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台县饮水解困工作成效显着(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东[1](2019)在《山西省2018年防汛抗旱工作实践及成效》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以下简称防总)安排部署,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以下简称防指)科学防控,县、乡、村等基层部门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及时组织群众撤避,广大党员干部团结一致,勠力同心,确保了605座水库、18161座淤地坝无一垮坝,重点河段无一决口,重要城市和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度汛,全省无一人因洪灾死亡,同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应对旱情,最大限度减轻了水旱
黄渊基[2](2017)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文中认为自有人类以来,就有贫困和反贫困。贫困现象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相伴而生、相伴而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不断和贫困作斗争,不断丰裕自身物质生活、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过程。我们看到,世界反贫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贫困仍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中国扶贫开发成绩斐然,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但离目标还有差距,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对反贫困作用很大,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适合开展旅游扶贫,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丰富旅游扶贫理论成果,并为旅游扶贫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借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世界反贫困的时空背景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生动实践,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首先,通过民族八省区面板数据建模实证分析,论证旅游业发展与居民减贫的关联;其次,总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特别是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选取湖南省武陵山片区部分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生命周期模型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率进行评价;最后,总结国内外旅游扶贫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启示,解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模式类型及其创新,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机制及其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政策建议。既丰富旅游学和反贫困理论研究,也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旅游扶贫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研究表明,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降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从整体上看,湖南省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且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发展战略定位不准,旅游设施建设不力,产品业态创新不够,资金筹措来源不广,宣传营销意识不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人力资源能力不足,配套服务水平不高,贫困人口识别不准,脱贫帮扶措施不实,精准管理工作不细,扶贫腐败监管不易,贫困人口参与不畅,贫困人口受益不多等;旅游扶贫模式分类有多种角度,如旅游资源禀赋类型角度、旅游扶贫开发和帮扶主体角度、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方式角度、旅游扶贫产业链条角度、旅游者需求角度等,未来应整合各类模式进行综合创新和系统应用;旅游扶贫的机制主要涉及动力机制、参与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绩效评估机制、保障机制及合作机制等,未来应进一步对各类机制进行优化整合和系统创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做好旅游扶贫战略规划、强化旅游扶贫设施建设、创新旅游扶贫业态产品、丰富旅游扶贫融资方式、加强旅游扶贫人才建设、实施精准旅游扶贫方略、健全贫困人口参与机制、完善贫困人口受益机制、突出旅游扶贫政治保障。
杨隆[3](2017)在《山西省消除贫困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问题是人类长期探索并要最终解决的一大难题。中国人口数量多,贫困占比较大,且致贫因素多样。而拥有两大连片特困地区的山西省,作为全国GDP排名居后的省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贫困度之深,贫困面之广,是我国实现消除贫困的重中之重。面对贫困,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索,希望寻得一个高效实用的解决办法。各国学者从不同层面对贫困进行了详细地探索与研究,我国学者研究重点则侧重定性分析贫困,却没有对反贫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往对于山西贫困研究多从贫困产生角度分析,缺乏相应对策研究,而本文创新之处在于立足财政角度,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从对提高山西省贫困居民收入角度进行分析,多层次探索山西省致贫因素,有针对性构建模型分析,提出进一步消除贫困的财政政策措施。