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情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面神经,表情,电针,面瘫,面部,贝尔,形态学。
表情肌论文文献综述
邵雅楠[1](2019)在《表情肌康复训练联合常规针刺对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作用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表情肌康复训练联合常规针刺对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83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加用表情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30 d后比较2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Sunnybrook评分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30d后,2组H-B面神经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0d后,2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较治疗前显着提高(P<0.05),观察组Sunnybrook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独针刺治疗相比,联合表情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神经功能和治疗效果的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期刊2019年09期)
曹莲瑛,袁燕洁,虞莉青,陈晞,顾婷[2](2019)在《电针联合表情肌功能训练操治疗重度贝尔面瘫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表情肌功能训练与单纯电针治疗重度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其对疗程的影响。方法:将≥21天仍未好转的120例重度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口服甲钴胺、呋喃硫胺片药物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电针治疗;观察组电针治疗后进行早、晚各1次的表情肌训练。1周治疗3次,6次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每个疗程结束后面神经功能(HBGS)评价分级和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痊愈患者疗程差异,病程6个月时比较肌电图运动单位束颤波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BGS分级评价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均P <0. 01);与对照组比较,第1疗程结束时,HBGS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第2、3、4疗程结束时,HBGS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 <0. 05); 4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愈显率72. 88%(43/59),对照组48. 33%(2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4个疗程后及病程6个月,这两个阶段痊愈患者疗程比较,观察组治疗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均P <0. 05);病程6月时肌电图运动单位束颤波的发生率,观察组3. 39%(2/59),对照组15%(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单纯电针相比,电针联合表情肌功能训练是治疗重度贝尔面瘫的有效方法,可提高愈显率,缩短治疗病程,且减少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的发生。(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米思荣,刘广星,谢正兰,向长和,蒋帅[3](2019)在《面部表情肌的分类与解剖技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区解剖面部表情肌,总结归纳其形态学特点及位置关系并将其分类,得出每类表情肌的制作方法,为基础、临床教学与科研提供直观的面部肌层标本。方法取12例10%福尔马林液防腐固定的新鲜成人半侧头面部标本,将标本顺面部层次依次解剖剥离,暴露面肌,去除表面深筋膜,观察、记录并总结面部肌层形态学特征将其分类,探索得出每类面肌适用的制作方法。结果全面显示面部表情肌的形态学结构及位置关系。结论通过以面部表情肌形态学特征及位置关系将其分类,得出每类表情肌的制作方法,可完整显示面肌的结构及位置关系。(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1-17)
刘如恩[4](2018)在《按摩+表情肌训练,让患者“重拾脸面”》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都是"爱脸面"的人。然而,我们的脸面很有可能因为疾病而出现异常,如面部肌肉抽搐、口眼歪斜等,让人大失"脸面"。目前,治疗面肌痉挛等疾病的方法有手术、针灸等多种方法。但治疗结束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科学的面部肌肉康复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面肌康复训练主要有自我按摩和表情肌训练,患者学会后多加练习,有助于"重拾脸面"。(本文来源于《益寿宝典》期刊2018年36期)
