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梁成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表演艺术学院浙江金华322108)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2017年课题“工匠精神引领下的现代职业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7B22)
摘要:工匠精神既是当前中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也是现代职业教育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而学术界对此的研究主要在于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如何传承工匠精神,或者单方面的论述工匠精神,而对于“工匠精神、现代职业教育精神、创新型人才”相结合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而笔者认为在新时代条件下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需要传承优良的工匠技艺,也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技艺和文化的融合以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以建设文化强国和技术强国。
关键词:工匠精神技艺文化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政府报告中首次将工匠精神”提上国家战略层面,在全国范围内培育工匠精神对国家制造业的转型和品质提上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同时随着我国从原先的“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随着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随着全球科技竞争和科技创新的加剧和加速,并由此引发全球国家创新能力竞赛,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已经从原先的低廉量多附加值较为低的商品产品向高水平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制造业商品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必然的要求我国提高制造业品质和科技含量,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关注和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技艺技术水平的提升追根究底而言在于提升匠人们的技术水平,打造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职业技术水平的创新型人才,而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的主体就在于各个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只有把培育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职业技术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教学教育目标,一方面才能肩负起国家、社会和企业所赋予的重任,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才能在当今高等职业教育中树立自身的特色,才能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创新发展道路,才能在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因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工匠精神背景下技艺与文化相融合的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于工匠精神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古代文献和记载中寻求解答。
在《考工典·考工总部·汇考》中对于工匠则有这样的一段描述:“工,百工也,考察也。以其精巧于制器,故谓之工。”这里的“百工”主要指主管营建制造的职官,而后则泛指各个门类365行的工匠。同时在《考工记》中记载了工匠技艺传承的方式:“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后人把这一段中“守之世”注释为“父子世以相教”,即,古代工匠技艺的传承以家族式或师徒式予以传承,即我们通常听到和看到的传男不传女,或师徒传承。而在《诗经》中有着对传统“工匠精神”的确切描述和真实写照,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同时我国传统“工匠精神”还凝聚和积淀着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不仅仅体现在对儒家所提出的“止于至善”的做人做事的最高准则的遵守,也体现在对这一准则的实践和践行,如“学艺先学做人”、“德艺双馨”、“德才兼备”。
而在当代中国,“工匠精神”则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一方面它代表了工匠们对自我职业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和肯定,另一方面它更代表了工匠们对自己的工作作风、职业技能、工艺品质坚守的一种职业精神。具体而言“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它包含了对人民的服务精神,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对职业的精益求精精神,对岗位的敬业精神。
因而笔者对工匠精神做如下定义:工匠精神是工匠在造物的过程中对超高技艺和高品质造物的孜孜追求,从而养成的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为荣的内在精神,同时这种精神是父子师徒式传承为载体下的技艺传承的内在核心和情感联系的纽带。
通过对工匠精神的注解我们可以看到工匠精神是在追求高超技艺和高品质造物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孜孜以求而形成的,工匠精神以服务人民为最高宗旨,以奉献社会为目的,以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为匠人们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这种工匠精神以父子师徒的技艺传承形式在代际间传递着,同时也是联系父子师徒的情感纽带和桥梁。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机械化、信息化和科技化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生产的需要,同时现代学校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提供产业工人的主要来源。因此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和人力资源的重要指标,也正因此积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职业工人和创新型人才对提升国家产业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职业工人和创新型人才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既具备良好的工匠技术和技艺,又具有优良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素养,使良好的工匠技艺和优良的工匠文化素养相融合,从而形成对传统工艺和技术技能的传承和创新,把大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并在岗位工作或自身创业中予以发挥。
二工匠技艺与工匠文化相融合的必要性
因而我们可以看到从古至今,不论是在传统技艺和技术传承中,还是在现代装备制造业,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工匠技艺与工匠文化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并一同在父子师徒式代际间传承。这种传承既体现着承载匠人技术技艺的传承,又体现着先辈祖师价值观的技艺传递,不仅仅是一刀一线一技法的传承,更是精益求精、诚信善良和待人以诚的价值观的传递,是文化流动的延续。因而探寻、培育和培养工匠精神必然要把工匠技艺和工匠文化两者相结合。
首先,这是工匠精神内涵自身融洽的要求:一方面,如果技艺和技术的传承脱离了工匠文化和价值观传递,那么这样传递的工匠技艺只能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和工具,而无法成为历久弥新的事业,无法成为匠人技艺和技术不断创新和变革的动力;另一方面,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工匠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却遗忘和丢失工匠技艺和技术的传递和教导,那么这样的工匠精神则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毫无根基实地,最终沦落为贻笑大方的境地。
其次,这是工匠精神传承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工匠精神的主心骨和中轴。工匠精神在父子师徒式的代际间传承着,师徒之间教授的既是工匠技艺和技能,更是传递着蕴含于技艺和技术的师徒情缘和感情,传递着祖辈的价值追求和做人做事的道德规范,如静心、慎独、平和、甘于平淡平凡,守护传承。因而工匠精神的传承必定是工匠技艺和工匠文化价值观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如此的工匠技艺和工匠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联系父子师徒关系的纽带,是增进艺人间情感和归属感的桥梁。
最后,这是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定不是完全推翻前人的努力和成果而进行的再造,它一定是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在深刻认识到事物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下,顺势而为做出的改革和创新,即使诸如颠覆性创新亦是如此。因而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定要把传承工匠技艺技能和工匠文化价值观相结合。一方面,这能够让当代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既明白自身能力的不足和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从学校和老师中学得技术技能,为以后走出校园进入社会获得一定的生存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学艺学技的同时增强对自身专业和职业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职业适应性,提升自身职业道德规范,完善自我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这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变革的起点和归宿,是高职院校重塑办学质量的软实力,因为高职院校在当下社会的中所担负的责任在于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所期望的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力的优秀人才,而这种人才就是我们国家现在所大力提倡的创新型人才,因而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是人才职业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高职院校自身探索、塑造和培养具备“工匠精神”就业者的根本需要。
