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新世以来论文_王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晚上新世以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晚上,昆仑山,盆地,南海,同位素,北大西洋,天竺。

晚上新世以来论文文献综述

王凤[1](2014)在《北大西洋IRD带南缘晚上新世以来环境记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U1312B孔位于北大西洋中纬地区,能够灵敏地监视北极冰盖发育程度,记录气候变化特征。论文以IODP306航次U1312B站位上部90m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以G.ruber氧同位素分析为基础,结合碳同位素、G.ruber相对丰度、N.pachyderma(R/L)比值、浮游有孔虫丰度、冰筏碎屑含量、CaCO3百分含量及热释光多种替代性指标,研究了晚上新世以来研究区环境变化特征以及其对冰盖消长的响应过程。经过分析对比,得出以下认识:1、U1312Bδ18O曲线可与全球大洋标准曲线LR04比较,据之建立的4.1Ma以来的地层表可为IRD带南缘的古海洋学研究提供年代分析的基础。2、研究区δ18O记录与其他环境指标的变化情况表明,中更新世转型在研究区存在显着表现。在971kaBP之前,气候主导周期以41ka为主,在971~696kaBP,气候主导周期由41ka和100ka周期共同作用,在696kaBP之后,100ka周期为显着气候主导周期。3、U1312B冰筏碎屑记录了北极冰盖活动对中纬地区的影响历史,在2.52Ma首次出现的冰筏碎屑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标志着北极冰盖扩张的时间及其影响力。自中更新世转型期以来,冰筏碎屑频繁出现且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物质,与海因里希事件的高度相似,肯定了北极叁大冰盖在短周期时间内消长在末次冰期之前就已经存在,这种新的冰盖消长机制将成为日后研究的重点和热点。4、U1312B站位替代性指标和高纬站位的资料显示出北极锋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变化特征,从而将北极冰盖的形成到扩张过程分为4个演化阶段:4.1~3.6Ma,北大西洋暖流加强期,北极锋处于萌芽状态;3.58~3.3Ma,北极小冰盖或者冰帽开始形成;在3.29~2.86Ma:研究区气候回暖,北极冰盖的影响力主要在58°N附近;2.85~2.5Ma,北极冰盖叁大冰盖形成并扩张,其影响力逐步南伸至40°N左右。5、热释光的变化特征显示出其对研究区温度变化的指示意义,其低值/高值与氧同位素曲线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对应关系良好。通过单频谱分析和连续小波分析,能够看出热释光对地轨周期的积极响应。热释光作为古海洋替代性指标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4-05-01)

毕志伟,杨振京,赵华,刘海坤,刘林敬[2](2012)在《华北平原中部晚上新世以来沉积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华北平原中部衡水水文地质科研深孔的岩芯,对平原区古土壤钙结核层碳氧同位素组分的古气候环境意义及相关气候指标的定量转换进行探讨,发现碳氧同位素对古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3.5MaB.P.以来华北平原古气候逐渐由湿润转向干旱,早更新世由多个干湿冷暖旋回组成,晚期气候由暖迅速转凉;中更新世气候略温和,由3个冷干-暖湿旋回组成;晚更新世气候变化趋势为湿润-干燥-湿润,总体上呈现增温趋势。进入全新世后,δ13C平均值(-5)较低,属于相对湿润期;δ18 O平均值(-9.5)较低,属于相对寒冷期。应用相关公式可以定量恢复古温度变化,但平原区古土壤层受后期地下水作用的影响较大,如何消除这一影响还需更多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陈吉锋[3](2010)在《陇中盆地晚上新世以来地貌发育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貌主要是气候与地质共同作用的产物。传统的地貌研究往往割裂气候作用与地质作用的内在联系,将两者分开来讨论。然而根据长时间尺度河流阶地序列研究表明,晚新生代气候变冷与地壳抬升速率增大在时间上存在一致性,因此地貌可能是气候-地质耦合作用的结果。气候作用与软流圈流动之间的耦合关系已为人所熟知,但是许多地区的地貌发育历史并不能用该模式加以解释。本文介绍了一种气候作用-下地壳流动耦合的地貌发育模式,并在陇中盆地对该耦合模式进行了检验。利用陇中盆地西北部兰州地区的黄河阶地序列,通过定量模拟得到兰州地区的可流动下地壳厚度约为22km,这与兰州地区处于中朝地块与松潘-甘孜地块之间而具有较厚可流动下地壳的地质背景一致。利用陇中盆地东南部陇西和中滩-渭南地区的渭河阶地序列,通过模拟得到陇西和中滩-渭南地区的可流动下地壳厚度约为11km,这与陇西和中滩-渭南地区处于中朝地块与扬子地盾之间而具有相对较薄的可流动下地壳的地质背景一致。本文的研究表明,陇中盆地晚上新世以来的地貌发育可能主要是气候作用-下地壳流动耦合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0-05-01)

