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党领导人正确使用权力思想

论我党领导人正确使用权力思想

一、关于我党领导人正确使用权力思想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潘何琴[1](2021)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革命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关键词,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过程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一部分。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现实处境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毅然扛起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大旗,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并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此后,不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亦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使命,保持革命底色,发扬革命精神,带领中国人民克服前进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革命观的逐步形成和深化,并反过来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理论武器。20世纪末期以来,“革命过时论”“告别革命”之声甚嚣尘上,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环境及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光荣使命,继续深挖革命观的时代内涵,发扬伟大革命斗争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必然,也是现实境遇的必然。要在新的时代特征中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弘扬优良革命精神首先必须弄清楚中国共产党革命观的来龙去脉,需要对中国共产党革命观何以能形成及如何形成有清晰的认知,中国共产党早期是如何认识革命,如何在探索革命的道路上形成对革命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从而不断推进革命的进程。基于此,文中通过思想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共产党早期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为研究对象,梳理中国共产党认识中国革命问题的演进轨迹,厘清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萌芽、形成和发展,归纳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基本内容,进而探析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影响因素,并对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作出总体评析。在近代中国,各阶级救亡图存的运动带来的结果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革命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工人阶级革命主体意识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的崛起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骨干,加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传统革命观的流传和近代革命思想的产生及传播,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形成条件。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在社会革命与社会改良的争论中看到了革命是破解中国社会困境的重要手段,初步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初步探讨了组建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的目的、革命的意义、革命的主体等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对革命任务的确定、革命纲领的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的提出和革命工作的转变,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的对象、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革命动力和革命策略等形成了基本正确的认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形成。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深化了对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工农联盟、暴力革命和武装斗争等问题的认识,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早期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主要包括认清了中国革命对象、任务、性质和前途,基于对社会各阶级进行分析,正确判断了中国革命的动力,进而明确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党在中国革命中的斗争策略,初步把握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关键,基本辨别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深刻理解了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水平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个人情感等主观因素,加上中国社会矛盾的频发复杂和国内革命形势的变化发展等客观因素和来自共产国际外在因素的影响,致使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认识中国革命问题经历了曲折性、反复性和艰难性的过程。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初步思想成果,是在经历种种思想斗争和现实斗争中集全党智慧的共识,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科学评析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观,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总结早期革命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经验,既是对党史观的科学回应,也是对当今现实问题的时代回应。

艾野[2](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依法治国是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焦点内容和重要命题,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新方向,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光辉成果,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及人们的对法治的意识和认知,推动了世界领域的法治文化交流,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战略部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整体把握、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我国未来的法治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依法治国被赋予了时代的内涵,对我国法治发展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强调要继续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申和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治国理政的深刻革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和人民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制度体系,并将《决定》定为我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永恒追求,也是总结前人经验后作出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就是将其动态的治理理念和方式融入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之中,将其时代内涵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我国建设的每一个阶段中。依法治国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中的地位和治国理政的作用。本文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为目标,深入地研究了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牢牢把握习近平提出的“十一个坚持”对我国法治发展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发展规律。这是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理论研究的重要推动,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指明方向。本文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理论和实际相统一法,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视角高度概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与实践,对依法治国的理论渊源进行系统整理,并对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主要内容、成就、特征、经验、优势、挑战和完善路径进行了全面研究,努力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研究提供理论素材。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组成,具体来讲:第一部分,绪论。重点分析论文的研究基础及研究效用,通过剖析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成果,形成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整体认识,并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理清研究的思路,阐述研究方法,从而搭建本研究的基本架构,总结研究成果,分析研究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依法治国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节首先从法治相关的概念进行概述,分别对法治、法制、人治、德治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进行系统分析。其次从依法治国的内涵入手,对依法治国进行了整体概述,对其理论、核心和本质特征分别进行了论述。从整体的机构上为后续的研究做了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渊源。这一部分首先,深入了解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法治思想为依法治国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出了马克思恩格斯法治思想的时代价值。有利于我们准确的认识法治思想来源。其次,研究列宁斯大林对法制的探索和教训,研究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的形成与失败的教训,这部分能有效地为我国法治实践提供依据。之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法治思想进行研究,对我国法治从无到有进行整体分析。最后从我国的传统法治入手,分别对古代法制思想、近代社会法制思想展开论述。阐述了我国古代、近代法治的弊端与发展,从而对新时代依法治国产生启示作用。第四部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入新时代。本章是该论文的核心部分。