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机调节风门装置,包括呈圆筒状的集流器以及与集流器配合、呈圆周状分布于集流器中空区域的调节叶片,调节叶片通过转轴组件连接于集流器的中心区域与边缘之间,通过调节叶片的绕轴旋转调节遮挡开度。采用圆筒状的集流器结构,节省调节风门的布置空间,并设置适应该集流器结构的调节叶片,叶片在集流器内呈圆周分布,通过调节叶片自身所连接的转轴进行旋转动作,通过调节叶片的旋转改变叶片对集流器中空部分的遮挡情况,其从而达到进风量调节效果,该设计能够无障碍的直接与风机对接,且无需其他辅助对接结构,有效节省了风机布置空间,且圆筒状的结构适应风机的主轴布置,避免主轴的轴向长度干涉进风调节的布置。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风机调节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圆筒状的集流器以及与所述集流器配合、呈圆周状分布于所述集流器中空区域的调节叶片,所述调节叶片通过转轴组件连接于集流器的中心区域与边缘之间,通过调节叶片的绕轴旋转调节遮挡开度。
设计方案
1.一种风机调节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圆筒状的集流器以及与所述集流器配合、呈圆周状分布于所述集流器中空区域的调节叶片,所述调节叶片通过转轴组件连接于集流器的中心区域与边缘之间,通过调节叶片的绕轴旋转调节遮挡开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调节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器包括位于筒周边缘的边缘部和位于圆筒中心的中心部,所述中心部通过多根径向分布的撑杆与所述边缘部连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调节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部呈中空的壳体状,中心通孔用于容纳风机主轴穿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调节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叶片呈扇形片状,所述转轴组件均位于所述调节叶片的对称轴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机调节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叶片的旋转角度范围小于或等于9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机调节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器的外缘可转动连接有转盘结构,所述转盘结构通过拔差杆与所述转轴组件连接,通过转动所述转盘结构驱动所述调节叶片旋转调节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机调节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结构包括分体设置的长轴和短轴,所述短轴一端与所述调节叶片连接固定,另一端与所述中心部旋转间隙配合;所述长轴一端与调节叶片连接固定,另一端与所述边缘部旋转间隙配合并连接所述拔差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机调节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结构的外缘连接有滑轮,所述滑轮垂直于转盘结构旋转方向,用于支撑所述转盘结构的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机调节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结构的边缘焊接固定有拉动手柄,所述拉动手柄用于直接驱动所述转盘结构做旋转运动。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机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风机调节风门装置。
背景技术
离心通风机设备的入口一般均配置调节风门装置,其主要作用是用于风机的启动及流量的调节,并通过控制风门来改变风机的运行曲线;目前传统的调节门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平行式及花瓣式;其他还有蝶阀式,百叶窗式等。
但是以上常用的调节风门装置还存在一定技术上的缺陷,具体表现在:
花瓣式调节门一般只适用于悬臂式风机或者说D式风机,对于双支撑的风机(即F式风机),尤其是需要轴向进气的风机设置,花瓣式调节门无法满足安装要求。
而平行式调节门一般只能制作为方形,而风机设备本身的进风口为圆形,两者无法直接联接,需要通过其他辅助连通结构实现连接;平行式调节门只适用于双支撑风机(F式)带进气箱的进口,占用空间比较大,不经济。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现有的风机调节门设计存在占空间大,难以适应双支撑风机要求等的技术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机调节风门装置,该风机调节风门装置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现有的风机调节门设计存在占空间大,难以适应双支撑风机要求等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风机调节风门装置,包括呈圆筒状的集流器以及与所述集流器配合、呈圆周状分布于所述集流器中空区域的调节叶片,所述调节叶片通过转轴组件连接于集流器的中心区域与边缘之间,通过调节叶片的绕轴旋转调节遮挡开度。
优选的,上述风机调节风门装置中,所述集流器包括位于筒周边缘的边缘部和位于圆筒中心的中心部,所述中心部通过多根径向分布的撑杆与所述边缘部连接固定。
优选的,上述风机调节风门装置中,所述中心部呈中空的壳体状,中心通孔用于容纳风机主轴穿过。
优选的,上述风机调节风门装置中,所述调节叶片呈扇形片状,所述转轴组件均位于所述调节叶片的对称轴位置。
优选的,上述风机调节风门装置中,所述调节叶片的旋转角度范围小于或等于90°。
优选的,上述风机调节风门装置中,所述集流器的外缘可转动连接有转盘结构,所述转盘结构通过拔差杆与所述转轴组件连接,通过转动所述转盘结构驱动所述调节叶片旋转调节角度。
优选的,上述风机调节风门装置中,所述转轴结构包括分体设置的长轴和短轴,所述短轴一端与所述调节叶片连接固定,另一端与所述中心部旋转间隙配合;所述长轴一端与调节叶片连接固定,另一端与所述边缘部旋转间隙配合并连接所述拔差杆。