田刘军,张伟杰,牟爱珍,李衍森,周楠[5](2018)在《面神经传导的表情肌疼痛的治疗方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面神经传导的面部表情肌疼痛的有效治疗方式。方法 60例确诊面神经传导的表情肌重度疼痛患者,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口服药物组、对照组,各20例。神经阻滞组采用单次1.5 ml复方倍他米松+1.5 ml 2%利多卡因行痛侧乳突前面神经阻滞治疗,口服药物组采用口服双氯芬酸钠75 mg/d治疗,对照组采用单次2%利多卡因3.0 ml行痛侧叁叉神经半月节阻滞治疗。观察并比较叁组患者治疗后10 min、第3天、第7天的疼痛治疗效果。结果神经阻滞组及口服药物组治疗后10 min、治疗后第3天、治疗后第7天疼痛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0%,且组间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10 min、治疗后第3天、治疗后第7天疼痛治疗总有效率均为5.0%,且明显低于神经阻滞组及口服药物组同时间的疼痛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糖皮质激素的面神经阻滞和口服非甾体类药物治疗对面神经传导的表情肌疼痛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8年14期)
王清莲[6](2016)在《电针联合面部表情肌训练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面部表情肌训练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干预及面部表情肌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穴位电针刺激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面部表情肌训练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6年06期)
刘莹莹,李颖月,韩洁,王启明[7](2015)在《Sihler's染色法初步观察人表情肌的肌内神经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借助sihler's染色技术观察人表情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为临床开展整形美容术提供解剖学基础。首先通过改良的sihler's染色技术对2例人的表情肌进行整肌染色,分别经过除色素、脱钙、染色、脱色、中和和透明,使表情肌的肌内神经呈现,借助X线阅片厢观察并摄片。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面部表情肌均由面神经支配。颞支分出2-3支,向前分别进入额肌和眼裂以上的眼轮匝肌。神经纤维几呈直角进入眼轮匝(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康医学》期刊2015年14期)
徐文玉,刘新,李阔[8](2014)在《表情肌强化训练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表情肌强化训练对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105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对照组(n=53)和治疗组(n=52),两组均接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针刺治疗和心理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表情肌强化训练,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肌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痊愈率65.38%,明显优于对照组39.62%(P<0.01);总有效率96.15%,优于对照组83.02%(P<0.05)。结论强化训练表情肌能进一步提高面神经麻痹的康复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4年05期)
许娟[9](2014)在《眉间区表情肌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于眉间区表情肌的解剖及形态特征等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本研究拟探讨眉间区表情肌(皱眉肌、降眉肌、降眉间肌)的解剖位置及形态特征,测量长度、宽度、肌湿重及其他相关肌构筑数并简便快捷的建立叁维模型,清晰定位目标肌肉,为个性化眉间区肉毒素除皱开展及其安全性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研究部分:对6例12侧尸头标本进行大体解剖,逐层暴露皱眉肌、降眉肌、降眉间肌,应用游标卡尺测量目标肌肉的长度、宽度等肌构筑学,并且照像留存。对目标肌肉(降眉肌、皱眉肌、降眉间肌),予以大体解剖后采用人工干预的办法在目标肌肉表面附着一块脂肪组织(其与目标肌肉形状相同,但比目标肌肉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高)后,进行CT扫描,建立叁维可视化模型,清晰的定位表情肌。切下目标肌肉(降眉肌、皱眉肌、降眉间肌),将目标肌肉表面的水分吸干,用天平称重测量目标肌肉的肌湿重(wet muscle weight,WMW)。临床应用部分:64例行肉毒毒素注射的患者,其中“川”字纹48例,鼻横纹16例。所有患者无面瘫、怀孕、哺乳、A型肉毒毒素过敏及全身系统性疾病。A型肉毒毒素用2.5ml0.9%氯化钠稀释至浓度为4U/0.1mL。涂抹表面麻醉剂30分钟,进行注射。所有患者随访9个月,记录患者疗效,维持时间,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结果解剖研究部分:通过大体解剖清晰的展示了皱眉肌、降眉肌、降眉间肌的形态学特点,测量出了目标肌肉相关的定位参数以及肌湿重,并且成功建立了眉间区表情肌的叁维可视化模型。本实验将眉间区域表情肌分为皱眉肌和眉间降肌,皱眉肌按照形态可以分为两大类:1、横向型2、斜向型,皱眉肌的类型从眉毛的形态就可以辨识出来。其中,斜向型按其形态又可分为:斜向单束型和斜向分束型。厚度约为1mm。横向型长34.89±2.26mm,宽9.16±1.53mm;斜向单束型长32.10±1.67mm,宽9.18±0.07mm;斜向分束的上束和下束分别长26.38±5.48mm、37.02±1.66mm,宽4.68±0.97mm、9.64±1.56mm。皱眉肌的肌湿重为(0.53±0.06)g。