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酸酶活性论文_于洪莲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酸酶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植酸,活性,磷酸,小麦,土壤,品质,牛蛙。

植酸酶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于洪莲[1](2019)在《饲用植酸酶活性测定关键控制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植酸酶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型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单胃动物饲料中,其活性的测定是控制酶制剂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何准确检测植酸酶含量是许多饲用酶制剂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文章以国标检测方法为依据,综述了植酸酶活力测定方法及检测中关键控制点。(本文来源于《饲料博览》期刊2019年08期)

丁李[2](2019)在《豆粕替代鱼粉对牛蛙生长、肠道健康、肠道植酸酶活性及基因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牛蛙(Rana(Lithobates)catesbeiana)为研究对象,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对牛蛙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并对牛蛙肠道粘膜植酸酶活性及植酸酶基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1)豆粕替代鱼粉对牛蛙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用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40±0.3)g的牛蛙,每组设置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牛蛙,进行为期30 d的养殖试验,测定其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结果显示:各组间牛蛙成活率无显着差异;豆粕替代鱼粉显着降低牛蛙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着降低其对饲料干物质、蛋白质、总能、钙和磷的表观消化率(P<0.05),FM组和SM50组磷的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肠道消化酶分析结果显示,豆粕100%替代鱼粉显着降低了牛蛙空肠和回肠蛋白酶活性(P<0.05),SM50和SM100组牛蛙回肠脂肪酶活性显着低于FM组,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FM组(P<0.05)。(2)豆粕替代鱼粉对牛蛙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一的养殖试验结束后,对牛蛙肠道组织形态学、肠道促炎性因子的表达和肠道粘膜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豆粕替代鱼粉显着降低牛蛙肠道肠绒毛高度、肌层厚度和柱状上皮高度(P<0.05),而肠道促炎因子IL-1β、IL-17、IL-8和TNF-αmRNA的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豆粕替代鱼粉降低了牛蛙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另外牛蛙肠道微生物组成显示,梭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是牛蛙肠道微生物主要菌门,丰度总和在99%以上。在属水平上,摄食全豆粕牛蛙的肠道内爱德华菌、弧菌和肠杆菌等致病菌的丰度增加,而芽孢杆菌和乳杆菌等益生菌丰度降低。(3)豆粕替代鱼粉及灌服抗生素对牛蛙肠道植酸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的试验饲料同试验一,试验分为9组,分别是FM,SM50,SM100,FM+A,SM50+A,SM100+A,FM+A+S,SM50+A+S和SM100+A+S。其中FM,FM+A和FM+A+S组投喂对照组饲料;SM50,SM50+A和SM50+A+S投喂饲料豆粕替代鱼粉50%的饲料;SM100,SM100+A和SM100+A+S投喂豆粕完全替代鱼粉的饲料。养殖1个月后,测定FM,SM50和SM100各组饱食条件下牛蛙肠道植酸酶活性;测定FM+A,SM50+A和SM100+A各组饱食条件下灌服抗生素4 d后牛蛙肠道植酸酶活性;测定SFM+A,SM50+A+S和SM100+A+S各组饥饿条件下灌服抗生素4 d后牛蛙肠道植酸酶活性,分析牛蛙肠道植酸酶活性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试验结果显示,FM,SM50和SM100各组牛蛙回肠粘膜植酸酶活性高于空肠粘膜,平均为:25.52和39.76 nmol/mgprot/min。牛蛙空肠和回肠植酸酶活性在SM50和SM100组均有显着提高(P<0.05)。饱食条件下灌服抗生素显着降低了SM50+A组牛蛙的回肠粘膜和SM100+A组牛蛙的空肠和回肠粘膜的植酸酶活性(P<0.05)。饱食条件下豆粕替代水平和是否灌服抗生素对牛蛙肠道植酸酶活性具有显着地交互作用(P<0.05)。牛蛙在灌服抗生素状态下,饲料中豆粕的替代水平对其肠道植酸酶活性无显着影响(P>0.05)。牛蛙空肠和回肠粘膜的植酸酶活性在饥饿条件下显着低于饱食状态(P<0.05)。摄食条件和蛋白替代水平对牛蛙肠道植酸酶活性具有显着地交互作用(P<0.05)。牛蛙肠道植酸酶活性与消化道内微生物具有直接关系,灌服抗生素后牛蛙消化道粘膜植酸酶活性为16.46-26.41 nmol/mgprot/min。(4)全豆粕组牛蛙肠道粘膜植酸酶基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芽孢杆菌属(Bacillus)细菌产的植酸酶属于β-折迭植酸酶(BPP)。本研究利用芽孢杆菌属已知植酸酶基因保守区域设计植酸酶简并引物,以SM100组牛蛙回肠DNA为模板筛选出1对可用引物,长度为522 bp,最适Tm值为57℃。分别以牛蛙回肠粘膜DNA和蛙源产植酸酶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阴沟肠杆菌的菌液DNA为模板,探究植酸酶基因的多样性。结果显示,以蛙源枯草芽孢杆菌DNA为模板,共得到11条植酸酶基因序列。以蛙源阴沟肠杆菌DNA为模板,共得到10条植酸酶基因序列。以牛蛙回肠粘膜DNA为模板,共得到6条植酸酶基因序列。将以上测定序列与芽孢杆菌属的已知植酸酶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比对,结果发现测定序列位于植酸酶功能区域内,均含有[D/A][STA]DDPA[I/V]W[I/V/L]T[N/D/L]K功能位点。因此可以推测BPP植酸酶基因具有种内多态性和种间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9-05-08)

