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上下部结构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构,相互作用,拉普拉斯,地震波,层状,斜拉桥,作用。
上下部结构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丕光[1](2016)在《地震和波浪作用下水—桥梁下部结构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地震和波浪作用下跨江(海)深水桥梁下部结构动水压力时域计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数值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基于水平无限域水体模型,提出不可压缩水体精确人工边界条件和可压缩水体时域高精度人工边界条件;建立了可压缩、不可压缩水平无限域水体条件下任意截面柱体或复杂结构-流体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的整体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与方法。(2)针对柔性等截面圆柱形和矩形柱体,分别建立了可压缩、不可压缩水体条件下一维梁单元和叁维实体单元柱体有限元模型的动水压力子结构求解方法,并基于ABAQUS商用软件实现了该方法。(3)基于刚性等截面桥墩假定,分别针对空心圆形、椭圆形和矩形桥墩,建立了可压缩、不可压缩水体条件下桥墩内、外表面动水压力时域简化计算公式。(4)基于解析法和数值法,分析了表面重力波、水体压缩性和水底吸收边界对等截面圆形刚性桥墩动水压力的影响,以及水体对等截面柔性圆形桥墩动力特性的影响。(5)基于一维梁单元和叁维实体单元柱体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地震和波浪联合作用下等截面圆形、矩形桥墩的动力响应;分析了地震和波浪作用下土-桥墩-水体系的动力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6-10-01)
刘莎[2](2012)在《用有限元法分析包头新建体育场罩蓬与下部结构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相继建成一大批体育场馆。这些体育场馆多是大跨度复杂结构,设计理念与传统的高层建筑结构截然不同。这些复杂结构的奇特的造型,给设计和施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使目前对体育场馆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体育场馆一般上部采用钢结构,并且都是大跨度空间结构,这种结构受力比较复杂,风荷载和温度荷载对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影响较大,这种影响涉及到施工和整个使用过程的安全性问题。因此,不管是施工过程中还是建成后,力学分析对于复杂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包头新建体育场是受力复杂的大跨度空间结构,其上部罩蓬采用钢结构,下部看台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罩蓬与下部结构的相互作用是影响结构整体安全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体育场钢结构工程结构体系复杂,跨度大,结构本身的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较大,在结构使用过程中,温度变化对结构内部杆件的受力影响较大。上部罩蓬在温度作用下产生很大的变形,对下部结构产生很大的作用。在夏季高温作用下,体育场支撑罩蓬的柱产生了裂缝,这对结构的整体安全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基于这一具体工程实例用有限元法分析温度对体育场的变形的影响。首先,本文对体育场力学计算的理论进行分析,引入温度荷载和温度应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其次,运用SAP2000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力学分析。最后,对温度引起的变形进行分析,运用SAP2000分析温度引起的作用,将SAP2000计算的位移与实际观测的位移进行比较,分析出温度变形对体育场罩蓬支撑柱的影响。在上述温度分析的基础上,本课题对体育场支撑罩蓬的柱进行力学分析。本课题采用理论公式计算和Fortran90语言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两种方法来分析型钢混凝土柱的受力情况,进而根据编程的计算结果绘制极限荷载N P MP曲线,同时将SAP2000计算的内力值放到极限荷载N P MP曲线图中,找到可能会使截面发生破坏的内力值和相应的荷载组合,在此基础上找到存在危险的柱,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分析和计算可以看出,温度荷载在上部罩蓬与下部结构相互作用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在某些工况作用下支撑体育场罩蓬的柱是危险的,特别是在温度荷载和风荷载的共同作用下。(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大学》期刊2012-06-03)
刘祖军,葛耀君[3](2009)在《斜拉桥考虑下部结构与水体相互作用的动力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跨海大桥的不断涌现,使得桥梁下部结构受到较为严重的河流冲刷作用,而由于冲刷产生的桥梁的灾害远多于地震和台风产生的破坏。在已有流固耦合求解的基础上,改造了桥塔下部结构的振动与流体速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边界条件,通过逆解法求解在该边界条件下,扰动液体内部的任意点处的叁维拉普拉斯方程,得出了作用在下部结构的动水压力。采用振型分解将动水压力以附加质量的方式作用在结构上。通过对流场的简化,建立了适合有限元分析的附加质量矩阵,并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实现上述功能。以大跨斜拉桥为例分析对比了下部结构与水体相互作用对斜拉桥动力特性的影响,得出了下部结构与水体的流固耦合作用对以主梁为主的振动频率影响较小,而对以桥墩为主的振动频率影响较大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公路工程》期刊2009年04期)
丁洁民,温家鹏,何志军[4](2009)在《张弦空间结构与下部结构静力相互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国内张弦结构项目屋盖的关键受力构件布置方式与支承边界平面水平投影线的组合进行了屋盖结构分类,从屋盖支座设置方式和索初始预拉力入手,分析了张弦桁架结构屋盖在不同支座形式时不同索初始预拉力对下部支承结构的作用力及屋盖结构的力学响应。分析表明,为充分实现张弦屋盖的自身控制功能,降低张弦桁架空间屋盖与下部支承结构的静力相互作用影响,应从屋盖结构总体系的层面综合考虑进行张弦桁架空间屋盖结构的布置,合理确定索初始预拉力,从而正确选择结构静力设计计算模型。(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09年05期)
