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原则、理念和精神的坚定维护者和实践者,并始终将《共产党宣言》作为历史根脉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这一理论成果根本上遵循了《共产党宣言》的原则,铸牢了历史根基;同时又在党的理论大厦上增添了“新砖新瓦”,显现了新的时代光芒;新时代党构想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方法是“战略辩证法”,这是《共产党宣言》中唯物辩证法的当代脉续和实践活用,构想了一幅全面协同、纵深升级的新发展蓝图。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 理论创新 历史根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确立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建党原则、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重温《共产党宣言》,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运用“《共产党宣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注] 《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人民日报》2018年4月25日。 。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都是《宣言》原则、理念和精神的坚定维护者和实践者,并将《宣言》作为历史根脉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这一新理论成果给在《宣言》这一历史根脉上建立起来的党的理论大厦增添了“新砖新瓦”,是《宣言》的原则、理念和方法在新时代中国的真理光照和时代脉续,在指导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也必将彰显《宣言》的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
一、铸牢历史根基:新时代党理论创新的根本遵循
《宣言》的理论核心是唯物史观,逻辑主线是“两个必然”,分析视野是世界历史,理论归宿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在矛盾作为根本动因推动着“资产阶级的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这体现着历史规律的必然性;同时《宣言》也指出了实现“两个必然”的历史进程需要无产阶级政党联合起来组织无产阶级进行世界性革命运动这一主体活动的推动,最终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一美好社会形态下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无产阶级是实现历史规律的主体能动力量、无产阶级政党是实现历史规律的组织保障。正是《宣言》论及的这一宏观历史格局和历史进程,规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规律把握、使命担当、人民立场和历史意识,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奠定了历史根基。我们党始终在遵循《宣言》的基本原则、核心和精神的历史根基上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进行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党进行理论创新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遵循历史规律的根本动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宣言》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它紧扣“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页。这一唯物史观的核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这一对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灭亡的必然性以及无产阶级胜利的必然性这一自然历史过程。因此,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关系的动态把握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基点。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巨大,且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管理这些“家底”非常重要。发达国家将公共资产称为公共部门资产,由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以法制化管理来规范程序,以严格制度执行来确保公共资产的安全。21世纪以来为提高公共资产管理质量,国外开始了一系列公共资产共享的研究,这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享机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等制度体系,这完全遵循《宣言》的设想:首先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利用自己的统治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创造消灭阶级差别的条件和消灭阶级本身。奠定了逐步实现“两个必然”的组织条件和制度条件。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需要根据历史规律不断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和完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1页。 ,这些论断鲜明地表达了党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把握和遵循,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同时推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动态协调和深度适应。
(二)遵循历史使命的过程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宣言》明确指出,通过无产阶级政党组织人民群众来实现生产关系与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从而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与理想信念。但后来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这一使命的实现远比当初所设想的更加艰难、更为漫长,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宣言》中的思想,指出实现共产主义需要经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了实现历史使命的过程性,在顺应规律、明确使命、确定阶段目标的基础上,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历史条件,开创实现共产主义的中国独特道路,一步步积累实现共产主义的力量。
“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隔阂冲突,优化全人类的社会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指出了国家间普惠、共赢、和谐的发展方向,强调以对话解决冲突、以协商化解分歧,为全人类发展营造“相互尊重、和谐交往”的世界性关系。中国共产党举办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为主题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的高层对话,倡导构建新型的政党联合方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营造开放共赢的经济合作关系;主张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倡导文明平等交流、文明互相借鉴和文明共同繁荣,推动世界文化交流关系的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3页。 ,但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具备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这是一个漫长的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分为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国处在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阶段的初级阶段,并以此领导中国人民走在坚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通途,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现、创造、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党的十九大报告又一次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7页。
战略辩证法还意味着唯物辩证法在系统和要素关系上的具体化,在把握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的辩证关系中认识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因此系统辩证法辨清了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机制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制定战略方案的直接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致力于中国的长远发展、整体发展、根本发展,但同时又着眼于抓重点要素、短板要素、主张多点发力、点面突破,体现了“从旧体制机制改革——加快重点要素发展——促进整体功能升级”的发展思路。
秦铁崖听乔十二郎介绍自己是他表姐夫的好朋友,既感到滑稽,也感到温暖,随即对老太医说:“不用客气,饮茶清谈,也很不错。”
