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模光纤光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导纤维,光缆,光纤,色散,复用,波长,时分。
单模光纤光缆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陈永诗[1](2000)在《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光缆的研究和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 随着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技术和光时分复用(OTDM)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光纤通信技术正向着超高速、大容量通信系统发展,并且逐步向全光网络演进。采用光时分复用(OTDM)和波分复用(WDM)相结合的试验系统,容量可达3Tb/s或更高;时分复用(TDM)的10Gb/s系统和WDM的4×10Gb/s系(本文来源于《邮电商情》期刊2000年07期)
邓祖煜[2](1999)在《大有效面积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光缆》一文中研究指出】ITU-T于1996年前制定了叁种类型的单模光纤建议,可适用于不同通信场所与要求。但随着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SDH10Gbit/s设备以及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的实用化,这叁种光纤已不同程度地限制了新技术、新系统的传输性能、传输速率与传输距离。因此,ITU-T于1996年10月制定了新建议G.655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光缆的特性。这种光纤可适用于高速率、密集波分复用与大长度中继距离的光纤通信。本文介绍了汕头奥星光缆厂与康宁公司合作,试制二盘大有效面积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光缆的情况。(本文来源于《现代有线传输》期刊1999年01期)
[3](1997)在《ITU—T新建议G.655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光缆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1范围本建议叙述一种单模光纤,它的色散(绝对值)在期望应用的全部波长范围内要求大于某一非零色散数值。这个包鼓抑制四波混合的增长,四波混合是一种非线性效应,它在密集波分复用(WDM)中特别有害。这种光纤是为应用于规定的1500urn与1600urn之间区域(本文来源于《现代有线传输》期刊1997年01期)
刘沪阳[4](1995)在《单模光纤光缆的性能与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单模光纤的传输性能(衰减、色散)和光学几何特性(截止波长、模场直径、包层直径、模场同心度误差、包层不圆度)及其测试;光缆的机械性能(拉伸、压扁、冲击、反复弯曲、抗弯折)和环境性能(衰减温度特性等)及其检测。(本文来源于《邮电设计技术》期刊1995年08期)
曹维敏[5](1985)在《单模光纤光缆的设计与制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1.3μm工作波长的最佳光纤设计对单模光纤的光损耗和波长色散作了评价,并探讨了两种光缆结构及其光学性能。(本文来源于《传输线技术》期刊1985年03期)
廖忠恂[6](1984)在《西德联邦邮局的第一套单模光纤光缆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1983年12月22日,西门子公司将第一套单模光纤光缆装置交付达姆施塔特的联邦邮局电话技术中心局。采用该装置有可能对单模光纤现场试验的传输特性及行为进行研究。在光波导技术开发后六年,以崭新的设计制成了目前供给通信工程的这一装置。尽管单模光纤导光的纤芯只有9μm,大约是(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1984年10期)
单模光纤光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ITU-T于1996年前制定了叁种类型的单模光纤建议,可适用于不同通信场所与要求。但随着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SDH10Gbit/s设备以及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的实用化,这叁种光纤已不同程度地限制了新技术、新系统的传输性能、传输速率与传输距离。因此,ITU-T于1996年10月制定了新建议G.655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光缆的特性。这种光纤可适用于高速率、密集波分复用与大长度中继距离的光纤通信。本文介绍了汕头奥星光缆厂与康宁公司合作,试制二盘大有效面积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光缆的情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模光纤光缆论文参考文献
[1].陈永诗.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光缆的研究和开发[J].邮电商情.2000
[2].邓祖煜.大有效面积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光缆[J].现代有线传输.1999
[3]..ITU—T新建议G.655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光缆的特性[J].现代有线传输.1997
[4].刘沪阳.单模光纤光缆的性能与检测[J].邮电设计技术.1995
[5].曹维敏.单模光纤光缆的设计与制造[J].传输线技术.1985
[6].廖忠恂.西德联邦邮局的第一套单模光纤光缆装置[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