本文首先通过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文献的整理,并依据财政扶贫理论,实际调查山西省财政收支数据,从山西省整体致贫因素对居民生活水平影响所造成的贫困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其次针对相关致贫因素,运用2006-2015年的山西省财政支出数据基于居民收入角度对致贫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从山西省整体财政支出角度选择针对性的支出数据:一般公共服务、自然环境、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五方面对山西省居民生活水平的现状影响进行了详细统计描述与分析。最后结合山西省致贫因素,与当地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多方面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财政政策,意在通过选择合适扶贫模式、完善财政扶贫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扶贫管理以实现山西省精准扶贫。
张佳林[4](2016)在《基于产业支撑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研究 ——以茶陵县浣溪镇为例》文中指出贫困问题不仅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而且在我国贫困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按照精准扶贫、产业脱贫要求,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问题。易地扶贫搬迁只是一种手段,脱贫才是真正的目的,而产业扶贫又是脱贫的重要方法,是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根本举措,所以通过产业发展来支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和贫困经济学的相关原理,采取规范分析法,一般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省茶陵县浣溪镇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研究。首先,本文主要通过收集、整理易地扶贫搬迁的资料,总结出一些产业扶贫理论,然后,在对茶陵县浣溪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再对其产业扶贫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由于浣溪镇位于罗霄山片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整个浣溪镇的山地面积有18.2万亩,丘陵面积8.1万亩,岗地面积4.8万亩,主要产业发展还是得依靠农副产业。所以根据以往产业扶贫的经验,本文研究的产业发展主要从浣溪镇当前农副产业发展安排和未来产业发展思路两方面进行,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方面的简单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做好产业化扶贫工作的若干政策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今后类似项目有些许借鉴作用。
郭青华[5](2016)在《山西省忻州市羊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农业人口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的基础地位,农业产业化对解决“三农”问题有至关重要的影响。2016年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持续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绿色生态化,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指明了方向。畜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羊产业发展是畜牧业发展重点内容。促进羊产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山西省忻州市14个县市区山区面积广泛,14个县市区羊产业的发展正是立足于忻州市山区资源优势。发展山西省忻州市14个县市区羊产业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战略决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本文对山西省忻州市14个县市区羊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根据山西省忻州市14个县市区羊产业发展现状,概述山西省忻州市14个县市区羊产业发展主要做法和经验。通过实地调查,寻求山西省忻州市羊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对忻州市14个县市区羊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支翠平,柴晶[6](2009)在《沧桑巨变惠农民》文中提出一位诗人说,如果没有光明,即便有翅膀,人也只能像蝙蝠一样在暗夜里飞行。照亮夜晚,在60年前的山西农民心中,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60年转瞬即逝,山西电力发生了巨变,尤其是农电事业更是令人瞩目。
康梅芗[7](2006)在《为了大地的丰收》文中提出编者按 山西面临种种难题,但山西决心跨越发展;山西时下并不发达,但山西立志中兴崛起。如何在克难攻坚中向既定目标“构建和谐山西”推进?省委、省政府的选择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和谐社会是“的”,科学发展是“矢”,这在全国来说是普遍真理?
照春[8](2003)在《扶贫军团 一份来自老区的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大红枣儿甜又香, 送给咱亲人尝一尝, 一个枣儿一颗心。哎嗨哟嗬, 心心向着共产党。啊……一个枣儿一颗心。心心向着共产党。军民团结一条心, 打败敌人保家乡, 革命意志坚如钢, 哎嗨哟嗬, 永远跟着共产党。啊……革命意志坚如钢, 永远跟着共产党。
二、五台县饮水解困工作成效显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台县饮水解困工作成效显着(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2018年防汛抗旱工作实践及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雨情、水情、旱情、灾情 |
防汛抗洪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
抗旱减灾成效显着 |
(2)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及技术路线 |