三工匠精神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注重文化建设,把工匠文化融入到创新型人才职业教育中
1、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应当切实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品位,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校园文化提升到育德育人的高度,倡导创新精神培养,积极培育工匠精神。在这个基础上将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发挥到极致,并且将学科建设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同时增加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途径,如微信公众号、校园网、学生会宣传活动等,积极宣传和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整个职业院校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以此促进工匠精神的深入人心,并不断开展创新教育和宣传。
2、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倡导和追求的集体人格,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精髓,因而要重视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建设,科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各种学生会活动和社团活动来帮助大学生提升其技艺技能,增强其职业素养,规范其职业道德,由此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通过这些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校园文化,以此加深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领会和理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通过这样的方式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职业素养,由此达到在提升工匠技艺和技术水平的同时,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并形成自身良好的工匠精神。
4、运用互联网手段,创新文化教学载体,提升教师文化素养
当代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学习的重要途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公告栏、移动流媒体、手机等多元化的现代媒体手段来获取信息和资讯,因而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建立“以小见大”的微文化传播途径,通过研发多元化多视角的微课、微电影、微视频,让微文化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加强对自身的职业教育。
(二)、立足职业教育实际,优化课程设置和专业教育模式,以提升技艺技能
1、“互联网+”思维模式整合创新型人才课程教育模式
“互联网+”这一名词已经被大众所熟知,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新的社会生态、新的教育环境和新的行业发展的引擎和动力。而“互联网+”对“工匠精神”的融合与应用则体现在这些新的变化中。因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应当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将人性化、多元化、在线式和开放式教学作为建设重点,积极开发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以新媒体技术应用为平台的多元化教学手段、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依托这些新型的互联网平台,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提供广阔的交互式教学平台,由此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和水平。
2、结合专业特色优化课程设置,实现教育教学与市场、产业需求的契合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更决定了学校额办学特色。因而立足于“工匠精神”的教育导向,从行业和岗位的实际需求中来优化专业结构,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力。由此高职院校应当紧紧围绕行业、产业、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育目标、人才标准等各方面予以科学地动态地调整,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具备“工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三)、发掘和传承工匠精神,注重师徒传承
在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应当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通过参观各类各地传统工匠大师作品展,拜访著名工艺匠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座谈会和论坛,让大学生们近距离接触这些工匠大师,感受其人格魅力和作品所呈现的丰富精神内涵,从而让大学生们能够更为直观和真实的感受在工匠大师和艺术大师身上所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其次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和新环境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中的学习的职业教育制度,是高职院校区别与其他高等教育的特色和亮点,亦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提升的立足点和生命线。现代学徒制既传承了传统学徒制的核心特征,即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又加入了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即传授技艺的同时更为明确的提出做人的道理,看待世界的方式,培养独立思辨的人格特质。因而高职院校应当坚定不移的坚持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把传统的学徒制教育优势和当代优秀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相结合,在企业平台和管理模式下,进行教师(师傅)对学生(徒弟)的言传身教,通过教师对精美作品和高超技艺的不懈追求的态度和精神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品格,进而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和专业基本功;通过教师对传统作品和传统技术技艺的再创新和改革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进而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灵感碰撞激发对传统工匠精神的新认识,积极创新传统工匠技艺技能。
四总结
总之,高职院校一定要把“工匠精神”的培育充分地融入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工匠精神”全面地融入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这既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应有的题中之意,也是肩负起社会、国家和行业所期望的责任和重担的必然方法,更是培养具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好人才和引领好人才的重要道路和方法。因而高职院校首先,应当重视文化建设,把工匠文化和其他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职业教育中,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文化育人氛围,通过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提升教师文化涵养,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人和成才。其次,积极地立足于高职教育的自身实际和自身的办学特色和长处,优化课程设置和专业教育模式,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技艺技能,积极探索和利用好“互联网+”和校企合作的天然优势平台,打造与市场、产业和企业需求相契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后树立工匠大师和艺术大师光辉典范,进一步发掘和传承工匠精神,并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下的师徒传承的优秀内核,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如磋如磨,共同推动对传统工匠精神的革新,积极创新技艺技能,从而培养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M],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
2、和震,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高教究,2008(10)
作者介绍:李梁成,辅导员,讲师,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浙江省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