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机器人”交互行为变得愈加频繁,机器人伦理学已成为应用伦理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机器人作为一种“超人类中心主义”的新型实体,具备感知力和理性分析能力,这对传统伦理学体系提出了时代挑战。围绕机器人的道德地位、权力地位,以及重构“人—机器人”伦理体系问题的探讨,已经成为当今伦理学的焦点问题。这对于丰富和发展机器人伦理学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应用伦理学前瞻性价值的题中要义。
【关键词】机器人伦理学;道德地位;人机交互
强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兴技术物,在社会中是否具有以及处于何种道德地位,一直是理论界存在争议的话题。这意味着,人类与机器人间的交互会出现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话说当时在东单西观音寺内住有两位先生,一位姓钱,一位姓彭。一天,张三与钱、彭二位去澡堂洗澡,恰逢大雨,三人洗完之后雨依然没有停,于是就商量去半里路外的酒馆喝酒避雨。钱、彭两位先后乘洋车前往,张三则步行而去,结果等到两人到达时,张三竟然已经先到并且“饮酒数盏”了,再看脚下,张三穿的一双千层底新布鞋,雪白鞋底竟然滴水未沾。钱、彭二位大惊失色,谓其能水上飞行。此事还在北平的《小实报》登载过。
一、机器人伦理学的兴起
“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大概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此后,何为智能以及AI 的“哲学体系”等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伦理学一直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学科。然而,人工智能技术出现在人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上升到了哲学和伦理的高度。对伦理体系构建的忽视会使得机器人程序框架的构建走向窘境,因此对机器人伦理体系的构建是必要的。
(一)机器人对社会的影响
智能机器人的推广,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便利。与其他技术不同,它通过既定程序来实现与人的交互。人类在社会环境的个人空间中存在极强的隐蔽性,并在社交情感上有着极强的依赖感。智能机器人通过感知人类的社会环境,使得人类与机器人的互动体验不同于其它技术的互动体验。其次,机器人通过各种物理干预的方式,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二)机器人伦理的产生
从不同的伦理学角度来看,机器人可以被视作是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一方面,因为它们参与到人类日常工作中,所以说是有生命的。另一方面,说它是无生命的,是因为它的社会参与是建立在事先制定好的程序,只是各种程序的集合体。一个新的本体论范畴通过社会生活中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交互而出现,当机器人的社会能力变得越来越复杂时,这个过程就会放大。机器人被视为一种新的技术人工物的道德行为体,机器人领域的其他伦理学专家也曾提出这一观点。如荷兰学者维贝克(Verbeek P P)提出了“道德物化”思想,这一思想试图在伦理学的维度来赋予技术人工物以伦理价值。作为承担当代技术哲学“第三次转向”的使命者,维贝克对“道德行动体”的探讨在伦理学的领域中为后人打开了新的视阈。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技术人工物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机器人的道德地位
好的作文尽量使用短句表达而少用或者不用长句。由于长句大多有较长的并列成分、修饰限制成分等,使人读来觉得繁琐、冗杂。而短句则结构简单,词语较少,使意思表达更清楚。例如长句:“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里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的机器人。”有三个并列修饰“机器人”的定语,句子复杂,读来有累赘之感。可以变成这样的短句:“现在许多国家都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它们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这样一改,变得清楚,简单。
(一)赋予机器人道德地位的原因
因此,在人与机器人的未来生活中,考虑到相互价值和对权利的尊重,机器人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行为体,并且将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有知觉的、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机器人的滥用,都被视为不道德行为,并且对人类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为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制定相关法律可以防止人类对机器人的滥用,但更重要的是完善机器人伦理框架和法律体系的构建。道德伦理与法律的先行最终不仅为机器人的未来提供了指导,而且也将为人类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原则提供前瞻性探讨。
(二)人-机器人的伦理学探讨
新的MDF/HDF工厂在北安恰尔邦Sitarganj的安装工作在去年年中开始,在2月28日生产出第一张板材。
一般来说,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科学,它一直是以人类自己为研究对象。但由于科技的发展,机器人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对哲学领域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机器人是人类物理世界和人类创造的数字宇宙之间的一种新型生活粘合剂。”这表示人类需要将机器人视为一种新物种的进化。[5]随着对其依赖性的不断加强,当这些物体具有多样化的能力,并且具有像人类一样的能力、外形、自我意识时,这种人类与非人类物体交互的问题可能会被放大。
