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格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世纪,德语文学,叙事格调,审美取向
审美格调论文文献综述
葛萌[1](2019)在《论新世纪德语文学的叙事格调与审美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德语文学的叙述风格不仅内涵深刻,叙述完整,还注重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结合,叙述风格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以传统为基础进行了相关演变,结合了时代现象,以及人文关怀,是"小叙事"叙述方式的主要形式。作者通过"虚拟自传"的文学形式,将碎片化的社会现象进行新世纪的文学创作,一方面实现了文学叙述转变,一方面将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进行完美结合。(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7期)
吴云[2](2018)在《王家卫文艺电影的审美格调再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文艺影片,最初起源于西欧,其发行的目的不是商业盈利,电影里没有夸张的电影特技和那些仅仅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力而打造的荒谬故事情节,有的只是对生活、人性以及哲学的深层思考。文艺复兴之后,大量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随着19世纪末电影这一艺术载体的诞生,欧洲经典文学作品开始被改编成电影,自此,文艺影片雏形诞生,《基督山伯爵》《傲慢与偏见》等作品被搬上大银幕而让文艺电影开始为观众所接受。在法国现实主义浪潮影响下,文艺影片变成了法国最具特色的电影类型,而这也让文艺电影拥有了更(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8年21期)
张帆,李双志[3](2018)在《论新世纪德语文学的叙事格调与审美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德语文学坚守庄重和雅正之根,聚焦"现实"与"真实"的回归和重塑。叙事格调与审美取向表现在,由峻急宏大的现实主义向温和的"小叙事"蜕变,对特定历史和现实的指涉成为叙事潮流,作者回归与"虚拟自传"的真实品格,"碎片化"拼贴叙事的"破碎的现实主义"。一种与后现代解构叙事、传统现实主义宏大叙事相映成趣的新现实主义"小叙事"勃然兴起,肩负起将德语小说再次推向世界的重任。(本文来源于《当代外国文学》期刊2018年04期)
康洁,吴金娉[4](2018)在《21世纪法国文学的叙事格调与审美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文学在经历了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到20世纪时期的发展之后,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逐渐改变原有的主流法国文学结构,结合了更多文学、美学和人文等内容,将现实与虚幻的精神世界更好的融合,使得法国文学在新世纪呈现出开放化、多元化等趋势。本文就将针对21世纪法国文学的叙事格调与审美取向变化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1期)
林珈仰[5](2018)在《法国文学的叙事格调与审美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法国作家引领文学叙事格调创新改革之路,在文学、哲学、历史以及艺术学等文化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利用文本写作与艺术想象相结合的方式渲染五彩缤纷的世界,激发了大众对于自我认知以及社会现象的深思,充分表达了后工业时代,人们在意志培养以及文学塑造上的拼搏精神。本文将以叙事格调的碎片性、游戏性、开放性以及多元化的审美为切入点,对21世纪法国代表性文学作品进行简述分析。(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15期)
崔戈[6](2018)在《移宫换羽,历久弥新——试论莫五平室内乐作品的创作格调与审美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莫五平先生凭借着对中西方音乐独到的理解,在20世纪后期创作了多部格调高雅的室内乐作品。其中,以《村祭》与《凡》系列作品最为卓着。由于多年基层工作的积累与对民族音乐的满腔热忱,他的室内乐创作始终保持着对民族音乐的浓厚审美情怀。西洋技法形于外,民乐审美敛于内。将古曲《夕阳箫鼓》与民歌《叁十里铺》糅合于作品之中,并以此为主题乐思,在西洋技法与配器语境中寻求融合与创新。通过研究几部作品的排篇布局、多声手法、旋律写作、音色调配等内容,从多元化的视角理解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与思维逻辑。更透过各种创作技巧的表象,观察如何将中西音乐理性的融会交织,使民族传统音声焕发新的生命。(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8年04期)
