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谷梁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春秋,经学,汉代,前代,今文,公羊传,微言大义。
谷梁学论文文献综述
叶树勋[1](2018)在《晚清学术流变中春秋谷梁学的新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谷梁学在汉代曾一度兴盛,后来渐以沉寂,迨至晚清时期,在新的学术格局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嘉道之际,伴随着今文经学兴起的风气,谷梁学出现了复兴迹象,以许桂林、侯康、柳兴恩等人为代表,对谷梁学义例进行整理归纳。道咸以降,谷梁学愈发受到关注,阐发义例者有陈澧、王闿运、江慎中等人,致力于注疏者有钟文烝、廖平等人。在此过程中,谷梁学表现出以往所未见的新特点,一方面是以廖平为代表的对谷梁学进行体系化建构的努力,另一方面则是以江慎中为代表的结合西学对谷梁学做出新阐发的尝试。(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刘运好[2](2016)在《征圣经而诘众传:论范宁《谷梁》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晋代范宁的《春秋谷梁传集解》以"征圣经而诘众传"为核心学术理念,从历史发展的维度阐释《春秋》"圣作训,纪成败"之义理;以历史还原的眼光,评价"叁传"存在"伤教害义,不可强通"之失。范宁不仅建构了"择善而从,据理通经"的经典诠释原则,开创了"商略名例,敷陈疑滞"的解经体例,而且通过阐释经典的笔法与体例深入揭示《春秋》的微言大义,探求其一以贯之的思想宗旨,凸显其诛伐乱臣贼子、为后王立法的经学意义。尤其是推崇"德义"的价值观、"德政"的政治观及以天子为核心建构和谐社会政治秩序的明确主张,又在优秀的中国传统经学阐释中彰显出范宁的社会政治理想。(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6年04期)
文廷海[3](2015)在《柯劭忞春秋谷梁学特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柯劭忞致力于《春秋谷梁传》的注解,既有以经学救世的需要,也有对晚清公羊学兴盛局面的批评及对前人《春秋谷梁传》注释的超越等原因。其提出应重视汉代刘向及郑玄的谷梁学成果、以"九旨"为《春秋谷梁传》的纲领、《春秋》有笔削大义、注解《春秋谷梁传》要会通叁传等主张。在注解《春秋谷梁传》中,形成训传语之据、证文字之讹、证说解之讹、通传文之义例、以史实说经和反对尚谶纬异说等特色。因此,柯劭忞的《春秋谷梁传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地位。(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5年02期)
郑伟[4](2013)在《廖平“谷梁学”体系研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叁传之中,以《谷梁传》发展最为沉寂,虽然代有传授,却终未成为"显学"以行世,晋元帝称其"肤浅",梁启超谓之"微微不足道",历代评价甚低。然揆诸史实,清代中叶以后,"谷梁学"迎来了继西汉、隋唐之后发展的最高峰,在文献类型、种类、数量等方面,清代"谷梁学"呈现出井喷态势,而廖平"谷梁学"作为一种新的经学研究范式,它以遵循鲁学师法、家法为原则,以阐发"微言大义"为旨归,以"尊孔尊经"为基调,以"素王"说作为理论内核,系统总结出了14类书例,是一个内涵清晰,理论完备的经学体系,成功解决了"谷梁学"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问题,使其成为能与"公羊学"、"左传学"比肩的专经之学。无论是从数量和质量,还是从体系完备程度和所涵盖的范围来看,廖平"谷梁学"所取得的成绩在清代谷梁学者之中,无人能出其右,成为谷梁学史上最为耀眼的明珠。(本文来源于《古代文明》期刊2013年04期)
郑伟[5](2013)在《谷梁学:古文经学向今文经学的研究转向——兼评张之洞经学思想对巴蜀学风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蜀学"是巴蜀学术的代名词与灵魂,在晚清更是与"湘学"比肩的中国两大学术中心之一。宋后,蜀学进入了沉寂期,随着清张之洞、王闿运等入讲蜀地,蜀学又开始了一个由宋明理学到古文经学,再到今文经学的嬗变历程,蜀学从此得以复兴,成为中国经学史上的一座高峰。而在晚清蜀学这两次转向中,以廖平为代表的谷梁学研究成为承前启后的节点,它充分吸收了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清代正统汉学的有益因子,为晚清蜀学的第二次扬弃奠定了学理基础,同时也为晚清蜀学今文学派学风的形成及其最终的成功转型起了重要的助推作用。(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3年09期)
