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CAD由二维零件图自动生成装配图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贤伟[1](2019)在《凹版印刷机智能化设计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凹版印刷设备的个性化、小批量、灵活性业务的需求逐步增长,凹版印刷机系列化产品设计的要求日益提高,但是在其研发过程中存在着设计周期长、优化过程繁琐、设计经验缺乏整理继承、装配过程过于依赖经验等问题。为提高凹版印刷机设计效率,验证复杂产品装配过程的合理性,本文开发了凹版印刷机智能化设计系统。针对系统要求,对产品零件参数化设计与有限元分析功能集成的快速优化方法及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基于改进混合粒子群算法求解复杂产品装配序列规划问题的关键方法进行了重点分析。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1)针对系列化零件的快速优化设计问题,建立了某型凹版印刷机印刷装置样机的三维模型库,在此基础上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参数化设计与有限元分析结合的方法,完成了凹版印刷机系列化零件的快速建模以及关键零件结构优化设计的功能集成;(2)针对复杂产品的装配序列规划问题,建立了统一的装配性能评价指标,提出了基于改进混合粒子群算法对复杂产品进行装配序列规划的方法,通过对凹版印刷机横向调版装置装配体的装配序列进行求解,实现了最优序列的生成,对算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3)开发了凹版印刷机智能化设计系统,利用VB6.0开发工具在SolidWorks环境下实现了凹版印刷机印刷装置系列化零件参数化三维建模,结合SolidWorks Simulation有限元分析实现了关键零件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利用Matlab设计了交互式界面,实现了改进混合粒子群算法在复杂产品零部件装配序列规划问题中的应用。本文开发的凹版印刷机智能化设计系统,为系列化零件快速优化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复杂产品装配序列规划提供了解决方案,对缩短凹版印刷机系列化产品的研发周期以及复杂产品装配序列规划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张新民[2](2016)在《工业产品类CAD技能等级测试题库系统开发》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深入开展“CAD技能等级”培训与考评工作。2008年中国工程图学学会联合国际几何与图学学会,组织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制定了科学、规范的《CAD技能等级考评大纲》。它将CAD技能分为两类三级,两类是指“工业产品类”和“土木与建筑类”;三级是指:一级为二维计算机绘图;二级为三维几何建模;三级为复杂三维模型制作与处理。虽然有了测评大纲参考,但相应的CAD技能测试题库却没有提供,后续技能等级测试工作不易全面展开。网上或图书中有一小部分可供参考的资料或测试卷,但比较少,不够细致、全面,与大纲中的测点不是很对应,且题库系统的开发除了测点的对应,必须查找、规范、设计、制作众多的题型,开发相应等级的多个不同单元、难度一致、内容不同的题库系统,工作量很大,显然这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深入地做好开发工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工业产品类CAD技能测试大纲分析及其题库系统开发”研究课题。本文针对大纲中的工业产品类CAD技能测试大纲的技术制图及其CAD理论和概念加以研究叙述,其后给出了客观题样题设计100题。其次针对工业产品三个级别各个测试条目的各个测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设计了相应的技能测试题型,同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基于VB高级编程语言的“工业产品类CAD技能测试题库系统”,该系统包括三级18个单元的18种题型,开发了相应的测试题540道题集成为一个题库系统,该题库系统具有浏览、增删、搜索、修改、组卷等功能,该系统的开发成功为大量、迅速、方便地进行工业产品类CAD技能测试大纲与题库的有效衔接打下了基础,为工业产品类CAD测试的迅速、方便、客观、公平、公正提供了基础。同时可以大大促进CAD技能测试的网络化、电子化、无纸化、标准化、自动化。
赵丹[3](2015)在《分层拼装法快速绘制复杂装配图》文中提出CAD绘制复杂装配图的难点在于零件图拼装完成后对零件轮廓线的修改,基于洋葱切开后的断面图形提出用分层拼装法绘制复杂装配图。以推杆阀装配图为例,介绍该方法绘制装配图的绘图思路及步骤。
时倩,何媛媛,孟丽,王笑梅[4](2014)在《基于SolidWorks的真空灭弧室设计应用软件模型》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已经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它可以实现快速有效的设计,缩短开发周期。本文以三维造型软件SolidWorks为开发平台,以Visual Basic6.0为开发工具,建立真空灭弧室设计应用软件模型。应用基于SolidWorks的真空灭弧室设计应用软件模型,设计人员只需按照提示输入重要参数,便能驱动系统快速自动生成模型,大大提高产品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
