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21例

穴位注射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21例

一、穴位注射加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21例(论文文献综述)

蒋秋雯[1](2021)在《基于经筋理论的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次临床研究是为了比较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上的疗效差异,优化穴位埋线的治疗方案,同时观察穴位埋线在治疗LDH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收治了符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共60例,分为30例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和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两组治疗所选择的穴位相同。研究期间,使用视觉模拟定级评分(VAS)及下腰痛评分法量表(JOA)对患者治疗前后及1月后随访时的病情进行评估,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和普通针刺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70.00%。两组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结束时,观察组的JOA评分升高优于对照组,VAS评分下降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JOA评分和VAS评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月随访时,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的JOA评分升高优于对照组,VAS评分下降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JOA评分和VAS评分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及普通针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面都有显着的疗效。但是从近期疗效观察来看,穴位埋线在改善腰椎活动、缓解疼痛方面比普通针刺效果较好,但两者比较,无明显的差异性。从远期治疗效果维持来看,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相比,在维持改善腰椎活动、缓解疼痛方面,有明显优势,效果更稳定。

周蒋凯[2](2021)在《和营止痛汤加减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和营止痛汤加减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分析和营止痛汤治疗PELD术后残余疼痛的机理,为中医药治疗PELD术后疼痛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脊柱外科40例LDH患者接受PELD手术治疗且术后仍有中度残余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半小时起加服和营止痛汤加减;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1、3、5天进行VAS评分及JOA评分,术后第2天检测白介素-6。结果: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都有下降,且观察组下降趋势更明显,两组患者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3天两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不同程度上升,且观察组恢复趋势更显着,两组患者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3天两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介素-6检测: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检测白介素-6,观察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营止痛汤能显着缓解术后疼痛症状,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这可能与和营止痛汤抑制炎症因子、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及深入研究。

刘莲[3](2020)在《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从而为推广竖横针刺法的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4/5)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竖横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均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进行总有效率的对比。结果:1.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竖横针刺组的VAS评分与普通针刺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竖横针刺组的ODI评分与普通针刺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的临床疗效更优。结论:1.竖横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均有效,且竖横针刺法疗效更优。2.竖横针刺法用针少而精,患者痛苦少而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少毅[4](2020)在《龙氏治脊疗法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龙氏治脊疗法配合针刺和单纯针刺治疗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相对安全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病例均来源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康五区病房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样本量估算共收治患者64例。按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龙氏治脊疗法配合常规针刺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进行常规针刺治疗,然后进行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针刺治疗每2天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龙氏治脊疗法,每3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均治疗1个疗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体征和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研究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脱落2例。观察组1例因依从性差,不能按疗程完成治疗脱落,1例因个人原因临时办理自动出院脱落。对照组2例因工作原因无法继续治疗而脱落。脱落率为6%,在预计最大脱落范围内,且两组脱落人数相等,故脱落病例均不纳入结果分析,最后实际共观察患者例数60例。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基线资料、JOA下腰痛评分量表评分、简式Mcqill疼痛量表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组间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JOA下腰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下腰痛评分差值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简式Mcqill疼痛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简式Mcqill疼痛量表评分差值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差值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疗程结束后,对照组治愈1例,总有效率73.33%,而观察组治愈3例,总有效率达93.33%,观察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龙氏治脊疗法配合针刺与单纯针刺治疗均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体征和功能。2.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面,与单纯针刺对比,龙氏治脊疗法配合针刺的疗效更佳。