(三)遵循历史意识的条件性,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是对“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因此共产党人的理论需要不断从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出发进行“再表述”。马克思恩格斯自身也在《宣言》再版的七版序言中,不断根据国际工人运动的“真实关系”进行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补充、修改和超越。如在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页。;在1882年的俄文版序言中,指出“今天情况完全不同了”,这是《共产党宣言》自身理论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普遍性”和“具体条件性”的统一。
虽然西方现代美学观念在中国的“旅行”,直接促使现代词学的产生,但是更早就渗入中国的现代国家与民族观念,则贯穿着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词学发展的始终。从“天下”到“万国”就是对自我的重新审视,由此也开启认识世界和融入世界的漫漫进程,这个过程既涉及政治层面,也包括文学层面。
二、 彰“基”显“新”:新时代党理论创新的内容拓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根本上遵循了《宣言》的根本原则、核心要素和精神品质,又以《宣言》作为理论之基和信仰之源,沿着党理论创新的道路进行了新的理论发展。这既夯实了170多年前的《宣言》之基,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大厦增添了最光辉灿烂的“新砖新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逻辑主线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是《宣言》中唯物史观关于基本矛盾理论的新时代运用和发展;理论创新的依托是“两个百年目标”的分段分级目标,这是《宣言》中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新时代具体化;理论创新的价值指向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这是《宣言》中人民主体立场的新时代坚守;理论创新的实践场域是全世界的合作共存,这是《宣言》中世界历史视野的新时代诠释。
(一)唯物史观的新时代运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宣言》的理论核心是唯物史观,它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基于唯物史观的当代视野,从当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出发,分析了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进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对外关系的发展等组成的社会结构,并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状况和关系为依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判断,指出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正确把握,“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基本矛盾的分析,架起了深藏在社会发展背后的动因和现实的社会问题、正确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行为之间的桥梁”。[注]孙力:《主要矛盾分析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年第12期。
洞悉社会主要矛盾受基本矛盾的规定和影响。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在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物质财富增长迅猛,人民的需求体系不断扩展,但是却存在着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环境需求在地域、领域、群体间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的状况,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的运动状况在新时代特殊表现的准确描述和概括,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时代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对新时代进一步发展的内涵、质量和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矛盾分析法科学地把握了历史延续和发展新阶段、发展道路和发展新重点的辩证关系。对主要矛盾的正确把握是新时代解决矛盾、谋划发展的前提与基本依据。
构想从基本矛盾的动态协调中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领域加以深度调整和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社会主要矛盾为主线,从社会基本矛盾的两对关系的互动角度,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平衡协调的辩证智慧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生产力发展、完善生产关系、健全上层建筑使其相互间深度协调适应的战略、方向和举措,如“五位一体”实现全面总体发展、“攻坚式改革”实现领域平衡发展、“以网带面”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战略构想,这为我们制定新时代具体领域的方针、政策和举措提供了方向和尺度。
(二)历史使命的新时代具化:“两个百年”分段目标
对“两个百年”目标分阶段进行科学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7页。 ,在这三年中,我们要奋力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三年既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的最终“决胜期”,又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开启期”。第二个百年目标是建国一百年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8页。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8页。 并分阶段描绘了经济、科技、法治、国家治理、文化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蓝图。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社会形态,但这一历史使命的实现有着漫长的、艰难的历史过程。在不放弃远大使命的前提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主要矛盾和国际国内形势,确定了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具体时代,并在这一历史框架下确定了当前的具体奋斗目标与具体使命,将最终历史使命在新时代分段化、时代化和具体化,正是通过各个阶段性目标的持续实现,党的最终历史使命才能得以逐步完成。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历史内涵和社会发展指标,对未来30多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进行了整体规划,对“两个百年”目标进行了明确的阶段化部署,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分级发展指标,并分步骤绘制了具体蓝图、部署了路线图和时间表,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了新时代具体历史使命的方向、路径和实现张力。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农民关系40年的变迁,这个变迁之剧烈可能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将来也不太可能再有。在世纪之交,国家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不仅不再向农民收取税费,而且开始向农村大规模转移资源。不过,如何更加有效地向农村转移资源,如何让自上而下的资源转移变成让农民组织起来建设自己的美好生活,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战略辩证法首先是唯物辩证法在时空维度上的具体化,是在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进程基础上根据变化状况来认识所处阶段的历史位置,同时历史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场域中展开的,空间关系状况也是定位历史阶段的依据。因此,时空辩证法能辩证地认清当今中国在历史进程中所处的时间位置和空间位置,并在时空联系的坐标中确立历史进程中的新方位,这是规划、实施战略方案的前提和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地洞察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的时代特征、历史要求和发展深度的变化趋势,在新的时空交汇关系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论断,显示了明晰的时空辩证智慧。
(三)人民主体立场的新时代坚守: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宣言》的根本立场是人民主体,理论归宿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注] 《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人民日报》2018年4月25日。 。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开始就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践行人民主体的政治理念,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对《宣言》中共产党人“初心”的回溯、重申和时代践行。同时,中国共产党积极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力所能及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点点积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历史因素。
