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君:“杞、宋不足征”考释——兼论“有宋存焉”论文

杜文君:“杞、宋不足征”考释——兼论“有宋存焉”论文

[摘 要]《论语·八佾篇》“夏礼,吾能言之”章有“杞不足征也”“宋不足征也”之说。其中“杞不足征也”“宋不足征也”应分别释为“杞国之君不能证明”“宋国之君不能证明”。进一步理解可知,“宋不足征也”与《礼记·中庸》“有宋存焉”,这两句话是不存在歧义的,“有宋存焉”确指宋国存在“书籍典册”,意思就是说虽然宋国之君不能证明殷礼,但并不代表宋国不存在礼法与贤才,也不能否定其国“史书典册”的存在。

[关键词]杞不足征;宋不足征;有宋存焉

《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1]2466

当一致性比率小于0.1时即CR<0.1时,则我们可以认为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此时判断矩阵是可以接受的,当一致性比率不符合上述标准时,我们就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最后必须要使判断矩阵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才能进行后续的研究。

关于“杞不足征”“宋不足征”这两句话的解释,朱熹《论语集注》说:“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君言矣。”[2]

今天的学者基本都采用了朱熹的说法,都将“杞不足征”“宋不足征”,理解为“杞国不能证明”“宋国不能证明”。像钱穆《论语新解》解释道:“先生说:‘我能说夏代之礼,惜乎杞国不能够为我说作证明。我能说殷代之礼,惜乎宋国不能够为我作证明。’”[3]杨伯峻《论语译注》即解释为:“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殷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4]孙钦善《论语本解》译为:“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讲得出,但是杞国不足以为证;殷代的礼我能讲得出,但是宋国不足以为证。’”[5]这也就是将将此句话的“杞”解释为“杞国”、将“宋”解释为“宋国”,即用“二国不足取以为证”来解释“杞不足征也、宋不足征也”。

一、“杞不足征”、“宋不足征”考释

以上这些解释继承了朱熹的观点,可并不是《论语》最初所要表达的意义。要理解“杞不足征也”“宋不足征也”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就要把这两句话放入整个语境中,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他的意义。进一步来说,关于这两句话的释义问题,我们更应该注重对朱熹之前文献的整理运用。

2.《中庸》道“有宋存焉”。那么,杞国是否跟宋国情况一样,“有杞存焉”呢?我们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理由如下:

《论语·八佾》云:“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1]2466而《礼记·中庸》则说:“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1]1634其中“宋不足征也”与“有宋存焉”歧义较大。

又,郑玄注曰:“言,犹说也。(缺)之后国(缺)之礼,吾皆能说而成之,杞、宋之君,王者之后,尝自行共礼乐,其德衰微,不足以也。”[7]郑玄把“杞不足征也”“宋不足征也”解释为“杞、宋之君王者之后,尝自行共礼乐,其德衰微,不足以也”,他认为“杞”“宋”不足征的原因是杞、宋二国之君,违背礼乐制度,品德衰微,所以“不足征”,郑注同样把此句话中的“杞”“宋”理解为“杞、宋两国的君主”。这也说明包注与郑注都将“杞不足征”理解为“杞国之君不能证明”,“宋不足征”理解为“宋国之君不能证明”,且认为此句中的“杞不足征”与“宋不足征”指代的是“杞君”与“宋君”,并非指“杞国”与“宋国”两个国家。

1.5.1 致死剂量LPS组小鼠生存率及生存时间观察(n=6)给予致死计量LPS打击后,每12 h观测1次,连续观察至处理组小鼠全部死亡,统计小鼠存活率及每组小鼠生存时间。

所以,由上可知,有两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注意:一个是对“宋不足征”与“有宋存焉”的理解问题;另外一个,既然“有宋存焉”,那么会不会存在“有杞存焉”。

郑玄在《礼记·中庸》篇同样将:“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1]1634释义为“故杞之君不足与明之也”[1]1634。其解释的思想内容与《礼运》篇是相同的。孔颖达同样解释道:“杞虽行夏礼,其君暗弱,不足赞而成之”。[1]1634而孔颖达这一释义被邢昺《论语注疏》所采纳:“孔子言,夏、殷之礼,吾能说之,但以杞、宋之君暗弱,不足以成之者。”[1]2466邢昺认为杞、宋两国君主暗弱,所以不能证明夏、殷之礼。

根据《布鲁塞尔条例Ⅱa》第15条的规定,欧盟家事诉讼中不方便法院原则的适用对象主要限于涉外父母责任事项。那么,第15条不方便法院原则能否适用于根据公法提起的父母责任事项?不方便法院条款是否应延伸至涉外婚姻事项?