陈林[5](2019)在《益气活血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益气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留腰痛的临床疗效,为中药治疗腰椎术后残余腰背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通过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我院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共6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两组患者术前均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完善腰椎正侧位X线、腰椎三维CT、腰椎MRI检查;评估患者心肺功能,排除手术禁忌症;所有患者均为同一主刀医师,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常规护理,并予以保胃、止痛、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术后48h内,双侧引流量小于50ml/24h拔除引流管;术后第1-3天指导患者行双下肢屈伸锻炼,术后第4-10天行五点支撑式腰背肌锻炼。对照组术后第一天予口服洛索洛芬钠每次1片(国药准字H20030769),每天3次,7天一个疗程,服用两个疗程;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汤口服,中药为免煎颗粒,水冲服用,每次200ml,每日早晚各一次,连服两周。收集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以及JOA评分进行比较。客观评价益气活血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腰痛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椎间盘突出大小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对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术后1个月的JOA评分对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益气活血汤能显着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腰痛,改善腰椎功能。结论:益气活血汤能够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留腰痛症状,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白永建[6](2019)在《“强肾通督”针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肌电图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强肾通督”针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肌电图变化的影响,以期为LDH的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也为临床治疗疼痛性疾病提供借鉴。方法:将5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强肾通督”针法组(即观察组)29例,常规针刺组(即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强肾通督”针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针刺。“强肾通督”针法组主穴:关元、肾俞、命门、委中。下肢后侧疼痛者加患侧的白环俞、昆仑、后溪;下肢外侧疼痛者加患侧的环跳、阳陵泉、悬钟。下肢后侧和外侧均疼痛者,两组穴位交替运用。常规针刺组主穴:肾俞、腰阳关、大肠腧、环跳、关元俞、委中、殷门、后溪、昆仑,取患侧。各组每日进行1次治疗,持续针刺5日,间隔2日,以针刺10日为一个疗程,一共治疗两个疗程。观察治疗2个疗程后的肌电图(患侧腓总神经、胫神经的传导速度,患侧腓总神经F波出现率)、疼痛VAS评分的变化,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肌电图(患侧腓总神经、胫神经的传导速度,患侧腓总神经F波出现率):治疗全部完成后,经统计学计算分析,“强肾通督”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肌电图各项数据均较前提高(P<0.05),表明LDH患者经两种治疗后,都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强肾通督”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患者治疗前的数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肌电图各项数据可以比较;“强肾通督”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患者治疗后的肌电图各项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强肾通督”组较常规针刺组更好。2.疼痛VAS评分:所有治疗结束后,“强肾通督”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两个组各自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经两种治疗后,都能明显消除或缓解疼痛;统计学分析得出,治疗前“强肾通督”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疼痛VAS评分数据对比,差异没有统计意义(P>0.05);“强肾通督”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缓解方面,“强肾通督”组较常规针刺组更好。3.治疗有效率:治疗结束后,两个组有效率分别是96.55%和90.00%,提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疗法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经统计学分析,两个组间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强肾通督”针法的治疗效果较常规针刺更好。结论:“强肾通督”针法与常规针刺均能显着性地改善LDH患者的疼痛症状,均能改善神经功能;“强肾通督”针法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谢宏博(Hung-Po Hsieh)[7](2019)在《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方突出,压迫神经根、脊髓,导致脊髓或神经根营养障碍,继而产生炎症,引起相关神经卡压或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机制包括神经压迫机制、炎性化学神经根刺激、自身免疫机制。主要病理过程是腰椎间盘部分纤维环破碎,髓核等相关组织在挤压的作用下,向脊柱的后方突出甚至膨出,对神经根产生刺激、压迫,出现神经根的炎症,造成神经根的营养供应、神经传导特性的损伤,导致腰痛及下肢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据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由于现代人、生活习惯及工作环境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美国相关的研究机构发现,九成的成年人都有过腰腿痛的不愉快经历,而其中,就有20%的腰痛患者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不断增加的发病率,不仅给个人带来较大困扰,也给国家的医疗费用带来极大的负担,且降低社会总体工作效率。如何预防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医者关注的重点。现代医学目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只能起到止痛对症处理的作用,虽然近期疗效较好,但不良反应大,比如长期大量服用止痛药易产生耐药性,且易对胃黏膜有不可逆性的损害。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在治疗痛症方面有独特优势。在祖国医学中,此病是隶属腰痛病的范畴。古代医籍里面中并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个病名,对此病的记载,主要通过对以腰痛为主的症状,如“腰痹”、“腰腿痛”等来认识的。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以肝肾不足,尤以肾虚为甚或亏虚为本,同时也与外伤、瘀血、气血不足、外邪等其他诸多方面的因素紧紧关联。针灸能够能疏通局部气血,通经络,能够缓急止痛,且止痛效果较快,往往能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辨证取穴的前提下,常见的取穴的方法有,联合夹脊穴的局部针刺、阿是穴针刺和循经取穴。针刺常常与电针配合,灸法在临床上用的也是比较频繁,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还有推拿手法,通过整脊、推拿、复位、按摩等不同的手法来操作并调整患者的腰椎关节组织、局部肌肉等,从而达到理筋整复,疏通经络气血,使得达到内外平衡。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其他中医治疗方法,还有牵引、热敏灸疗法、热敷等。临床上单独运用一种疗法治疗的比较少,往往是将几种治疗方法联合运用,包括联合西医的方法如封闭疗法等,以达到更好的疗效。