汪荣[6](2012)在《汉代谷梁学礼法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代,经学与政治、法律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和内在互动。解释《春秋》经义的《谷梁传》是《春秋》叁传之一。《谷梁传》"借事明义",强调礼制,重视宗法伦理等级秩序。随着汉代政治法律实践的展开,谷梁学终于走进了统治者的视野,忠孝、仁义、尊卑等汉代谷梁学礼法思想的精髓对西汉中后期的政治、法律运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甘肃理论学刊》期刊2012年06期)
林琳[7](2010)在《两汉《春秋》谷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学在汉代初期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经汉武帝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奠定了其在官方至高无上的地位,《春秋》也忝列其中,是儒家经典之一。谷梁学则以其侧重在礼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容,与《左氏》、《公羊》成为《春秋》叁传,并荣登儒家经书系列和汉代的官学。谷梁学肇始于陆贾,他不仅是汉初尊崇儒家学说的第一人,也是研习《谷梁传》的开山者。在其着作《新语》中有四条是遭秦火后保留却不见于传世本的内容,为《谷梁传》成书和延续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其后,中公的传授为西汉谷梁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官方礼制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汉宣帝石渠阁会议后大倡谷梁学,使榖梁学在整个发展史上出现了第一次繁荣昌盛。瑕丘江公、荣广、蔡千秋、周庆等人凭借谷梁学上的造诣,先后得到朝廷的重用并被任命为谷梁学博士。随着经学章句之学兴盛之世的到来,尹更始作《春秋谷梁章句》是最早的谷梁学章句着作。刘向以阴阳灾异解读《谷梁》,并以《榖梁》思想为当权者提供治国方略,成为西汉谷梁学家的最重要代表。至西汉后期和东汉时期,谷梁学走向衰微。整个东汉时期谷梁学再也没有出现西汉江公、尹更始、刘向这样的专门研习的大儒和经师出现。谷梁学仅仅附庸经学而难得进一步发展。现仅存郑玄一篇与何休辩论之作《起废疾》,从中可窥见郑玄对于《榖梁传》的认识和见解,也可了解当世今古文之争的学术风气。谷梁学在两汉的发展是伴随着与《左氏传》、《公羊传》的角力而展开的,更是由统治者的个人利益和具体政治需要而决定其兴衰命运。但就《谷梁传》本身而言,亦有其独特的经学大义,可以作为政治之学和御人之术的文本。这使其包含的经学内容成为实用之学而为统治者所用。因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一门长盛不衰的学问。谷梁学在汉代时期走向鼎盛,谷梁学者功不可没,他们的努力也为后世的谷梁学者研究开辟道路和指引方向。自两汉之后,历代都有大学者和经师出现,并产生许多杰出的学术着作,丰富着春秋学史和经学史的繁盛局面。(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0-04-10)
文廷海[8](2007)在《多路并进、超越前代:清代春秋谷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唐以后,春秋谷梁学的治学传统就已断绝,清代学者在整个学术界回归汉学的观照下,致力于重建春秋谷梁学的学统。学者们从回归汉唐的新注新疏、义例的归纳、义理的新诠释、校勘辑佚等路径,逐步展开对春秋谷梁学进行研究。清代春秋谷梁学呈现出"治学进路的多样性"、"学术成就的晚熟性"以及"返本开新,超越前代"、"扶微补绝,叁传同辉"等特点,从而使春秋谷梁学在清代达到二千年的高峰。(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07年09期)
吴涛[9](2007)在《论西汉的《谷梁》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业师朱维铮先生的理论,以“学随术变”的视角对西汉《谷梁传》的发展历程和西汉中后期《公羊》《谷梁》的升降进行了考察。发现“术”对“学”的选择是整个西汉中后期《春秋》学演变历程的根本原因所在。本文首先对西汉初年《公羊传》和《谷梁传》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证明了西汉前期是《公羊》和《谷梁》的文本和解释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接着本文回顾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过程,证明了《公羊》家以自己之“学”对汉武帝的统治术的迎合与《公羊》之所以获得青睐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董仲舒所谓“《春秋》无达辞”所隐含的“学”对“术”的迎合和公孙弘的具体实践。分析了《公羊》的通叁统、张叁世、为汉制法等对西汉政权合法性的论证作用,更化说对汉武帝改制的指导意义。