首先深入地对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地进行了概述,从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次,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就进行论述,这部分以法治过程中的实质转变为主要成就的依据,通过向更好的方式转变、更具体的实践操作、更先进的治理模式和更高的目标作为成就的主要表现。最后,从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特征展开论述,明确依法治国在新时代的主要特征、深化时代赋予的内涵。第五部分,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地位与实践价值。本章首先阐述了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历史地位,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发扬,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补充和丰富。其次阐述了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实践价值,分别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人类的法治文化的角度对新时代依法治国进行了有效的定位和评价,从而体现出其在我国社会发展全过程中的价值。第六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和优势。在基本经验上,以法为主要研究目标,分别对其与党、权、民主、依规治党的关系进行研究。在现实生活中,党的领导、权力、民主自由、法规制度都与法无法分割,其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监督、促进和相统一的。国外法治实践的经验对中国而言是宝贵的,但对经验的学习依然要建立在我国的发展实际上,没有国情为基础的借鉴学习所得到的结果可能与所想背道而驰。在优势上,依法治国发挥出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党的领导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大体现,人民主体、以德治国、人人平等和中国实际出发都是依法治国的在新时代的优势,依法治国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公平正义,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最优结合,保持中国实际为基本准则才能把握依住依法治国的优势和未来法治发展的前景。第七部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理性思考。理性的分析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所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正视存在的问题,是促进依法治国再进步的最佳途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给依法治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对依法治国潜力深层挖掘的契机。通过理性思考,从八个方面完善新时代依法治国的路径,集中地将“十一个坚持”主要内涵融入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实践当中,从而将问题和挑战转化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强大动力。总之,通过系统地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论文主要提出以下创新观点:一是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时代内涵,从社会发展中蕴含的古今的哲学智慧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二是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从社会主要矛盾、法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新时代依法治国完善路径,深入研究我国依法治国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三是从新时代依法治国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实践逻辑的阐释,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提出科学的指南和正确的价值引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李怡燃[3](2021)在《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从全球范围看,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的巨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社会主义事业面对重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我们亟须提高应对能力。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对党内政治生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判,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做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秉承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反腐倡廉,正风肃纪,强化意识,狠抓作风,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的成就。本文在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管党治党思想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科学内涵、体系构成、理论特征、实现路径进行系统研究,加强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理论认知,有助于深化党建基本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对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通过论述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综述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简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分析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形成背景,分别从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加以论述。第三章阐述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生成逻辑,梳理了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的思想认识历程,进一步总结和概括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管党治党思想。本文研究重点为第四章,围绕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科学内涵、体系构成、理论特征、实现路径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全面理清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五章阐述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当代价值,指出了该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中的突出作用和重要价值。总体而言,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凸显了执政党自身净化的重大决心和意义。

熊务丰[4](2021)在《马克思革命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革命的内涵指向为人类从事的一切“改变世界”或“对现存事物的改造”的活动。对于20世纪的中国而言,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主题就是革命。在整个现代历史的进程脉络中,中国革命是一场历经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漫长革命”,它历经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外交等领域都进行了全方位的革命性改造。中国革命是独一无二的,是一场最为持久和最为深彻的“伟大革命”。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革命谱系中,有三个重大的历史性阶段: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总结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中国革命的影响贯穿始末,而整个中华民族在中国革命的伟大进程中,一直朝着一个宏伟目标前进,即中国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伟大复兴”。辛亥革命之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思想条件和组织基础。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为了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民主革命的道路救亡图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的正反经验的积累主要归功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形势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国际国内的经验教训,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艰难而又曲折地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走向现代社会树立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为中国实现向社会革命的转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的坚实基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社会革命永不停息的根本理由,社会革命将始终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过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在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后实现最终开辟的,但也是在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效进行社会革命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达四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现的新格局新变化,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审时度势,对新历史时期的新特点新趋势作出科学的分析预判,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实施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转变,人们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将新时代的社会革命纵深推进到更高层次。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不断进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刀刃向内进行了坚决、彻底的自我革命,保持了党自身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历史研究以总结经验、启迪未来为理论旨归。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的在伟大而又复杂的中国革命中融入了诸多伟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进程中,既要解决中国因传统而产生的遗留问题又要聚焦新的发展阶段产生的新矛盾、不断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进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新的境界迈进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迪作用,我们必须将其总结和践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理论前提;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根本保障;问题导向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的实践根基;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力量之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循着中国革命所生成的内在逻辑,正在并将继续用自己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向全世界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美好发展前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拥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动员力,中国在新冠疫情危机关头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积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全面胜利,并将继续用实践行动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扬伟大的革命精神,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新境界;同时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把握正确的社会革命方向,不断缔造新的发展奇迹;中国正在开创一种崭新的人类发展文明道路,对整个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进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革命开创的中国道路为人类文明探索出崭新的发展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经验;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为科学社会主义带来希望。