现有研究表明,针灸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症状方面,具有一定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优势。针灸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上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具有多样性的方法,有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证明了针灸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氏头皮针为已故名老中医方云鹏教授所创立的一种全新形式的针刺方法。该针法将传统针灸理论与现代全息理论及神经解剖学相结合,其核心内容是伏象与伏脏理论。方云鹏教授认为伏象与伏脏是“诸经皆同于脑”的总经络、总中枢。伏象穴区对称地分布在颅骨骨缝的周围,整个身体各部位相应的刺激点都规律地分布于穴区内,这些刺激点构成了人体的缩影,伏于矢状缝、人字缝及冠状缝。伏象是人体“阳气中枢”,统领全身阳经,具有引导和调整全身阳气活动,调节全身脏腑功能的作用。选取方氏头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乃取“头为诸阳之会”之意,下病取上,通调经气,通脉止痛。“靳三针”疗法,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创立的针灸处穴流派,是岭南针灸学派的重要学术内容,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靳三针”中每一种疾病的针灸处方,大多有三个穴位起到主要治病作用,即“主穴”作用,靳瑞教授将这些穴位进行总结,并由此为基础总结出固定的针灸处方,逐渐形成现在成熟完善的“靳三针”学术体系。其配穴原则遵循传统,以脏腑辩证及分经辨证为主,手法包括入针,行针和补泻手法。遵循“两神合一、用意在针、缓慢进针、得气为度”。腰三针,是靳三针理论体系中重要的一组穴位,具有显着临床实用价值、疗效的穴组。腰椎间盘突出症,其病位在督脉之上,肝肾不足,复感外邪,邪气搏于腰脊,导致气血不同而致气滞血瘀,局部经脉闭阻,不通则痛。传统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是督脉生发的必然结果,脑肾相济,针刺头部腧穴或者说相应脑部功能区的投影点,能通过相应的经络联系,产生得气感,使气血到达病所,气行则血行,气血荣润,正气充足,则疾病亦能痊愈。在方氏头皮针的理论中,头皮针的针刺点、针刺区域不仅是医者的治疗点,亦是疾病反映在体表的外在表现。头穴是调节各脏腑系统功能的高级调节系统,针刺头部腧穴可通调经气,调达脏腑。腰三针在华佗夹脊穴周围,向内连于督脉,向外链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膀胱经皆在腰部行走,通过对腰三针进行针刺,可以达到气至病所,通调膀胱经以及督脉的气血,改善腰部的经气,起到镇痛的作用。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优势在于上下配穴,通调督脉,激发阳气,通络止痛。腰三针通调经脉,活络止痛,方氏头针生发清阳,调神止痛。二者配伍形神兼治,通督调神,使得背腰部阳气生发,气血调达,经络通畅,调神止痛。本研究依据临床经验,旨在客观评价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理论和循证医学证据。目的:观察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McGill评分及临床疗效,探讨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作用机理及治疗优势,为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病例选择:本试验所纳入的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18年12月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不同干预措施,其中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组(简称结合组)33例、方氏头皮针组(简称头针组)33例,腰三针组(简称腰针组)33例。2.治疗方法:结合组予针刺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选穴:伏象腰部、倒象下部、倒脏下焦、肾俞穴、大肠俞穴、委中穴;头针组予方氏头皮针治疗;腰针组予腰三针治疗。3.疗程:三组均每周治疗3次,2次治疗间隔时间大于等于1天,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4.疗效评定:对所以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JOA评分、McGill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以此评价三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和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干预之前,三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均具有可比性(P>0.05),经过三种不同治疗方法干预后,对其JOA评分、McGill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对比结果如下:1.JOA评分两个疗程治疗后,3组患者JO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提高,且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组的JOA评分与方氏头皮针组、腰三针组相比,提高的幅度较大,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McGill 评分两个疗程治疗后,3组患者McGill评分较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下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分析则显示,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组和方氏头皮针组、腰三针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疗效评定两个疗程治疗后,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组、方氏头皮针组、腰三针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0.91%、78.79%、75.76%。经Kruskal Wallis H秩和检验统计比较,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组、方氏头皮针组、腰三针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体疗效不全相等。结论:本项研究发现方氏头皮针疗法、腰三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均能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二者联合使用可以获得更为显着的临床效果,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整体症状得到缓解,改善患者相关体征,恢复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温馨胜[8](2019)在《力敏穴区不同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力敏穴区单刺、傍针刺、齐刺三种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差异,探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更加有效针刺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江西省中医院就诊并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的患者60例,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三组,单刺组、傍针刺组、齐刺组各20例,三组均针刺大肠俞、委中、腰阳关、肾俞,垂直进针,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其余四指屈曲握拳状,与治疗面垂直向下按压,用力沉稳着实,由轻到重,探寻腰部感觉敏感点,按揉之病痛缓解或不适症状减轻,为力敏点。单刺组在力敏点中心直刺一针,行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手法,以患者感到酸麻胀痛为度;傍针刺组在力敏点中心直刺一针,行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手法,患者感到酸麻胀痛为度,再在力敏点为中心的穴区内0.51寸处斜向刺入一针,针尖靠近直刺的毫针针尖,两针的针刺深度大致相同,行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得气为度;齐刺组在力敏点中心直刺一针,行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手法,患者感到酸麻胀痛为度,再在力敏点为中心的穴区内(或上下或左右)0.51寸处斜向刺入两针,针尖靠近直刺的毫针针尖,三针的针刺深度大致相同,行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得气为度。