张振,宋春晖,张平,夏维民,邢强[4](2007)在《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盆地晚上新世以来沉积物磁化率与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盆地磁化率、频率磁化率环境重要参考指标的分析,并与黄土—古土壤和深海δ18O记录的气候变化进行对比,结合剖面的岩性特征和年代序列以及前人所获得的粒度和孢粉资料,揭示了3.6Ma~0.5Ma期间昆仑山垭口盆地气候变化经历了6个不同的阶段:3.6Ma~2.48Ma气候相对冷干,2.48Ma~2.14Ma气候偏凉湿,2.14Ma~2.07Ma气候相对冷干,2.07Ma~1.16Ma气候总体相对较湿润(其间有数次冷干波动),1.16Ma~0.78Ma气候偏冷干以及0.78Ma~0.5Ma气候向冷湿发展。(本文来源于《江苏地质》期刊2007年03期)

张振,宋春晖,张平,夏维民,邢强[5](2007)在《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盆地晚上新世以来沉积物磁化率与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盆地磁化率、频率磁化率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并与黄土—古土壤和深海δ18O记录的气候变化进行对比,结合剖面的岩性特征和年代序列以及前人所获得的粒度和孢粉资料,揭示了3.6~0.5 Ma期间昆仑山垭口盆地气候变化经历了六个阶段:3.6~2.48 Ma气候相对冷干、2.48~2.14 Ma气候偏凉湿、2.14~2.07 Ma气候相对冷干、2.07~1.16 Ma气候总体相对较湿润(其间有数次冷干波动)、1.16~0.78 Ma气候偏冷干以及0.78~0.5 Ma气候向冷湿发展。(本文来源于《资源调查与环境》期刊2007年03期)

姚轶锋,叶超,寇香玉,徐景先,贾叁满[6](2007)在《北京天竺晚上新世以来植被演替与气候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北京天竺TZ01钻孔岩心孢粉样品239块,孢粉组合反映了北京天竺晚上新世以来(约3.580MaBP)植被演替和气候变迁大致经历了10个发展阶段:(1)3.580~3.050MaBP:以针叶林植被为主,气候寒冷偏湿;(2)3.050~2.555MaBP:植被为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草原类型,该阶段开始升温,但气候较为温暖湿润;(3)2.555~2.300MaBP:植被为温凉偏干的疏林草原,湿度开始下降;(4)2.300~1.770MaBP:植被类型仍为疏林草原,该阶段温度上升,但幅度并不大,湿度基本不变,气候温凉干爽;(5)1.770~1.070MaBP: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暖湿润;(6)1.070~0.922MaBP:植被演替为较暖湿略干的针阔混交林—草原;(7)0.922~0.800MaBP:植被为较寒冷干燥的疏林草原,温度降低,降水减少;(8)0.800~0.650MaBP:植被为温暖偏干的以松为主的疏林草原,温度有所上升,但湿度变化较小;(9)0.650~0.160MaBP:植被为温凉湿润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10)0.160MaBP至今: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草原为主,前期气候冷湿,后期较为温暖湿润。(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黄宝琦,翦知泯,赵泉鸿,汪品先[7](2005)在《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深部水团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184航次1146站晚上新世以来底栖有孔虫属种组合的Q型因子分析,发现底栖有孔虫组合以2.1Ma,1.5Ma和0.7Ma为界,分为Stilostomella-Globocassidulinasubglobosa-Nodogenerina,Buliminaalazanensis,Uvigerinaperigrina和Melonisbarleeanus-Globobuliminaaffinis-Buliminaaculeata4个组合.结合底层水溶解氧含量和浮游、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分析,认为底栖有孔虫组合的变化是南海底层水影响所致,以及南海北部表层和底层海水营养盐含量变化的共同结果.(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05年05期)

黄宝琦,成鑫荣,翦知泯,汪品先[8](2004)在《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及东亚季风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南海大洋钻探 1 1 4 6站有孔虫组合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的研究 ,探讨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对晚上新世 (3.2~ 2 .0MaB .P .)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大的响应。浮游有孔虫混合层和温跃层属种相对百分含量的变化 ,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和Cibicidoideswuellerstorfi种间碳同位素的差值 ,以及底栖有孔虫内生种含量的变化表明 :3.2~ 2 .0MaB .P .期间南海北部混合层、温跃层浮游有孔虫属种的百分含量主要受表层海水温度、生产力变化的控制 ;2 .7MaB .P .前后该区表层海水混合程度、生产力增加 ,上部海水垂直交换增强 ,反映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对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张 ,以及东亚冬季风强化的响应(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4年01期)