姜雪梅[5](2014)在《基于SolidWorks真空灭弧室零件参数化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真空灭弧室作为真空开关的核心部件,对真空开关开断性能有着重要影响,研究真空灭弧室的性能成为真空开关领域的重要课题。而真空灭弧室的各零部件的结构、材料和尺寸大小直接决定了真空灭弧室的开断性能,故真空灭弧室的设计、开发和制造历来被企业和设计人员所重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由于同系列或同型号的零部件结构大体相同,只是尺寸上有所差异,导致设计人员需花费大量的精力用于反复修改零部件的尺寸,大幅度降低了设计效率,提高了劳动成本。为此,实现真空灭弧室零部件的参数化系统设计已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而计算机技术和模型参数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又为参数化设计提供了软件条件。基于此,本文建立了基于SolidWorks真空灭弧室参数化系统,以提高产品设计效率,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实现真空灭弧室高效、快速、准确设计。系统零部件的基本参数特征计算是参数化系统设计的前提。针对真空灭弧室的各个零部件,分别从选材、外形设计及尺寸计算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详细阐述各个零部件的设计过程。同时,为保证零部件设计的合理性及真空灭弧室设计的可靠性,提出外壳、波纹管、触头和导电杆几个关键零件机械性能分析方案,明确各关键零件的机械性能与零件尺寸、材料等因素的关系,并给出具体的强度、热变形等机械性能的校核公式。各零部件的尺寸参数、材料确定后,利用SolidWorks建立零件三维模型、制作零件装配体,为真空灭弧室零件参数化系统设计提供零件模型库,并创建零部件运动的仿真动画以检验建模结果的正确性。文章最后给出参数化系统的设计方案。根据系统结构规划将参数化系统分为用户登录模块、零部件参数化设计模块、装配体生成模块。相应地,将系统界面分为用户登录界面、零部件参数化设计界面及装配体生成界面。最终在Visual Basic编译环境下实现该系统编程及界面设计。系统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只需用户输入相关参数,即能实现真空灭弧室零件的快速建模和装配,且建模准确、可靠性高。
许诺[6](2013)在《基于技术设计的潜艇管系三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潜艇研制在不同设计阶段之间计算机数据存在孤岛现象。技术设计阶段的计算机数据不能自然、连续地流向施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两者计算机信息共用率非常低。开展施工设计往往要另起炉灶,重新构模,这使得数字化设计各阶段彼此数据割裂,严重影响设计效率。本文主要针对潜艇管路系统,进行从技术设计到施工设计的计算机信息流的衔接方法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基于软件平台建立潜艇管路系统设计环境层、基础层、设计层、信息层等四层数据结构,实现技术设计二维原理图驱动三维综合信息模型放样;通过二次开发,实现对三维模型综合信息的提取、统计和输出。保证技术设计阶段二维原理图设计到施工设计阶段三维综合放样过程中数据信息的不间断流动。通过潜艇管系设计环境层搭建研究,选择CATIA为软件平台并进行项目环境配置;通过基础层研究,实现了二维原理图设计和三维放样设计所需库和文件的创建;通过设计层的研究,成功使用二维原理图驱动生成三维模型,并完善模型的三维综合信息;通过信息层的应用开发,以VB为编程语言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综合信息的提取、统计、显示和输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选取蓄电池水冷系统开展实例验证,详细阐述了系统基础层构建方法、设计层应用方法以及信息层提取方法,实现了蓄电池水冷系统从技术设计二维原理图设绘到施工设计三维综合放样,再到综合信息提取输出的全过程,验证了信息流传递的方法和技术途径的可行性。本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于计算机数据在技术设计、三维综合布置设计到施工设计的全过程共享和不间断流通,对推进舰船研制全过程的数字化设计,提高数据信息的利用率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翟新宇[7](2008)在《液压集成块装配图智能化生成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连理工大学液压科研组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智能优化和虚拟设计的液压集成块CAD方法研究”(50375023),针对液压集成块如何自动获得最优的布局布孔集成方案的问题,开发了基于MDT的液压集成块智能优化设计系统。本文在此基础上,为了与整个智能设计系统相适应,研究实现了液压集成块优化设计系统中装配图的智能生成子系统。装配图作为机械设计中最重要的技术文件,图形复杂、信息量大。目前多数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能够实现三维到二维的自动转化,但是标注尺寸和标题栏、明细栏、技术要求的内容填写十分繁琐,容易出错,智能化程度低,严重制约了设计效率。本文针对装配图生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液压集成块装配图的特点,通过研究解决三维液压集成块装配体的二维投影,以及对投影视图自动标注和生成明细栏、标题栏等问题,总结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自动生成液压集成块装配图的方法,实现了液压集成块装配图的自动生成。