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华语论文-钟沛兰

泰国华语论文-钟沛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泰国华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泰国,《世界日报》,华语词汇

泰国华语论文文献综述

钟沛兰[1](2019)在《泰国《世界日报》的当代华语词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华语词汇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用泰国《世界日报》作为主要语料,共收集到299个泰国华语词语。其中词占98.32%,熟语占1.68%。词里面主要发生变异的词是实词,占98.63%,虚词占1.36%。实词里面发生变异的主要是名词和动词,分别占比57.59%和26.21%。本文在分析泰国《世界日报》的过程中并无发现区别词、介词、代词、拟声词、语气词等发生变异。接着本文对这部分词汇进行分析,总结这部分华语词汇的特点。首先,这部分华语词汇存在相当数量的异体字和异形词,说明泰国华语词汇缺乏规范性。其次,泰国华语还存在相当数量的缩略语,部分还是新创的,既不规范也不稳定。再次,本文在分析这部分华语词汇的时候发现:发生变异的词语当属名词的数量最多,而名词的功能性也最强。因此,功能性越强的词语越容易发生变异。最后,泰国的华语在吸收当地词汇的同时还受到汉语方言、汉语古语词以及外来词的影响,极具包容性。最后用语言接触理论分析影响华语词汇变异的原因。其主要有:吸收了汉语方言的词汇;保留、沿用古汉语词汇;吸取当地语言、宗教文化词汇;吸收外来词汇等。(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徐华[2](2019)在《泰国华语电视发展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把"软实力"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外传播已经呈现星火之势,电视传媒因其便利性、直观性和前沿性的特点更是首当其冲。在世界地缘关系中,东南亚国家与我们最为休戚相关,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通过电视媒体在泰国传播的?在传播过程中,电视媒体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本文试通过泰国华语电视的"叁驾马车"窥一斑而知全豹。(本文来源于《电视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王嘉玲[3](2019)在《泰国华语文学特殊句式的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泰国华语文学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泰国的社会文化融合为一,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建构,泰国华语文学语言正如一面铜镜,映照出语言变异的地域特色。本文以泰华文学语言中的特殊句式为研究对象,以近100万字的泰华文学语言为语料,通过分门别类地进行构式义项分析,旨在厘清泰华文学语言特殊句式的变异理据、特点与原因。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泰国华语文学作品语言为研究主体,以二十世纪上半叶大陆现代汉语文学语言为参照,将变异明显的典型特殊句式按照构式义项分类探究,同时结合认知图式将这种差异形式化,从而展现泰华文学作品中发生变异的“把”字句、“给”字句、“对”字句及其他特殊句式的生成机制,进一步揭示泰华作家的认知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考察泰国华语文学作品中特殊句式的语言特点并重点分析变异原因,特点和原因部分按照特殊句式变异的具体情况分门别类地探究。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及意义、泰国华语文学作品句式变异和现代汉语特殊句式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泰国华语文学语言和特殊句式的范畴进行界定、概述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说明泰国华语文学和大陆现代汉语文学作品语言的语料来源。第一章详细探究泰国华语文学语言中特殊句式的构式义项分类。主要结合变异的实际情况,在明晰变异特殊句式的分类基准之后,按照构式义项分类探析“把”字句、“给”字句、“对”字句及其他特殊句式的变异现象,同时采用认知图式的方法形象地展现认知路径。第二章为中泰文学语言中特殊句式的对比分析。先将大陆现代汉语文学语言中相应特殊句式的基本句法和语义结构按照不同构式义项作详尽分析,以此为参照,再通过二者比较阐明泰华文学语言特殊句式变异的理据。第叁章在前文的基础上对泰华文学语言中特殊句式变异的特点进行梳理。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状语、谓语、宾语叁大部分:状语部分为介词混用;谓语部分为光杆动词作谓语和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混用;宾语部分为受事宾语缺位、前移或被压制和大量具体事物名词作与事宾语。第四章从语言内部和外部两大方面阐释泰华文学语言中特殊句式的变异原因。从语言内部看,一方面主要是受泰语语法无“把”字句、缺乏补充结构以及存在宾语省略和动词连用等语法层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受潮汕方言中某些介词的特殊用法的影响,且在实际交谈中有时会出现将行为支配的对象前置等情况。从语言外部看,首先,从言语会话角度而言,会话交际中的省力原则造成了宾语成分从缺现象;其次,从认知机制角度而言,泰华作家认知上不清楚某些特殊句式焦点的变化而改变了该句式的认知视点;最后,从社会文化角度而言,中国和泰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20)