解振涛[5](2007)在《层状场域内上、下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输入地震动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地震反应分析多采用刚性地基假定,计算模型常仅考虑上部结构,输入地震动采用自由场地表的地震动时程。对于高层建筑结构,因体量庞大、质量巨大,如果建造于非基岩上,其上、下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则结构的输入地震动也将大大有别于自由场地震动,因此,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时采用的地震动输入需仔细讨论。本文围绕层状场域内上、下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地震动输入问题,针对目前普遍采用的将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整体建模进行地震动时程分析的整体法,指出了其地基底部的地震动输入仍采用地面地震动时程的不合理性,提出应该采用与地基选取深度相对应的地层深处的地震动时程,并对此开展研究工作,力求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的地震动输入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减小因地震动输入的不合理而带来的计算误差。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和成果有:1.选用具有均匀分布的随机相角余弦函数的线性迭加作为数学模型来合成与所需要求符合的地震波,此方法不仅能满足地震波的叁要素,而且与现行规范的反应谱相衔接,具有实用性,本文依据相关理论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并利用该程序生成了拉西瓦水电站坝址区的人工地面地震动时程。2.在层状场域内,采用线性滞回土层的暂态地震响应理论对地面地震动时程向地层深处进行反演是可行的,本文依据相关理论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通过SHAKE91程序的频域正演验证和有限元模型的时域正演验证均表明该反演程序的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精度。3.反演得到的地层深处的加速度时程与地面的加速度时程相比,幅值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频谱特性也有一定的改变,表明场地土层对入射波具有放大和滤波作用。4.地面地震动时程与地层深处的地震动时程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07-03-01)
于天来,王云剑[6](2004)在《以振制震——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上部结构等效模拟TMD(TunedMassDamper调谐质量阻尼器)作用,讨论了上部结构对下部结构的反馈作用,提供一种经济、实用的减震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及正矢波基底输入计算数据与9组实验数据比较得出结论,TMD减震作用并不乐观,其位移与加速度并非处处同时减小。由于选择质量比和刚度比的范围较窄,在工程实践中很难实现参数控制,因而,必须提高建筑结构实测参数精度,图纸设计参数与实际结构参数相差较大,很难满足TMD减震设计最佳效果要求。不如利用上部结构对下部结构的反馈作用力来实现减震,这样似乎更为经济、实用。(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04年01期)
熊辉[7](2003)在《层状场域内上、下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及其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大研究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已经意识到将上部结构和基础考虑作为一相互作用的整体来进行设计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无论是对于静力还是动力特性研究,群桩-土-结构作为一个共同体计算出来的结果不仅与通常的固定基础(不考虑相互作用)假设所得有较大出入,而且不同土层土质、群桩属性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体系所表现出的受力与变形特点也不尽相同。在遭受水平地震作用时的上、下部相互作用的抗震设计中,结构工程与岩土工程对这一领域各自有所偏重,前者较为关注其上部结构的惯性反馈相互作用,而后者则更加关注的是其桩土基础子结构的刚体相互作用,但场地土在抗震工程中的双重作用均是不可忽视的。本论文工作将围绕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这一课题作进一步探讨,侧重于水平地震作用下层状地基土中的桩基-建筑物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为实践应用提供了适合于工程目的的、比较简捷的实用计算方法,亦拟为没有明确规范指导的桩(土)基础-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设计建议。本文共分为六章: 1.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概述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开展土-结构物共同作用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水平,评述了已有研究工作成果的局限性及优缺点;提出了本文针对桩基上下部结构体系所采用的理论分析途径和基本框架思路。 2.建立了以适应工程需要的基于二维平面动力分析的简化整体有限元模型;提出了能有效考虑桩尺寸效应的桩-土无单元划分技术,在考虑了模型的边界效应、桩基的水平动力特性和桩土界面的滑移、接触非线性行为的基础上,从时域内较为全面的研究了层状土域中桩基上下部结构的惯性相互作用和运动相互作用两种基本效应。 3.建立了时域内的桩-分层土-框架结构的叁维全域内的动力非线性分析模型,对不同工况地震作用下(诸如不同地震波输入、土的弹性与弹塑性以及桩土接触等条件)的地基土-桩基-上部结构共同作用进行了较全面的场动模拟。该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结合近、远场域的有限单元网格渐分技术,通过边界叁维弹阻单元的设置,可以突出再现上、下部共同作用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全时程线性、非线性反应特性,从而为精确开展各类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设计与试验测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4.针对在处理多桩数以及不同型式群桩时,数值解析方法存在的复杂性、适用性等问题,本文以动力文克尔梁模型为基本理论,利用基于Haskell-Thomson理论的传递矩阵法,给出了分层地基中单桩在轴、横多向受力条件下的力与位移动力相互关系的显示表达。在改进了Gazetas均质土中的桩一土一桩相互作用叁步法计算模式的基础上,考虑了轴向力系影响,分别提出了桩顶谐振条件下以及水平地震作用下计算层状介质中动力相互作用因子的新方法,进一步地扩展了群桩-土相互作用简化方法的应用范围。现有文献中尚未见这方面研究成果的报道。 5.