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从优化结果数据库出发,对液压集成块体信息和元件信息进行读取,做好数据准备;深入研究三维几何变换和投影变换算法,从三维物体投影变换理论着手研究并实现了液压集成块组合体三视图的生成算法,进而生成三视图。其次,设计开发出了液压集成块装配图的自动标注算法。针对液压集成块装配图的特点,总结出了标注体选择规则和标注指引线的排布算法,有效地解决了指引线干涉碰撞和图纸布局问题,并实现了序号的正确编排。最后,针对装配图技术要求和标题栏的特点,采用ADO数据库访问技术,建立了技术要求和标题栏数据库,通过人工交互实现了技术要求和标题栏内容的正确生成。液压集成块装配图智能化生成子系统是液压集成块智能优化设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MDT(AutoCAD Mechanical Desktop)环境下,以Visual C++6.0作为编译工具,用ObjectARX作为二次开发工具,成功实现了液压集成块装配图的自动生成。通过若干典型实例全面展示了该系统总体工作流程与具体实现功能,并验证了所用方法的有效性和所开发系统的实用性。
程伟华[8](2008)在《行星锥盘无级变速器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开发和热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封闭式差动无级变速器是一种应用广泛,具有较好性能的新型无级变速器。目前我国对封闭式差动无级变速器的设计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CAD技术上,开发一套参数化的设计系统对于提高无级变速器的设计效率和缩短开发周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无级变速器在运行过程中的发热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有必要对无级变速器的关键零部件进行热分析。本文在封闭式行星锥盘无级变速器的基础上,以SolidWorks和VB为主要开发工具,开发了封闭式行星锥盘无级变速器参数化设计系统,并对无级变速器行星锥盘传动组件进行了热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以封闭式行星锥盘无级变速器二维零件图为基础,建立了三维实体零件的模版及工程图。其次,开发了封闭式行星锥盘无级变速器的参数化设计系统,包括文件浏览、零件参数化设计、无级变速器设计计算、数据库管理、装配和在线帮助模块,其中在零件参数化设计模块中还包括工程图的属性修改功能。最后利用COSMOSWorks有限元分析工具对无级变速器的行星锥盘传动组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可验证零件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最后,在对无级变速器行星锥盘传动组件进行理论热分析的同时,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了组件的热场分布情况。本文对类似设备的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开发以及利用ANSYS进行热分析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郝泳涛[9](2006)在《采用三维参数化构件库技术实现模具自动化设计》文中认为提出了一种基于CATIA参数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自动装配的方法。首先将零部件参数化,然后找出零部件特征之间的装配关系。通过改变其中的几个参数就可以很容易地建立起一个新的装配体。最后以模架的装配为例说明了实现这种方法的过程。
胡兆国[10](2006)在《冷冲模模架CAD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的全球化,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各行各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各模具生产企业发展、增强竞争力的需要,本文全面探讨了在AutoCAD2005环境下自动生成冷冲压模具模架零件的零件图及其三维图形技术。 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模具生产企业模具设计手段正发生着的变化,产品生产企业对模具生产企业提出的新的要求,市场竞争的加剧使模具生产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指出现代意义上的模具生产实际上是设计模具过程、加工过程的全面自动化。在新的形势下,模具生产企业要想求生存、图发展,就必须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缩短模具的生产周期。 分析了传统的模具设计模式,以及我国现阶段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设计模式,指出这些设计模式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已经不再适应了。提出在冷冲模具设计还不能完全实现自动化的情况下,应率先在模架零件的零件图及其三维图形技术方面实现自动化设计的新见解,制定了在AutoCAD2005环境下冷冲压模具模架CAD系统的开发策略,拟订了冷冲压模具模架CAD系统的系统功能、总体结构及运行模式。 在分析了模具设计领域的知识特点、类型的基础上,选用基于逻辑的知识表示方法完成其形式化表示,并用VBA语言实现其代码设计。 最后,通过工程示例的运行,证明了系统开发技术路线的正确性、开发策略的可行性。