降眉肌和降眉间肌,二者在同一层次,均在皱眉肌浅层及鼻背筋膜浅层,肌纤维方向大致相同,无明显分界。降眉肌和降眉间肌作用一致,即导致眉头下垂和参与鼻横纹的形成。本研究将降眉肌和降眉间肌归纳为眉间降肌,其形态及发育情况个体差异较大。眉间降肌厚度约为1mm。长度为31.59±3.31mm,宽度根据不同部位而异。眉间降肌的肌湿重为(0.30±0.08)g。临床应用部分:64例患者中,有效率为100%,显效率为95.31%,一般注射后2-3天开始起效,皱纹逐渐舒展变平,皮肤较注射前变光滑,注射后2周达最佳效果。疗效维持约6-8个月。副作用轻微,主要为皮下淤血,局部紧绷感,眉型改变等。结论眉间区表情肌为肉毒素注射治疗眉间纹的目标肌肉,本研究通过对眉间区表情肌解剖位置及及形态特征等进行观察探讨,测量出表情肌相关肌构筑数并且简便而又快捷的建立了眉间区表情肌的叁维模型,为眉间区除皱和面部肌肉平衡方面等年轻化诉求的安全和可重复的治疗提供了解剖学基础。并通过对64例患者行肉毒毒素注射,对注射部位、药物浓度、疗效、维持时间、患者满意度、不良反应等进行讨论,为简便安全的个性化眉间纹注射提供了保障。(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4-05-01)
李幸,孔豫苏[10](2014)在《自体脂肪表情肌内注射和结构性注射移植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自体脂肪表情肌内注射与结构性注射在面部年轻化方面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对我院14例要求面部年轻化的患者通过抽吸获得脂肪、经过离心提纯后,脂肪颗粒注射,注射方法为肌肉内注射与结构性注射,对并发症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除2例患者6个月后进行重复注射之外,其余患者均注射一次,经术后随访6个月~1年,效果较好,未出现脂肪液化、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自体脂肪表情肌内注射和结构性注射移植是实现面部年轻化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美容》期刊2014年01期)
表情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表情肌功能训练与单纯电针治疗重度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其对疗程的影响。方法:将≥21天仍未好转的120例重度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口服甲钴胺、呋喃硫胺片药物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电针治疗;观察组电针治疗后进行早、晚各1次的表情肌训练。1周治疗3次,6次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每个疗程结束后面神经功能(HBGS)评价分级和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痊愈患者疗程差异,病程6个月时比较肌电图运动单位束颤波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BGS分级评价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均P <0. 01);与对照组比较,第1疗程结束时,HBGS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第2、3、4疗程结束时,HBGS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 <0. 05); 4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愈显率72. 88%(43/59),对照组48. 33%(2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4个疗程后及病程6个月,这两个阶段痊愈患者疗程比较,观察组治疗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均P <0. 05);病程6月时肌电图运动单位束颤波的发生率,观察组3. 39%(2/59),对照组15%(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单纯电针相比,电针联合表情肌功能训练是治疗重度贝尔面瘫的有效方法,可提高愈显率,缩短治疗病程,且减少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情肌论文参考文献
[1].邵雅楠.表情肌康复训练联合常规针刺对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作用的观察[J].中国康复.2019
[2].曹莲瑛,袁燕洁,虞莉青,陈晞,顾婷.电针联合表情肌功能训练操治疗重度贝尔面瘫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9
[3].米思荣,刘广星,谢正兰,向长和,蒋帅.面部表情肌的分类与解剖技巧初探[C].第七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
[4].刘如恩.按摩+表情肌训练,让患者“重拾脸面”[J].益寿宝典.2018
[5].田刘军,张伟杰,牟爱珍,李衍森,周楠.面神经传导的表情肌疼痛的治疗方式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
[6].王清莲.电针联合面部表情肌训练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
[7].刘莹莹,李颖月,韩洁,王启明.Sihler's染色法初步观察人表情肌的肌内神经分布[J].中国民康医学.2015
[8].徐文玉,刘新,李阔.表情肌强化训练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
[9].许娟.眉间区表情肌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南华大学.2014
[10].李幸,孔豫苏.自体脂肪表情肌内注射和结构性注射移植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美容.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