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镍粉末论文_张燕燕,许高晋,徐金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氧化镍粉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粉末,氢氧化,电化学,电极,乙醇,性能,化学。

氧化镍粉末论文文献综述

张燕燕,许高晋,徐金霞[1](2018)在《高纯立方形氧化镍粉末制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高纯氧化镍粉末制备工艺技术,重点讨论反应温度、时间、p H等对Ni O产品质量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下制得的Ni O产品Ni含量可达78.0%;SEM分析结果表明产品呈立方形,相关指标符合电子工业用氧化镍粉显像管玻壳用氧化镍粉末的要求;XRD分析结果表明,产品中只存在单一的Ni O相。(本文来源于《安徽化工》期刊2018年04期)

湛菁,陆二聚,蔡梦,马雅琳[2](2016)在《球形氧化镍粉末对乙醇的电催化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热-热分解法制备球形介孔氧化镍粉末,并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比表面积仪对氧化镍粉末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计时电流法和电化学阻抗谱的测试,系统研究该种粉末在碱性介质中对乙醇的电催化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所得到的氧化镍粉末为球形,比表面积为35 m2·g-1,平均孔径为15.88 nm;该粉末对乙醇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氧化电流随乙醇浓度和扫描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在0.60 V电位下保持1000 s,球形多孔氧化镍对乙醇氧化催化的电流衰减率为0.075%,稳定性比较好.循环伏安法、计时电流法和电化学阻抗谱测试表明,球形介孔Ni O/玻碳电极(Ni O/GCE)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机理为扩散控制.(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汪锦瑞,龚继宝,杨浙云[3](2012)在《氢氧化镍球形粉末的生产工艺优化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影响氢氧化镍球形粉末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以及消除这些因素所采取的措施。通过各工序工艺条件的优化,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也使生产过程进一步受控。(本文来源于《粉末冶金工业》期刊2012年02期)

王军强,张正富,王北平,杨晓梅[4](2008)在《微晶氢氧化镍粉末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镍粉末,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得到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以XRD和SEM分析了氢氧化镍粉体的相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样品为-βNi(OH)2。对样品进行恒流充放电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样品具有较好的放电性能,适合于作镍氢电池的正极材料。(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部分)》期刊2008年03期)

王军强[5](2007)在《微晶氢氧化镍粉末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镍电极活性物质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氢氧化镍以及纳米氢氧化镍的制备,镍电极制备工艺方面的研究、应用和发展状况。试验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镍粉,通过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对氢氧化镍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制备氢氧化镍的较优工艺参数: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为50度、氨水浓度为0.40mol/L、搅拌强度为强、pH值为10。以XRD和SEM等测试手段,对氢氧化镍的晶体结构和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化学沉淀法合成的氢氧化镍颗粒形状不规则,粒径为2~20微米,团聚现象严重。XRD显示合成的Ni(OH)_2粉末为β-Ni(OH)_2,具有六方晶体结构,衍射谱线各向异性宽化反映了氢氧化镍在制备过程中的结晶生长结构。通过分析发现,氨水浓度、pH值、温度、合成搅拌强度对氢氧化镍的电化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可以通过氨水来控制产物的晶体结构和结晶度,影响氢氧化镍的电化学性能;过高和过低的反应温度对氢氧化镍的电化学性能均不利。氨水浓度由0.12mol/L增加到0.4mol/L,还原峰峰电流逐渐增大,镍电极在放电过程中的反应极化越来越小,反应活性也随着增高;氨水浓度由0.4mol/L增加到0.68mol/L,还原峰峰电流逐渐减小,镍电极在放电过程中的反应极化越来越严重,反应活性也随着降低。氨水浓度由小变大的过程中,还原峰峰电位先负移,后正移,说明电极可逆性先减小,再增加。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有关Ni(OH)_2的研究工作基本还处于材料的制备及改性阶段,对材料的电化学行为与材料的制备工艺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电池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还比较少。本论文通过选择合适的工艺条件,寻找有效的提高镍电极性能的途径,但仍存在许多等待探索、研究、解决的问题,深入开展镍电极制备工艺研究必将进一步提高镍氢电池整体性能,促进其应用与推广(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07-04-01)

宋全生,唐致远,郭鹤桐[6](2004)在《氢氧化镍粉末的化学镀Co-Zn合金表面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沉积技术对由水溶液络合沉淀法合成的氢氧化镍粉末进行了表面包覆Co-Zn改性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比表面积测量、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原子吸收光谱等对处理前后氢氧化镍粉末的表面形貌、微晶结构、比表面积、元素化学态及镀层组成等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结果表明,Co-Zn合金镀层可以均匀包覆在氢氧化镍颗粒表面,氢氧化镍经化学镀处理后其表面微观组织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化学镀表面改性使氢氧化镍粉末的比表面积有所降低,镀层中的Co、Zn元素均以氧化态形式存在。(本文来源于《电镀与精饰》期刊2004年03期)