指出了《谷梁传》在汉武帝时期未能显赫的原因之一即在于缺乏这样的迎合和论证。但是汉武帝却并非出于对《公羊》之“学”的深入学习而产生爱好后做出这一选择的,《公羊》只是他用来缘饰其统治术的工具。很快他的君人南面之“术”就与《公羊》家之“学”产生了矛盾,巫蛊事件中的父子反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一矛盾的反映。而所谓的“轮台罪己”并不具有改变其“术”的意义,这就进一步深化了“术”与“学”的矛盾,体现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的激烈批评上。证明了在汉武帝及其身后,“学”、“术”两分的趋势在不断的发展,而“学”与“术”的疏离也促使《公羊》家之“学”开始变更其对“术”的支持立场,同时“术”也开始考虑要用另外的“学”来取代《公羊》家之学。于是就有了汉宣帝后期石渠阁会议的召开。该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把《谷梁传》立于学官,而汉宣帝之所以选择《谷梁》除了一些具体的政治原因外,就是因为《谷梁》之“学”更符合其“霸王道杂之”之“术”的要求。经过了十多年准备的汉宣帝立《谷梁传》于学官的努力在他生前是获得了成功,但《谷梁》之“学”并、没有完全能够取代《公羊》之“学”的地位。本文在对比了《公羊》、《谷梁》二家之“学”后,对《谷梁》兴而不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晚清以来一些极端的说法进行了辩驳。“术”“学”两分的矛盾并没有因为汉宣帝石渠阁会议的召开而获得根本性的缓解,“学”对“术”的威胁和挑战势必然促使“术”对“学”进行了新一轮的选择。于是发生了建平元年在汉哀帝的支持下刘歆倡立古文,尤其是《左传》。他们的这一举动和汉宣帝召开石渠阁会议有着同样的目的,不过由于哀帝朝诡谲的政治斗争,使他们的目的没有实现。本文为了更有利于理解刘歆争立古文经的意义,还对汉哀帝本文和刘歆与王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考察。通过本文的考察发现,在“学”与“术”两分的中世纪,“学”与“术”的矛盾中“术”是积极主动的因素,“术”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术”对“学”的选择是推动西汉《春秋》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从而再一次验证了朱先生“学随术变”的论断。(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7-04-14)
文廷海[10](2007)在《春秋谷梁学思想探研——关于经典文本的层累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谷梁学基于《春秋》的原典精神,通过《春秋谷梁传》、《春秋谷梁传集解》、《春秋谷梁传注疏》层累地解读了《春秋》的政治、伦理和史学思想,具体形成了倡导民本和贤君的“王道”政治思想,以叁纲和忠孝为内核,家国同构但以尊君为“天道”的伦理思想,以及以实录和褒贬惩劝为“书法”的史学思想。由于春秋谷梁学的思想忠实地传达了孔子作《春秋》的真实意旨而成为《春秋》的解人,应值得后人研究和珍视。(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谷梁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晋代范宁的《春秋谷梁传集解》以"征圣经而诘众传"为核心学术理念,从历史发展的维度阐释《春秋》"圣作训,纪成败"之义理;以历史还原的眼光,评价"叁传"存在"伤教害义,不可强通"之失。范宁不仅建构了"择善而从,据理通经"的经典诠释原则,开创了"商略名例,敷陈疑滞"的解经体例,而且通过阐释经典的笔法与体例深入揭示《春秋》的微言大义,探求其一以贯之的思想宗旨,凸显其诛伐乱臣贼子、为后王立法的经学意义。尤其是推崇"德义"的价值观、"德政"的政治观及以天子为核心建构和谐社会政治秩序的明确主张,又在优秀的中国传统经学阐释中彰显出范宁的社会政治理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谷梁学论文参考文献
[1].叶树勋.晚清学术流变中春秋谷梁学的新发展[J].中州学刊.2018
[2].刘运好.征圣经而诘众传:论范宁《谷梁》学[J].中州学刊.2016
[3].文廷海.柯劭忞春秋谷梁学特色研究[J].求索.2015
[4].郑伟.廖平“谷梁学”体系研究初探[J].古代文明.2013
[5].郑伟.谷梁学:古文经学向今文经学的研究转向——兼评张之洞经学思想对巴蜀学风之影响[J].求索.2013
[6].汪荣.汉代谷梁学礼法思想探析[J].甘肃理论学刊.2012
[7].林琳.两汉《春秋》谷梁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
[8].文廷海.多路并进、超越前代:清代春秋谷梁学研究[J].求索.2007
[9].吴涛.论西汉的《谷梁》学[D].复旦大学.2007
[10].文廷海.春秋谷梁学思想探研——关于经典文本的层累性解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