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药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乙酸乙酯,毒性,损伤,基因,机制,作用,乙酸。
黄药子论文文献综述
王君明,巫晓慧,刘晨,张月月,崔瑛[1](2019)在《黄药子毒性、配伍及炮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黄药子防治瘿瘤、瘰疬、肿瘤等疗效卓着却毒性较大。文章通过PubMed和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的检索分析,旨在阐释近年来关于黄药子毒性、配伍及炮制相关研究现状。结果表明,黄药子的水煎液(或水提物)、70%或80%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EF)均可引起小鼠或大鼠的肝毒性,肝毒机制可能与肝细胞膜损伤、脂质过氧化,抗氧化能力下降,叁磷酸腺苷(ATP)合成减弱,线粒体抗氧化损伤增强,氨基酸、胆汁酸、脂质、嘌呤、嘧啶、肠道微生物群落和能量的代谢异常等有关。在配伍方面,黄芩和黄柏在饮片层次配伍对黄药子所致肝毒性起到了抑制作用,其机制涉及增强抗氧化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等;当归70%乙醇提取物(AE)、半枝莲80%乙醇提取物(SE)和蜈蚣藻多糖(GFP)均对EF所致急性肝毒性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凋亡或炎症反应等有关。在炮制方面,当前研究非常薄弱,仅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当归对黄药子的炮制方面,经当归水提液炮制后,黄药子醇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或多糖含量均明显升高,提示炮制对这些指标物质有增溶作用。然而,至于经当归炮制后对黄药子是否能起到减毒作用、这种增溶作用是否就代表增效、或者说增溶作用与增效的确切关系如何,以及其他药物对黄药子的炮制效果如何等等,这些都是目前未知的但同时又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为进一步开展黄药子安全有效应用的现代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献基础。(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9年10期)
李俊,肖瑶,晏蔚田,柏力萄,魏军平[2](2019)在《黄药子肝毒性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药子药用历史悠久,在治疗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等疑难病中疗效显着,但其肝毒性使得黄药子的临床运用受到极大限制。近年来关于黄药子肝毒性的毒理学和减毒配伍研究较多,本文从代谢激活、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和细胞凋亡等方面对黄药子的肝毒性机制作了总结,以期为后来的基础研究和黄药子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高峰论坛论文资料汇编》期刊2019-09-06)
岳树香,张阳[3](2019)在《黄药子致肝损害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62岁,于2017年2月就诊,诉颈部不适,失眠1个月。B型超声示甲状腺体积增大,形态饱满,回声不均。双侧甲状腺多发实性及囊实性结节,最大2.1 cm,左叶钙化灶,甲状腺功能正常范围,外科建议手术。因患者睡眠极差,彻夜不眠,要求暂缓手术,转求中医治疗。处方如下:炒橘核、荔枝核、玄参、浙贝母、半枝莲、丝瓜络、茯神、炒枣仁、远志、石菖蒲、太子参、生白芍、生龙骨。服药2周,睡眠好转,且自觉颈项部不适减轻。继续服药1个月,2017年5月(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李军,刘晨,王君明,陈荣幸,蔡泓[4](2019)在《黄药子黄独素B活性、毒性及配伍减毒》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药子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L.)的干燥块茎,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苏等地,药性苦、寒,有小毒,归肺、肝、心经,具有化痰散结消瘿、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治疗瘿瘤、瘰疬、疮肿、血热出血等病证[1]。研究表明,黄药子具有防治宫颈癌、乳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直肠癌、乳腺癌、肺癌、鼻咽癌、上颌窦癌、膀胱癌、甲状腺疾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糖尿病等广泛的生物活性[2~10]。然而(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谢敏,龚甜,赵勇,左新河,陈如泉[5](2018)在《黄药子及其组方在甲状腺疾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药子治疗瘿病始载于《千金月令》,其具有解毒散结、化痰消肿的功效,黄药子及其组方在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等疾病具有较好疗效,但黄药子含有毒性作用,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当掌握剂量、配伍等。(本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期刊2018年11期)