每次治疗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间隔1天,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分别评估三组患者VAS评分、腰椎JOA评分。最后,应用软件SPASS21.0对全部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单刺组、傍针刺组和齐刺组的愈显率分别为60%、75%、90%,有显着性差异(P<0.05)。2.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比较:单刺组、傍针刺组和齐刺组三组患者在治疗前VA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三组疼痛积分均有所下降,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减轻疼痛程度;治疗后三组组间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两组间比较:傍针刺组比单刺组VAS评分下降明显,齐刺组比单刺组VAS评分下降明显,齐刺组比傍针刺组VAS评分下降明显。3.腰椎JOA评分的比较:单刺组、傍针刺组和齐刺组三组患者在治疗前腰椎JOA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三组腰椎JOA评分均有所提高,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腰椎功能状况;治疗后三组组间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两组间比较:傍针刺组比单刺组JOA评分提高显着,齐刺组比单刺组JOA评分提高显着,齐刺组比傍针刺组JOA评分提高显着。结论:1.力敏穴区单刺、傍针刺、齐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均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状况。2.三种刺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疗效的排序依次为齐刺>傍针刺>单刺。

张安媚[9](2019)在《不同针灸措施干预混合痔术后疼痛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针灸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疗效,得出最佳治疗方案,推广针灸措施干预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应用,优化诊疗方案和路径。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Ovid 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将107篇文献纳入定性与定量分析,运用Epi Info 7软件进行数据提取,采用Cochrane handbook 5.1.0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软件netmeta程序包对提取数据进行结果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化均值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计算效应值;计数资料选用比值比(relative ratio,RR)计算效应值;并计算SMD及RR的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采用综合Cochrane Q值进行描述分析纳入试验的异质性,并用Z检验评价试验效应异质性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制作网状证据关系图,采用Z检验对比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一致性,用Pscore描述各干预措施成为最佳措施的几率,并根据几率对措施进行排序和筛选最佳针灸镇痛方案。结果:最终共计纳入文献107篇,共纳入病例数10972个,纳入干预措施共40种,大部分研究直接比较结果与间接比较结果可比,以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作为结局指标,概率排序结果按降序显示前5位为电针、穴位埋线、腕踝针+耳穴贴压、龈交挑刺+温和灸、手针+耳穴贴压。以疼痛评分作为结局指标,排序由高到低前5位为手针+耳穴贴压、电针+穴位埋线、电针、穴位埋线、手针。结合上述两个结局指标的直接与网状Meta分析结果,在针灸干预措施相互比较中,电针优于艾盒灸、耳穴贴压、耳穴贴压+温和灸、耳穴贴压+穴位贴敷、经皮神经电刺激、热敏灸、手针、穴位贴敷、龈交穴挑刺+温和灸;穴位埋线疗效优于耳穴贴压、热敏灸、手针、经皮神经电刺激、穴位敷贴;腕踝针+耳穴贴压优于耳穴贴压、经皮神经电刺激、龈交挑刺+温和灸;手针+耳穴贴压优于耳穴贴压、热敏灸、手针、经皮神经电刺激;手针优于耳穴贴压;耳穴贴压优于常规治疗。结论:1.单一措施中的电针、穴位埋线、手针、耳穴贴压,混合措施中的腕踝针+耳穴贴压、龈交挑刺+温和灸、手针+耳穴贴压、电针+穴位埋线可能是缓解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有效治疗方式。2.对比阿片类药物及NSAIDs,针灸干预措施可能更有利于缓解混合痔术后疼痛。

单越涛[10](2019)在《针刺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对既往已发表文献的Meta分析,探索针灸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循证医学证据。2.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用NPQ、软组织位移、MPQ、SF-36等指标,通过针刺联合精灸、针刺假灸、假针精灸和假针假灸的对比,评价针刺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文献评价检索系统为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CBM数据库、中国维普网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检索近5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起始时间为2014年1月1日,结束时间为2019年1月1日。用NoteExPress3.2软件进行文献合并和筛选,筛选后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1)检索策略中文检索式为(颈椎病or颈痛or项痹)and(针刺or针or毫针)and(灸or麦粒灸or艾炷灸or温针灸or温和灸or灸疗or灸法or悬灸)英文检索式为(Cervical sPondylosis or Neck Pain or Cervical sPondyloPathy)and(AcuPuncture or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2)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所定制“偏倚风险评估”工作表进行评估,分为6个方面:①报告随机分配的方法;②分配方案是否隐藏;③对研究对象、治疗方案及实施者是否采用盲法;④研究结果测量者是否采用盲法;⑤结果数据是否完整;⑥是否存在选择性报道结果。每项纳入文献均针对各项进行“LOW”、“HIGH”、“UNCLEAR”的判断。评价者由(周俊合、赵琳)独立平行进行,在意见分歧出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意见不统一时由第三位评价者(XXX)评价。(3)统计分析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对于变量资料使用均数差值(MD)表达,当研究之间不存在异质性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当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时选用随机效应模型或找出其异质性来源。在结果计算中,使用95%可信区间表示。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质性检验中,当I2<50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运用SPSS20.0软件制作随机数字,按照1:1:1:1将纳入病人分成4组,分别为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假针假灸组。4组有效病例数分别为46例、46例、48例、47例。取穴:针刺取穴:颈椎阳性反应平面双侧夹脊穴(共取两对),双侧肩中俞,大椎,双侧中渚。精灸取穴(考虑到精灸的灼伤性,去两组穴位交替使用)①百劳、肩中俞、肩井、心俞、胆俞、肾俞;②新设、肩外俞、大杼、天宗、厥阴俞、三焦俞;取穴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操作:1、针灸组针刺操作:采用直径0.30mm的一次性针灸针,颈背部穴位采用长度为40mm的针灸针,中渚穴采用长度为25mm的针灸针。针刺操作时直刺入穴位,深度依穴位部位、体型胖瘦定为10-20mm,每个穴位均运针至得气为度,每次留针20分钟。精灸操作:治疗时先在穴位上涂以万花油,起到粘附及防烫伤作用,用自制艾灸器,将70:1比例黄金艾绒做成统一标准底面直径为2mm X高3.0mm左右的圆锥状艾柱,将艾柱安放好后,用线香点燃艾柱,随后用手指在其穴位周围抓挠,灸至艾柱剩余1/4时,受试者自觉疼痛难忍时取下,每穴共灸2壮,两组穴位交替使用。2、针刺假灸组针刺取穴及操作与针灸组相同,采用假灸的方法,其选穴与疗程均与针灸组相同,操作时先在穴位上涂以万花油,起到粘附的作用,用自制艾灸器,将70:1比例黄金艾绒做成统一标准底面直径为2mm X高3.0mm左右的圆锥状艾柱,将艾柱安放好后,用线香轻放置于艾柱周围,不点燃艾柱,只做出点燃的操作,随后拿走线香,用手指在其穴位周围抓挠,待5-7s后,拿走艾柱,每穴共假灸2壮。