祝晓宏[4](2018)在《语言景观视角下泰国华语使用及其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华语研究引入语言景观视角,可以将微观和宏观研究综合起来,比较全面地认识华语状况。本文在调查泰国华语景观的基础上,描写华语景观中的语言变异现象,将泰国华语变异分为文化传承变异与华语习得变异两类,并提出对待变异现象的态度。(本文来源于《中国语言战略》期刊2018年02期)

刘慧玲[5](2018)在《泰国华语特色词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考察前人泰国华语词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泰国华文报刊作为补充语料,通过收集整理、比较分析,筛选出276个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存在差异的泰国特色词语。以在普通话词汇中有无对应词语为标准,本文将收集到的泰国华语特色词语分为两部分:非对应词语和对应词语。前者包括泰国华语特有词语和东南亚华语通用词语两类;后者包括实同形异词语、形同实异词语和特色古语词叁类。泰国华语特色词语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极具包容性;二是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前者与泰国的社会状况和华人的语言背景密不可分;后者与汉语自身的语言特点以及泰国的语言政策有关。针对泰国华语词汇在使用中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以普通话词汇为参考标准对泰国华语词汇进行适当规范的建议。在保留词汇区域特色的同时与普通话词汇相协调,提高泰国华语词汇的规范性。(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5-21)

方清明,温慧雯[6](2017)在《泰国华语“增降”类动词变异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泰国华语是重要的区域华语之一。以自建泰国华语新闻语料(50万字)为基础,考察泰国华语"增减"类动词的诸多变异用法。泰国华语表示"增加"语义的词汇丰富,有10个之多,它们是"增加;上扬、走扬、攀扬、翻扬;调涨、调增;上行、上修、成长2",这些词语有些与普通话大同小异,有些属于泰国华语特殊的变异用法。尤其是"增加"一词,不但用法泛化,而且虚化出了副词用法。泰国华语表示"降低"语义的词汇也颇有特色,有7个,它们是"降低、减少、减降、降减、调减、调降、下修",相对于普通话,有些词语也呈现出变异用法。(本文来源于《华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裴新蕾[7](2017)在《马来西亚教材《国小华语》和泰国教材《快乐学中文》的话题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汉语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汉语进入很多国家的基础教育体系,海外汉语学习者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青少年以庞大的群体数量成为汉语学习者主体。由于少儿汉语学习者这一特殊群体无论从生理、心理特征还是学习特点上,都有其自身独特性和复杂性,加上各个国家的学习者特点和国情千差万别,具有针对性的少儿汉语教材需求越来越大。泰国和马来西亚的汉语教学发展迅猛,在此状态下,本土汉语教材的编写卓有成就。《国小华语》和《快乐学中文》是两套使用较为广泛的本土少儿汉语教材,对这两套教材的研究能为本土少儿汉语教材的编写提供借鉴。话题能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起着较大影响,也是体现教材国别特点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小华语》和《快乐学中文》同样是本土教材,研究二者话题和话题下生词的选取和编排,对本土教材的编写有借鉴作用。本文主要对《国小华语》和《快乐学中文》两套教材的篇章话题进行对比分析,整理和研究教材对话题以及话题下词汇的选取编排特点。通过两套教材的话题的比较,得出两套教材话题处理的异同,对本土少儿汉语教材的编写提供借鉴。全文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少儿汉语教材研究、本土化教材研究、以及对教材中话题内容的研究动态,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第二章,本章对马来西亚本土教材《国小华语》课本中的话题进行研究,首先对教材的话题进行统计和分类,整理话题下的词汇,然后分析话题以及词汇的选取和编排特点。第叁章是泰国本土教材《快乐学中文》课本中的话题研究。本章主要对教材共十二册的话题进行了分类整理,总结话题下的词汇,分析此套教材话题选择和编排的特点。第四章对两套教材话题的选取、编排,以及话题下的生词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两套教材话题上的共性和区别特征,研究两套教材对话题处理的异同。第五章针对前四章两套教材的研究结果,以及对两套教材的对比结论,对本土教材的话题选择和编排,以及词汇的选取和设置提出一般性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7-04-16)

