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县明达中学王洪耀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的体会和学生的反应,我认为质“疑”、引“趣”、勤“学”、攻“难”、历“境”、求“变”、务“本”是开启学生思维的七把钥匙,反复交替使用这七把钥匙可迅速的升华课堂、大幅的提高学生成绩。
一是质“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阳离子在阴极的放电次序,Zn2+和H+哪一个在先?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验来验证,在做实验时学生会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这两种离子都有可能先放电,教师可以顺势提出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离子的放电次序,以引导学生从浓度这个角度分析,再联系浓度影响物质的氧化性的强弱,从而使知识得以升华。这样就可以使相似的知识在质疑中找到相异之处,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其思维的深刻性。
二是引“趣”。当学生对某个食物富有兴趣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往往非常活跃,教师应善于抓住这一点。例如可以把书中的NH3“喷泉实验”改为滴水吹气球,实验所需装置与书本提供的装置相似,只需将喷口导管改为末端扎有小气球(内有少许空气)的玻管,往烧瓶中压入滴管中的水时小气球就会自动胀大,其原理与书相同,但趣味性更好,更能吸引学生。学以致用是引起兴趣的另一种方法。如焰色反应是检验金属离子的重要方法,可以用针筒吸取食盐和酒精的悬浊液,射在火焰上,可看到更明显的黄光。这样的小实验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使用中得到启发,在兴趣中得以开拓。
三是勤“学”。及时复习,不断总结能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利于思维的条理化和系统化;由点到线的知识串,由线到面的知识网,由面到体的知识树是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良好方法。以氧族为例,从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可以引出硫的不同价态的知识串,然后将其变成知识网,再在知识网上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及化合物的性质、用途等方面引导学生加以讨论,最后形成知识树。
四是攻“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打好学生的基础,帮助他们树立解决难题的信心和决心。金属铝跟强碱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金属铝失去电子,水分子的氢得到电子,因此水是氧化剂。而非金属硅与强碱溶液共热也会放出氢气,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情况怎么样呢?乍听这个问题,学生会觉得困难,但如果引导他们认识到硅和铝都位于元素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的两侧,在性质上有相似的地方,从而类推硅失去电子转移给水分子中的氢,水做氧化剂的结论,就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类问题。
五是历“境”。亲历其境,动之以情,引发思维,才能达到晓之以理。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是亲历其境获得感官认识的好方法。例如:有一瓶无色气体,可能是Cl2、CO2、HBr三种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因此可引导学生作以下实验:(1)通入石灰水中无沉淀出现。(2)先通入少量水再通过石灰水有沉淀出现,则混合气体肯定有什么气体,不含什么气体?如果根据(1)就断定不含CO2气体的话就错了,当HBr气体存在时CO2通入石灰水中就不会出现沉淀。结合(1)(2)就可以找到正确答案:混合物中含有CO2、HBr,而不含Cl2。这样的过程既可以掌握知识点,又弄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更重视将它回到化学实验中进行亲历其境的体验,才会有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六是求“变”。将现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重新组合,可以激发思维;对已熟悉的事物变换一个角度认识,可以引起新的思考。例如:将下列物质中的液态物质与溴水混合并震荡,静止后溴水变无色的是()A.苯;B.裂化汽油;C.酒精;D.KI溶液。应选(B),因为裂化汽油中不饱和的烯烃与溴发生加成反应。而若把最后一句改为“静置后溴水层几乎变成无色的是”,答案则应是(A)(B)。
七是务“本”。务“本”就是要全面地考虑问题。解题过程中抓住关键因素、本质原因,能迅速地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深刻和全面性。例如:某二价金属粉末投入200ml、1.67mol/l的H2SO4溶液中,反应完成后滤去过量的金属粉末,蒸发滤液到剩余140g(饱和溶液)以下时,冷却至100℃,开始析出每分子含有7个结晶水的晶体;蒸发到留下150g时,冷至100℃析出20.5g水合晶体。求(1)这种金属的原子量;(2)该盐在100℃时的溶解度。解题时应抓住本质内容1molH2SO4制得1molMgSO4,然后从溶解度的定义出发,最后可求得金属的原子量为24,溶解度为40g。
总之,思维的七把钥匙要在实践中反复使用,经常加工才能成为您得心应手地开启知识宝库的有力工具,才能在启发学生思维中升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