利用层状介质中桩一桩动力相互作用因子分析,获得了任意构型、桩数、土层属性下的群桩系统阻抗反应;基于共同作用理论,本文导出了时域中上、下部相互作用动力平衡方程式。基于该方程式,考查了场地土层、桩距径比特别是群桩布置等诸多因素对于桩一土一结构体系的影响,对水平地震作用下群桩一土一上部结构的混合时域、频域内反应特性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基于复形调优法,利用群桩动力阻抗的频域相关性,以体系周期为基本目标函数,提出了群桩多维极值条件控制下的抽桩动力优化设计方法;并编制了群桩一分层土一上部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及优化设计程序。通过实例分析表明,在带桩结构工程中应用该程序进行抗震作用下的动力计算是简单可行的,同时也为桩基承载结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6.给出了一系列有关上、下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对比算例和工程实例数值分析,总结出各参与要素对动力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响应的作用规律,并探讨了桩-土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程度的简单判别方法;此外还得出了一些结论,为在抗震设计中较精确地考虑上、下部结构共同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亦为抗震规范的进一步修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3-05-01)
上下部结构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相继建成一大批体育场馆。这些体育场馆多是大跨度复杂结构,设计理念与传统的高层建筑结构截然不同。这些复杂结构的奇特的造型,给设计和施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使目前对体育场馆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体育场馆一般上部采用钢结构,并且都是大跨度空间结构,这种结构受力比较复杂,风荷载和温度荷载对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影响较大,这种影响涉及到施工和整个使用过程的安全性问题。因此,不管是施工过程中还是建成后,力学分析对于复杂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包头新建体育场是受力复杂的大跨度空间结构,其上部罩蓬采用钢结构,下部看台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罩蓬与下部结构的相互作用是影响结构整体安全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体育场钢结构工程结构体系复杂,跨度大,结构本身的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较大,在结构使用过程中,温度变化对结构内部杆件的受力影响较大。上部罩蓬在温度作用下产生很大的变形,对下部结构产生很大的作用。在夏季高温作用下,体育场支撑罩蓬的柱产生了裂缝,这对结构的整体安全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基于这一具体工程实例用有限元法分析温度对体育场的变形的影响。首先,本文对体育场力学计算的理论进行分析,引入温度荷载和温度应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其次,运用SAP2000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力学分析。最后,对温度引起的变形进行分析,运用SAP2000分析温度引起的作用,将SAP2000计算的位移与实际观测的位移进行比较,分析出温度变形对体育场罩蓬支撑柱的影响。在上述温度分析的基础上,本课题对体育场支撑罩蓬的柱进行力学分析。本课题采用理论公式计算和Fortran90语言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两种方法来分析型钢混凝土柱的受力情况,进而根据编程的计算结果绘制极限荷载N P MP曲线,同时将SAP2000计算的内力值放到极限荷载N P MP曲线图中,找到可能会使截面发生破坏的内力值和相应的荷载组合,在此基础上找到存在危险的柱,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分析和计算可以看出,温度荷载在上部罩蓬与下部结构相互作用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在某些工况作用下支撑体育场罩蓬的柱是危险的,特别是在温度荷载和风荷载的共同作用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下部结构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丕光.地震和波浪作用下水—桥梁下部结构相互作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
[2].刘莎.用有限元法分析包头新建体育场罩蓬与下部结构的相互作用[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
[3].刘祖军,葛耀君.斜拉桥考虑下部结构与水体相互作用的动力建模研究[J].公路工程.2009
[4].丁洁民,温家鹏,何志军.张弦空间结构与下部结构静力相互作用分析[J].建筑结构.2009
[5].解振涛.层状场域内上、下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输入地震动问题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
[6].于天来,王云剑.以振制震——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相互作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
[7].熊辉.层状场域内上、下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及其优化设计[D].湖南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上下部结构相互作用耦合项和修...](/uploads/article/2020/01/05/0d2ce774bc8a6fdfc7370592.jpg)
![柱形消化池剖面图](/uploads/article/2020/01/05/b6b6bcd112832f2fb3ef953d.jpg)
![土-群桩与带斜撑构件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39362&suffix=.jpg)
![体系地震运动过程示意图](/uploads/article/2020/01/05/2dee521636c115f200157392.jpg)
![无墩铰结模型振型](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SCJI2008020500005&suffix=.jpg)
![墩梁刚结模型振型](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SCJI2008020500003&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