隋月影[5](2021)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反官僚主义制度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官僚主义是危害党群关系和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顽疾,是党和人民的大敌。官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格格不入,因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开始了反官僚主义的不懈斗争。毛泽东一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官僚主义严重阻碍着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反对官僚主义这一顽瘴痼疾也就必然成为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毛泽东反官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制度建设成就格外引人关注:首先,在经济制度建设方面。通过“一化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构建举国体制,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大大动摇了官僚主义生存的经济土壤。其次,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毛泽东领导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政治保障。毛泽东领导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找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有效组织形式。除此之外,通过集体领导制度、请示报告制度、信访制度、干部选拔和任用制度、干部学习制度等具体制度和形式,从政治制度建设层面为遏制官僚主义提供了有力保障。最后,在文化发展方面。毛泽东大力倡导推行社会主义文化观、人民史观。通过批判腐朽落后的历史文化观念,弘扬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观念,为反官僚主义营造了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氛围。毛泽东在反官僚主义制度建设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对于目前工作仍具有重要学习借鉴意义。

田帅[6](2021)在《基于价值认知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内涵、明晰其价值,是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与基础。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是讲中国故事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而红色遗产是其重要的载体。延安现在是众多革命根据地中红色遗址保存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城市。但现有延安红色遗产主要根据自身属性或保护级别划分,未能直接体现背后的文化主题,并且对其整体价值认知、遗产体系构建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以遗产价值内涵为基础构建体系,旨在通过主题明确的体系框架与遗产重组为后续相关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提供思路。本文首先根据红色遗产的定义、延安时期及其前后重要事件时间节点,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其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和实地调研,划分延安红色文化历史时期,并梳理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脉络;再次,为了价值概括的准确性、代表性,通过比较不同角度对延安红色遗产价值的研究,选择以毛泽东对延安高度概括为基础,完善价值认知角度,体现“革命圣地”主题的同时,对延安红色遗产价值内涵进行认知,为后续构建遗产体系提供支撑;接着,确定要素梳理时空范围,结合红色遗产分类研究,以《延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分类为主,补充、细化延安红色遗产类型并系统梳理,明晰遗产历史信息及意义,为构建遗产体系奠定基础;最后,综合主题阐释法与价值主题体系构建方法,构建“价值主题——遗产主题——遗产载体”的体系,并得出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清单,在此基础上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延安段、延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出原则性设想。

杨荫源[7](2021)在《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探析》文中提出党风问题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反腐倡廉工作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的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各种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党的反腐工作面临着空前挑战,加上文化大革命对党内造成的破坏还没完全修复,党的建设可谓“旧患”与“新伤”并存。在此背景下,陈云作为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不断探索从制度层面加强党的反腐工作,逐渐形成了其制度反腐思想。在党的建设史上,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独具特色,贡献重大。目前我国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深入学习和研究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政党治理现代化,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充分吸收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时代背景、理论渊源两个方面分析了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二、三、四部分以制度为切入点,按照构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反腐体系的思维,论述了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中推进党风廉政教育制度化,完善贪腐制约监督制度,加强腐败惩戒与责任追究制度建设的内容。第五部分探讨了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的评价问题,在概括其主要特色和总结其实践成效的基础上,阐述了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的当代价值。

刘春玲[8](2021)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人类应走向一条怎样的未来之路,世界应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等问题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于客观现实,科学审视了当今世界秩序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社会的演化走向,深刻剖析了世界各国共生共存与全体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普遍规律。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下,对“世界向何处去、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议题作出了及时的解答,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加快世界秩序变革,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沉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力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客观现实有机结合的再一次伟大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视角聚焦于全体人类的共同利益之中,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人民的发展与全人类发展统一起来的宽广视野、博大胸襟与人类关怀。跟随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着重指向于全球治理的现实问题,为世界解决政治冲突、化解经济摩擦、加速文化融合、推进安全合作、破除生态困境等方面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革新、促进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理论前提与现实基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厚重的思想底蕴。纵观古今,无数思想家、理论家都曾经将人类的共同命运问题视为探讨的重点,尽管这些思想家并未作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明确表述,但他们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构思,对人类共同体概念的考察,对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思考,直至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时代价值。从《礼记》中的“大同”思想到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理论,都为共同体思想提供了智慧源泉,都对共同体精神进行了深刻揭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再次诠释,彰显了人文关怀与科学建构的有力统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人类发展观、世界秩序观与共同价值三方面的基本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涵的人类发展观,是对资本主义唯利益论的超越,在合作共赢、共生共荣的价值前提下建立起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的世界秩序观,是对传统全球秩序的变革,在开放、包容、公正、平等的价值基础上,建立起团结合作的全球治理体系,并最终实现人类世界的长久和平与安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视人类的共同价值。每一个人都在同一个地球上生存与发展,因而人类的根本利益是共通的,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人类可以形成普遍性的价值认识。包括和平、发展、自由、民主、正义等在内的人类共同价值,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价值主张。