王国凯,郑娟,郁阳,张楠,刘慧文[6](2018)在《黄药子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黄药子(Dioscorea bulbifera)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制备液相等方法分离,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黄药子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了24个化合物,分别为7-羟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1,4二酮(1)、N-甲基-2-吡咯烷酮(2)、橙黄胡椒酰胺(3)、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4)、2,7-二羟基-3,4-二甲氧基菲(5)、4,5-二氢布卢门醇A(6)、C-藜芦酰乙二醇(7)、teasperol(8)、吐叶醇(9)、Z-6,7-环氧藁本内酯(10)、2,3,7-叁羟基-4-甲氧基菲(11)、对羟基苯乙酸甲酯(12)、3,5,7,4'-四羟基黄酮(13)、3,5,3'-叁甲氧基槲皮素(14)、3,4-二羟基苯甲酸(15)、3,5,7,3',4'-五羟基黄酮(16)、胡萝卜苷(17)、5,3',4'-叁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18)、表儿茶素(19)、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9,10-二氢菲(20)、甲基红果酸(21)、儿茶素(22)、5,7-二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23)和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24)。结论除化合物11、14、15、18~20、22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21期)
王少珍[7](2018)在《基于数字化基因表达谱分析黄药子诱导的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DGE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中药黄药子水提取物诱导小鼠肝损伤后的基因表达谱,探究黄药子中毒导致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并结合文献分析,寻找可能的解毒中药复方。方法:1.肝损伤模型建立:SPF级雌性昆明小鼠40只,6周龄,体重(20±2)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黄药子干预组小鼠分别以低(6 g/kg/d)、中(12 g/kg/d)、高(24 g/kg/d)剂量的黄药子水提取物连续灌胃21 d,正常对照组以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通过对比观察4组小鼠的体重增长值、肝脏指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转移酶(AST)活性以及肝组织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的病理变化,确定可引起小鼠明显肝损伤的给药剂量。2.DGE文库信息分析和qRT-PCR法验证:根据前期研究成果,利用RNA-seq技术(RNA sequencing)分别构建黄药子诱导组(DB组)和对照组(Normal组)小鼠肝脏的数字化基因表达谱(DGE)文库,对比两个DGE文库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最后筛选出各代谢通路中有代表性的差异表达基因,采用qRT-PCR法进行显着性验证。3.文献分析:通过文献检索,找出具有拮抗黄药子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的功效的中药;检索和分析各个解毒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保肝护肝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其主要活性成分对前期研究已证实的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仅高剂量组小鼠出现明显的肝损伤,表现为同时存在体重增长值降低、肝脏指数增高、ALT及AST活性增高(P<0.05)、肝组织病理变化明显(结构明显破坏、肝索受压紊乱、肝细胞明显肿胀且呈气球样变性、肝小叶内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及肝细胞变性明显(P<0.01)。2.