孔颖达与邢昺所表达的“两国君主暗弱”的观点虽然不能完全与郑玄、包咸等人所认为的“二国之君不贤”的观点相吻合,但是不能否认“杞不足征”与“宋不足征”主语指代的是杞、宋两国国君,并不是指两个国家。

由此可知,我们从郑玄、包咸、孔颖达、邢昺等人的观点可以看出“杞”“宋”分别是指“杞国的君主”“宋国的君主”。今人将“杞不足征”“宋不足征”解释为“杞”“宋”两国“不足征”,更换了主语,有泛化之嫌疑。

二、“宋不足征也”与“有宋存焉”正解

首先,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说法解释道:“征,成也。杞、宋,二国名。夏、殷之后也。夏、殷之礼,吾能说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1]2466《史记》引此章为:“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6]2344裴骃《史记集解》亦采用了包咸的说法:“征,成也。杞、宋二国,夏、殷之后也。夏、殷之礼,吾能说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6]2344包咸认为“杞、宋不足征”即是“杞、宋二国君主不足以成”,并非两个国家不足以成,“杞不足征”“宋不足征”是指“杞”“宋”两国之君“不足征”,并不是指杞、宋两个国家“不足征”。

(一)“宋不足征也”与“有宋存焉”这两句话似有出入。对此,孔颖达解释道:“此云杞不足,即宋不足征。此云有宋存焉,则杞亦存焉。互文见义”[1]1634。他的意思就是说“吾说夏礼,有杞存焉,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宋不足征也”。

(二)杜泽逊老师理解:“宋国行用殷礼,杞国行用夏礼,分别在一定程度上保存殷礼、夏礼,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存’,但是二国文章、贤才不足,不能作为验证殷礼、夏礼的‘标本’或‘实物’,所以虽存,但却不足征。”[8]3也就是说,杞、宋二国都保存了部分的夏礼、殷礼,只不过不能证明而已,“虽然你宋国存殷礼,但由于你国势弱小,不能证明存礼乐制度则会文武王之盛世,故不言你宋国存殷礼”[9]。这种说法,杜泽逊老师评价说:“孔颖达的解释,可以参考。”[8]3也就是说“可以参考”,但并不是一个确切的答案。其原因就是,像这种复杂的互文方式,在《论语》中不多见。所以,孔颖达的这种解释是值得商榷的,不是一个最终答案。

综上所述,解剖锁定板联合喙锁缝线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钩钢板,且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可靠而有效的手术方法。但本研究是回顾性分析而非前瞻性随机试验,不是一个大样本或多中心病例对照,同时也不能确定什么情况下需要辅助何种喙锁固定方式为最佳是本研究的不足和缺陷,也是未来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三)阎若璩《四书释地又续》引《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世家》末言:‘伯鱼生伋,字子思。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不觉豁然以悟,起坐叹曰:‘《中庸》既作于宗易其文,殆为宋讳乎’”[10]。杨树达《论语疏证》解释为:“有宋存焉,与《论语》异者,《中庸》为子思居宋时所作,有所避忌也。本阎若璩说。”[11]这也就是说,阎若璩依据《史记·孔子世家》,认为《中庸》是子思困于宋国时写成的,为了避讳,所以言“有宋存焉”。至于此种观点是否准确,我们应该对《孔子世家》采取重新审视的态度。通过对《孔子世家》的进一步研读,我们发现:

根据《史记》所记载的情况来看,其对宋国的记载明显要比杞国记载的详细。《史记·宋微子世家》详细记载了宋国历史演变,而《史记·陈杞世家》描述了陈国、杞国两国的历史,但对杞国的描述则寥寥几笔,大约只有三百多字。同样《汉书·地理志》细致描述了宋国的地域状况,云:“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皆宋分也……宋虽灭,本大国,故自为分野。”[6]1663《史记·货殖列传》则记述了宋国经济发展状况:“陶、睢阳(即宋城)亦一都会也……彭城亦江东一都会也”。[6]3963关于文化,宋国更是人才辈出,有史可考的像,孔子、墨子、庄子、惠子、禽滑厘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杰出的代表人物。由此可知,宋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曾辉煌一时。相比宋国,杞国却逊色很多,在《史记·陈杞世家》中多次提到杞国微小,地位低下,如:

2.《孔子世家》原文载“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6]2356。这里所要介绍的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是介绍子思身份问题;第二件事情是说子思的一个经历,“子思曾经被困在宋国”;第三件事是说《中庸》是子思作的。但是要注意,我们不能把第二与第三件事合在一起说成“(子思)尝困于宋,作中庸”。这样就像是阎若璩所理解的“子思”被困在宋国,作了《中庸》,为了避讳,将“宋不足征”写成“有宋存焉”。如果这样理解就没有必要在“作中庸”前面加“子思”二字。

其次,《礼记·礼运》篇曰:“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1]1415郑玄释“而不足征”为:“征,成也。无贤君,不足与成也。”郑玄将“不足征”的原因归结为“无贤君”, 所以“不足与成也”,并不是因为“杞、宋”两个国家导致的“不足与成”。此处郑玄同样认为“杞不足征”是因为“杞国无贤君”,也就是说“杞君不贤”,所以这才导致孔子所说的礼不能证明。孔颖达进一步解释道:“若其君之不贤,假令孔子欲往赞助,终不能举行夏礼……则说之在孔子,行之在杞君。以杞君不能行,故不足与成。”[1]1415这能够说明“礼能不能成”与“杞、宋两国之君”是否“贤”有关,与国家无关,“君主不行礼,任凭孔子怎么说,也是无济于事的”。

1.通过上文对“宋不足征”的理解,我们认为根本不存在《论语·八佾》篇所谓的“宋国没有典籍来证明殷朝的礼仪”与《礼记·中庸》说得“学习殷礼,宋国存在典籍”的歧义说法。其原因就是“宋不足征”是指“宋国之君”不能证明,是指人,不是形容宋国的。所以,“宋不足征”与“有宋存焉”看似不同,其实不然,造成有出入的原因,是由于对原文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的。这两句话,是说得两回事,不能混淆说成一回事。

根据2.3.2所得ISQ值与HU值的回归方程,对此20名患者种植体植入后即刻(y0=0.0245x+47.984)及12周(y12=0.0285x+48.984)的ISQ值进行预测,分别记为ISQ0p、ISQ12p;经Spearman相关分析,植入后即刻及12周的ISQ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1和0.699(P<0.05),提示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间均呈显著相关性。

虽然《论语集注》的说法沿用至今,但这并不是《论语》的古义。在朱熹之前,就已经对“杞不足征、宋不足征”作出过很切实的解释,“杞不足征”“宋不足征”应该分别指“杞国之君不能证明”“宋国之君不能证明”。《论语集注》一改前人之说法,去掉“之君”二字,将“杞、宋二国之君”改成“杞、宋二国”,把“国君”变成了“国家”,变换了主语。下面我们作具体分析:

美军网络空间司令部升级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自2009年成立之时起,就渐有升级之意。2016年3月,美国防部长卡特高调宣称“在新的形势下,网络空间司令部的地位应当提升”,以此为标志,加快了升格步伐。2016年12月,奥巴马政府批准的2017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以正式法规的形式确定将网络空间司令部提升为最高级别的联合作战司令部。2017年8月,特朗普总统再次发表声明,升级网络空间司令部。2018年5月,终于尘埃落定。其中,透露出美军网络空间力量发展的重要信息。

(1)杞国微小,历史记载少,这决定了杞国与宋国不同。

1.《孔子世家》关于子思的论述篇幅非常少,寥寥数语。这说明司马迁有关子思的资料,掌握的并不多,对子思的了解也是有限的。

(2)“然杞后代又称子者,以微小,又僻居东夷,故襄二十九年经称‘杞子来盟’,传曰‘书曰子,贱之’是也。”[6]1914-1915

(3)“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6]1916

(4)“至禹,于周则杞,微甚,不足数也。”[6]1918

首先是为客户端提供家庭服务,后面越来越清晰,叫“让家更美好”,58到家只做到家里提供的服务,这就是叫“到家”的根本原因。虽然后来美团等一些公司也叫“到家”,但是他们更多是把外卖“送”到家里,而58到家是服务人员去家里服务。