全文可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全文的选题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作出简要的概括。第二部分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来源进行全面总结,其中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思想三个小节。第三部分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理路进行详细的介绍。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主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主要特征、话语体系等多维视域进行考察。第五部分是从理论价值角度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出科学的评价,努力彰显这一思想在理论层面上的延续、发展、创新等价值意蕴。第六部分阐明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价值,重点介绍了我国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作出的努力,这其中包含了我国十八大以来的外交政策以及“一带一路”的切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聚焦于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交往行为,旨在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与交往理念,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人类的共生、共存与共荣,是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智慧的新型外交理念,必然会为未来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世界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的完善作出卓越的贡献。千百年来,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一直都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憧憬。在全人类通力合作的基础上,美好的生活必然会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即是中国向世界许诺的光明未来。

安然[9](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思想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思想处于党的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纪律建设思想在积累了前人的经验,不断改进,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思想。对党的纪律建设思想进行全面系统地探究,有利于更加深刻理解并研究党的建设。本文对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思想的相关概念做出了界定,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思想和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思想进行探究,探寻中国共产党加强纪律建设的必要性。本文还系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本文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改革开放至十三届四中全会是党的纪律建设的全面恢复的伊始阶段,这一时期党的纪律建设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全面恢复和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注重民主集中制以加强党的组织纪律,明确了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提出健全制度以加强监督;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十六大前是党的纪律建设的夯实阶段,这一时期强调的要重视党内纪律教育,落实“三讲”,注重加强党纪的制度建设,提出了加强纪律的基本要求,从不同程度丰富发展了党的纪律建设思想;十六大至十八大前是党的纪律建设思想的上升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强调政治纪律,提出了“六个决不允许”,提出党风廉政建设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抓手,提出不断完善监督制度,这些都表明党的纪律建设思想的逐步完善;十八大以来是党的纪律建设思想的新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党的纪律建设首次被提出,更是把纪律建设上升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最后,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思想的价值及其现实启示,理论价值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纪律建设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思想、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指导;实践价值有利于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有利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不断的进行自我革命;现实启示是要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加强纪律的制度建设、注重党内纪律教育、重视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健全党的纪律监督。

程珍权[10](2021)在《论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的中国经验 ——基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腐败治理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恒久的政治命题。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的中国经验”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内涵及其原理的运用,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反腐败历程展开分析并探究腐败治理的基本逻辑,形成了若干新的认知与概括,体现了笔者对中国反腐败实践的知识性思考。第一部分主要是结合政策文本和史实,以联系的观点透视改革开放以来整个腐败治理实践历史,按照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内在逻辑从历史背景、腐败特征、反腐实践、典型事件、基本认识五个方面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反腐败斗争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各因素之间关系所呈现出的演进轨迹。从历史背景来看,国际环境变化依次经历了中美建交以及经济全球化、苏联解体以及中国加入WTO、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环境变化依次是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腐败特点来看,依次呈现出权力私有化、商品化的腐败特点;呈现出高层化、集团化的特点;呈现出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从反腐实践来看,依次是重建反腐三把利剑即“教育、法制、监督”;发展教育、制度、监督“三管齐下”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反腐败斗争常态化、法治化、规范化。从反腐典型事件来看,依次是改革开放以来反腐第一案、改革开放以来首个副国级因腐败被判死刑、改革开放以来首个正国级领导人因腐败被判刑。从基本认识来看,依次是由运动反腐走向法制反腐、由法制反腐走向法治反腐、构筑了新时代反腐败治理体系第二部分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工具,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腐败治理实践经验中抽象出新“知识”、新“认识”。从政治价值层面来看,反腐败斗争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具体表现为: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政治逻辑层面来看,反腐败的中国经验实际上是一套有别于西方的腐败治理“知识”,即以政治为主导,具体表现为:在政治上确定反腐败的政治战略地位、确定执政党为引领,多元协调推动的反腐败治理政治关系;以法治为主轴,具体表现为:在理论上推动法治话语演进,树立全社会法治意识、在实践上完成反腐败经验的知识化制度化;以人民为中心,具体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反腐初心、反腐依靠力量来源于人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反腐旨归。从政治发展层面来看,反腐败治理历程揭示着反腐败治理体系构建的历史规律,具体表现为: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反腐败治理方法具有阶段性、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着反腐败治理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后一阶段的反腐倡廉建设是对前人经验的“批判性”继承。第三部分运用第二部分总结的反腐败“新认识”结合我国现实情况获得现实启示。微观层面,以完善反腐败治理体系为重点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中观层面,以反腐倡廉建设为要素构建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布局;宏观层面,把反腐倡廉建设融进实现“中国梦”之中。

二、关于我党领导人正确使用权力思想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我党领导人正确使用权力思想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基本思路
        (二)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形成条件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近代中国各阶级救亡图存的运动
        (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形成的主体条件
        (一)中国工人阶级革命主体意识的觉醒
        (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的崛起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形成的思想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民主革命的思想
        (二)中国传统革命观
        (三)近代革命思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演进轨迹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共产党革命观萌芽的影响
        (一)社会革命与社会改良之争
        (二)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初步相结合
        (三)无产阶级政党组建的初步探讨
        小结
    二、党的创立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观的形成
        (一)党的成立和革命任务的确定
        (二)党的二大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三)党的二大和民主联合战线的提出
        (四)党的工作重心从工人运动到国民革命的转变
        小结
    三、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观的发展
        (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与发展
        (二)党的四大和民主革命领导权的提出
        (三)党的四大和工农联盟思想的确定
        (四)深化对暴力革命与武装斗争的认识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基本内容
    一、对中国革命对象、任务、性质和前途的认识
        (一)中国革命的对象
        (二)中国革命的任务
        (三)中国革命的性质
        (四)中国革命的前途
        (五)认清中国革命基本要素的深远影响