在未来的几年里,机器人技术可能会在发展中迎来发展的“奇点”。虽然现今人类已在机器人设计和道德体系中有了原始规则,但人类仍要继续保持警惕,提防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求人类对机器人的伦理构建要有全面的审视和考察,以建立更完善的体系。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如果承认机器人是机器,那么意味着它们在任何层次上没有更高级的特性,也不应该被赋予意识,这是人类对机器人社会地位的评判决定的。在道德地位的问题上,人类在道德地位定义中居于主体,而机器人居于客体。所以在探讨机器人道德地位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主客体的对立统一问题。
三、机器人伦理框架的构建
在《日趋发展的道德关系》(Growing Moral Relations)中,库克尔伯格(Mark Coeckelbergh)提出如何判定道德地位的关系式方法,他认为道德地位是伴随实体间的关系而出现的。如果要将这种方法用于对机器人道德地位的评判,那么首先要弄清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人类需要知道它是如何构成的。道德地位取决于机器人在人类社会所产生的作用,将来人类要让机器人在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机器人伦理学所必须要讨论的。
社会变革有很多先觉条件的刺激,其中技术的革新通常是最重要的调节环节,而对于深处其中的人们而言,其本质是对于这些技术的定位的理解。智能机器人是一种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智能体,它具有自主意识、道德地位以及智力等特征。关于人机关系问题的思考,目前人类仅将机器人视为机器宠物,对其进行了概念化,很少对道德地位的属性进行探讨。因此,尽管人类愿意视机器人为同伴,但还没有准备好赋予它道德地位。目前大多数人类对于机器人道德伦理的认识依然是:机器人只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辅助物,只是用来替代人类进行复杂或危险工作的劳动替代品。而当机器人变得足够职能化时,其不再扮演人类的仆人或主人,而是人类正真的伙伴。因此,在关系到伦理问题时,人们很难将机器人作为社会道德体来审视。
1.2.3 生产区 根据不同的养殖需要及规模来分。种公羊舍、繁殖母羊舍、商品羊舍应从上风向至下风向依次排列。
在人类的社会环境中,观察真实的人类与机器人的相互作用是必要的。普遍的推测是,机器人将在人类的社会中无处不在,而且在不远的将来,每个人都将不可避免地在自己家里使用智能机器人。通过了解人类对机器人的接受程度,机器人研究人员可以更有效地解决与之相关伦理问题。因此,只要人类能够开发出有效的、并被用户认可的机器人伦理框架,那么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就没有本质上的问题。
因此,在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中,建立法规以及合乎人类伦理的框架系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斯·韦伯就曾说过,在不久的将来人类注定活在“技术知识的囚室”。在将来为了解放人类,而需要大量使用机器人来替代人力劳动。虽然大量运用会使人类生产力飞速增长,但在最初的阶段会对人类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冲击。所以人类要为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最充足的准备,发挥伦理学的最大效力。
四、结语
通过对机器人伦理学的兴起以及道德地位的分析,人类依然有很长的路途要进行探索。赋予机器人客体地位的角度,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类提供了一种关系式的道德解释。对于机器人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的探究,使得人类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和反思,循序渐进的探究其理论的可行性。伦理学的规范,是最有效最广泛的方式。这使得人与机器人之间的道德方式得以调节,这也使其将来更好的为社会服务。理论的探索是对实践的辅助,完善的框架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对于人类而言,人类总是对于刚产生的新鲜事物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排斥,主观的反对新鲜事物,是人类基于人类自身的一种保护意识。而在即将到来的机器人时代,只有通过伦理学来引导广大群众更好的接受它们,才不会陷入道德的恐慌。因此,对于机器人道德地位的探析与法律体系的构建是机器人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参 考 文 献]
[1]王绍源.从机器(人)伦理学视角看“物伦理学”的核心问题[J].伦理学研究,2018,(02):71-7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1004.
[3]Coecklebergh,M.Growing moral relations: critique of moral status ascription [M].Basingstoke:Macmillan,2010.
[4]苏令银.论机器人的道德地位:一种关系式的道德解释学范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07):36-40.
[5]郑祥福.人工智能的四大哲学问题[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05):34-37.
[6]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3-253.
[7]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M].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74.
【中图分类号】B82-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9)03-0191-02
【作者简介】沈思彤(1994-),女,山西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 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机器人理论学。
□编 辑/张玉龙
标签:机器人论文; 人类论文; 伦理学论文; 道德论文; 地位论文; 《黑河学刊》2019年第3期论文; 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