二、用CAD由二维零件图自动生成装配图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CAD由二维零件图自动生成装配图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凹版印刷机智能化设计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2.2 零件结构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复杂产品装配序列规划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2 凹版印刷机快速优化设计方法及实现 |
2.1 快速优化设计方法概述 |
2.1.1 参数化设计方法 |
2.1.2 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
2.2 凹版印刷机关键零部件参数化设计方法 |
2.2.1 参数化建模工具 |
2.2.2 参数化设计原理 |
2.2.3 设计变量及函数关系建立 |
2.2.4 三维零件建模 |
2.2.5 自动装配过程 |
2.2.6 二维零件图转换 |
2.3 凹版印刷机关键零部件结构优化方法 |
2.3.1 结构优化设计原理 |
2.3.2 有限元分析过程 |
2.4 优化设计实例 |
2.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4.2 有限元模型求解 |
2.4.3 结构参数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3 复杂产品装配序列规划方法及实现 |
3.1 复杂产品装配序列规划问题分析 |
3.1.1 复杂产品装配序列规划特点分析 |
3.1.2 装配序列规划过程的技术构成 |
3.1.3 装配序列规划研究内容 |
3.2 装配信息矩阵的构建方法 |
3.2.1 干涉矩阵构建 |
3.2.2 联接矩阵构建 |
3.2.3 支撑矩阵构建 |
3.2.4 装配方向信息构建 |
3.2.5 装配工具信息构建 |
3.2.6 其他装配信息构建 |
3.3 装配性能评价指标的建立 |
3.3.1 装配模型简化 |
3.3.2 装配性能评价方法 |
3.3.3 综合评价指标的建立 |
3.4 基于改进混合粒子群算法的装配序列规划方法 |
3.4.1 IHPSO算法原理 |
3.4.2 IHPSO算法求解装配序列规划 |
3.5 应用实例 |
3.5.1 横向调板装置装配体结构特点 |
3.5.2 IHPSO求解 |
3.5.3 IHPSO算法收敛特性 |
3.5.4 实验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4 凹版印刷机智能化设计系统开发 |
4.1 系统组织架构 |
4.1.1 智能化系统的技术构成 |
4.1.2 智能化系统的模块各模块控制流程 |
4.1.3 智能化系统的实现流程 |
4.2 系统运行环境 |
4.3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 |
4.4 参数化设计模块 |
4.5 结构优化设计模块 |
4.6 装配序列规划模块 |
4.7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凹版印刷机横向调版装置部件装配信息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2)工业产品类CAD技能等级测试题库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工业产品CAD软件及其功能发展概况 |
1.2 立项背景 |
1.3 CAD技能测试系统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目的意义 |
1.5 本课题需要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CAD基础理论测点分析及其测试样题设计 |
2.1 CAD基础理论叙述及测试条目及测点 |
2.1.1 制图的基本知识 |
2.1.2 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 |
2.1.3 三维建模的基本知识 |
2.2 CAD基础理论测试样题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业产品类CAD技能测试大纲分析 |
3.1 工业一级CAD技能测评分析 |
3.1.1 一级考评内容、技能要求分析 |
3.1.2 一级测试点分析与分解 |
3.1.3 一级各测点量化、分值化分解 |
3.2 工业二级CAD技能测评分析 |
3.2.1 二级考评内容、技能要求分析 |
3.2.2 二级测试点分析与分解 |
3.2.3 二级各测点量化、分值化分解 |
3.3 工业三级CAD技能测评分析 |
3.3.1 三级考评内容、技能要求分析 |
3.3.2 三级测试点分析与分解 |
3.3.3 三级各测点量化、分值化分解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试题样题设计与制作 |
4.1 一级各单元样题设计 |
4.1.1 二维绘图环境设置样题 |
4.1.2 二维图形绘制与编辑单元样题 |
4.1.3 图形文字和尺寸标注单元样题 |
4.1.4 零件图绘制样题 |
4.1.5 装配图绘制样题 |
4.1.6 文件管理单元样题 |
4.2 二级各单元样题设计 |
4.2.1 草图设计样题 |
4.2.2 基于特征的零件实体造型样题 |
4.2.3 规则曲面造型样题 |
4.2.4 三维装配建模样题 |
4.2.5 三维零件投影图样题 |
4.2.6 图形文件管理样题 |
4.3 三级各单元样题设计 |
4.3.1 复杂曲面造型样题 |
4.3.2 模型与场景渲染样题 |
4.3.3 动画制作样题 |
4.3.4 零件参数化和变量化设计技术样题 |
4.3.5 装配仿真样题 |
4.3.6 运动仿真样题 |
4.3.7 文件操作与格式转换样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题库系统框架设计与题库系统功能设计 |