宋全生,李泱瑶,唐致远,S,L[7](2004)在《纳米结构氢氧化镍粉末对镍电极的改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溶液化学沉淀法直接合成了具有纳米结构特征的氢氧化镍粉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BET比表面积等方法对其结构特征进行了表征。将纳米结构氢氧化镍粉末以一定比例添加到商用球形氢氧化镍粉末中作为活性材料制备发泡式镍电极,采用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CV)及交流阻抗分析(EIS)等方法对镍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结构氢氧化镍粉末的添加可以使镍电极在充电效率、放电比容量、活性物质利用率、放电电压、抗膨胀能力及高速率放电性能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添加有纳米结构粉末的镍电极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及更小的电化学反应阻抗,充电时氧气析出电位也比较高,因而表现出优良的电化学性能。(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04年03期)

黄凯[8](2003)在《可控缓释沉淀-热分解法制备超细氧化镍粉末的粒度与形貌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细氧化镍粉末的粒度和形貌特征是决定其性能和附加值的关键指标,在粉末制备过程中应严格加以控制。由于湿法沉淀-热分解制粉过程的复杂性,要实现对粉末粒度和形貌的精确控制与预测尚有许多困难。为此,本研究在综合评述国内外有关研究方法、理论进展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引起湿法沉淀制粉过程复杂性和不稳定性的原因,提出了采用可控缓释沉淀方法来改善这一难题的基本思路。本研究选择和设计了叁种可控缓释沉淀体系,即Ni(Ⅱ)-CO(NH_2)_2-H_2O体系、Ni(Ⅱ)-NH_3-CO_3~(2-)-H_2O体系和Ni(Ⅱ)-NH_3-C_2O_4~(2-)-H_2O体系来制备具有各种形貌的超细氧化镍粉末的前驱体粒子,并对后续的干燥和热分解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了这些后处理工序对沉淀粉末粒度与形貌特征进行良好继承和保持的有效方法。 在对Ni(Ⅱ)-CO(NH_2)2-H_2O均匀沉淀体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将化学模式识别技术成功应用于制粉领域并实现了对粉末粒度和形貌的预测与离线控制,并为定量化比较各种工艺因素对粉体诸多特征的影响程度提供了一种普适有效的方法。运用该技术可将均匀沉淀实验的数据信息以直观、形象的图形形式可视化表达出来。依据该图形可方便地了解均匀沉淀过程中产物粒子按团聚性、粒度及其分布、单分散性等特征分类的工艺控制区域,并找出了对粉末粒度和形貌特征进行分类控制和预测的半经验性数学模型。据此模型,定量化地计算出了各种工艺参数对粒子的分散性、粒度及其分布特征的影响大小。数学模型分析的结果同实验现象符合,并有效地指导了沉淀工艺条件的优化设计。结合实验观测的结果,综合分析和比较了影响体系总界面能的各种可能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对La Mer模型进行了改进和补充,从而提出了符合Ni(Ⅱ)-CO(NH_2)_2-H_2O均匀沉淀过程的“成核-聚集生长-分子扩散生长”的竞争生长机理模型,并重点分析和阐述了主要工艺条件对粒子带电行为和聚集生长模式的影响规律。本部分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以指导制备出粒度位于亚微米到数个微米尺度范围内的均一、分散的球形氧化镍前驱体粒子。 在Ni(Ⅱ)-NH_3-CO_3~(2-)-H_2O沉淀体系的研究中,首先根据同时平衡和质量平衡的原理,推导出该复杂体系热力学平衡的数学模型,绘制中南人学博十学位论文摘要出了该体系的一系列lg困i]T一pH平衡图,研究了NH3配位体及pH值对该平衡体系的影响。依据平衡图,有效地指导了直接沉淀和配合沉淀工艺路线的确定及实验方案的设计,制备出了疏松絮凝状、密实粒状、均匀分散圆片状的叁种典型形貌特征的粒子。溶液中氨浓度和pH对这叁种形貌的粒子形成至关重要。pH较低时(<7.0),水合镍离子及1、2级氨镍配合离子是溶液中镍的主要存在形式,快速聚集是沉淀粒子长大的主要方式,容易得到絮凝状粉体,此时可利用“自保”现象来控制粉体粒度的分布在一定范围;随着pH的升高(>7.0),高级数氨镍配合离子成为镍的主要存在形式,氨镍配合物逐渐离解成低级数的氨镍配合离子或形成Ni2+,与cO32一、OH一结合形成沉淀,即配合沉淀,此时缓慢结晶生长是粒子的主要长大方式,通过选择合适的分散剂和加料工艺可制得均匀片状或球形的粒子。 在Ni(ll)一NH3一c2042一H20沉淀体系的研究中,首次计算并绘制出了考虑草酸根与镍离子配合作用在内的该复杂体系的19困i]T一pH平衡图,研究了NH3配位体及pH值对该平衡体系的影响。运用该热力学平衡图,指导和设计了直接沉淀和复合盐沉淀的工艺路线及实验方案,分别制取出了以长方体和针状为基本形貌的粒子,并发现这两种粒子的形成跟溶液中氨镍配合离子的存在形式密切相关。pH较低时(<8.0),水合镍离子及1、2级氨镍配合离子是镍的主要存在形式,主要的沉淀反应式为:Ni2++CZo广+ZHZo分Nic204·2H20毒,该组成的粒子呈结晶状的长方体或团聚成类球形;pH较高时(>8.0),这些低级数配合物的浓度下降,而3一6级氨镍配合离子的浓度则逐渐升高,成为镍的主要存在形式,氨镍配合物会与C2042一直接形成复合盐沉淀粒子,主要的沉淀反应式为:Ni(NH3厂十十C2042一十H20分N电NH3)nJ C 204·HZo毒,该组成的粒子呈细长针状。分析其内在原因在于金属草酸盐晶体分子是一个二维平面结构的片状分子。在垂直于该片状分子平面的方向,配合连接着两个水分子,这些分子可以进一步构成长链,这些长链又按照一定的规则形成针状的晶体粒子。 针对传统的正丁醇共沸蒸馏脱水过程中存在的室温下湿粉末不浸润、难以分散悬浮和容易粘结的缺点,本研究提出了两条改进的思路:一条是选用乙醇对湿粉末先进行表面改性,使之能够与正丁醇浸润;第二条是选用乙醇直接与湿粉末混合后加热脱水。两种脱水方法的机理有所不同,乙醇沸煮脱水主要是通过乙醇分子渗透进入湿粉末中,把其中的水分置换出来,置换出来的水分仍留在乙醇的主体溶剂中南大学博十学位论文摘要中;而后者共沸蒸馏,则是通过正丁醇与水形成二元共沸体系,水分以共沸物的形式被挥发带离出整个悬浮液体系。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改进方法均获得了比传统的共沸脱水工艺更理想的处理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3-07-01)