崔帅,王作平,于江辉,肖国樱[3](2019)在《转植酸酶-抗菌肽融合基因水稻BPL9K的植酸酶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检测了转植酸酶-抗菌肽融合基因水稻BPL9K及其杂交组合种子的植酸酶活性。结果表明:(1) 3个转化体的植酸酶活性差异极显着(p<0.01),BPL9K-1植酸酶活性最高,平均为28.82 U/g,BPL9K-4次之,平均为25.77 U/g,BPL9K-2最低,平均为17.11 U/g;各转化体的植酸酶活性均能稳定遗传;纯合体和杂合体间植酸酶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2)植酸酶基因表达显着受遗传背景和栽培条件的影响,3个转化体盆栽的植酸酶活性均极显着高于大田(p<0.01);不同杂交组合的植酸酶活性差异显着(p<0.05),最高达到20.01 U/g,最低只有8.59 U/g。(3)常温储存6个月,BPL9K-1和BPL9K-2的植酸酶活性下降均不显着(p>0.05),但BPL9K-4的植酸酶活性均显着下降(p<0.05);常温贮存12个月,3个转化体的种子植酸酶活性均显着降低(p<0.05),但仍保持较高的植酸酶活性。证明在适宜条件下BPL9K可以进行较长时间的保存。本研究结果为高植酸酶活性水稻品种培育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0期)