优选的,上述风机调节风门装置中,所述转盘结构的外缘连接有滑轮,所述滑轮垂直于转盘结构旋转方向,用于支撑所述转盘结构的滑动。
优选的,上述风机调节风门装置中,所述转盘结构的边缘焊接固定有拉动手柄,所述拉动手柄用于直接驱动所述转盘结构做旋转运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机调节风门装置,包括呈圆筒状的集流器以及与所述集流器配合、呈圆周状分布于所述集流器中空区域的调节叶片,所述调节叶片通过转轴组件连接于集流器的中心区域与边缘之间,通过调节叶片的绕轴旋转调节遮挡开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机调节风门装置改进常用调节风门设计,采用圆筒状的集流器结构,通过其筒状壳体完成集流,节省调节风门的布置空间,并设置适应该集流器结构的调节叶片,叶片在集流器内呈圆周分布,通过调节叶片自身所连接的转轴进行旋转动作,通过调节叶片的旋转改变叶片对集流器中空部分的遮挡情况,其从而达到进风量调节效果,该设计整体采用圆筒状,能够无障碍的直接与风机对接,且无需其他辅助对接结构,有效节省了风机布置空间,且圆筒状的结构适应风机的主轴布置,避免主轴的轴向长度干涉进风调节的布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调节风门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调节风门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集流器1、拔差杆2、转盘结构3、长轴4、主轴5、滑轮6、中心部7、短轴8、撑杆9、调节叶片10、拉动手柄1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风机调节风门装置,以解决现有的风机调节门设计存在占空间大,难以适应双支撑风机要求的技术问题。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调节风门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调节风门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机调节风门装置,包括呈圆筒状的集流器1以及与集流器1配合、呈圆周状分布于集流器1中空区域的调节叶片10,调节叶片10通过转轴组件连接于集流器1的中心区域与边缘之间,通过调节叶片10的绕轴旋转调节遮挡开度。
本实施例中风机调节风门装置改进常用调节风门设计,采用圆筒状的集流器1结构,通过其筒状壳体完成集流,节省调节风门的布置空间,并设置适应该集流器1结构的调节叶片10,叶片在集流器1内呈圆周分布,通过调节叶片10自身所连接的转轴进行旋转动作,通过调节叶片10的旋转改变叶片对集流器1中空部分的遮挡情况,其从而达到进风量调节效果,该设计整体采用圆筒状,能够无障碍的直接与风机对接,且无需其他辅助对接结构,有效节省了风机布置空间,且圆筒状的结构适应风机的主轴布置,避免主轴的轴向长度干涉进风调节的布置。
集流器1包括位于筒周边缘的边缘部和位于圆筒中心的中心部7,中心部7通过多根径向分布的撑杆9与边缘部连接固定。其中,中心部7呈中空的壳体状,中心通孔用于容纳风机主轴5穿过。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优化了进气装置的整体结构布置,圆筒状的集流器1的中心位置设置中心部7,中心部7的结构通过径向的撑杆9与边缘部连接固定,保持二者之间的空间距离,该调节叶片10留出足够的布置空间;其中优选设置四根或三根均匀分布的撑杆9构成连接,为保证连接的牢固,撑杆9的连接可选用焊接或螺纹固定等的较为牢固的连接固定方式;
其中中心部7本身也采用中空壳体结构设计,该结构能够进一步适应风机的主轴5布置,令风机的主轴5能够从该中心部7的通孔穿过,这样节省了调节风门设备布置所需的轴向长度空间。
调节叶片10呈扇形片状,转轴组件均位于调节叶片10的对称轴位置;调节叶片10的旋转角度范围小于或等于90°。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化了调节叶片10的结构设计,由于整体采用圆周布置的结构,为了令调节叶片10本身形成的组合结构对集流器1的遮挡效果更好,减少缝隙或重复遮挡的情况,因此适应集流器1本身设计,采用多片扇形片状的调节叶片10,旋转角度的限定为0-90°,旋转过程中风门调节由全闭到全开。
集流器1的外缘可转动连接有转盘结构3,转盘结构3通过拔差杆2与转轴组件连接,通过转动转盘结构3驱动调节叶片10旋转调节角度。转轴结构包括分体设置的长轴4和短轴8,短轴8一端与调节叶片10连接固定,另一端与中心部7旋转间隙配合;长轴4一端与调节叶片10连接固定,另一端与边缘部旋转间隙配合并连接拔差杆2。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优化调节叶片10的绕轴旋转驱动方式,在集流器1外圈设置套接的转盘结构3,二者可转连接,通过该转盘结构3实现对全部调节叶片10的同步驱动;其中转轴结构为分体式结构,分为长轴4及短轴8两部分,短轴8将叶片与集流器1的中心部7可转连接,长轴4将叶片与边缘部可转连接,并在端部连接拔差杆2,与转盘结构3对接,该设计对叶片调节的旋转驱动同步度好,且调节动作容易控制。
转盘结构3的外缘连接有滑轮6,滑轮6垂直于转盘结构3旋转方向,用于支撑转盘结构3的滑动。转盘结构3的边缘焊接固定有拉动手柄11,拉动手柄11用于直接驱动转盘结构3做旋转运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优化了转盘的设计,在转盘结构3上设置拉动手柄11,用于方便的驱动转盘结构3的旋转;并设置了滑轮6的结构,对装置提供了支撑,令转盘结构3及集流器1能够方便的实现滑动位置调节。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73669.1
申请日:2019-01-16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1(上海)
授权编号:CN209494769U
授权时间:20191015
主分类号:F04D 29/46
专利分类号:F04D29/46;F04D25/08;F04D29/00
范畴分类:28D;
申请人:上海盛剑环境系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上海盛剑环境系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01821 上海市嘉定区德富路1198号太湖世家国际大厦25F
发明人:张伟明;徐力
第一发明人:张伟明
当前权利人:上海盛剑环境系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罗满
代理机构:11227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边缘分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