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榆树下的欲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悲剧
榆树下的欲望论文文献综述
吕丽芳[1](2019)在《《榆树下的欲望》悲剧的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着名的戏剧作家,尤其擅长悲剧创作。《榆树下的欲望》就是其代表作之一。奥尼尔自身的悲剧意识影响到其作品风格,同时受到作品创作时期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人物塑造上体现出悲剧命运,由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物质占有欲望、扭曲的爱情观等原因造成。(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9年12期)
郭晓燕[2](2019)在《宗教原型的现代解构——《榆树下的欲望》与《狗镇》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戏剧《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前期代表作之一,于1958年改编成电影;影片《狗镇》则是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在2003年上映的一部"融合电影"。两部影片以象征符号"榆树"为媒介,构建起明确的指涉和对话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部作品都可纳入精神分析悲剧的范畴,它们以伊甸园故事为原型,探讨了"欲望""善恶""罪与罚"等主题。(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33期)
郝珊恒[3](2019)在《《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中客厅乱伦空间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戏剧创作方面,曹禺无疑是一位善于勾兑本土文化与西方资源的作家,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在《雷雨》出版之后深受广大读者的追捧和热爱。不可置否,曹禺在作品中对戏剧主题内容的构思,得益于对《榆树下的欲望》的借鉴。而从文本的结构布局来看,在对客厅乱伦空间的设置上,就颇有取法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的迹象,但却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造。本文试从客厅空间对乱伦行为的影响来比较两个文本之间的相似与创新。(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9期)
赵艺瞳[4](2019)在《古希腊悲剧的现代演绎——《榆树下的欲望》中的伦理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榆树下的欲望》是现代美国剧作家,美国民族戏剧奠基者尤金·奥尼尔在1924年创作的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剧作中,人物的情感与贪欲交织成一条复杂而悲怆的线索,在不断走向高潮的情节之中使人物完成了由欲望走向真爱的救赎,在彰显了十分明晰的古希腊悲剧精神的同时,也给予了这部作品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域中继续得以深度研究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1期)
张露露[5](2019)在《《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概念隐喻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着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是美国文学中不可多得的经典戏剧,被誉为美国戏剧史上“第一部伟大的悲剧”。纵观国内外学者对该剧本的研究成果,从“悲剧根源”、“女性主义”、“人道主义”、“象征主义”、“神话原型”等文学视角进行解读的作品居多。本文另辟蹊径,从隐喻这一角度切入,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支撑,将隐喻与翻译相结合,旨在探索戏剧中隐喻翻译的方法。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来认知未来事物的思维方式,其本质是人类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基本方式,是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过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了研究,其中将隐喻与翻译相结合也成为了一种研究趋势。隐喻翻译活动是受隐喻所赖以发生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是一种不同语言之间的思维转换活动。笔者通过对《榆树下的欲望》中的隐喻进行梳理,发现该剧本中的隐喻可以归为叁类:意象隐喻、情感隐喻以及时空隐喻。笔者首先从这叁方面探究尤金·奥尼尔使用隐喻背后的认知思维,并以汪义群,欧阳基和李品伟叁位译者的《榆树下的欲望》中译本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叁位译者对隐喻翻译的处理方法,初步探索出了适合戏剧中隐喻翻译的叁种方法:直译(映射对等)、意译(映射转换)、关联翻译(映射保留),进而为《榆树下的欲望》的翻译与鉴赏提供新思路,并为以后戏剧中的隐喻翻译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佳丽[6](2019)在《从会话分析角度解读《榆树下的欲望》中人物关系与性格》一文中研究指出会话分析是20世纪60、70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主旨在于揭示日常言语交际中固有的会话结构模式。作为会话分析的核心,话轮转换理论通常用来研究日常对话。作为戏剧的载体,戏剧对话也遵循日常会话的一般规律。本研究基于话轮转换理论,旨在探讨戏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与性格。《榆树线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美国第一部伟大的悲剧”。目前就《榆树下的欲望》的研究多基于女性主义,象征主义等文学批评理论。本研究以《榆树下的欲望》中最能体现主要人物之间关系及性格的四组对话为研究语料,从话轮转换的角度对这些对话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一,父亲卡特和小儿子伊本的父子关系是冷漠的,缺乏亲情的。在二人的对话中,卡博特多次发起话轮吸引伊本的注意力并使用了较长话轮的策略控制话语权,而伊本大多以次选回答作为回应。同时,伊本也主动发话讽刺卡博特来达到控制话语权的目的,最后二人甚至因言语不和而发生了肢体冲突。