爽,李巧銮,王春娇[9](2007)在《具有正负项的高阶中立型差分方程的振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具有正负项的高阶中立型差分方程Δ[anΔm-1(x(n)+pnx(n-τ))]+f(n,x(n-σ))-g(n,x(n-ρ))=0.其中:Δ是前差分算子,Δxn=xn+1-xn;m为正整数;an,pn为非负实数序列;τ,σ,ρ为非负整数;f(n,u)和g(n,v)为连续函数.建立了有界振动及有界概振动的判别准则.(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正负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时标T上的一类二阶非线性中立型动力方程,针对p的不同取值分别构造映射,给出非振动解存在性的充分条件,推广了已有的相关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负项论文参考文献
[1].刘忠慧.正负项关联规则挖掘的研究和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1
[2].邸聪娜,李民良,王莹,张丽超.时标上具有正负项的非线性中立型动力方程非振动解的存在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3].邸聪娜,李民良,赵彦,高明晶.时标上具有正负项的非线性中立型动力方程非振动解的存在性[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4].邸聪娜,李民良,赵彦,牛秀艳.时标上具有正负项的非线性中立型动力方程非振动解的存在性[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5].范晓科.时标上高阶具有正负项的非线性动力方程非振动解的存在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8
[6].贺永春,张迪.具有正负项系数的一阶中立型时滞微分方程的振动性[J].榆林学院学报.2008
[7].侯成敏,何延生.带有正负项的差分方程的全局吸引性[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8].邸聪娜.时标上具有正负项的非线性中立型动力方程非振动解的存在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7
[9].刘召爽,李巧銮,王春娇.具有正负项的高阶中立型差分方程的振动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