以高剂量组小鼠为DB诱导组,对照组为Normal组,分别测序并构建肝组织的DGE文库:两组分别检测出13 214 893和11 124 617条碱基序列(raw reads),过滤并剔除带有接头、带有N碱基和测序质量低的reads后分别得到12 819 933和10 786 300条序列(cleanreads)。根据所得的两组DEG文库,对比筛选出了 312个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48个,下调基因164个。对两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聚类分析:两组均表达的高质量序列有9537个,仅在DB组表达的有702个,仅在Nomal组表达的有539个。GO功能注释主要归类为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两个分支。根据KEGG通路分析结果,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涉及8条通路:视黄醇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信号通路、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代谢通路、CYP450酶催化的外源物质代谢通路、甾类激素生物合成通路、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过程。经qRT-PCR验证,相比对照组,黄药子诱导组有6个基因表达上调,其中5个基因(CD36、SCD2、CYP2E1、CYP3A44、CYP4A)的差异表达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GST的差异表达无显着性意义;此外,GPX的基因表达相较对照组显着下调(P<0.05)。3.常用作黄药子肝毒性解药的中药包括甘草、当归、黄芩、黄柏、五味子、蜈蚣藻、半枝莲等,尤以甘草、当归最为常用。其所含的活性成分,均可通过拮抗黄药子致肝损伤的不同信号通路,降低肝脏损伤程度,发挥保肝护肝的功效。结论:黄药子中毒致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可概括为:①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破坏肝细胞内和线粒体中钙离子的稳态,破坏线粒体功能,引起细胞凋亡;②诱导PPAR信号通路中的多种CYP4A酶同工酶、CD36、SCD2基因的表达,促进自由基产生,从而导致肝损伤;③影响CYP450酶的代谢,使药物在肝内代谢后产生有毒性的代谢产物;④直接影响谷胱甘肽依赖性抗氧化酶的活性而引起机体氧化应激损伤。基于抗氧化特性和对CYP450酶的调控,甘草、当归、黄柏、黄芩、五味子、蜈蚣藻、半枝莲均具有拮抗黄药子的肝毒性的功效。可将这些功效相似,但性味不一致的不同中药可组成一个复方,用于治疗黄药子诱导的肝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01)
许玉凤[8](2018)在《黄药子活性成分体内外代谢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药子(Dioscorea bulbifera L.,DB)是已知的有毒中药,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炎、抗菌等多重药理作用,但长期服用会导致严重的肝损伤,其用药安全性引起广泛关注。黄独素B(Diosbulbin B,DIOB)和8-表黄药子素E乙酸酯(8-epidiosbulbin E acetate,EEA)是DB的主要药效和毒效成分,在体内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CYP)代谢活化、生成反应性中间产物而导致肝毒性。但DB的药代动力学和体外代谢性质,以及代谢产物的生成动力学,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课题评价了大鼠服用黄药子醇提物(Ethanol extract from Dioscorea bulbifera L.,EEDB)后DIOB和EEA的吸收、分布、排泄和药代动力学特征,研究了DIOB和EEA的体外肝代谢消除和种属差异,并考察了CYP酶介导的反应性产物/中间体生成动力学。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黄药子主要活性成分的体内外代谢处置特征、以及药效和毒性的物质基础,并为黄药子的临床合理用药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资料。本课题首先建立了同时定量检测黄药子活性成分DIOB和EEA的LC-MS/MS方法,方法学验证显示,其线性范围宽、基质效应低、灵敏度高,满足黄药子活性成分体内外代谢处置的研究要求。大鼠单次灌胃EEDB(1 g·kg~(-1))后,DIOB和EEA的吸收和消除迅速,血浆浓度在0.2 h达峰,消除半衰期t_(1/2)分别为2.3和1.8 h。DIOB和EEA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3%和30%。给予等剂量的单体DIOB(1.3 mg·kg~(-1))后,活性成分药代动力学行为与EEDB给药相似,但峰浓度高于EEDB组,血浆消除也更快。在口服EEDB的大鼠,DIOB和EEA的96 h累积尿粪回收率分别为剂量的0.21%和1.41%。在胆管插管大鼠,DIOB和EEA原型72 h的累积胆汁排泄率仅为0.30%和0.25%,提示DIOB和EEA在体内可发生广泛的代谢转化,主要以产物形式消除。