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强调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广大人民群众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依靠力量和最终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1页。 这坚持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历史发展观,把人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依靠力量,尊重人民的历史地位、激发人民主体意识、调动最广大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实践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注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积极满足人民拓展了的需求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指出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平衡协调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日益拓展的需要体系,“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2页。 。新时代人民的价值满足不仅包括物质价值满足,还包括精神价值、公平正义的政治价值、环境安全的价值以及对生态文明成果的享用满足,更强调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关注人民在知识增长、精神发展、社会关系和谐、心理满足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四)世界历史视野的新时代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
《宣言》的观察视角是世界历史,它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点,叙述了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交往的普遍扩大,导致地域史、民族史、国家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并通过世界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表现出来”。[注]郑忆石:《马克思的哲学轨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8页。这一方面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全球实现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需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发挥主体力量,“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页。,联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消灭世界性的旧生产关系和阶级本身,才能实现世界性的自由人“联合体”,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世界历史分析视野的落脚。当今世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对比还很悬殊,因此共产主义的世界化趋势并没有出现,但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正在加深,正是基于这一历史趋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并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以在世界历史中增加社会主义中国的力量因素,推动全人类的共存发展、优化全人类的社会关系,为世界性“自由人联合体”的形成一点一滴积累条件。
中国共产党近一百年来领导中国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反映了党坚持理论创新的“具体条件性”,不断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变化条件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不同历史时期党理论创新的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组成部分,极大地拓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优化生活条件,实现全人类的共存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7页。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全人类的责任担当和当代贡献。为此,中国积极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推动“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造福更广泛的世界人民;积极参与国际公共事务和全球治理事务,与其他国家结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为全人类的共存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条件。
海外中资建筑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还应体现在产品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广为人知,但中国制造在很大层面上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高质量的信任感。海外中资建筑企业在承接国际工程时无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代表国家形象。这种代表性对我国的国际地位与贸易发展,以及全世界对中国制造认识的改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海外中资建筑企业应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精益求精,加强服务监管和环境保护,合规运营,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提升和改观中国制造的影响力。
三、唯物辩证法的脉续:新时代党构想新发展的“战略辩证法”
《宣言》的根本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它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发展规律以及规律表现出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过程,揭示了矛盾的各方联系、斗争、发展和转化的辩证过程,坚持了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启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继承了《宣言》中的唯物辩证法,坚持了历史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社会基本矛盾中各方的发展变化、历史使命和具体目标的辩证关系等宏观问题的辩证法,即解决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性质问题。
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着眼于中国在新时代的发展战略,活用唯物辩证法,力图解决“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问题,形成了“战略辩证法”这一根本分析方法。“战略辩证法,指的是在战略谋划和实践中运用辩证法,在战略中有辩证思维,在辩证思维中有战略。”[注]韩庆祥、张健:《新时期治国理政的哲学基础:战略辩证法》,《光明日报》2016年1月13日。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两个百年”的分段目标、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归结为一个根本问题:在新时代推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战略辩证法”对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进行了战略上的辩证分析,构想了新时代“全局平衡、纵深发展、整体升级、人类共存”的战略蓝图,蕴含着对新时代“历史与阶段”“重点与整体”“多点与全局”的多线联系和动态关系进行深刻把握的战略辩证智慧,包含着对时空辩证法、系统辩证法、要素辩证法的综合运用,将唯物辩证法历史化、战略化、实践化,使唯物辩证法的落脚更具体、更务实、更有依托,是指导我们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纵深化、协同化、总体化、平衡化发展的战略方法。
(一)时空辩证法在时空交汇中定位“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设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分级发展目标。二〇二〇年至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〇三五年至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体现了从“基本实现”到“建成强国”的纵向发展目标,也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综合发展目标。从 “基本建成”“基本实现”“基本形成”“迈出”到 “全面提升”“实现”“建成”“更加”的深度升级发展目标,既体现了发展阶段上的延续,又体现了动态的超越张力。
在历史“整体”和“关节点”的时间进程中定位新时代。“新时代”的提出是建立在对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近100年发展历程、世界社会主义500余年发展历程、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的整体认识和对历史“关节点”认识的辩证统一之上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新时代与过去历史时期的关联性,揭示了新时代的特殊内涵、本质特征、主要矛盾和具体目标,正是在这些历史坐标系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新时代处于承前启后的“交汇期”“关口期”“决胜期”“攻坚期”,鲜明地指出了我国处于新时代这一“关节点”的历史新方位。