    二、对中国革命动力的判断
        (一)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二)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三)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
        (四)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同盟者
        (五)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六)认识中国革命各个阶级力量的深远影响
    三、对中国革命斗争策略的明确
        (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建立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统一战线是革命的策略
        (三)“党内合作”是国共合作采取的策略形式
        (四)保持党的独立性是“党内合作”的原则
        (五)确立国共合作策略的深远影响
    四、对中国革命关键的把握
        (一)革命领导权
        (二)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
        (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争夺民主革命领导权
        (四)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关键及意义
    五、对中国革命主要斗争形式的辨别
        (一)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形式
        (三)工农兵武装是斗争的主要组织形式
        (四)正确认识中国革命依靠武装斗争的深远影响
    六、对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关系的理解
        (一)中国革命的时代定位
        (二)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三)加强中国无产阶级与世界无产阶级的联系
        (四)准确把握革命世界性范畴的深远价值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中国共产党人理论水平与个人情感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水平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亲苏情感
    二、客观因素:中国社会矛盾与国内革命形势
        (一)中国社会矛盾的频发与复杂
        (二)国内革命形势的变化与发展
    三、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影响
        (一)积极作用
        (二)消极影响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总体评析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历史贡献
        (一)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
        (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础
        (三)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指明方向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历史局限
        (一)对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认识不足
        (二)对党建立武装力量的领悟不够
        (三)对农民土地问题的理解不深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经验
        (一)深刻把握中国国情是认识中国革命问题的现实依据
        (二)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是分析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基础
        (三)化解党内意见分歧达成党内共识是统一中国革命思想的重要步骤
    四、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时代关照
        (一)坚守革命理想,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
        (二)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三)运用统一战线重要法宝,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四)拓展革命的时代内涵,正确认识和科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五)总结历史经验,推进新时代的伟大斗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难点
        1.4.1 创新之处
        1.4.2 论文难点
第2章 依法治国的相关概念
    2.1 系列概念
        2.1.1 法治
        2.1.2 法治与人治
        2.1.3 法治与德治
        2.1.4 法治与法制
    2.2 依法治国的内涵
        2.2.1 依法治国的概述
        2.2.2 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
        2.2.3 依法治国理论的本质特征
    2.3 依法治国的核心
        2.3.1 依宪治国
        2.3.2 依法执政
第3章 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渊源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思想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
        3.1.2 列宁斯大林对法制的探索和教训
    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法治国理论
        3.2.1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开端
        3.2.2 从法制到法治建设
        3.2.3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
        3.2.4 依法治国理论体系的建立
    3.3 中国传统法制思想
        3.3.1 中国古代法制思想
        3.3.2 中国近代法制思想
第4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入新时代
    4.1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概述
        4.1.1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形成
        4.1.2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主要内容
    4.2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就
        4.2.1 从治国基本方略转变为全面推进
        4.2.2 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
        4.2.3 从依法管理向治理现代化
        4.2.4 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建设
    4.3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特点
        4.3.1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全面性
        4.3.2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创新性
        4.3.3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性
        4.3.4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性
第5章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地位与实践价值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地位
        5.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
        5.1.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5.1.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理论地位
        5.1.4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现实意义
    5.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实践价值
        5.2.1 新时代依法治国为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5.2.2 新时代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最集中体现
        5.2.3 新时代依法治国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
        5.2.4 新时代依法治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5.2.5 新时代依法治国为人类法治文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和优势
    6.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
        6.1.1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的关系
        6.1.2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法与权的关系
        6.1.3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6.1.4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6.1.5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立足国情与借鉴中外法治经验的关系
    6.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优势
        6.2.1 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最大特色和优势
        6.2.2 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力量源泉和重要保障
        6.2.3 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客观要求
        6.2.4 以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为实现路径
        6.2.5 以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为重要原则
第7章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理性思考
    7.1 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7.1.1 法治发展不平衡制约了整体法治水平的提升
        7.1.2 法治发展不充分难以发挥法治的功能
        7.1.3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依法治国的影响
    7.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完善路径
        7.2.1 科学立法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关键
        7.2.2 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
        7.2.3 公正司法是现代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防线
        7.2.4 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
        7.2.5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7.2.6 依法治国、依法治党、依法治军全盘考虑
        7.2.7 全面贯彻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