5.1 题库系统框架设计 |
5.2 题库系统功能设计 |
5.3 系统开发方案选择 |
5.3.1 VB与Access数据库开发方案 |
5.3.2 C语言与SQL Server开发方案 |
5.4 软件开发环境的确定 |
5.5 题库系统登录界面设计 |
5.6 题库功能界面展示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分层拼装法快速绘制复杂装配图(论文提纲范文)
1 绘图思路及步骤 |
2 绘图注意事项 |
3结束语 |
(4)基于SolidWorks的真空灭弧室设计应用软件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真空灭弧室介绍 |
1.1 真空灭弧室基本结构 |
1.2 真空灭弧室的结构设计及关键零件的机械性能分析 |
2 基于SolidWorks真空灭弧室模型生成 |
2.1 设计方法 |
2.2零件模型生成 |
2.3部件装配体的生成过程 |
3 真空灭弧室零件参数化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2 系统设计流程 |
3.3 SolidWorks二次开发 |
3.4 用户界面设计 |
(1) 用户登录界面 |
(2) 零部件参数化设计界面 |
(3) 装配体生成界面 |
3.5 零部件参数化程序编制 |
(1) 定义参数变量 |
(2) 给各个参数变量赋值 |
(3) 调用波纹管模型 |
(4) 重建波纹管模型 |
(5) 保存波纹管模型 |
4 系统运行过程及实例 |
5 结论 |
(5)基于SolidWorks真空灭弧室零件参数化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真空灭弧室及其发展概况 |
1.1.1 真空灭弧室概述 |
1.1.2 真空灭弧室的发展历史 |
1.1.3 国内外真空灭弧室的发展趋势 |
1.2 CAD技术及其发展应用 |
1.2.1 CAD技术 |
1.2.2 CAD技术的发展历史 |
1.2.3 CAD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真空灭弧室CAD技术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真空灭弧室的基本结构设计 |
2.1 真空灭弧室基本结构 |
2.2 外壳设计 |
2.2.1 外壳尺寸设计 |
2.2.2 外壳材料选择 |
2.3 屏蔽罩设计 |
2.3.1 主屏蔽罩 |
2.3.2 均压屏蔽罩 |
2.3.3 波纹管屏蔽罩 |
2.4 触头设计 |
2.4.1 触头结构设计 |
2.4.2 杯状触头结构及材料 |
2.4.3 触头直径与厚度计算 |
2.4.4 支撑盘横截面积 |
2.4.5 其它参数设计计算 |
2.5 波纹管设计 |
2.5.1 波纹管作用 |
2.5.2 波纹管的结构 |
2.5.3 波纹管的尺寸计算 |
2.6 导电杆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真空灭弧室关键零件机械性能分析 |
3.1 外壳 |
3.2 波纹管 |
3.3 触头 |
3.3.1 触头热变形 |
3.3.2 触头碰撞变形 |
3.4 导电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olidWorks的真空灭弧室模型生成 |
4.1 SolidWorks软件介绍 |
4.2 设计方法 |
4.3 基于SolidWorks真空灭弧室模型生成 |
4.4 装配体的制作过程 |
4.5 动画的制作过程 |
4.5.1 线性马达的制作过程 |
4.5.2 “爆炸视图”动画与“解爆炸视图”动画的绘制过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真空灭弧室零件参数化系统设计 |
5.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5.1.1 系统结构规划 |
5.1.2 系统设计流程 |
5.2 系统设计关键技术 |
5.2.1 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 |
5.2.2 参数化设计技术 |
5.2.3 Visual Basic编程语言 |
5.3 用户界面设计 |
5.3.1 界面设计原则 |
5.3.2 界面设计方法和流程 |
5.3.3 用户界面设计实例 |
5.4 零部件参数化程序编制 |
5.4.1 参数设定方法 |
5.4.2 参数化程序编制实例 |
5.5 系统运行过程及实例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技术设计的潜艇管系三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潜艇三维设计现状 |
1.2.2 技术设计与施工设计衔接现状 |
1.2.3 图形数据库建库建模技术现状 |
1.2.4 二维三维间的转换和驱动关系应用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1.6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潜艇管系设计数据层级和信息流动方式 |
2.1 概述 |
2.2 各设计阶段信息分析 |
2.2.1 技术设计定义 |
2.2.2 技术设计原理图信息分析 |
2.2.3 施工设计定义 |
2.2.4 施工设计综合放样模型信息分析 |
2.3 技术设计到施工设计数据层级 |
2.4 二维到三维数据信息流动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环境层软件平台选取和项目环境设置方法 |
3.1 概述 |
3.2 CATIA 软件介绍 |
3.3 CATIA 软件环境设置 |
3.3.1 CATIA 协同设计数据架构 |
3.3.2 项目环境文件的定义 |
3.3.3 PRM 的配置 |
3.4 项目环境启动及资源检查 |
3.4.1 启动项目环境 |