DIOB和EEA在Caco-2细胞模型的P_(app(AP-BL))值均大于10×10~-66 cm·s~(-1),为易透膜化合物。大鼠灌胃EEDB后,DIOB和EEA可迅速且广泛分布至各组织,大部分组织的分布浓度在0.17 h达到峰值,肝、肺和肾是其主要分布器官。DIOB和EEA与血浆和组织的蛋白结合率为26~67%,组织蛋白结合率高于血浆。DIOB和EEA在肝、肺和肾的游离分布浓度高于血浆,其中DIOB的游离肺组织/血浆浓度比(K_(p,AUC,?u))为48~55,具有肺特异性分布的特征。DIOB和EEA在肝微粒体中主要发生CYP酶介导的代谢消除,并具有显着的种属差异,大鼠、小鼠和猴肝微粒体的内在清除率CL_(int)均显着高于人肝。DIOB和EEA的氧化代谢由多个CYP酶介导,CYP3A4是主要的同工酶,对DIOB和EEA代谢的贡献率分别为68.55%和82.36%。将CYP3A抑制剂酮康唑与EEDB合用,可显着提高DIOB和EEA在大鼠的血浆和组织暴露水平。在加入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等捕获剂的肝微粒体孵育液中,应用LC-MS/MS方法可检测到多个DIOB和EEA的反应性中间体与捕获剂的结合产物。分别用底物消除法和产物生成法进行人和大鼠肝微粒体的酶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DIOB和EEA原型在大鼠肝微粒体的CL_(int)显着高于人肝,消除也较快;但反应性产物在人肝微粒体的生成速率显着高于大鼠。综上所述,大鼠灌胃EEDB后,DIOB和EEA在体内吸收较快,主要在肝、肺和肾分布,消除半衰期短,口服生物利用度较好。原型的胆汁和尿粪累积排泄很低,主要经CYP3A酶代谢消除。DIOB和EEA的肝微粒体消除和反应性产物生成,有明显的种属差异,在将动物资料外推至人时,要关注其代谢消除的种属差异;临床应用时应关注CYP3A介导的药-药相互作用风险。(本文来源于《军事科学院》期刊2018-05-30)
叶晶,钱知知,朱思睿,张良[9](2018)在《黄药子主要成分黄独素B对人源性肝细胞L-02线粒体损伤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黄独素B致人源性肝细胞L-02体外损伤程度,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①黄独素B致人源性肝细胞损伤程度分析。将不同浓度的黄独素B作用于L-02细胞,MTT筛选出作用24h,48h,72h后适宜的作用时间及作用浓度。对给药后细胞进行电镜检测观察细胞显微结构、细胞器损伤情况;取细胞上清液并对细胞进行超声裂解,检测ALT、AST、MDA、SOD等生化指标;流式检测细胞凋亡比例;WB及PCR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Beclin-1及自噬相关蛋白LC-3、P62表达情况;免疫荧光JC-1荧光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检测L-02细胞ATP及ROS含量。②自噬在黄独素B致人源性肝细胞损伤作用中的机制研究。黄独素B、3-MA单独或联合作用于L-02细胞将细胞分为:溶酶对照组、黄独素组、3-MA、3-MA+黄独素B组。收集细胞及上清检测ALT、AST、MDA、SOD等生化指标;流式检测细胞凋亡比例;WB及PCR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Beclin-1及自噬相关蛋白LC-3、P62表达情况;免疫荧光JC-1荧光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1)电镜观察到不同浓度黄独素B诱导的L-02细胞线粒体出现肿胀变形、脊消失等结构变化,且伴随有自噬小泡产生;细胞中凋亡及自噬相关蛋白均呈上升趋势,且凋亡细胞比例略有升高;肝功能代表性指标ALT/AST未有显着变化,但SOD及MDA等指标显示氧化损伤明显线粒体膜电位降低,ATP水平降低。(2)自噬抑制剂3-MA可增加凋亡细胞比例,随着自噬的抑制,线粒体损伤加重,膜电位持续降低,氧化应激损伤持续加重。结论:(1)黄独素B致人源性肝细胞损伤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但在本课题组所选择的剂量范围内并未发现急性致死剂量,证实黄独素B毒性作用较弱。(2)氧化应激或为黄独素B产生毒性作用的可能原因,且线粒体为损伤的靶细胞器。(3)自噬参与了黄独素B损伤过程,且可能为细胞损伤后的应激保护机制,加速对细胞内损伤细胞器的清除。(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年会会议资料》期刊2018-05-25)