胡骁飞,魏凤仙,杨继飞,邓瑞广,张改平[4](2015)在《应用免疫学技术测定植酸酶活性的设想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植酸广泛存在于粮食、饲料中,与磷及其他养分结合形成不溶性的络合物,降低磷和其他养分利用率。植酸酶能够分解植酸及其盐类,释放出磷元素及其他养分,因而可以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来减少磷酸氢钙用量。但如果饲料中降低了磷酸氢钙添加量,而忘记添加植酸酶会造成动物缺磷,导致饲料产品质量降低,动物生产性能及产品品质下降,因而,监控检测饲料中植酸酶活性对保证饲料产品质量至关重要。目前,植酸酶常用的检测方法不适合饲料生产及畜禽养殖企业现场实时检测。本文提出了用免疫学检测技术检测植酸酶活性的设想,并展望了免疫学技术在植酸酶活性检测中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秦巍仑,杨毅,冷向军,吴江,李小勤[5](2015)在《不同磷酸二氢钙含量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建鲤生长、磷利用、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初始体重为(12.8±0.2)g的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不同磷酸二氢钙含量饲料中添加包被酸性植酸酶对建鲤生长性能、磷利用率、体组成和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共设5组饲料,即磷酸二氢钙含量分别为2.5%、2.0%、1.6%的3组饲料,及在2.0%、1.6%磷酸二氢钙饲料中添加2 000U/kg植酸酶的两组饲料。90 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2.5%磷酸二氢钙组具有最高鱼体增重率,最低饲料系数和最低全鱼脂肪含量;1.6%磷酸二氢钙组的生长性能最低,全鱼脂肪含量最高;在2.0%磷酸二氢钙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生长、磷储积率和全鱼组成均没有显着影响,但提高了磷表观消化率和肠脂肪酶活性;在1.6%磷酸二氢钙饲料中添加植酸酶显着提高了鱼体增重率、磷表观消化率、磷储积率和全鱼粗蛋白、灰分含量(P<0.05),降低了饲料系数和全鱼粗脂肪含量(P<0.05),但对肠消化酶活性没有显着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在含1.6%磷酸二氢钙饲料中添加包被酸性植酸酶可促进建鲤生长,降低鱼体粗脂肪含量,提高磷表观消化率和磷储积率。(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杨晓竹,陈振华,张玉兰,陈利军[6](2015)在《外源植酸酶添加对土壤磷酸酶活性影响的荧光光谱法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源植酸酶加入土壤中,能直接或者间接提高有机磷的生物有效性。但外源植酸酶添加后,对土壤本身的磷酸酶(单酯酶、二酯酶)活性会产生何种影响尚不明确。采用荧光物质为底物,将96微孔板和荧光检测法相结合,利用多功能酶标仪测定外源植酸酶(1g/50g干土)添加条件下红壤、棕壤以及褐土中磷酸单酯酶(酸性和碱性)和二酯酶的活性响应。结果表明,外源植酸酶添加后,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在红壤中极显着增加(p≤0.01),而在褐土中显着降低;碱性磷酸单酯酶活性在棕壤和褐土中增加,其中在褐土中增加极显着(p≤0.01),而在红壤中显着降低;磷酸二酯酶活性在叁种土壤中均不同程度地增加,其中在棕壤中增加极显着(p≤0.01);不同土壤中,培养到8天时不同酶活性亦保持增加,即红壤中的酸性磷酸单酯酶,棕壤中的磷酸二酯酶以及褐土中的碱性磷酸单酯酶分别保持活性增加,说明外源植酸酶的添加能够有效地增强土壤磷酸酶活性,这种作用不仅与土壤性质如pH和磷形态相关,并且可能与刺激微生物分泌酶量有关。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外源植酸酶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在国内外尚属首次。与传统的分光光度法相比,微孔板荧光法是一种灵敏、准确、快速、简便的土壤磷酸酶活性关系的测定方法。(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5年05期)

曹志华,罗静波[7](2014)在《发芽、发酵对小麦植酸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个小麦品种为试材,通过发芽及发酵0~6d后取样测定植酸酶活性,探讨了发芽、发酵对小麦植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发芽能明显提高小麦种子中的植酸酶活性,3个小麦品种其植酸酶活性都在发芽的第3天达到最大,分别为2120、2350、2890U/kg,与未发芽和发芽1d的小麦相比,植酸酶活性有极显着差异;发酵同样能明显提高小麦植酸酶活性。被测的3个小麦品种,发酵第3d和第4d其植酸酶活性最大,分别为2110、2026、2180U/kg,与未发酵和发酵1d的小麦相比,植酸酶活性有极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4年23期)

王汝茜[8](2014)在《饲料用高活性植酸酶提取,纯化及活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国内外针对植酸酶的研究都是一个焦点话题,目前大部分植酸酶生产还是采用的微生物生产方法,利用培养发酵的技术获得,可是弊端还是存在的,例如发酵周期长,培养基成本高等。本文探究植物植酸酶的酶学性质,利用特有饲食两用小黑麦,按照国标新标准测量粗酶液活性,随后提纯小黑麦植酸酶,以期测得高活性植物小黑麦植酸酶活性,探究其酶学性质。本实验总结前人的方法,根据09年新国标标准推荐,使用钒-钼酸铵法测定植酸酶活性。根据风干样品粉末从最适缓冲液pH、最适固液比探索、最适提取时间探索、最适活性剂浓度探索四个方面探究小黑麦最适提取条件。确定了pH5.0的提取缓冲液,固液比为10,在室温200rpm震荡1h,不添加活性剂的条件下提取的植酸酶活性最高,此为最适提取条件。根据最适提取条件提取粗酶液,探究用盐析法得到浓缩植酸酶酶液,利用透析法初步除盐。再利用DE-52阴离子层析柱对除盐酶液纯化,纯化后经SDS-PAGE电泳定纯化纯度,研究纯化后小黑麦植酸酶酶学性质,发现酶的在pH3.0~7.0之间均较为稳定;小黑麦的植酸酶反应最适温度为37℃;在80℃下保温1h,小黑麦植酸酶剩余活性在20%以上,小黑麦的植酸酶Km=0.373mmol/L,Vmax=243.9mmol/min。本实验的材料为特有饲食两用小黑麦,实验方法易于操作,结论得出小黑麦植酸酶活性高,可得到提取效果和纯化效果,而且属于纯植物性植酸酶,利用在实际生产中安全环保,此实验内容针对麦类植酸酶利用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李欣,陈威,何敏[9](2014)在《热激处理和柠檬酸提高发芽糙米中植酸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热激处理和柠檬酸发芽介质对糙米的内源植酸酶活性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了热激处理条件。结果表明,随着热激时间的延长,糙米中植酸酶的活性逐渐升高,达到峰值后下降。利用中心组合响应面设计实验,预测并验证的优化的热激和浸泡条件为,热激温度50℃,热激时间30min,浸泡时间6h。以2mmol/L柠檬酸缓冲液(pH5.2)作为发芽介质,植酸酶活性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下降;发芽3d,植酸酶活性达到最高值(241.27U/kg),高于原料糙米(115.57U/kg)。本工艺提高了发芽糙米的内源植酸酶活性,为开发糙米食品中降低植酸和保持营养价值的提供了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4年08期)