3.4.2 专业资源的选择和检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础层支撑文件的建立和信息桥搭建方法 |
4.1 概述 |
4.2 基础层支撑文件建立方法 |
4.2.1 数据字典配置方法 |
4.2.2 设计标准库配置方法 |
4.2.3 设计规则库建立方法 |
4.2.4 二维图标库建立方法 |
4.2.5 三维设备或零部件库建立方法 |
4.3 二维和三维端信息桥搭建方法 |
4.3.1 二维端信息桥搭建 |
4.3.2 三维端信息桥搭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层二维原理图到三维模型驱动方法 |
5.1 概述 |
5.2 技术设计二维原理图设计方法 |
5.3 二维原理图驱动三维放样方法 |
5.3.1 原理图驱动设备三维放样方法 |
5.3.2 原理图驱动管线生成方法 |
5.3.3 原理图驱动管路零部件放样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息层综合信息应用方法 |
6.1 概述 |
6.2 综合信息的提取方法 |
6.3 BOM 表的绘制方法 |
6.4 综合信息的统计方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潜艇管路系统模型实例验证 |
7.1 概述 |
7.2 潜艇管路系统基础层构建 |
7.2.1 潜艇管路系统数据字典搭建 |
7.2.2 潜艇管路系统设计标准创建 |
7.2.3 潜艇管路系统设计规则创建 |
7.2.4 管路系统二维图标库创建 |
7.2.5 管路系统三维零部件库创建 |
7.3 潜艇管路系统设计层构建 |
7.3.1 潜艇管路系统二维原理图设计 |
7.3.2 潜艇管路系统三维放样模型驱动 |
7.4 潜艇管路系统信息层应用 |
7.4.1 二次开发平台 |
7.4.2 程序设计流程 |
7.4.3 程序代码和界面设计 |
7.5 潜艇管路系统设计信息流动 |
7.6 实例验证结论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7)液压集成块装配图智能化生成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液压集成块CAD设计综述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装配图设计综述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工作 |
1.3.1 课题的研究基础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液压集成块装配图生成系统总体规划设计 |
2.1 装配图生成系统设计的必要性 |
2.2 装配图生成系统的总体规划设计 |
2.2.1 装配图生成系统功能需求 |
2.2.2 装配图生成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2.3 装配图生成系统工作流程 |
2.3 装配图生成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2.4 系统开发平台及支撑软件 |
2.4.1 Visual C++6.0编程语言简介 |
2.4.2 系统开发平台MDT简介 |
2.4.3 MDT相关二次开发工具的比较与选择 |
2.4.4 MCAD API简介 |
3 投影视图的自动生成 |
3.1 数据准备 |
3.1.1 ADO数据库访问技术简介 |
3.1.2 数据源数据读取 |
3.2 投影变换原理及算法设计 |
3.2.1 三维空间几何变换原理 |
3.2.2 投影变换算法 |
3.2.3 消隐算法 |
3.3 投影视图的生成 |
3.3.1 视图生成方案 |
3.3.2 视图生成过程 |
4 自动标注技术研究 |
4.1 自动标注的研究现状 |
4.2 装配图自动标注要求及难点分析 |
4.3 自动标注的规则和算法设计 |
4.3.1 标注体选择规则 |
4.3.2 指引线标注的规则和算法 |
4.3.3 序号编排与明细栏生成 |
4.3.4 装配图尺寸标注的自动生成 |
5 技术要求和标题栏自动生成 |
5.1 技术要求和标题栏设计原理 |
5.2 技术要求和标题栏数据库的设计 |
5.3 技术要求和标题栏标注界面 |
6 系统框架及典型实例 |
6.1 系统框架 |
6.2 典型实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其它实例列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图 |
(8)行星锥盘无级变速器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开发和热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CAD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1.3.1 CAD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2 CAD技术的发展趋势 |
1.4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意义及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
1.4.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三维CAD造型及参数化技术 |
2.1 三维几何造型的方法及优势 |
2.1.1 三维几何造型的方法 |
2.1.2 三维几何造型的优点 |
2.2 特征建模技术 |
2.3 参数化绘图与尺寸驱动开发技术 |
2.3.1 参数化设计 |
2.3.2 参数化设计的几种方法 |
2.3.3 参数化造型技术的特点 |
2.4 本课题采用的基于三维CAD系统的参数化设计策略 |
2.5 小结 |
