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模型试验论文_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李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结构模型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构,模型,振动台,有限元,荷载,火场,组合。

结构模型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李霞[1](2019)在《液化场地–群桩基础–结构体系动力响应分析——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液化场地–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大型振动台试验,对土体和桩基的加速度反应、饱和砂土层的孔压反应等进行了测试。重点阐述了土体和群桩基础的加速度地震响应特征和饱和土体的孔压发展规律,并对土体侧向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05g拍波输入时,土体和桩基对加速度反应有着明显放大作用,土体各处孔压比增长幅度不大,土体侧向位移较小;0.3g汶川地震卧龙台地震记录输入时,桩基加速度反应规律与土体反应基本一致,土体孔压比增长明显,上部土体完全液化;土体水平侧向变形较大。本文成果可为液化场地–群桩基础动力相互作用研究做对比分析和验证数值模拟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杨浩[2](2019)在《基于试验的C/SiC典型结构热模态模型修正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有限元法的热模态理论,建立了合理的C/SiC典型结构件有限元模型。考虑到C/SiC复合材料性能参数分散性以及结构热应力附加刚度对固有频率的影响,采用弹簧单元模拟热应力的影响。根据模态试验数据,以优化的方法依次对自由边界、固支边界典型结构仿真模型进行了频率修正,对工程实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防御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白国良,郝彬[3](2019)在《钢-钢筋混凝土塔式组合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利用太阳能发电的钢-钢筋混凝土塔式组合结构原型进行1/18缩尺比模型设计,并开展了模型结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以研究结构的抗震性能。通过分析试验中加速度响应、位移响应和应变响应,得到钢-钢筋混凝土塔式组合结构在地震激励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结果表明:钢-钢筋混凝土塔式组合结构底部在水平向地震作用下,承受巨大的剪力,最早出现严重的水平向贯通性破坏裂缝;加速度放大系数沿着结构高度升高而逐渐增大;随着台面激励加速度输入值的增大,加速度放大系数逐渐减小;位移反应随着结构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塔顶结构有明显的鞭梢效应; 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X向最大位移172 mm;混凝土筒壁最薄处,结构应变反应最大。钢塔顶结构的塔柱底部和底部斜杆应力较大,出现了局部屈曲变形。(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张力,李晓宁,王官涛,高涛[4](2019)在《基于等效模型的变压器式可控电抗器的结构设计与试验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新型无功补偿的变压器式可控电抗器(CRT)需要满足高阻抗、低耦合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模型的CRT基本独立单元结构设计,并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变压器》期刊2019年10期)

李锋,高涌涛[5](2019)在《土与小型钢管抗滑桩群复合结构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滑坡体在地震动力作用下微型钢管抗滑桩群与土形成的复合结构中桩的内力沿桩身的分布、土的内部压力变化、复合结构的耗能性能及动力特性,在参考Thompson研究方法并考虑土拱效应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直剪式小型抗滑桩土群的低周往复模型试验装置,确定了小型钢管抗滑桩的合理桩间距,并依据相似理论设计了叁排小型钢管抗滑桩模型并对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通过试验研究了土与抗滑桩群复合结构的力学响应、动力特性、强度规律及破坏形态等主要性状。试验结果表明,桩前被动土压力呈梯形分布,桩后主动土压力呈叁角形分布,桩身弯矩呈抛物线形分布,承台板起到桩身弯矩重分布的重要作用,土与抗滑桩复合结构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良好,刚度退化小,塑性变形性能优良,有良好的耗能能力。(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王志杰,雷飞亚,侯伟名,王李,周平[6](2019)在《富水大断面公路隧道水压模型试验及衬砌结构力学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隧道衬砌在围岩压力及外水压力综合作用下的受力特征、结构安全性及破坏过程,采用自制的均匀水压模拟加载装置及隧道地层复合试验台架,实现对围岩压力及外水压力的分别控制加载,完成在深埋条件下不同外水压力作用下衬砌结构受力模型试验。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阶段计算衬砌在水土压力作用下的受力特征,计算各部分安全系数,并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采用抽真空的方法模拟外水压力时,外水压力值越大,试验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当外水压力达到150 kPa时,其差值可控制在5%以内;在外水压力及围岩压力的作用下,墙脚及拱底分别受最大正弯矩及最大负弯矩作用,且安全系数较其他位置小;随着外水压力的增大,衬砌所受的轴力及弯矩持续增大,且增大速率基本呈线性,其中墙脚位置增长速率最快;随着荷载的增大衬砌结构墙脚最先发生破坏,墙脚裂缝发展导致衬砌结构应力重分布,最终引起拱底开裂;墙脚的裂缝导致墙脚处承受的正弯矩不断减小,拱底承受的负弯矩不断增大,安全系数不断减小;当墙脚的裂缝宽度发展至1.5~2.0 mm时,试验数据及数值模拟结果计算所得拱底安全系数降低至1.5左右,拱底不再满足承载要求,与试验中衬砌的开裂行为相吻合。所提出的模型试验方案可为类似模型试验提供参考,研究成果可为富水大断面公路隧道的设计及安全评估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冯志,沈正龙,孟庆亮,卢庆根,曹天兴[7](2019)在《泵站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2016年武汉市政排水出现问题,原定于2019年完工的江南泵站要求提前满足排水条件。为了满足工期要求必须对原定地下连续墙+3道内支撑的支护结构进行优化。为了明确优化后支护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原定支护方案和优化支护方案的离心模型试验,分析了反映基坑稳定的关键变形量,即桩水平位移与弯矩、基坑周边土体沉降,结果发现支护结构变更为大直径钻孔灌注桩+1道内支撑后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弯矩以及基坑外地表沉降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仍能确保基坑稳定。研究结果表明:减少内支撑数量及围护结构刚度会导致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的最大值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水平位移最大值出现位置下移,但是对基坑外地表沉降规律影响较小。研究过程对类似的基坑工程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韩建平,张一恒,张鸿宇[8](2019)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振动台试验结构模型位移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位移传感器受成本、量程、采样频率限制,且现场安装繁琐,因此有必要发展非接触技术,如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位移测量等。本文通过计算机视觉方法,借助MATLAB编写一套非接触式的位移测量程序,在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中进行楼层位移测量。与拉线式位移传感器测量结果相比,基于视觉方法得到的结果误差较小,相关系数及方差计算结果表明视觉方法的测量结果是可接受的。进一步,利用视觉方法测得的位移响应,采用特征系统实现算法识别结构模型的模态参数,获得模态频率、模态阻尼比等参数,并与基于加速度传感器记录的识别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通过视觉测量获得的位移响应可以较好地识别结构的模态参数。因此,使用单个相机即可有效代替大量传统的接触式传感器实现对结构的整体测量。(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9年04期)