刘嫦娥[8](2016)在《泰国汉语教材《大学华语》的词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泰国汉语教材《大学华语》(一、二册)中的词汇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它与新HSK大纲《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中的词汇进行对比研究。泰国汉语教材《大学华语》(一、二册)中词汇量为1106个,其中出现在新HSK大纲(全级)上的生词共计599个,不出现在新HSK大纲(全级)上的生词共计507个,二者差不多持平。新HSK大纲《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上的词汇量是5000个,《大学华语》(一、二册)只出现了其中的11.98%,而且6.18%是相当于新HSK四级和五级的词汇。其中出现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从义类来看,出现比较多的是关于“文化、风俗、习惯”生词的类别,这类词有很多是新HSK大纲(全级)上没有的。通过泰国汉语教材《大学华语》(一、二册)词汇的研究,我们认为这套教材并不只是为了准备参加HSK新汉语水平考试编写的。根据出现在新HSK大纲(全级)上的生词部分看来,生词数量并不满足考试的要求。教材中的词汇范围较广,主要是和日常生活有关的词汇部分,关于中泰两国的文化与风俗习惯也占很大比例,这套教材对于了解中国的日常生活情况和中泰两国文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很多帮助,但是对于参加HSK新汉语水平考试的学生来说,考试范围内的词汇偏少,大量的文化词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如果教材在编写中能够兼顾考试,增加更多考试范围的词汇,减少一些生僻的词语,会令这两册汉语教材更适合学习者的需要。(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12-01)

李志凌[9](2016)在《大华语视野下泰国华文媒体的文化传播形式与社会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推动中华文化深入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化有赖于境外传播环境的支持,而中华文化基础较好的地区则成为其中最大的"动力源"。在传播的大华语语境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推动语言文化传播的媒体介质。"报道"和"新闻"是华文媒体的两个重要元素,而其社会职能却远不止于此。在更大的现实意义中,华文媒体还具有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和智力保障、干预或建构公众意志、缔造生产生活舆论环境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作用。考察特殊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媒体平台所具有的特殊传播形态与社会服务功能,可以加深对境外语言文化传播渠道的深度认识,更好地利用媒体手段来推动中外文化在国际生态环境中的广泛交融。(本文来源于《对外传播》期刊2016年05期)

刘梦洁[10](2015)在《奇观性与两极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从华语电影中泰国元素的运用概况、华语电影中泰国元素的运用异同、华语电影中泰国形象的形成原因叁个大方面来对新世纪华语电影中的泰国元素进行总体研究,利用逻辑与实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研究方法,围绕电影文本分析得出奇观性与明暗两极化的泰国元素总体特征,并在此特征下探讨泰国元素在电影中运用的异同之处,最后分析了造成奇观性与两极化泰国形象的背后原因。具体内容包括泰国元素总体表现和特征、内地香港台湾电影中泰国元素的异同表达和融合表达、造成奇观和两极化泰国形象背后的自信崇拜策略叁个原因阐释,在结论中,引申和展望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华语电影中异域元素的运用价值,在泰国元素的基础上讨论了异域元素的电影职能及对本土叙事产生的作用和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5-03-24)

泰国华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把"软实力"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外传播已经呈现星火之势,电视传媒因其便利性、直观性和前沿性的特点更是首当其冲。在世界地缘关系中,东南亚国家与我们最为休戚相关,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通过电视媒体在泰国传播的?在传播过程中,电视媒体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本文试通过泰国华语电视的"叁驾马车"窥一斑而知全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泰国华语论文参考文献

[1].钟沛兰.泰国《世界日报》的当代华语词汇研究[D].广西大学.2019

[2].徐华.泰国华语电视发展浅析[J].电视研究.2019

[3].王嘉玲.泰国华语文学特殊句式的变异研究[D].西南大学.2019

[4].祝晓宏.语言景观视角下泰国华语使用及其变异[J].中国语言战略.2018

[5].刘慧玲.泰国华语特色词语研究[D].暨南大学.2018

[6].方清明,温慧雯.泰国华语“增降”类动词变异考察[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7

[7].裴新蕾.马来西亚教材《国小华语》和泰国教材《快乐学中文》的话题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8].刘嫦娥.泰国汉语教材《大学华语》的词汇研究[D].天津大学.2016

[9].李志凌.大华语视野下泰国华文媒体的文化传播形式与社会功能[J].对外传播.2016

[10].刘梦洁.奇观性与两极化[D].福建师范大学.2015

标签:;  ;  ;  

泰国华语论文-钟沛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