2 旅游扶贫的理论分析 |
2.1 旅游扶贫相关概念厘清 |
2.2 旅游扶贫的理论基础 |
2.3 旅游扶贫的扶贫机理和减贫效应 |
2.4 本章小结 |
3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与居民减贫的关联 |
3.1 引言 |
3.2 旅游业发展对居民减贫的影响机理 |
3.3 模型构建 |
3.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3.5 相关建议 |
3.6 本章小结 |
4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 |
4.1 少数民族地区基本情况及旅游资源状况 |
4.2 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及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 |
4.3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5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效率评价——以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为例 |
5.1 引言 |
5.2 案例区概况 |
5.3 影响旅游扶贫效率的主要因素 |
5.4 两阶段DEA评价模型构建 |
5.5 DEA实证及生命周期分析 |
5.6 基本结论及进一步讨论 |
5.7 本章小结 |
6 旅游扶贫的国内外探索及经验 |
6.1 国外旅游扶贫实践探索 |
6.2 国内旅游扶贫实践探索 |
6.3 国内外旅游扶贫的经验启示 |
6.4 本章小结 |
7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模式解析 |
7.1 旅游资源禀赋类型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
7.2 旅游扶贫开发和帮扶主体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
7.3 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方式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
7.4 旅游扶贫产业链条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
7.5 旅游者需求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
7.6 本章小结 |
8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机制优化 |
8.1 旅游扶贫动力机制及其优化 |
8.2 旅游扶贫参与机制及其优化 |
8.3 旅游扶贫利益分配机制及其优化 |
8.4 旅游扶贫绩效评估机制及其优化 |
8.5 旅游扶贫保障机制及其优化 |
8.6 旅游扶贫合作机制及其优化 |
8.7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主要政策建议 |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学术成果 |
(3)山西省消除贫困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 |
1.2.2 国内研究文献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与创新 |
第2章 财政消除贫困的基础理论 |
2.1 贫困的涵义及分类 |
2.1.1 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
2.1.2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
2.1.3 群体贫困和地域贫困 |
2.2 贫困线标准与反贫困 |
2.2.1 国际贫困线标准 |
2.2.2 国内贫困线标准 |
2.2.3 反贫困的界定 |
2.3 财政消除贫困的理论依据 |
2.3.1 公共财政理论 |
2.3.2 外部效应理论 |
2.4 财政政策消除贫困的效应 |
2.4.1 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 |
2.4.2 财政政策的福利效应 |
2.4.3 财政政策的均衡效应 |
第3章 山西省目前贫困的现状及特征 |
3.1 贫困复合化 |
3.2 贫困面积大 |
3.3 贫困人口多 |
3.4 户均收入低 |
3.5 返贫概率高 |
3.6 脱贫难度大 |
第4章 山西省扶贫政策的演化与主要措施 |
4.1 山西省财政扶贫政策历史沿革 |
4.1.1 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9—1984 年) |
4.1.2 开发式扶贫阶段(1985—1993 年) |
4.1.3 攻坚式扶贫阶段(1994—2000 年) |
4.1.4 全面消除贫困阶段(2001—2011) |
4.2 山西省财政扶贫政策主要措施 |
4.2.1 集中实施整村推进 |
4.2.2 深入实施易地搬迁 |
4.2.3 扎实开展产业扶贫 |
4.2.4 大力实施教育扶贫 |
4.2.5 重视连片特困地区 |
第5章 山西省扶贫政策的整体绩效评价 |
5.1 现行财政扶贫政策整体绩效 |
5.1.1 贫困人口规模降低 |
5.1.2 贫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
5.1.3 基础教育普及率提高 |
5.1.4 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
5.2 现行财政扶贫政策存在的问题 |
5.2.1 生态环境投入不足 |
5.2.2 产业开发能力不足 |
5.2.3 社会保障条件薄弱 |
5.2.4 缺乏脱贫技能投入 |
5.2.5 信用借贷难度大 |
第6章 收入视角下山西省财政政策的实证分析 |
6.1 财政政策对居民收入影响 |
6.1.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6.1.2 模型建立与参数估计 |
6.1.3 结果分析 |
6.2 财政政策对居民收入影响绩效分析 |
6.2.1 财政扶贫攻坚绩效评价指标 |
6.2.2 财政支出扶贫绩效评价分析 |
第7章 国内外财政扶贫政策的借鉴 |
7.1 国内财政扶贫的先进政策经验 |
7.1.1 广东“双到”精准扶贫成全国经验 |
7.1.2 四川扶贫的“四到县” |
7.1.3 贵州精准扶贫的“六个到村到户” |
7.1.4 国内财政扶贫的启示 |
7.2 国外财政扶贫的先进政策经验 |
7.2.1 美国的财政扶贫措施 |
7.2.2 巴西的财政扶贫措施 |
7.2.3 印度的财政扶贫措施 |
7.2.4 国外财政扶贫的启示 |
第8章 完善山西省扶贫财政政策的建议 |
8.1 制定财政扶贫战略 |
8.1.1 选择财政扶贫模式 |
8.1.2 规划财政扶贫目标 |
8.1.3 完善扶贫法律法规 |
8.2 完善财政扶贫机制 |
8.2.1 加强山西省生态建设 |
8.2.2 推动产业扶贫发展 |
8.2.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8.2.4 加大教育扶贫补助 |
8.2.5 强化信贷选择机制 |