        7.2.8 国家、地方、个人协调一致共同发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3)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形成背景
    2.1 国际背景
        2.1.1 国际社会产生的新变化和新问题
        2.1.2 国际政党关系的新势态新走向
    2.2 国内背景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2.2 新旧问题交织的国情
        2.2.3 风险与考验重叠的党情
第3章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生成逻辑
    3.1 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渊源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党建设的思想
        3.1.2 列宁关于政党建设思想
    3.2 从严治党思想的实践基础
        3.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历史实践
        3.2.2 建国以来执政党建设的新探索
        3.2.3 改革开放以来党建工作的多维展开
        3.2.4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举措
    3.3 从严治党思想的认识历程
        3.3.1 毛泽东建党整党思想
        3.3.2 邓小平治党思想
        3.3.3 江泽民治党思想
        3.3.4 胡锦涛治党思想
        3.3.5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
第4章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体系概述
    4.1 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内涵、价值导向及根本目的
        4.1.1 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内涵
        4.1.2 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旨归
        4.1.3 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目的
    4.2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主要内容
        4.2.1 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和思想建设
        4.2.2 全面从严治党的组织和作风建设
        4.2.3 全面从严治党的纪律和制度建设
    4.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特征
        4.3.1 时代性与战略性的统一
        4.3.2 政治性与系统性的统一
        4.3.3 实践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4.4 全面从严治党的实现路径
        4.4.1 加强反腐力度
        4.4.2 筑牢制度建设
        4.4.3 深化思想建设
        4.4.4 改进作风建设
第5章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当代价值
    5.1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贡献
        5.1.1 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5.1.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1.3 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
    5.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实践价值
        5.2.1 党的政治生态得到有效改善
        5.2.2 党员的自身素质得以提升
        5.2.3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运行现代化
        5.2.4 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战略保证
        5.2.5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提供行动指南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马克思革命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革命
        (二)关于中国道路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正确理解马克思革命理论
    一、革命的概念
    二、马克思革命思想
    三、马克思革命思想的类型划分
        (一)政治革命
        (二)社会革命
        (三)哲学(精神)革命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选择民主革命道路的历史语境
    一、近代中国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民主革命道路的选择
        (一)关于中国道路选择的论战
        (二)工人阶级的壮大与共产主义小组的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确立
    三、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革命的理论逻辑和行动逻辑
        (一)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二)救亡压倒一切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正反经验的积累
    一、大革命的洪流中党对革命的初步探索
        (一)找准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二)大革命的失败
        (三)大革命的教训提炼
        (四)大革命时期下的党与人民群众
    二、土地革命时期党对革命道路的发展
        (一)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的有机结合
        (二)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创
        (三)土地革命的经验教训
    三、长征对党革命品性的锤炼
        (一)党开始形成理论自觉
        (二)成熟领导核心的构建
        (三)党内政治生活的构建
        (四)党群众路线的升华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提炼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与构建
        (二)党“三大法宝”理论的成熟运用
        (三)整风运动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
第四章 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的发展轨迹
    一、政治革命向社会革命的转化
        (一)理清革命与改革的逻辑机理
        (二)对革命观念的认知转换
    二、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革命的实践历程
        (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1949-1978)
        (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8-2012)
    三、新中国前三十年探索为社会革命提供重要条件和正反面经验
第五章 新时代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
    一、进一步深化革命观的认知
        (一)对革命观的精准校正
        (二)重申改革开放是伟大的社会革命
        (三)以坚决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
    二、社会革命向更深层次推进
        (一)经济建设
        (二)民主政治建设
        (三)文化建设
        (四)和谐社会建设
        (五)生态文明建设
    三、不断以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
        (一)党在新时代开展自我革命的必要性
        (二)以从严治党开启更深层次的自我革命
    四、发扬伟大革命精神应对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一)新时代下的严峻形势和挑战
        (二)发扬伟大革命精神应对风险挑战
第六章 马克思革命思想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理论前提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在真理的斗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根本保障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坚持从严治党
    三、问题导向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的实践根基
        (一)实事求是
        (二)问题导向
    四、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把握时代主题
        (二)顺势而为
        (三)与时俱进
    五、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力量之源
        (一)紧紧依靠人民
        (二)以人民为中心
第七章 把握中国革命的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景展望
    一、中国革命开创的中国道路为人类文明探索出崭新的发展模式
        (一)为人类文明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经验
        (三)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中国智慧
        (四)为科学社会主义带来希望
    二、贯彻人民至上是中国道路走向光明未来的价值保障
        (一)执政最大底气就是人民
        (二)实践中贯彻人民至上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共产主义革命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三)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
    四、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动员力为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一种高效的解决路径
    五、永葆革命精神勇于自我革命是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战略引擎
        (一)发扬革命精神进行自我革命的必要性
        (二)永葆革命精神
        (三)勇于自我革命
    六、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更新革命的基本范畴和内涵
        (二)把握社会革命的正确前行方向
        (三)重视革命精神的宣讲和代际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反官僚主义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官僚主义及其渊源
    (一)官僚主义的内涵
        1.官僚
        2.官僚制
        3.官僚主义
    (二)官僚主义的起源
        1.社会管理层面:管理职能发生异化
        2.制度建设层面:官僚制度存在弊端
        3.个人观念层面:利己主义思想作祟
二、新中国成立后官僚主义在我国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一)新中国成立后官僚主义在我国的主要表现形式
        1.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脱离群众、压制民主、唯官唯上
        2.履职尽责、服务社会方面:推诿扯皮、有法不依、以权谋私
        3.勤俭务实、强化作风方面:作风不实、态度不端、脱离实际
    (二)新中国成立后官僚主义在我国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1.经济根源:落后经济状况的严重制约、官僚私有财产的消极影响
        2.政治根源:传统官僚模式的历史遗留、官员干部任用的时代局限
        3.文化根源:封建腐朽思想的深远影响、大众文化水平的普遍落后
三、毛泽东反官僚主义制度建设的贡献
    (一)经济制度建设方面:通过实行“一化三改”动摇官僚主义存在的经济土壤