3、假针精灸组只采用精灸治疗,同时配合安慰针治疗,其选穴与操作、疗程均同针灸组精灸操作部分。同时采用1寸套叠式钝头针直刺入固定垫,到达皮肤表面,但不刺破皮肤,操作手法、留针时间和留针过程中的操作同针灸组,整个过程中针尖在固定垫以上,没有刺入皮肤。4、假针假灸组采用假灸加安慰针进行治疗,其选穴与疗程均同针灸组,操作时先在穴位上涂以万花油,起到粘附作用,用自制艾灸器,将70:1比例黄金艾绒做成统一标准底面直径为2mm×高3.0mm左右的圆锥状艾柱,将艾柱安放好后,用线香轻放置于艾柱周围,不点燃艾柱,只做出点燃的操作,随后拿走线香,用手指在其穴位周围抓挠,待5-7s后,拿走艾柱,每穴共假灸2壮。同时采用1寸套叠式钝头针直刺入固定垫,到达皮肤表面,但不刺破皮肤,操作手法、留针时间和留针过程中的操作同治疗组,整个过程中针尖在固定垫以上,没有刺入皮肤。疗程疗程共为30天,每3天进行一次治疗,每周进行2次治疗,精灸及假灸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共需完成10次治疗,完成8次治疗即可视为有效病例。评价时点及指标在治疗前、结束时、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时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为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简式McGill疼痛量表(MPQ)、SF-36生活质量量表、软组织位移,所有分组均评价组间及组内疗效差异。统计临床试验数据性质(计量、分类资料和等级资料),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分类资料用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要求者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未满足的样本均数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Wilcoxon。等级资料用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或多组比较的Kruskal-Wallis检验。多个观察时点的定量主要结局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采用双侧检验,基线比较检验水平α=0.10,疗效组间比较检验水平α=0.05,两两组间比较α=0.0167。结果1.本次文献研究结果:根据实验方案和检索方案,本次文献研究共检索到文献1931篇,最终纳入18篇文献,其中17篇中文文献,1篇英文文献,相关结局指标荟萃分析结果如下:1.1总有效率分析:在纳入的18篇文献中,有15篇文章中采用了总有效率评价。将15篇文章荟萃森林图如下,通过异质性检验得出片0.52>0.1,I2=0%,检验结果不具有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经荟萃分析得出[OR=3.24,95%CI(2.29,4.58)]。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联合艾灸疗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疗法。1.2神经根型颈椎病与颈椎病(多种分型)亚组有效率分析:在纳入研究的18篇文献中,有7篇研究对象为神经根型颈椎病,7篇研究对象为颈椎病(多种分型),按照不同研究对象设立两个不同的亚组进行荟萃分析经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得出P=0.55>0.1,I2=0%,不具有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结算统计结果分别为[OR=3.91,95%CI(2.41,6.36)],[OR=2.34,95%CI(1.38,3.96)],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联合灸法在治疗各型颈椎病方面均优于单纯针刺疗法。1.3温针灸与麦粒灸亚组有效率分析:在研究方法干预方面,所纳入18篇文献,按实验组干预方法分型又可分为温针灸疗法、针刺联合麦粒灸疗法两种方式。将以上两种分型预设亚组,分别进行有效率分析。在温针灸方面,共有8篇文献纳入,经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得出P=0.69>0.1,12=0%,不具有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结算统计结果为[OR=4.51,95%CI(2.82,7.19)],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表明温针灸疗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疗法。在针刺联合麦粒灸疗法方面,共有4篇文献纳入,经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得出P=0.20>0.1,I2=0%,不具有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结算统计结果为[OR=0.03,95%CI(-0.04,0.10)],经检验P=0.3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表明针刺联合麦粒灸疗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与单纯针刺疗法疗效相当。1.4症状体积得分、PRI得分、McGill、VAS、NPQ量方面,经meta分析后结果均提示:各项量表评分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证明针刺联合艾灸疗法在各量表减分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疗法。2.临床试验结果(1)基线人口学资料方面,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假针假灸组4组,分别在性别(P=0.213)、年龄分段(P=0.458)、学历(P=0.095)、病程(P=0.703)、中西医诊断分型(P=0.132、P=0.052)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结局指标方面,治疗前4组受试者分别在NPQ量表(P=0.978)、MPQ量表(P=0.863)、SF-36量表(P=0.974)以及软组织位移(P=0.188)方面统计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NPQ量表得分四组组内治疗前后NPQ得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四种治疗手段均能对颈椎病颈痛有疗效。对四组受试者NPQ得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四种疗法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将四组NPQ得分进行组间两两比较,针灸组与其他三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55),且两者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分析治疗前后NPQ得分折线图及得分均值,治疗后四组受试者NPQ得分均为下降的趋势,其中针灸组下降最明显,假针精灸组、针刺假灸组次之,假针假灸组最差。四组得出进行差值运算得出,治疗组三组在三个评价时点的NPQ减分率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在随访1个月时,针灸组与针刺假灸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5);在随访3个月时,针灸组与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P=0.044)。结果显示,四种疗法均对颈椎病颈痛有疗效,针灸组对比其他三个疗法在短期和远期疗效都更优,而针刺假灸组和假针精灸组之间疗效相当。(3)软组织张力位移(D0.2kg)四组治疗前后D0.2kg位移值组内比较得出,四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四种治疗手段均能缓解颈椎病颈痛患者颈部僵硬程度。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四种疗法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与其他三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假灸组与假针精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20),且均与假针假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分析D0.2kg位移值得分折线图及位移均值得出,四组位移值至治疗结束时均呈现上升趋势,而在随访两期,四组均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差值比较得出,治疗结束及随访期间,针灸组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而与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疗效优于假针假灸组,且针灸组对比针刺假灸组及假针精灸组疗效更好,针刺假灸组和假针精灸组在缓解颈部软组织僵硬程度上,其近期疗效尚可,但不能持久维持。(4)McGill疼痛评价量表(MPQ)通过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得出,四组组内治疗前后MPQ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四种治疗手段均能缓解颈椎病颈痛的疼痛程度。