陈适才,王尚则,王亚辉,张洋,闫维明[9](2019)在《钢结构火灾反应相似模型及试验研究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采用缩尺模型研究火灾下整体钢结构的火灾反应,首先基于火场相似关系以及热传导分析理论推导了钢结构火灾反应相似关系模型,其次根据建立的火场与结构相似关系模型分别设计了1/4和1/8缩尺火场试验模型与钢框架结构试验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缩尺火灾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空气温度、结构温度、结构变形与结构破坏规律。结果表明:烟气温度、结构温度、结构变形表明结构火灾反应相似模型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承载力与稳定性也满足相似模型;温度相似比为1以及相同的火场和结构时间相似比可以简化相似模型;缩尺模型试验需要严格控制火场维护结构的变形以及外界通风条件,才能保证结构在高温破坏阶段后的相似性。(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8期)

易伟建,颜良,彭真[10](2019)在《无腋角综合管廊结构足尺模型静载试验与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管廊结构一般不设置腋角,为研究无腋角综合管廊结构的破坏机制、承载能力以及裂缝状况,完成一个多舱无腋角综合管廊节段足尺模型集中荷载下的静载试验,并与带腋角节段模型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集中荷载作用下,管廊长跨顶板裂缝宽度达到短期作用下的裂缝宽度限值0.133 mm为控制条件,顶板最终发生剪切破坏.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利用试验结果加以验证,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分析管廊节段模型,结果表明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下节段模型的力学性能基本相同.根据节段模型试验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可知,无腋角和带腋角管廊结构的设计控制条件均为最大裂缝宽度,但最终破坏均为顶板的剪切破坏.适当增加管廊顶板的纵筋配筋率,不带腋角的管廊结构性能与带腋角的管廊结构性能接近.(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结构模型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有限元法的热模态理论,建立了合理的C/SiC典型结构件有限元模型。考虑到C/SiC复合材料性能参数分散性以及结构热应力附加刚度对固有频率的影响,采用弹簧单元模拟热应力的影响。根据模态试验数据,以优化的方法依次对自由边界、固支边界典型结构仿真模型进行了频率修正,对工程实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构模型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李霞.液化场地–群桩基础–结构体系动力响应分析——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9

[2].杨浩.基于试验的C/SiC典型结构热模态模型修正方法[J].现代防御技术.2019

[3].白国良,郝彬.钢-钢筋混凝土塔式组合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9

[4].张力,李晓宁,王官涛,高涛.基于等效模型的变压器式可控电抗器的结构设计与试验仿真[J].变压器.2019

[5].李锋,高涌涛.土与小型钢管抗滑桩群复合结构模型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9

[6].王志杰,雷飞亚,侯伟名,王李,周平.富水大断面公路隧道水压模型试验及衬砌结构力学行为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9

[7].冯志,沈正龙,孟庆亮,卢庆根,曹天兴.泵站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9

[8].韩建平,张一恒,张鸿宇.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振动台试验结构模型位移测量[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

[9].陈适才,王尚则,王亚辉,张洋,闫维明.钢结构火灾反应相似模型及试验研究与分析[J].工程力学.2019

[10].易伟建,颜良,彭真.无腋角综合管廊结构足尺模型静载试验与有限元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论文知识图

车身底板件柱撞试验的模拟结果模型2在无控与受控时地震(atft)峰值...巧飞机机翼盒段试验件中传感器网络拓扑...称重显示控制器舷间托板结构声学设计前后输入功率流...-1LED芯片封装结构剖面示意图(轴对称...

标签:;  ;  ;  ;  ;  ;  ;  

结构模型试验论文_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李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