在中国与世界联系和区别的空间关系格局中定位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还从中国与世界的新空间关系中定位新时代,新时代中国日益从边缘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声”、在国际规则的维护和国际治理事务中勇于“践行”、彰显社会主义大国的“光芒”,这里显示出双重的空间关系:一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空间比较关系中,新时代的中国站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前沿,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二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与其他国家现代化道路的空间比较关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页。 。
(二)系统辩证法指明“重点攻坚,整体升级”的发展新思路
政府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政策的制定离不开数据支撑,需要在对历史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决策。现有医疗卫生行业会计信息收集方式不能全面反映整体卫生行业运行状况和运行结果。只有明确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以相同的口径进行会计核算和计量,按同一报表格式编制会计报表,才能正确提供决策部门所需的会计信息。
通过“深化改革”优化要素发展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是由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所构成的动力系统及其作用机理和方式”[注]韩庆祥:《战略辩证法:当代中国发展的哲学基础》,《人民论坛》2017年第11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改革“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页。 ,就是指出了要从整体上破除旧体制机制弊端造成的对发展的基本要素的束缚。其一,在经济体制方面,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0页。 。其二,要进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的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交出版社,2017年,第10页。,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公平合理有效地享有社会的各项资源;其三,推动科技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文化的创造和应用。这就形成了要素发展所需的制度动力、人员动力和创新动力,解决了各要素的“发展新动能不足,创新活力不够”的动力机制问题,实现结构的重组、整体功能的优化。
通过“重点攻坚”实现系统纵深发展和整体升级。新时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重大成就、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迎来的历史新时期,同时新时代也是由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关键期,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攻关期,是跨越发展瓶颈的重要“关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今后发展的方向应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采用重点攻坚、多点突破重点要素、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发展思路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整体系统的“纵深推进”和“整体升级”。
(三)要素辩证法构建“全面平衡协同”的发展新目标
战略辩证法不仅涉及要素与系统、部分与整体、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它还涉及各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唯物辩证法在要素关系上的具体化。要素辩证法把握社会发展各领域、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联状态和影响方式的辩证关系,直接影响着发展路径、发展方案的政策设计和规定。习近平总书记以现有的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为分析起点,从推动要素各方“和谐关联、协调平衡”的发展角度提出了发展设想、规划了发展路径、设计了发展方案,构建了整个国家、各地域、各领域“全面平衡协同”发展的新目标,力图搭建一张全局平衡、协调发展、稳定有序的发展蓝图。
再说了,读者可都是主角的亲爹亲妈,当然是要把自家孩子从小看到大啊!那么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哪里够呀?
“五位一体”实现领域平衡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进一步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强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组成的“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总体格局,提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综合发展道路,构想了社会各部分、各领域、各种要素之间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着力于更好满足人民增长的各种合理需要,并促进全体人民平衡地共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区域空间战略”实现地域协调发展。在各领域的平衡发展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充分考虑了国家内部各空间单元之间平衡和发展的机制、路径,力促各空间单元间的“非均衡——均衡”的辩证发展。一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要推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形成各区域齐头并进的创新发展局面。二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网带面”实现单元区域协同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以城市群内的各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作为“节点”,提供发挥城市群的网络状辐射效应,使小城市小城镇成为承接大城市的辐射效应、带动乡村的“网通道”,通过网络内部的联动、辐射和波及效应,逐步带动相邻不发达地区和乡村的发展,“以网带面”实现整个城市区域内部的全面协同发展。
2.应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从无病猪场引进公猪或后备母猪,防止引进带菌猪;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出猪后栏舍彻底清洁消毒,空栏1周才重新使用。新引进猪或公猪混入一群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猪群时,应该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并口服抗菌药物,到达目的地后隔离一段时间再逐渐混入较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遵循了《宣言》的基本原则、理念、精神,铸牢了历史根基;又根据新历史条件的“真实关系”状况进行了理论创新,为党的理论大厦增添了“新砖新瓦”,还将《宣言》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注脚在中国的新发展战略构想上,形成了“战略辩证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根基稳固、理论视野开阔、逻辑完整严密、时空纵横捭阖,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在党的思想创新史上熠熠生辉,是引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为了能够使政府各个方面的工作能够得到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应该实现政府档案信息化,同时这也是档案可以实现自身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所存在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把它提到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同时还要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让每个档案管理者都能够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认知水平,加大对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并以此来增强自己在工作中的责任感与国家赋予的使命感,进而促使每位档案管理都积极投入进工作之中。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18CMK01)、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8GZYB12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A81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71/j.cnki.35-1334/D.2019.01.006
作者刘莉,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州 510006)。
〔责任编辑罗理章〕
标签:新时代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历史论文; 习近平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论文; 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理论与评论》2019年第1期论文;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18CMK01)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8GZYB124)阶段性成果论文;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