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四种疗法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与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灸组与假针假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假灸组与假针精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738),且均与假针假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分析治疗前后MPQ得分折线图及均值,治疗后四组MPQ得分均呈现为下降趋势,其中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得分下降程度相当且均优于假针精灸组。通过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得出,治疗结束时,治疗组三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随访1、3个月时,治疗组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果显示,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在缓解颈椎病颈痛程度上疗效相当,且疗效均优于假针假灸组。(4)SF-36生活质量量表通过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得出,治疗组三组SF-36得分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针假灸组无统计学意义(P=0.182),说明针灸疗法、针刺假灸疗法、假针精灸疗法均能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假针假灸对改善生活质量则无明显影响。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四组之间疗效存在差异,通过两两比较得出,治疗组三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分析治疗前后SF-36得分折线图及均值,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及假针精灸组受试者得分均为上升的趋势,且上升趋势大致相同,假针假灸组在随访1个月前呈现为轻度上升趋势,至随访3个月时下降至基线水平。通过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得出,在治疗结束时,三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09)。在随访1、3个月时,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3、P<0.001),两两比较得出,治疗组三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SF-36量表9个维度中,精力(VT)、躯体疼痛(BP)、生理职能(RP)存在组间差异。在精力(VT)方面,治疗结束时,四组之间存在有统计学差异(P=0.022),治疗结束时,针灸组和假针假灸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随访期间,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躯体疼痛(BP)方面,在治疗结束时,针灸组与假针精灸组、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4、P<0.01),随访期间,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在生理职能(RP)方面,治疗结束时,针灸组、针刺假灸组、与假针精灸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5、P=0,033、P=0.015),随访1个月时,针灸组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3),随访3个月时,则四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647)。以上结果提示,四组均具有提升生活质量的作用,针灸组在改善精力、生理职能上要更优于其他组,躯体疼痛方面则与针刺假灸组和假针精灸组疗效相当。(5)有效率方面有效率方面,四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3%、89.1%、87.5%、55.3%。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针灸、针刺假灸、假针精灸、假针假灸在疗效上不完全相同。结论:1.Meta分析得出,针刺结合灸法治疗颈椎病在中医症状体积得分、PRI得分、McGill、VAS、NPQ量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疗法。2.四组在颈椎病颈痛方面均有效;NPQ得分有效率分别为91.3%、89.1%、87.5%、55.3%。3.针刺联合精灸在改善颈椎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方面更具有优势,局部软组织改善方面与单纯针刺效果相当。针刺联合精灸在随访期疗效优势明显。4.在SF-36的躯体疼痛、精力、生理职能方面,针刺联合精灸与单纯针刺、精灸疗效相当。

二、穴位注射加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2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穴位注射加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2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经筋理论的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1 病因病理
        2.2 临床表现
        2.3 发病机制
        2.4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3. 基于经筋理论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经筋病的范畴
        3.2 经筋理论阐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3.3 经筋理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综合疗效判定
        2.5 安全性评价
        2.6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综合疗效分析
        3.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1.1 研究确立的背景
        1.2 针刺方案的选择
        1.3 取穴分析
        1.4 埋线的角度、进针层次、操作手法的选择的原因
    2. 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析
        2.1 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制探讨
        2.2 临床应用
    3. 研究结果讨论
        3.1 治疗后JOA评分结果分析
        3.2 治疗后VAS疼痛评分结果分析
        3.3 疗效结果分析
        3.4 1月后随访JOA评分分析
        3.5 1月后随访VAS疼痛评分分析
        3.6 1月后随访结果分析
        3.7 研究结果总体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和营止痛汤加减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与治疗
        1.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腰痛的症状
        1.4 治疗现状
        1.5 中医对PELD术后疼痛的认识
    2.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治疗现状
    3.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研究现状
        3.1 PELD的应用
        3.2 PELD的研究现状
        3.3 LDH术后复发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不良反应和处理
        2.4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VAS、JOA评分比较
    3.3 白介素-6指标
第四部分 讨论
    1. PELD术后疼痛的原因分析
    2. 和营止痛汤的现代研究及药理分析
        2.1 和营止痛汤的现代研究
        2.2 和营止痛汤的组方思路
        2.3 和营止痛汤的药理分析
    3. 结果分析
    4.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临床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完成情况
    2 疗效评定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