3 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开发 |
3.1 系统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的选择 |
3.1.1 三维CAD软件的选择 |
3.1.2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
3.1.3 数据库管理工具的选择 |
3.2 利用VB对SolidWorks进行二次开发的基础 |
3.2.1 SolidWorks二次开发的方式 |
3.2.2 OLE技术 |
3.2.3 SolidWorks的API类层次结构 |
3.3 系统设计的总体思想 |
3.3.1 系统开发要求 |
3.3.2 二次开发的总体思想 |
3.4 系统开发的方法 |
3.4.1 数据库开发的关键技术 |
3.4.2 自定义属性 |
3.4.3 零件三维模型实时预览 |
3.4.4 选择和遍历技术及配合关系的实现 |
3.4.5 创建SolidWorks菜单插件 |
3.5 小结 |
4 封闭式行星锥盘无级变速器参数化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的结构 |
4.2 系统界面的设计 |
4.2.1 人机界面设计的原则 |
4.2.2 系统用户界面的设计 |
4.3 零件参数化设计模块的设计 |
4.3.1 引用对象库 |
4.3.2 定义零件的尺寸变量 |
4.3.3 输出盘的参数化设计程序 |
4.4 文件浏览模块的设计 |
4.5 无级变速器设计计算模块的设计 |
4.6 数据库管理模块的设计 |
4.7 装配模块的设计 |
4.8 帮助模块的设计 |
4.9 插件程序的设计 |
4.9.1 插件程序的开发 |
4.9.2 加载菜单插件 |
4.10 小结 |
5 系统运行过程及基于COSMOSWorks的有限元分析 |
5.1 支撑系统运行的软硬件平台 |
5.2 系统运行举例 |
5.2.1 输出盘参数化设计举例 |
5.2.2 其他零件参数化设计举例 |
5.2.3 齿轮零件的建模 |
5.2.4 三维装配实例及对装配方法的探讨 |
5.3 基于COSMOSWorks的无级变速器行星锥盘传动组件有限元分析 |
5.4 小结 |
6 封闭式行星锥盘无级变速器行星锥盘传动组件的热分析 |
6.1 引言 |
6.2 行星锥盘传动组件的理论热分析 |
6.2.1 接触区椭圆长短轴半径的计算 |
6.2.2 节点偏移量和力极距的计算 |
6.2.3 摩擦传动效率的计算 |
6.3 ANSYS10.0中热分析的有限元算法及相关理论 |
6.3.1 ANSYS的热分析及藕合场种类 |
6.3.2 传热学基本理论 |
6.3.3 瞬态热分析有限元法 |
6.3.4 摩擦生热在ANSYS10.0中的计算方法 |
6.4 行星锥盘传动组件的热分析 |
6.5 模型分析结果 |
6.6 小结 |
7 结论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冷冲模模架CAD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模具生产概述 |
1.1.1 模具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1.1.2 模具生产过程自动化的重要性及意义 |
1.2 模具 CAD研究和应用概述 |
1.2.1 国外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发展概况 |
1.2.3 发展趋势 |
1.3 论文选题分析 |
1.3.1 论文选题考虑的因素 |
1.3.2 论文命题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4 系统的开发环境 |
1.4.1 硬件环境 |
1.4.2 软件环境 |
第2章 冷冲模设计研究 |
2.1 冷冲模的组成 |
2.2 模具与压力机的连接 |
2.3 冲压工艺与冲模的设计要点 |
2.3.1 对零件图的分析 |
2.3.2 冲压件总体工艺方案的确定 |
2.3.3 冲压工序性质、数目与顺序的确定 |
2.3.4 冲压工序件形状和尺寸的确定 |
2.3.5 冲模类型与结构形势的确定 |
2.3.6 冲压设备的选择 |
第3章 冷冲模具模架CAD系统设计 |
3.1 冷冲模具 CAD系统概述 |
3.2 冷冲模具模架的构成 |
3.3 模具企业对冷冲模具模架 CAD系统的需求分析 |
3.4 冷冲模具模架 CAD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3.4.1 冷冲模具模架 CAD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3.4.2 系统的功能设计 |
3.4.3 系统各部分的功能 |
3.4.4 系统运行模式 |
第4章 冷冲模具模架 CAD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4.1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二维平面图形的生成方法 |
4.1.1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二维平面图形的生成方法探讨 |
4.1.2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二维平面图形生成的实现方法 |
4.2 冷冲模具模架二维装配图的生成方法 |
4.2.1 冷冲模具模架二维装配图生成方法探讨 |
4.2.2 冷冲模具模架二维装配图生成的实现方法 |
4.3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三维图形的生成方法 |
4.3.1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三维图形的生成方法探讨 |
4.3.2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三维图形生成的实现方法 |
4.4 冷冲模具模架三维装配图的生成方法 |