8.3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
8.4 加强财政扶贫管理 |
8.4.1 厘清扶贫识别 |
8.4.2 建立动态数据 |
8.5 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4)基于产业支撑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研究 ——以茶陵县浣溪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产业扶贫与易地搬迁扶贫相关理论简述 |
2.1 产业扶贫及相关理论 |
2.1.1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2.1.2 委托一代理理论 |
2.1.3 交易费用理论 |
2.1.4 利益共同体理论 |
2.2 易地搬迁扶贫及相关理论 |
2.2.1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
2.2.2 生态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社会适应理论 |
2.3 产业发展与扶贫关系 |
第三章 茶陵县浣溪镇搬迁项目概况 |
3.1 项目所在地—茶陵县及浣溪镇简况 |
3.1.1 茶陵县的基本概况 |
3.1.2 浣溪镇的基本概况 |
3.1.3 浣溪镇的贫困类型 |
3.2 搬迁安置点概况 |
3.2.1 安置点选址 |
3.2.2 安置方案 |
3.2.3 安置点自然条件 |
3.2.4 安置点交通条件 |
3.2.5 安置点主要公用设施条件 |
第四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4.1 项目建设必要性 |
4.2 项目建设可行性 |
4.2.1 环境可行 |
4.2.2 政策可行 |
4.2.3 经济可行 |
第五章 项目建设的产业支撑与效益分析 |
5.1 浣溪镇产业发展目前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
5.2 浣溪镇当前产业发展安排 |
5.2.1 浣溪镇农副特色产业发展SWOT分析 |
5.2.2 浣溪镇农副特色产业发展安排 |
5.3 浣溪镇未来产业发展思路 |
5.4 项目效益分析 |
5.4.1 社会效益分析 |
5.4.2 生态效益分析 |
5.4.3 经济效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5)山西省忻州市羊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 国外研究动态 |
2.2 国内研究动态 |
3 研究相关概念和理论 |
3.1 研究相关概念 |
3.1.1 产业化、产业化经营和产业链概念 |
3.1.2 羊产业概念 |
3.1.3 生态畜牧 |
3.2 研究相关理论 |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2 区域发展理论 |
3.2.3 循坏经济理论 |
4 羊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 羊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
4.2 忻州市羊产业发展概况 |
4.2.1 忻州市羊产业总体发展概况 |
4.2.2 忻州市14个县市区羊产业发展概况 |
4.3 忻州市14个县市区羊产业发展主要做法和经验 |
4.3.1 忻府区、定襄县具体做法和措施 |
4.3.2 原平市、五台县两地发展羊产业的主要做法 |
4.3.3 代县、繁峙两县发展羊产业的主要做法 |
4.3.4 宁武县、静乐县主要做法 |
4.3.5 五寨、神池两县羊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
4.3.6 岢岚县、偏关县主要做法及经验 |
4.3.7 河曲县、保德县主要措施 |
5 羊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
5.1 忻州市东六县市区羊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
5.1.1 养殖户资金筹措困难 |
5.1.2 良种繁育的认识问题 |
5.1.3 现代养殖化观念转变慢 |
5.1.4 饲草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没有形成产业化 |
5.1.5 屠宰加工与市场销售是制约忻州市羊产业发展的瓶颈 |
5.1.6 羊产业发展水平低 |
5.1.7 畜牧队伍技术力量薄弱 |
5.1.8 羊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用地矛盾 |
5.2 忻州市西八县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5.2.1 发展资金不足 |
5.2.2 良种繁育体系落后 |
5.2.3 经营管理粗放,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 |
5.2.4 防疫体系建设滞后,服务畜牧的工作人员少 |
5.2.5 市场建设滞后,集约化水平低 |
5.2.6 产业链条不完整,羊产业化发展水平低 |
5.2.7 羊保险入保难 |
5.2.8 水资源匮乏 |
5.2.9 饲草资源不足 |
5.3 忻州市14个县市区羊产业发展问题总结 |
6 对策 |
6.1 多渠道融资,为养殖户解决资金缺乏问题 |
6.2 建设良繁体系,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现代养殖 |
6.3 加大饲草料生产开发力度,协调东西部羊产业饲草种植开发利用 |
6.4 拉长产业链条,建设品牌优势,推动羊产业升级 |
6.5 注重市场建设,培育龙头企业 |
6.6 疫病防控、技术培训一起抓 |
6.7 加大土地政策扶持,加快储水设施建设 |
6.8 建立羊产业保障体系,创优羊产业发展环境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6)沧桑巨变惠农民(论文提纲范文)
(1949—1978) 点亮希望 |
(1978—2006) 燃亮心灯 |
(2006至今) 扮靓乡村 |
四、五台县饮水解困工作成效显着(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2018年防汛抗旱工作实践及成效[J]. 王旭东. 中国防汛抗旱, 2019(01)
- [2]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D]. 黄渊基. 湖南农业大学, 2017(05)
- [3]山西省消除贫困的财政政策研究[D]. 杨隆. 山西财经大学, 2017(01)
- [4]基于产业支撑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研究 ——以茶陵县浣溪镇为例[D]. 张佳林. 湖南工业大学, 2016(06)
- [5]山西省忻州市羊产业发展研究[D]. 郭青华. 山西农业大学, 2016(04)
- [6]沧桑巨变惠农民[J]. 支翠平,柴晶. 华北电业, 2009(04)
- [7]为了大地的丰收[N]. 康梅芗. 山西日报, 2006
- [8]扶贫军团 一份来自老区的报告[J]. 照春. 黄河,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