李颖睿,陈茹梅,朱伟,阎俊,何中虎[10](2014)在《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植酸含量与植酸酶活性聚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酸含量与植酸酶活性是影响铁、锌等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关键因子。2009—2010和2010—2011年度,在河南安阳种植212个黄淮麦区代表性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分析其籽粒植酸含量和植酸酶活性。结果表明,这2个指标变异范围较大,植酸含量为2.18~13.37 g kg–1,平均5.72 g kg–1;植酸酶活性为10~1759 U kg–1,平均657 U kg–1。品种及品种与年度互作效应显着影响植酸含量和植酸酶活性,以品种效应较大。根据植酸含量与植酸酶活性将参试品种分别聚为5类,类间植酸含量和植酸酶活性差异显着。石麦12、衡4568、洛麦21和济麦096141的植酸含量较低,且植酸酶活性较高,可作为进一步改良植酸含量和植酸酶活性的亲本。(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植酸酶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牛蛙(Rana(Lithobates)catesbeiana)为研究对象,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对牛蛙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并对牛蛙肠道粘膜植酸酶活性及植酸酶基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1)豆粕替代鱼粉对牛蛙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用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40±0.3)g的牛蛙,每组设置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牛蛙,进行为期30 d的养殖试验,测定其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结果显示:各组间牛蛙成活率无显着差异;豆粕替代鱼粉显着降低牛蛙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着降低其对饲料干物质、蛋白质、总能、钙和磷的表观消化率(P<0.05),FM组和SM50组磷的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肠道消化酶分析结果显示,豆粕100%替代鱼粉显着降低了牛蛙空肠和回肠蛋白酶活性(P<0.05),SM50和SM100组牛蛙回肠脂肪酶活性显着低于FM组,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FM组(P<0.05)。(2)豆粕替代鱼粉对牛蛙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一的养殖试验结束后,对牛蛙肠道组织形态学、肠道促炎性因子的表达和肠道粘膜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豆粕替代鱼粉显着降低牛蛙肠道肠绒毛高度、肌层厚度和柱状上皮高度(P<0.05),而肠道促炎因子IL-1β、IL-17、IL-8和TNF-αmRNA的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豆粕替代鱼粉降低了牛蛙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另外牛蛙肠道微生物组成显示,梭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是牛蛙肠道微生物主要菌门,丰度总和在99%以上。在属水平上,摄食全豆粕牛蛙的肠道内爱德华菌、弧菌和肠杆菌等致病菌的丰度增加,而芽孢杆菌和乳杆菌等益生菌丰度降低。(3)豆粕替代鱼粉及灌服抗生素对牛蛙肠道植酸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的试验饲料同试验一,试验分为9组,分别是FM,SM50,SM100,FM+A,SM50+A,SM100+A,FM+A+S,SM50+A+S和SM100+A+S。其中FM,FM+A和FM+A+S组投喂对照组饲料;SM50,SM50+A和SM50+A+S投喂饲料豆粕替代鱼粉50%的饲料;SM100,SM100+A和SM100+A+S投喂豆粕完全替代鱼粉的饲料。养殖1个月后,测定FM,SM50和SM100各组饱食条件下牛蛙肠道植酸酶活性;测定FM+A,SM50+A和SM100+A各组饱食条件下灌服抗生素4 d后牛蛙肠道植酸酶活性;测定SFM+A,SM50+A+S和SM100+A+S各组饥饿条件下灌服抗生素4 d后牛蛙肠道植酸酶活性,分析牛蛙肠道植酸酶活性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试验结果显示,FM,SM50和SM100各组牛蛙回肠粘膜植酸酶活性高于空肠粘膜,平均为:25.52和39.76 nmol/mgprot/min。牛蛙空肠和回肠植酸酶活性在SM50和SM100组均有显着提高(P<0.05)。饱食条件下灌服抗生素显着降低了SM50+A组牛蛙的回肠粘膜和SM100+A组牛蛙的空肠和回肠粘膜的植酸酶活性(P<0.05)。饱食条件下豆粕替代水平和是否灌服抗生素对牛蛙肠道植酸酶活性具有显着地交互作用(P<0.05)。牛蛙在灌服抗生素状态下,饲料中豆粕的替代水平对其肠道植酸酶活性无显着影响(P>0.05)。牛蛙空肠和回肠粘膜的植酸酶活性在饥饿条件下显着低于饱食状态(P<0.05)。摄食条件和蛋白替代水平对牛蛙肠道植酸酶活性具有显着地交互作用(P<0.05)。牛蛙肠道植酸酶活性与消化道内微生物具有直接关系,灌服抗生素后牛蛙消化道粘膜植酸酶活性为16.46-26.41 nmol/mgprot/min。(4)全豆粕组牛蛙肠道粘膜植酸酶基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芽孢杆菌属(Bacillus)细菌产的植酸酶属于β-折迭植酸酶(BPP)。本研究利用芽孢杆菌属已知植酸酶基因保守区域设计植酸酶简并引物,以SM100组牛蛙回肠DNA为模板筛选出1对可用引物,长度为522 bp,最适Tm值为57℃。分别以牛蛙回肠粘膜DNA和蛙源产植酸酶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阴沟肠杆菌的菌液DNA为模板,探究植酸酶基因的多样性。结果显示,以蛙源枯草芽孢杆菌DNA为模板,共得到11条植酸酶基因序列。以蛙源阴沟肠杆菌DNA为模板,共得到10条植酸酶基因序列。以牛蛙回肠粘膜DNA为模板,共得到6条植酸酶基因序列。将以上测定序列与芽孢杆菌属的已知植酸酶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比对,结果发现测定序列位于植酸酶功能区域内,均含有[D/A][STA]DDPA[I/V]W[I/V/L]T[N/D/L]K功能位点。因此可以推测BPP植酸酶基因具有种内多态性和种间的多样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酸酶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于洪莲.饲用植酸酶活性测定关键控制点[J].饲料博览.2019