王少珍,廖联明[10](2018)在《黄药子中毒导致肝损伤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中药黄药子水提取物诱导小鼠肝损伤后的基因表达谱,探讨黄药子中毒导致肝损伤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雌性昆明小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黄药子干预组小鼠分别以低(6 g/kg/d)、中(12 g/kg/d)、高(24 g/kg/d)剂量的黄药子水提取物连续灌胃21 d,正常对照组以同体积纯水灌胃。对比观察4组小鼠的体重增长值、肝脏指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转移酶(AST)活性以及肝组织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的病理变化,确定可引起小鼠明显肝损伤的给药剂量。利用RNA-Seq技术分别构建黄药子诱导组(DB组)和对照组(Normal组)小鼠肝脏的数字化基因表达谱(DGE)文库,对比两个DGE文库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仅高剂量组小鼠出现明显的肝损伤,表现为同时存在体重增长值降低、肝脏指数增高、ALT及AST活性增高(P均<0.05)以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构明显破坏、肝索受压紊乱、肝细胞明显肿胀且呈气球样变性、肝小叶内中性粒细胞浸润)。以高剂量组小鼠为DB诱导组,对照组为Normal组,分别测序并构建肝组织的DGE文库:两组分别检测出13 214 893和11 124 617条碱基序列,过滤并剔除带有接头、带有N碱基和测序质量低的reads后分别得到12 819 933和10 786 300条序列。根据所得的两组DEG文库,对比筛选出了312个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48个,下调基因164个。对两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聚类分析:两组均表达的高质量序列有9537个,仅在DB组表达的有702个,仅在Nomal组表达的有539个。GO功能注释主要归类为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两个条目。根据KEGG通路分析结果,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涉及8条通路:视黄醇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信号通路、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代谢通路、CYP450酶催化的外源物质代谢通路、甾类激素生物合成通路、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过程。结论黄药子的诱导作用严重影响了小鼠肝脏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其造成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黄药子在肝内经CYP450酶代谢产生了带有自由基的代谢产物,使胞质膜和细胞器脂质过氧化、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弱,或通过直接影响肝内脂质代谢、增强肝脏脂肪酸氧化反应,从而导致肝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黄药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药子药用历史悠久,在治疗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等疑难病中疗效显着,但其肝毒性使得黄药子的临床运用受到极大限制。近年来关于黄药子肝毒性的毒理学和减毒配伍研究较多,本文从代谢激活、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和细胞凋亡等方面对黄药子的肝毒性机制作了总结,以期为后来的基础研究和黄药子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药子论文参考文献
[1].王君明,巫晓慧,刘晨,张月月,崔瑛.黄药子毒性、配伍及炮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9
[2].李俊,肖瑶,晏蔚田,柏力萄,魏军平.黄药子肝毒性机制研究进展[C].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高峰论坛论文资料汇编.2019
[3].岳树香,张阳.黄药子致肝损害1例[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4].李军,刘晨,王君明,陈荣幸,蔡泓.黄药子黄独素B活性、毒性及配伍减毒[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5].谢敏,龚甜,赵勇,左新河,陈如泉.黄药子及其组方在甲状腺疾病中的应用[J].江西中医药.2018
[6].王国凯,郑娟,郁阳,张楠,刘慧文.黄药子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8
[7].王少珍.基于数字化基因表达谱分析黄药子诱导的肝损伤的作用机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8
[8].许玉凤.黄药子活性成分体内外代谢性质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8
[9].叶晶,钱知知,朱思睿,张良.黄药子主要成分黄独素B对人源性肝细胞L-02线粒体损伤机制研究[C].第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年会会议资料.2018
[10].王少珍,廖联明.黄药子中毒导致肝损伤的机制研究[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