        1.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2.构建举国体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通过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动摇官僚主义存在的政治土壤
        1.领导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2.领导建立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
        3.建立和完善相关具体制度
    (三)文化发展方面:通过建立和完善文化教育方针动摇官僚主义存在的文化土壤
        1.弘扬社会主义文化
        2.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
        3.丰富和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坚持全面教育
四、毛泽东反官僚主义制度建设对当代反官僚主义工作的重要启示
    (一)经济发展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尊重市场发展规律
        2.依法加强宏观调控
        3.严惩消极腐败行为
    (二)政治体制方面: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2.强化民主集中制
        3.加强法制建设
        4.完善监督体制
        5.优化干部管理制度
    (三)文化教育方面:革新社会主义文化教育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积极倡导大众文化
        3.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完善教育公平体系
        5.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价值认知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
        1.1.2 延安红色遗产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讲好“延安红色遗产”的故事所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关于红色遗产的研究
        1.4.2 关于延安红色遗产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
        1.5.1 延安红色遗产价值认知
        1.5.2 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构建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延安红色文化历史脉络梳理
    2.1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西北革命根据地时期(1921 年 7 月-1935 年 9 月)
        2.1.1 陕西武装起义与西北工农革命军的创立
        2.1.2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
        2.1.3 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2.2 延安时期(1935 年 10 月-1948 年 3 月)
        2.2.1 红军到达陕北至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1935 年 10 月-1937 年 9 月)
        2.2.2 陕甘宁边区成立至抗日战争胜利(1937 年 9 月-1945 年 8 月)
        2.2.3 抗日战争胜利至中共中央离开陕北(1945 年 9 月-1948 年 3 月)
    2.3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8 年 4 月-1949 年 10 月)
    2.4 本章小结
3 延安红色遗产价值认知
    3.1 不同角度论述比较
        3.1.1 历史研究
        3.1.2 党建研究
        3.1.3 红色文化研究
    3.2 价值认知角度确定
    3.3 延安红色遗产价值内涵
        3.3.1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期”
        3.3.2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新民主主义的“试验区”
        3.3.3 延安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3.3.4 延安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3.3.5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和“总后方”
    3.4 本章小结
4 延安红色遗产要素梳理
    4.1 梳理范围
        4.1.1 时间范围
        4.1.2 空间范围
    4.2 要素分类
        4.2.1 红色遗产的一般分类
        4.2.2 《延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红色遗产分类
        4.2.3 基于《保护规划》的延安红色遗产要素分类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价值认知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构建
    5.1 以价值主题为线索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构建方法
        5.1.1 理论方法
        5.1.2 体系构成
    5.2 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清单
        5.2.1 “中国共产党‘奋斗期’”系列遗产
        5.2.2 “新民主主义‘试验区’”系列遗产
        5.2.3 “红军长征‘落脚点’”系列遗产
        5.2.4 “抗日战争‘出发点’”系列遗产
        5.2.5 “解放战争‘转折点’和‘总后方’”系列遗产
    5.3 基于延安红色遗产体系的展示设想
        5.3.1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延安段
        5.3.2 延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图录
附录2 表录
附录3 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清单
致谢

(7)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1)学术价值
        (2)实践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目前研究所现存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分析法
    (四)创新与不足
        1.文章的创新
        2.文章的不足
一、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
    (一)历史背景
        1. “文革”期间破坏的党内制度亟待恢复
        2.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
    (二)思想渊源
        1.马克思恩格斯的制度反腐思想
        2.列宁的制度反腐思想
        3.毛泽东的制度反腐思想
二、推进党风廉政教育制度化
    (一)推动党性教育制度化,坚定党员干部政治信仰
    (二)推动党纪教育制度化,提升党员干部自律性
    (三)推进党风教育制度化,提高党员干部素质
三、完善贪腐制约监督制度
    (一)健全和完善党纪国法和纪检组织,制约和监督贪腐行为
    (二)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内监督
    (三)健全和完善联系群众制度,加强群众监督
四、加强腐败惩戒与责任追究制度建设
    (一)加强腐败惩戒力度,震慑全党
    (二)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反腐精准化
五、主要特色、实践成效与当代价值
    (一)主要特色
        1.从严反腐与依规反腐相协调
        2.依法惩戒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3.制度反腐与推进改革相统一
    (二)实践成效
        1.遏制了腐败蔓延的势头,为改革开放净化了环境
        2.纠正了错误倾向,为改革开放扫清了思想障碍
        3.提高了执政能力,为改革开放提供力量支持
        4.健全了党纪法规,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障
    (三)当代价值
        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筑牢思想防线
        2.加强党纪法规建设,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3.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加强群众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难点
        (二)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支撑
        (一)“仁者爱人”的和平情怀
        (二)“德法相行”的治理之道
        (三)“见利思义”的价值判断
        (四)“和而不同”的文化积淀
        (五)“天下大同”的世界理念
    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奠基
        (一)“自然形成的共同体”
        (二)“抽象的或虚幻的共同体”
        (三)“真正的共同体”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外交思想嬗变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战略思想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经验
        (三)十八大以来的外交理念演进
    注释
第三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理路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挑战
        (二)世界格局演进呈现复杂之势
        (三)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客观要求
        (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内在要求
        (二)当代中国开放发展模式的路径探索
        (三)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脉络
        (一)萌芽阶段:实现海峡两岸互惠融同的“命运共同体”
        (二)形成阶段:促进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深化阶段:全面推动构建内涵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注释
第四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多维视域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一)树立国际权力观,迈向政治共同体
        (二)弘扬共同利益观,迈向经济共同体
        (三)倡导新型文明观,迈向文明共同体
        (四)坚持整体安全观,迈向安全共同体
        (五)构建绿色发展观,迈向生态共同体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特征
        (一)构建世界发展整体性的战略布局
        (二)完善全球治理法制性的正义弘扬
        (三)推动人类社会应然性的实然选择
        (四)彰显协同发展公共性的价值共享
        (五)促进社会发展科学性的文明场域
    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话语体系
        (一)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二)深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
        (三)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共识
    注释
第五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价值
    一、一脉相承的理论延续
        (一)对唯物史观的最新发展
        (二)对人类命运主题的传承
        (三)对共同体形式的时代创新
        (四)对改变世界的功能性认知
    二、继往开来的理论发展
        (一)概念构成凸显综合性
        (二)思考方式凸显包容性
        (三)发展样态凸显过渡性
        (四)演变动力凸显时代性
        (五)实践方略凸显具体性