屠强[9](2002)在《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颗石藻桥石属的定量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ODP184航次1999年2月至4月间在中国南海进行钻探取样,通过钻取半远洋沉积,以期说明南海的新生代历史,包括它的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年代学、古气候学和古海洋学;重建千年级的晚新生代东亚季风的发展和演化、轨道和构造时间尺度;识别和更好地理解构造抬升、侵蚀和风化、半远洋沉积和气候变化,包括亚洲季风和晚第叁纪的全球变冷。 本文作为大洋钻探项目船下后续研究的一部分,对184航次中的1146站位和1147、1148站位的样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船上科学家已经建立起的地层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密采样,对生物事件标志化石类别进行数量统计,进一步确定了12个生物事件在钻孔中的深度,建立起了两个站位的高分辨率的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框架。 在此时间框架的基础上,对晚上新世以来1147、1148站位的颗石藻桥石属进行了形态学定量分析。参照前人对桥石属分类的标准,以盾盘长度、宽度、桥角、圆度和中央开孔大小这样几个形态因子为主,采用相关比较的方法,对不同层位的桥石属种类进行划分。其中主要认识为:(1)通过比较各种方法对桥石属种类划分的效果,本文发现使用盾盘长度与桥角、桥角与盾盘圆度以及盾盘长度与宽度这样几组形态因子相互比较所划分出的结果较为理想。而采用中央开孔大小与中央开孔宽度、中央开孔大小与桥石圆度等因子相互比较的划分结果并不理想。 (2) 结合时间序列来对桥石种类的在演化的过程中形态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在整体演变的进程中,几种形态因子中一直处在最剧烈变化中的是盾盘的长度。其中,在距今1.3Ma左右的时期盾盘长度范围波动最为明显。桥角大小因子的集中范围在演化进程中波动较小,但是桥角整体的波动范围很大。通过对几种形态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桥的角度变化与盾盘大小的变化呈现极显着负相关,即当盾盘长度比起老地层中的种类有所变大的时候,桥角有变小的趋势;而当盾盘长度比起老地层中的种类有所变小的时候,桥角有变大的趋势。此外,盾盘长度与圆度及中央开孔大小这两个形态指标上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盾盘圆度这个指标在这一段地层中的变化并不明显,但相对来讲该因子变化最为剧烈的时代也正是盾盘大小波动较为剧烈的时候,也即桥石种类发生巨大分异的时候。 可以通过这些分析推测在南海北部站位,盾盘长度和桥角变化剧烈的时期,桥石属的种类在形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种的分异度开始变大,种间以及种内的渐变类型也增多,呈现出一种爆发的局面。这一结论,与Su(1996)在北大西洋所作的桥石属形态研究是相吻合的。 有关形态变化的机制或环境因素影响尚待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2-06-01)

晚上新世以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华北平原中部衡水水文地质科研深孔的岩芯,对平原区古土壤钙结核层碳氧同位素组分的古气候环境意义及相关气候指标的定量转换进行探讨,发现碳氧同位素对古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3.5MaB.P.以来华北平原古气候逐渐由湿润转向干旱,早更新世由多个干湿冷暖旋回组成,晚期气候由暖迅速转凉;中更新世气候略温和,由3个冷干-暖湿旋回组成;晚更新世气候变化趋势为湿润-干燥-湿润,总体上呈现增温趋势。进入全新世后,δ13C平均值(-5)较低,属于相对湿润期;δ18 O平均值(-9.5)较低,属于相对寒冷期。应用相关公式可以定量恢复古温度变化,但平原区古土壤层受后期地下水作用的影响较大,如何消除这一影响还需更多数据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上新世以来论文参考文献

[1].王凤.北大西洋IRD带南缘晚上新世以来环境记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2].毕志伟,杨振京,赵华,刘海坤,刘林敬.华北平原中部晚上新世以来沉积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

[3].陈吉锋.陇中盆地晚上新世以来地貌发育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0

[4].张振,宋春晖,张平,夏维民,邢强.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盆地晚上新世以来沉积物磁化率与气候变化[J].江苏地质.2007

[5].张振,宋春晖,张平,夏维民,邢强.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盆地晚上新世以来沉积物磁化率与气候变化[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7

[6].姚轶锋,叶超,寇香玉,徐景先,贾叁满.北京天竺晚上新世以来植被演替与气候变迁[J].古地理学报.2007

[7].黄宝琦,翦知泯,赵泉鸿,汪品先.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深部水团演化[J].地球科学.2005

[8].黄宝琦,成鑫荣,翦知泯,汪品先.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及东亚季风演化[J].第四纪研究.2004

[9].屠强.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颗石藻桥石属的定量形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2

论文知识图

晚上新世以来金沙江石鼓-宜宾段...ODP 184航次揭示的中一晚上新世以一17陇中盆地(虚线所围区域)及周边地壳...一7临夏地区wi=2okm的模拟结果(△Tel=一...中滩.渭南地区w;-ZOO的模拟结果(}T,...一10陇西地区Wi=10km的模拟结果(△Tel=...

标签:;  ;  ;  ;  ;  ;  ;  

晚上新世以来论文_王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