[2].丁李.豆粕替代鱼粉对牛蛙生长、肠道健康、肠道植酸酶活性及基因多样性的影响[D].集美大学.2019

[3].崔帅,王作平,于江辉,肖国樱.转植酸酶-抗菌肽融合基因水稻BPL9K的植酸酶活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4].胡骁飞,魏凤仙,杨继飞,邓瑞广,张改平.应用免疫学技术测定植酸酶活性的设想与展望[J].畜牧兽医学报.2015

[5].秦巍仑,杨毅,冷向军,吴江,李小勤.不同磷酸二氢钙含量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建鲤生长、磷利用、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5

[6].杨晓竹,陈振华,张玉兰,陈利军.外源植酸酶添加对土壤磷酸酶活性影响的荧光光谱法研究(英文)[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5

[7].曹志华,罗静波.发芽、发酵对小麦植酸酶活性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

[8].王汝茜.饲料用高活性植酸酶提取,纯化及活力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9].李欣,陈威,何敏.热激处理和柠檬酸提高发芽糙米中植酸酶活性[J].食品工业科技.2014

[10].李颖睿,陈茹梅,朱伟,阎俊,何中虎.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植酸含量与植酸酶活性聚类分析[J].作物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不同梯度下pH值干蛆蝴中植酸酶活性有机和无机砷胁迫对不同离体植物植转基因小球藻藻株的植酸酶活性...不同梯度下pH值鲜蛆蝴中植酸酶活性温度对植酸酶活性的影响培养液pH与植酸酶活性的关系

标签:;  ;  ;  ;  ;  ;  ;  

植酸酶活性论文_于洪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