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融城中学350300
摘要:让课程回归人的生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从学生所熟悉的或应了解的社会生活情境中提炼主题,将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丰富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也有利于知识与生活的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初探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纵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以及选修模块的课程设置来看,无论教材呈现方式还是教材内容的组织也同样是立足于生活,反映生活,为生活服务的。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从学生所熟悉的或应了解的社会生活情境中提炼主题,创设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人在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构建“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基本模式。
一、源于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实实在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它蕴含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教师从学生所熟悉的或应了解的社会生活情境入手,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找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切入点,导入新课,以便使学生体验到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中蕴含着的相关知识,感受政治学科的有趣性和有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激情,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寓于生活: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提升学生认识
生活是开展思想政治学习的来源和基础。生活蕴含着知识与力量,是形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源泉。教师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必须根植于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身边的事,寻找学生身边的“热点”,把问题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从知识到生活”的循环上升过程,让学生“重温发现的乐趣”。教师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试探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问题设置就是架设由生活通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桥梁,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
三、用于生活:回归生活实践,提高学生能力
教学逻辑要把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结合起来,在归纳演绎中,丰富和升华学生的经验,生成学科知识,再回到生活中检验和运用知识。思想政治课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服务于生活实践。
开展实践活动是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走向社会,融入生活,深入实践,从中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实现个性的张扬与全面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实现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我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教学结束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我校高中生消费调查问卷项目和内容,然后要求每班学生分三组对高中三个年段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各组通过已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推理、论证课本观点,撰写调查报告。各成员进行交流体会调查过程中有趣的事和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各小组成员之间形成分工与合作,每个组员明确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调查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交技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处处充满生活气息,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严先元编著《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卫黎敏《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