“杞小微”,说明杞国微小,是一个小国。地位低,其事迹史书也罕有记载,这是直接导致文化典籍要比宋国少一个重要原因。

3.杞国国运坎坷,政局不稳。钱益汇在《杞国都城迁徙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疏证》一文中说到:“周代杞国的政治中心频繁变迁……杞国的政治变迁,是西周和东周时代政治的反映,是杞国在不同时期为生存所做的战略选择。”[12]文中具体描述了杞国都城变迁的状况。

杞国这样的小国,在周围强邻的压迫下,被迫屡次迁徙。国家不稳定,政治中心频繁变迁,没有一个稳固的局势,也不可能整理本国的历史,这可能也是导致杞国典籍残缺的原因。这样就可以理解“有宋存焉”是可以的,但说成“有杞存焉”是不可行的。

2.1 消化镜检法结果 经压片镜检法确认为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麦穗鱼使用胃蛋白酶消化法后,显微镜下镜检华支睾吸虫囊蚴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21~150)μm×(85~140)μm,囊壁分两层,外层较厚,内层较薄,囊内蚴体可见口、腹吸盘,排泄囊大,内含黑色颗粒。活囊蚴:囊壁折光性强,且富有弹性。囊内蚴体及口、腹吸盘轮廓清晰,可见蚴体蠕动;死囊蚴:颜色发黑,囊壁有破损,囊蚴包裹的蚴体及口、腹吸盘发黑,轮廓模糊,无蚴体蠕动,见图1(封底)。

综合上述,“杞不足征也”“宋不足征也”正确的理解应分别为“杞国之君不能证明”“宋国之君不能证明”。此处的“杞、宋”应该译为“杞国之君、宋国之君”。对于此篇“宋不足征也”与《礼记·中庸》“有宋存焉”说得是两件事,“有宋存焉”指宋国存在“书籍典册”,这两句话不存在歧义的说法。进一步来说“宋国之君不能证明殷代的礼,但并不代表宋国不存在史书典籍”不能因一个人而否定了整个国家。

参考文献:

[1] 阮元.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63.

[3]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55-56.

[4]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26.

[5] 孙钦善.论语本解[M].北京:三联书社,2009:25-26.

[6]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

[7] 王素.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20.

[8]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8.

[9] 吴溢华.试释“吾学殷礼,有宋存焉”与“宋不足征也”[J].科教汇,2013(1):95.

[10] 阎若璩.四书释地又续·卷22[M].上海:上海书店,1988(1):4.

[11] 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69.

[12] 钱益汇.杞国都城迁徙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疏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54.

TextualCriticismsandExplanationson“theCeremoniesofQiorSongCannotBeSufficientlyAttested”:Alsoon“SomeDisciplineRitesoftheStateofSongArePreserved”

DUWen-jun1,PEIYuan-yuan2

(1. School of literatur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2. School of literature, Zaozhuang University, Zaozhuang 277160, China)

Abstract:InTheAnalectsofConfucius, the Master said, “I could describe the ceremonies of the Xia Dynasty, but Qi cannot sufficiently attest my words. I could describe the ceremonies of the Yin dynasty, but Song cannot sufficiently attest my words. They cannot do so because of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ir records and wise men. If those were sufficient, I could adduce them in support of my words.” Here, “the Ceremonies of Qi or Song Cannot Be Sufficiently Attested”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kings of Qi or Song didn′t show sufficient records about their discipline rites”. Therefore, this idea is not in contradictory with “some discipline rites of the state of Song are preserved” from TheBookofRites. There were classic books in the state of Song. Although the king of the state of Song could not prove the Yin ceremony, it does not mean that the state of Song did not have rites and laws and talents, nor can it deny the existence of historical books and classic books in the state of Song.

Keywords: the ceremonies of Qi cannot be sufficiently attested; the ceremonies of Song cannot be sufficiently attested; some discipline rites of the state of Song are preserved

[收稿日期]2018-05-05

[作者简介]杜文君(1992—),男,山东临沂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裴媛媛(1983—) 女,山东枣庄人,枣庄学院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712(2019)03-0096-04

(责任编校:罗建兵)

标签:;  ;  ;  ;  ;  ;  ;  ;  ;  ;  ;  ;  ;  

杜文君:“杞、宋不足征”考释——兼论“有宋存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