        2.3 两组有效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LDH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LDH的治疗
    2 西医对LDH的认识
        2.1 对病名的认识
        2.2 对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西医对LDH的治疗
    3 有关本研究方法的认识
        3.1 竖横针刺法
        3.2 本研究的中医理论
        3.3 本研究的西医理论
        3.4 临床研究体会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临床病例报告表
附录 B VAS评分表
附录 C 功能障碍指数评定表
文献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龙氏治脊疗法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1 病名及相关论述
        1.1.2 病因病机
        1.1.3 中医治疗腰痛的研究进展
    1.2 现代医学对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2.1 定义
        1.2.2 流行病学研究
        1.2.3 椎间盘的结构、生理功能、退变原理
        1.2.4 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1.2.5 西医治疗方法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内容
        2.1.1 样本量估算
        2.1.2 病例来源及分组
        2.1.3 病例诊断标准
        2.1.4 病例纳入标准
        2.1.5 病例排除标准
        2.1.6 病例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治疗疗程
        2.2.3 观察指标
        2.2.4 疗效评价标准
        2.2.5 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比较
        2.3.2 两组患者症状及功能量化评分比较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结果分析
    3.2 龙氏治脊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及优势
    3.3 问题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5)益气活血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病例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剔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术前检查
        2.2 手术方式
        2.3 术后常规治疗
        2.4 试验组与对照组设计
    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3.1 患者一般情况
        3.2 VAS评分
        3.3 JOA评分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VAS评分
    3 JOA评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1.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残余腰痛的研究现状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腰痛发病机制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腰痛的西医治疗
    3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
        3.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3.2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3.3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4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腰痛的研究现状
        4.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腰痛的认识
        4.2 经络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腰痛的影响
        4.3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腰痛的治疗
    5 益气活血汤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腰痛的研究现状
        5.1 益气活血汤临床应用
        5.2 益气活血汤的方解及现在药理学研究
        5.3 益气活血汤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研究
    6 结果分析
        6.1 一般资料分析
        6.2 疗效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强肾通督”针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肌电图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概况
        一、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认识
        二、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与经络的认识
        三、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的研究概况
        一、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
        二、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三、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认识
        四、椎间盘退变因素
        五、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相关解剖生理的认识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七、现代医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病例收集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标准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试验方法
        二、治疗方案
        三、注意事项
        四、不良反应及处理
    第三节 疗效观察
        一、观察指标
        二、疗效评定标准
        三、评价时点
        四、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三章 临床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第一节 基本情况对比
        一、三组患者性别比较
        二、三组患者年龄比较
        三、三组患者病程比较
    第二节 疗效分析
        一、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
        二、疼痛问卷简表(McGill量表)
        三、三组治疗后疗效评定比较
    第三节 讨论
        一、研究内容的选题依据
        二、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三、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穴依据
        四、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
        五、统计结果分析
        六、本研究创新性
        七、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中文详细摘要

(8)力敏穴区不同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回顾历史
    1 中医治疗方法
    2 综合治疗
    3 手术疗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资料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不良事件观察
    2.6 试验质量控制
    2.7 统计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疗效比较
4 讨论
