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偶像崇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崇拜,偶像,青少年,多维,粉丝,大学生,少年儿童。
偶像崇拜论文文献综述
安亚虹[1](2019)在《新时代条件下偶像崇拜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和对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偶像崇拜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正常心理现象,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个人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偶像崇拜现象产生的原因、发展历史、现状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就如何引导大学生的偶像崇拜观念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提供思考。(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23期)
王婧媛[2](2019)在《国内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正常的现象,近年来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本文通过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面,对国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初步总结,对研究概况有了较清晰地呈现,以期为更加深入地认识问题,促进研究进展做出努力。(本文来源于《国际公关》期刊2019年11期)
赵畅[3](2019)在《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偶像崇拜是一种多发于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自古有之,但在当代条件下,却表现出狂热化、盲目化、表层化、娱乐化、高消费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与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有关,也与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商业策划、媒介渲染、教育偏失、榜样教育失效等问题密切相关。为发挥偶像崇拜的正向引导作用,一方面,学校必须更加注重榜样教育,重塑榜样教育的魅力;培养青少年批判性思维,提高其媒介素养;另一方面,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综合导向机制,使偶像崇拜成为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营养剂"。(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董剡筠[4](2019)在《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偶像崇拜》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年亚文化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历经半个多世纪,在今天仍被不断研究讨论。新时代的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层次。社会的变迁、政治的改革、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世界的变化都给青年亚文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模式。我们也从中看到青年亚文化新的启示和思考。当代青年亚文化中不可不谈的一个现象便是偶像崇拜,这是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带来的新的潮流,青年亚文化从中吸纳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由偶像崇拜带来的粉丝效应、粉丝经济、粉丝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国家以及世界的关注,也给青年亚文化注入新的血液。这在今天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本文来源于《新媒体研究》期刊2019年18期)
高婧[5](2019)在《浅析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及引导》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总体乐观,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着只看重偶像外表,而忽视内在;盲目维护偶像,缺乏理智以及沉迷偶像崇拜,阻碍学习等问题。所以,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崇拜偶像,媒体应该发挥好监督作用,高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自身要加强自我教育,树立正确的偶像观。(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30期)
王紫轩[6](2019)在《网络媒介中少年儿童偶像崇拜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今,偶像崇拜已成为少年儿童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尤其现以智能时代为背景、以网络媒介为桥梁,利用图片、文字、音视频等更加丰富多样的渠道和融合形式不断向少年儿童提供偶像崇拜的内容,又不断加深偶像崇拜的程度,更加强化了少年儿童崇拜的行为。本文总结了网络媒介中少年儿童偶像崇拜行为的新特点,归纳少年儿童在网络媒介中偶像崇拜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展开思考。(本文来源于《作家天地》期刊2019年20期)
张熙凤,田维霞[7](2019)在《多维视野下大学生偶像崇拜的解析与引导》一文中研究指出偶像崇拜既是一种心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折射出一定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文化的变迁以及教育状况。偶像崇拜所表现出来的崇尚偶像、崇拜英雄、追风明星等行为,已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基于对陕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的调查,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重角度下对大学生偶像崇拜成因进行详细分析,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引领,积极构建主体化网络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偶像崇拜观。(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陈赛,张丽,胡修银[8](2019)在《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对偶像崇拜行为的影响:性别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10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大学生偶像崇拜在性别上的差异,及其与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关系,并探究了性别在同伴关系和偶像崇拜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男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水平显着低于女大学生(2)亲子关系可以正向预测偶像崇拜水平(3)性别在同伴关系对偶像崇拜的影响上起调节作用,同伴关系对男生偶像崇拜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女生偶像崇拜行为预测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39期)
程金荣,马欣然[9](2019)在《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分析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自媒体、短视频平台、娱乐选秀节目、低成本网剧层出不穷,致使偶像、明星不断涌现,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越来越普遍。过度偶像崇拜很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如行为偏差,生活幸福感降低,社会不良风气等。在分析青少年偶像崇拜利弊的基础上,思考探寻解决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16期)
张晓文[10](2019)在《自媒体传播时代偶像崇拜的去狂欢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众传播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换代,21世纪网络发达加速了大众传播的发展,如今的传播已经变成了一种自媒体传播,人人变成了信息的制造者,成为了信息的源头。人们不再对某种消息进行狂热关注,而是根据热门话题进行讨论,讨论的过程中会衍生很多信息,有时候这些信息的热度甚至超过了热门话题本身。本文以鹿晗关晓彤话题为引入点,探讨了自媒体传播时代,人们对于偶像的关注和喜爱更加偏向于理性,对偶像的盲目崇拜有了去狂欢化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是若干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6期)
偶像崇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正常的现象,近年来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本文通过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面,对国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初步总结,对研究概况有了较清晰地呈现,以期为更加深入地认识问题,促进研究进展做出努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偶像崇拜论文参考文献
[1].安亚虹.新时代条件下偶像崇拜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和对策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
[2].王婧媛.国内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国际公关.2019
[3].赵畅.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
[4].董剡筠.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偶像崇拜[J].新媒体研究.2019
[5].高婧.浅析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及引导[J].北方文学.2019
[6].王紫轩.网络媒介中少年儿童偶像崇拜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作家天地.2019
[7].张熙凤,田维霞.多维视野下大学生偶像崇拜的解析与引导[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陈赛,张丽,胡修银.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对偶像崇拜行为的影响:性别的调节作用[J].智库时代.2019
[9].程金荣,马欣然.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交际.2019
[10].张晓文.自媒体传播时代偶像崇拜的去狂欢化[J].大众文艺.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