    三、立足时代的现实创新
        (一)在总体规划上,实现了从理想追求到现实方案的转变
        (二)在设计理念上,实现了从西方思维到中国智慧的转变
        (三)在价值选择上,实现了从对抗博弈到命运与共的转变
        (四)在领导主体上,实现了从资本驱动到政党引领的转变
        (五)在构建路径上,实现了从制度革命到全球治理的转变
    注释
第六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价值
    一、努力构建全球伙伴合作关系
        (一)准确定位外交关系关键环节
        (二)不断扩大筑牢伙伴关系网络
        (三)积极参与推进国际治理体系变革
    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科学评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主要问题
        (二)在推进全球治理上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三)统筹处理好全球治理与维护国家利益的关系
    三、共同搭建“一带一路”国际交往新平台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二)“一带一路”取得的成就
        (三)“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思想相关概述
    2.1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思想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党的纪律
        2.1.2 党的纪律建设
        2.1.3 党的纪律建设思想
    2.2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思想
        2.2.2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思想
    2.3 中国共产党加强纪律建设的必要性
        2.3.1 加强纪律建设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2.3.2 加强纪律建设是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保证
        2.3.3 加强纪律建设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
    2.4 本章小结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
    3.1 改革开放至十三届四中全会前党的纪律建设思想的发展
        3.1.1 全面恢复和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3.1.2 注重民主集中制以加强党的组织纪律
        3.1.3 明确了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3.1.4 提出健全制度以加强监督
    3.2 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十六大前党的纪律建设思想的发展
        3.2.1 重视党内纪律教育,落实“三讲”
        3.2.2 注重加强党纪的制度建设
        3.2.3 提出了加强纪律的基本要求
    3.3 十六大至十八大前党的纪律建设思想的发展
        3.3.1 强调政治纪律,提出了“六个决不允许”
        3.3.2 提出党风廉政建设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抓手
        3.3.3 提出不断完善监督制度
    3.4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建设思想的发展
        3.4.1 首次提出“党的纪律建设”
        3.4.2 注重党的六大纪律建设
        3.4.3 严明政治纪律摆在首位
        3.4.4 提出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
        3.4.5 注重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3.4.6 把纪律建设上升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3.5 本章小结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思想的价值及其现实启示
    4.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思想的理论价值
        4.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纪律建设思想
        4.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思想
        4.1.3 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
    4.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思想的实践意义
        4.2.1 有利于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4.2.2 有利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4.2.3 有利于党不断的进行自我革命
    4.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4.3.1 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4.3.2 加强党的纪律的制度建设
        4.3.3 注重党内纪律教育
        4.3.4 重视党的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4.3.5 健全党的纪律监督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10)论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的中国经验 ——基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案
        1.3.1 概念界定
        1.3.2 论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反腐败斗争历程及其认识
    2.1 反腐败治理体系的重建阶段(1978 年至1992 年)
        2.1.1 历史背景
        2.1.2 腐败特征:以权力私有化、商品化为特征
        2.1.3 反腐实践:重建反腐三把“利剑”
        2.1.4 典型事件:改革开放反腐第一案
        2.1.5 基本认识:由运动反腐走向法制反腐
    2.2 反腐败治理体系的发展阶段(1993 年至2012 年)
        2.2.1 历史背景
        2.2.2 腐败特征:呈现出高层化、集团化的特点
        2.2.3 反腐实践:发展教育、制度、监督“三管齐下”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2.2.4 典型事件:改革开放以来首个副国级因腐败被判死刑
        2.2.5 基本认识:由法制反腐走向法治反腐
    2.3 反腐败治理体系的完善阶段(2013 年至今)
        2.3.1 历史背景
        2.3.2 腐败特征:呈现出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
        2.3.3 反腐实践:推进反腐败斗争常态化、法治化、规范化
        2.3.4 典型事件:改革开放以来首个正国级领导人因腐败被判刑
        2.3.5 基本认识:构筑新时代反腐败治理体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的中国经验知识透视
    3.1 政治价值: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
        3.1.1 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
        3.1.2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
        3.1.3 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3.2 政治逻辑:以政治为主导、以法治为为主轴、以人民为中心
        3.2.1 反腐败体系建设以政治为主导
        3.2.2 反腐败体系建设以法治为主轴
        3.2.3 反腐败体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
    3.3 政治发展:反腐败治理体系构建的历史规律
        3.3.1 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反腐败治理方法具有阶段性
        3.3.2 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着反腐败治理体系构建的科学性
        3.3.3 后一阶段的反腐倡廉建设是对前人经验的“批判性”继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新认识”呼唤反腐倡廉建设新实践
    4.1 微观层面:以完善反腐败治理体系为重点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4.1.1 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推进反腐败体系建设
        4.1.2 依托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反腐败体系建设
        4.1.3 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4.2 中观层面:以反腐倡廉建设为要素构建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布局
        4.2.1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首要工程: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4.2.2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主线工程: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4.2.3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反腐倡廉建设
    4.3 宏观层面:把反腐倡廉建设融进实现“中国梦”之中
        4.3.1 以反腐倡廉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4.3.2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思想
        4.3.3 坚持走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反腐败道路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关于我党领导人正确使用权力思想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研究[D]. 潘何琴.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D]. 艾野. 吉林大学, 2021(01)
  • [3]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D]. 李怡燃.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4]马克思革命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D]. 熊务丰.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反官僚主义制度建设研究[D]. 隋月影.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6]基于价值认知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研究[D]. 田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探析[D]. 杨荫源.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8]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价值研究[D]. 刘春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思想发展研究[D]. 安然.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10]论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的中国经验 ——基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D]. 程珍权.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标签:;  ;  ;  ;  ;  

论我党领导人正确使用权力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