    4.1 祖国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4.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4.3 针刺止痛中医理论探讨
    4.4 力敏点的探析
    4.5 不同刺法针刺力敏穴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的探析
    4.6 结果与分析
    4.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9)不同针灸措施干预混合痔术后疼痛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2.1 方案和注册
    2.2 资料检索
        2.2.1 检索数据库
        2.2.2 检索策略
    2.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文献筛选
    2.5 偏倚风险评价
    2.6 资料提取
        2.6.1 主要内容
        2.6.2 疗效评判标准
    2.7 数据处理
        2.7.1 效应量选择及选择频率法
        2.7.2 统计模型选择
        2.7.3 异质性检验与处理
        2.7.4 一致性检验
        2.7.5 合并效应量及结果排序
3.结果
    3.1 文献检索
    3.2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与质量评价
        3.2.1 一般情况
        3.2.2 文献偏倚风险评价
    3.3 网状Meta分析结果
        3.3.1 疼痛缓解总有效率
        3.3.2 疼痛评分
4.讨论与结论
    4.1 混合痔术后镇痛的研究现状
        4.1.1 混合痔术后镇痛现代研究进展
        4.1.2 混合痔术后镇痛中医研究进展
    4.2 临床上多种针灸措施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但相互间的比较疗效优势不明
    4.3 网状Meta分析是解决比较效果的较好选择
    4.4 主要结果解释
        4.4.1 单一措施
        4.4.2 联合措施
    4.5 与药物相比较
        4.5.1 药物使用的问题
        4.5.2 对于术后疼痛的非药物方法
        4.5.3 针灸是非药物疗法中较好的选择
    4.6 优势
    4.7 结论
    4.8 局限性
    4.9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针刺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1.1.1 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1.1.2 颈椎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1.1.3 各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1.4 影像学及其他检查技术
        1.1.5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1.1.6 颈椎病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1.2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1.2.1 病名认识
        1.2.2 病因病机学
        1.2.3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
    1.3 针刺镇痛的临床及机制研究
        1.3.1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
        1.3.2 针刺镇痛的机制研究
        1.3.3 研究的不足
    1.4 灸法治疗痛症的研究
        1.4.1 艾叶的作用与机理
        1.4.2 灸法镇痛的机制
        1.4.3 灸法镇痛的优势病种
        1.4.4 研究的不足
    1.5 针刺联合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
        1.5.1 针刺联合麦粒灸疗法治疗颈椎病
        1.5.2 针刺联合温针灸疗法治疗颈椎病
        1.5.3 针刺联合热敏灸治疗颈椎病
第二章 针刺联合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纳入标准
        2.1.2 干预措施
        2.1.3 研究对象
        2.1.4 结局指标
        2.1.5 排除标准
        2.1.6 文献检索策略
        2.1.7 数据提取
        2.1.8 文献质量评价
        2.1.9 操作方法
        2.1.10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一般资料
        2.2.2 纳入文献研究特性
        2.2.3 方法学质量评估
        2.2.4 有效率方面
        2.2.5 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
        2.2.6 VAS量表得分方面
        2.2.7 McGill量表(MPQ)评分方面
        2.2.8 PRI得分
        2.2.9 症状体征评分
    2.3 讨论
        2.3.1 疗效分析
        2.3.2 该项meta分析的局限性
        2.3.3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临床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病例选择
        3.1.2 资金来源
        3.1.3 诊断标准
        3.1.4 纳入标准
        3.1.5 排除标准
        3.1.6 中止标准及对应处理
        3.1.7 治疗分组设置
        3.1.8 随机方法
        3.1.9 样本量
        3.1.10 治疗方案
        3.1.11 评价指标
        3.1.12 统计分析
        3.1.13 针灸不良事件处理
        3.1.14 质量监控及数据管理
        3.1.15 临床试验路线图
    3.2 研究统计结果及分析
        3.2.1 一般资料分析
        3.2.2 疗效指标分析
        3.2.3 有效率比较
    3.3 讨论
        3.3.1 理论依据
        3.3.2 针刺联合灸法治疗颈椎病的选择依据
        3.3.3 艾灸的选择依据
        3.3.4 假针假灸组的选择
        3.3.5 穴位选择依据
        3.3.6 结局指标选择
        3.3.7 结果分析
        3.3.8 针灸起效机制
        3.3.9 精灸的临床应用
    3.4 创新点
    3.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穴位注射加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2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经筋理论的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蒋秋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和营止痛汤加减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D]. 周蒋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龙氏治脊疗法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黄少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益气活血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林.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强肾通督”针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肌电图影响的临床研究[D]. 白永建.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谢宏博(Hung-Po Hsieh).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力敏穴区不同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的疗效观察[D]. 温馨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不同针灸措施干预混合痔术后疼痛的网状Meta分析[D]. 张安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针刺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研究[D]. 单越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穴位注射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2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