4.4.1 冷冲模具模架三维装配图的生成方法探讨 |
4.4.2 冷冲模具模架三维装配图生成的实现方法 |
4.5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 |
4.5.1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二平面维图形尺寸生成方法探讨 |
4.5.2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二平面维图形尺寸生成方法的实现 |
4.6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
4.6.1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标注方法探讨 |
4.6.2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表面粗糙度标注方法的实现 |
4.7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尺寸公差的标注 |
4.7.1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尺寸公差的标注方法探讨 |
4.7.2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尺寸公差标注方法的实现 |
4.8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形位公差的标注 |
4.8.1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形位公差的标注方法探讨 |
4.8.2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形位公差标注方法的实现 |
4.9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零件图所用图幅的确定 |
4.9.1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零件图所用图幅的确定方法探讨 |
4.9.2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零件图所用图幅确定方法的实现 |
4.10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图框和标题栏的生成 |
4.10.1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图框和标题栏的生成方法探讨 |
4.10.2 冷冲模具模架零件图框和标题栏生成方法的实现 |
4.11 冷冲模具各模架零件相关尺寸的匹配 |
4.11.1 冷冲模具各模架零件相关尺寸自动匹配方法探讨 |
4.11.2 冷冲模具各模架零件相关尺寸自动匹配方法的实现 |
4.12 导柱直径与模座型号的自动匹配 |
4.13 模架零件与图幅的自动匹配 |
4.13.1 模架零件与图幅自动匹配方法的探讨 |
4.13.2 模架零件与图幅自动匹配方法的实现 |
4.14 导柱与导套的自动匹配 |
4.15 冷冲模具模架 CAD系统各部分的设计计算 |
4.15.1 确定模架规格型号 |
4.15.2 确定模架零件零件图的图幅 |
4.15.3 模座厚度的确定 |
4.15.4 导柱直径的确定 |
4.15.5 导柱长度的确定 |
4.15.6 导套直径的确定 |
4.15.7 导套长度的确定 |
第5章 系统的特点 |
5.1 适应性强 |
5.2 防止错误输入 |
第6章 冷冲模架 CAD系统运行示例 |
6.1 将 CAD系统的程序调入内存 |
6.2 运行 CAD系统 |
6.3 获取工件的长、宽尺寸 |
6.4 自动显示模架型号 |
6.5 指定模架类型 |
6.6 选择模架规格型号 |
6.7 获取绘制零件图的图幅 |
6.8 选择绘制零件图的图幅、填写标题栏 |
6.9 绘制零件图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用CAD由二维零件图自动生成装配图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凹版印刷机智能化设计系统研究与应用[D]. 李贤伟.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2]工业产品类CAD技能等级测试题库系统开发[D]. 张新民. 河北科技大学, 2016(07)
- [3]分层拼装法快速绘制复杂装配图[J]. 赵丹.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2)
- [4]基于SolidWorks的真空灭弧室设计应用软件模型[J]. 时倩,何媛媛,孟丽,王笑梅. 真空电子技术, 2014(06)
- [5]基于SolidWorks真空灭弧室零件参数化系统设计[D]. 姜雪梅. 大连交通大学, 2014(04)
- [6]基于技术设计的潜艇管系三维设计研究[D]. 许诺. 中国舰船研究院, 2013(12)
- [7]液压集成块装配图智能化生成技术研究与实现[D]. 翟新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
- [8]行星锥盘无级变速器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开发和热场分析[D]. 程伟华. 西安理工大学, 2008(12)
- [9]采用三维参数化构件库技术实现模具自动化设计[J]. 郝泳涛. 模具技术, 2006(05)
- [10]冷冲模模架CAD系统[D]. 胡兆国.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4)
标签:装配图论文; 参数化设计论文; 真空灭弧室论文; SolidWorks论文; 二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