周根陶,刘双怀,郑永飞[9](1997)在《沉淀转化法制备不同形状的氢氧化镍及氧化镍超微粉末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采用沉淀转化法制备了不同形状的氢氧化镍及氧化镍超微粉末,详细的研究了转化温度、沉淀转化剂及阻聚剂的浓度等实验参数对超微粉末组成和结构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1997年01期)

氧化镍粉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水热-热分解法制备球形介孔氧化镍粉末,并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比表面积仪对氧化镍粉末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计时电流法和电化学阻抗谱的测试,系统研究该种粉末在碱性介质中对乙醇的电催化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所得到的氧化镍粉末为球形,比表面积为35 m2·g-1,平均孔径为15.88 nm;该粉末对乙醇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氧化电流随乙醇浓度和扫描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在0.60 V电位下保持1000 s,球形多孔氧化镍对乙醇氧化催化的电流衰减率为0.075%,稳定性比较好.循环伏安法、计时电流法和电化学阻抗谱测试表明,球形介孔Ni O/玻碳电极(Ni O/GCE)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机理为扩散控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化镍粉末论文参考文献

[1].张燕燕,许高晋,徐金霞.高纯立方形氧化镍粉末制备技术研究[J].安徽化工.2018

[2].湛菁,陆二聚,蔡梦,马雅琳.球形氧化镍粉末对乙醇的电催化性能的研究[J].工程科学学报.2016

[3].汪锦瑞,龚继宝,杨浙云.氢氧化镍球形粉末的生产工艺优化条件的研究[J].粉末冶金工业.2012

[4].王军强,张正富,王北平,杨晓梅.微晶氢氧化镍粉末的制备及性能[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08

[5].王军强.微晶氢氧化镍粉末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

[6].宋全生,唐致远,郭鹤桐.氢氧化镍粉末的化学镀Co-Zn合金表面改性研究[J].电镀与精饰.2004

[7].宋全生,李泱瑶,唐致远,S,L.纳米结构氢氧化镍粉末对镍电极的改性作用[J].电源技术.2004

[8].黄凯.可控缓释沉淀-热分解法制备超细氧化镍粉末的粒度与形貌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3

[9].周根陶,刘双怀,郑永飞.沉淀转化法制备不同形状的氢氧化镍及氧化镍超微粉末的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1997

论文知识图

图4 化学镀Co-Zn合金后氢氧化镍粉末氧化镍粉末的X衍射图化学镀前氢氧化镍粉末样品的SE...化学镀Co-Zn合金后氢氧化镍粉末图3 化学镀前氢氧化镍粉末样品的...纳米片(a)和氧化镍粉末样...

标签:;  ;  ;  ;  ;  ;  ;  

氧化镍粉末论文_张燕燕,许高晋,徐金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