在交流中,卡博特冷酷自私的性格以及伊本倔强的性格也得以展现;二,丈夫卡博特和妻子艾比夫妻之间的感情缺少真爱,是靠对物质的欲望来维系的,因而导致了他们病态的夫妻关系。在节选的对话中,艾比起初对卡博特的话轮多以简短话语作为回答并伴随讽刺和嘲笑,而卡博特对于艾比的不配合行为也视而不见。随后艾比为了获得农场的继承权,主动参与会话争得话语权,控制话轮内容,不但挑拨伊本和卡博特父子关系,而且引诱卡博特给出承诺。从而可以看出,卡博特和艾比冷淡的夫妻关系伴随着丈夫的自私和妻子的算计;叁,继母艾比和继子伊本之间的母子关系是病态的,随着剧情的发展两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起初,艾比和伊本为了争夺农场,在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处于敌对的状态,艾比多次主动发话示好,伊本以辱骂作为回应。当艾比直言嫁给卡博特的真实目的时,两人发生激烈的言语冲突,最后不欢而散。但两人在这场斗争中,逐渐爱上了彼此,形成了他们畸形的乱伦关系。在第四段节选中,艾比和伊本的话轮分布均等,也并未出现对话语权争夺的现象,表明二人关系已由冲突转向和谐。此研究肯定了话轮转换理论框架对戏剧会话分析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对戏剧人物之间关系及性格的解析建立在相对客观的基础上,也为戏剧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5-28)
张露露,王占斌[7](2019)在《《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概念隐喻翻译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隐喻这一概念是这样解释的:"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来认知未来事物的思维方式,其本质是人类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基本方式。隐喻翻译是一种不同语言之间的思维转换活动。"本文通过对《榆树下的欲望》中的实例分析,讨论了戏剧中概念隐喻翻译的叁种策略:归化翻译策略;异化翻译策略;关联翻译策略,进而为以后的戏剧隐喻翻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16期)
张露露,王占斌[8](2019)在《《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概念隐喻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本质上是人类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基本方式。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本文以认知为视角,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意象隐喻和情感隐喻两个角度对该剧本中的概念隐喻进行认知探究,进而为《榆树下的欲望》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来源于《当代戏剧》期刊2019年02期)
王美玲,陈洪[9](2018)在《浅析《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的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与曹禺的剧作《雷雨》,这两部悲剧作品在很多方面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的悲剧意识不仅来自对古希腊悲剧的沉迷,更来自个人悲剧。这不仅反映在主题、人物、技巧、文化内涵等显在表层上,也呈现在他们对生命、社会、人性深刻理解与把握的深层隐性形态上。(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35期)
徐晓妮[10](2018)在《从自我到他者:《榆树下的欲望》之列维纳斯式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中期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悲剧,也是一部伦理悲剧。运用列维纳斯他者伦理理论,分析剧中夫妻、父子、情人、邻里等几种伦理关系,认为正是各种伦理关系的失衡导致了复仇、乱伦、弑婴等伦理悲剧的发生,而爱碧与伊本超越物欲与性欲的纯粹爱情最终实现了"为他的责任",实现了列维纳斯意义上的他者伦理。《榆》反映了奥尼尔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关注,通过对"他者"的呈现,呼吁人们对"他者"的同情与尊重。(本文来源于《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榆树下的欲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戏剧《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前期代表作之一,于1958年改编成电影;影片《狗镇》则是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在2003年上映的一部"融合电影"。两部影片以象征符号"榆树"为媒介,构建起明确的指涉和对话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部作品都可纳入精神分析悲剧的范畴,它们以伊甸园故事为原型,探讨了"欲望""善恶""罪与罚"等主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榆树下的欲望论文参考文献
[1].吕丽芳.《榆树下的欲望》悲剧的成因分析[J].文学教育(下).2019
[2].郭晓燕.宗教原型的现代解构——《榆树下的欲望》与《狗镇》的比较研究[J].戏剧之家.2019
[3].郝珊恒.《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中客厅乱伦空间的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9
[4].赵艺瞳.古希腊悲剧的现代演绎——《榆树下的欲望》中的伦理解读[J].北方文学.2019
[5].张露露.《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概念隐喻翻译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9
[6].张佳丽.从会话分析角度解读《榆树下的欲望》中人物关系与性格[D].江苏科技大学.2019
[7].张露露,王占斌.《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概念隐喻翻译探究[J].戏剧之家.2019
[8].张露露,王占斌.《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概念隐喻探究[J].当代戏剧.2019
[9].王美玲,陈洪.浅析《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的异同[J].青年文学家.2018
[10].徐晓妮.从自我到他者:《榆树下的欲望》之列维纳斯式解读[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