刘海清[7](2018)在《21世纪法国文学的叙事格调与审美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的法国作家们继续致力于文学叙事的革新,打通了文学、历史、哲学、人类学与艺术学之间的通道。他们用符号化的文本写作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想象呈现出纷纭变化的世界,进一步唤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自我存在的探寻,体现了后工业时代语境下重构人类意志和文学精神的努力。文本叙述的开放性、多义性、游戏性、碎片性、不确定性和审美取向的多元化成为21世纪法国文坛普遍的文学现象。(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毛文睿[8](2018)在《中国绘画格调的人格内涵与审美旨归》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格调"的提出及界定语境考清代沈颢在《画麈》中写有这样一段论述:"世人遇世人画则赏,解人遇解人画则赏,习相近也。日计不足,岁计有余。无其人,无其画。"~([1])这段文字从阐释学的角度揭示了审美欣赏的特征:只有审美经历、审美趣味、审美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相似的人才能互为称赏。这种称赏因为人的揭示作用形成了"格调"的判断。好比知音相遇,一见便知根柢性情,从而相互欣赏。但这些相遇有时也会因为审美素质的落差而面临困难,特别是"曲高和寡"的艺(本文来源于《美术学研究(第6辑)》期刊2018-03-01)
李曼[9](2018)在《李白乐府诗词中的“诗心乐意”审美格调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白的诗词创作兼具高超的文学素养与音乐美感,富有独特的"诗心乐意"审美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流转中,"诗心乐意"的审美追求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着明确的体现。诗词与音乐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同时也有着各自的属性特质。在李白的上千首传世作品中,有许多都在字里行间中洋溢着"诗心乐意"的审美精神。其中,《乐府诗集》所收录的163首作品特征最为明显。通过分类,发现李白在创作中对多种音乐体例青睐有加,并使文学语言与音乐融合交织,表达多种多样的内涵与心境。他的作品将文体、内容、文风与音乐旋律、调式、节奏等重要元素形成联动,从而产生多重审美交汇之感,生动体现出"诗心乐意"的美学格调。(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8年01期)
张勤[10](2016)在《法度与超逸——试论钱选绘画的审美格调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历代文人画往往不求形似,以文人思想与格调取胜,钱选为文人画的倡导者,提出了着名的"戾家画"理论,但是他本人却将深厚的绘画功力融入了士夫的修养与审美中,体现了精湛的技艺与高洁的情操,从而完成了他的中国画审美格调重构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钱选对中国画审美格调重构不仅是为当时处于异族统治下的汉族儒生士夫排遣无奈提供了重要的渠道,也成为文人画诗文书画融合之滥觞。(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期刊2016年04期)
审美格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艺影片,最初起源于西欧,其发行的目的不是商业盈利,电影里没有夸张的电影特技和那些仅仅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力而打造的荒谬故事情节,有的只是对生活、人性以及哲学的深层思考。文艺复兴之后,大量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随着19世纪末电影这一艺术载体的诞生,欧洲经典文学作品开始被改编成电影,自此,文艺影片雏形诞生,《基督山伯爵》《傲慢与偏见》等作品被搬上大银幕而让文艺电影开始为观众所接受。在法国现实主义浪潮影响下,文艺影片变成了法国最具特色的电影类型,而这也让文艺电影拥有了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格调论文参考文献
[1].葛萌.论新世纪德语文学的叙事格调与审美取向[J].青年文学家.2019
[2].吴云.王家卫文艺电影的审美格调再探[J].电影评介.2018
[3].张帆,李双志.论新世纪德语文学的叙事格调与审美取向[J].当代外国文学.2018
[4].康洁,吴金娉.21世纪法国文学的叙事格调与审美取向[J].青年文学家.2018
[5].林珈仰.法国文学的叙事格调与审美取向[J].北方文学.2018
[6].崔戈.移宫换羽,历久弥新——试论莫五平室内乐作品的创作格调与审美情怀[J].音乐创作.2018
[7].刘海清.21世纪法国文学的叙事格调与审美取向[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毛文睿.中国绘画格调的人格内涵与审美旨归[C].美术学研究(第6辑).2018
[9].李曼.李白乐府诗词中的“诗心乐意”审美格调阐释[J].中华文化论坛.2018
[10].张勤.法度与超逸——试论钱选绘画的审美格调重构[J].中国美术.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