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董解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西厢记,解元,诸宫调,西厢,助词,泰和,语序。
董解元论文文献综述
于涵[1](2019)在《浅析《古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环境描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以优美的文辞描绘了一幅包含自然环境、生活场景、人物情感画像等众多元素在内的长卷。其中,环境描写是《董西厢》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作品的细读分析,可以见出诸宫调艺术形式为《董西厢》提供的表现空间,亦可以从中体会出这些描写在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内容风格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06期)
张海媚[2](2018)在《《董解元西厢记》的语言时代补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董解元西厢记》语言的时代,一直争议颇多,如"金代说""非金代说"等。已有成果多是从历史文化、典章制度等角度来考察的,然而从词汇角度来看,《董解元西厢记》以用宋金新词为主,金以后的语言成分微乎其微,相对来说,后人改动的比例较小,基本上可将其看作金代的语料。(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于丽佳[3](2017)在《《董解元西厢记》曲谱格律研究与曲乐文献辑录》一文中研究指出《董解元西厢记》(后称《董西厢》)的刊梓和传抄主要集中在明、清和民国叁个时期,其版本主要有嘉靖本、海阳风逸散人适适子重梓本、黄嘉惠刻本、屠隆校本、张羽钞本、汤显祖评朱墨本、闵齐伋本、闵遇五刻六幻本、明刻残本、暖红室本、陶乐勤重编铅印本、长白秀琨节选本和《董子西厢大成》本,凡十叁种;其曲谱主要见存于《九宫正始》、《北词广正谱》、《曲谱大成》和《九宫大成》之中。《董西厢》为诸宫调之体,其处于词递变为南北曲的宋金时期,其所用曲调,部分确为唐宋大曲、曲子词和流行歌曲之苗裔,其和词调的关系主要可以分为叁类:和词调面貌大异者、有词调的基本面貌者和依稀有词调面貌者;又考之曲谱,发现有部分曲调确为明清南北曲所沿用;在用韵上,今以《中原音韵》检验之,发现其已经出现了入声与叁声通押、合韵混押和单纯押同一韵部的现象,呈现出明显的向曲韵过渡的特点。现存《董西厢》古乐谱主要存于《九宫大成》,《曲谱大成》只收3曲,原书未见,今以《九宫大成》谱为据,共得乐曲138支15片,又于《北词广正谱》中辑出曲调19支,《九宫正始》辑出【点绛唇】1支和【双生迭韵】3片,并对乐谱的宫调、音高、板式、曲式的音乐特征等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归类,以期为《董西厢》的音乐研究添砖加瓦。诸宫调伎艺虽早已在舞台上失传,但《水浒传》第五十一回保留了诸宫调《豫章城双渐赶苏卿》的演唱过程,这当也是说唱《董西厢》的一般程序,总而述之,其在演唱前大概要悬挂招子,开场前先有院幺一段,以稳住看客,再由一位老者开呵,演唱时以锣、鼓、板、笛、弦乐器等为伴奏,由一人又说又唱,并于紧要关头处索要赏钱。(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7-06-01)
夏心言[4](2017)在《《董解元西厢记》版本的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董解元西厢记》现存的九种明清版本,皆为明代嘉靖年间张羽整理本的衍生。直接来自张羽整理本的刻本,目前有"风逸人本"和"适适子本"两种,前者应为嘉靖年间刊刻,极有可能是张羽的原刻本;后者应为万历年间刊刻,根据八卷的分卷形式,其刊刻时间当早于同属万历年间的黄嘉惠刻本、《新刊合并》刻本。《董解元西厢记》的版本经历了一个卷数演变过程,由最初的八卷本分化为二卷本,后来形成二卷本和四卷本两个版本系统。这种演变既包含编撰者统一丛书体例的需要,亦包含商业出版趋新逐利的内在要求。(本文来源于《文献》期刊2017年01期)
崔武杰,延保全[5](2014)在《董解元《西厢记》泰和五年成书考——兼论其团圆结局》一文中研究指出《董西厢》成书于泰和五年可据文中多处证据予以考证。其推崇科举,鄙弃门荫等可与泰和年间门荫与科举斗争、重申贤良方正的史实相印证;而太平、德化天下等则与泰和前六年修订《大金集礼》《泰和律令》,结束北方战争等相关联;又《董西厢》改悲剧为团圆结局则与泰和四五年间官方提倡男女及时婚姻、淑女配君子、夫妻和谐等行为密切相关。故此,《董西厢》作于泰和五年当为比较可靠的结论。(本文来源于《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于桂梅[6](2014)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的第叁人称代词》一文中研究指出《董解元西厢记》中的第叁人称代词出现频率高低悬殊。其中"他"出现频率最高,成为《董西厢》中第叁人称的主要形式,主要做主语、宾语和定语。"他"主要用于单数。除了指人外,"他"还可以指人以外别的事物,还可以表虚指。但此时的"他"还没有形式上的性别的区别。"伊"和"伊家"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用例较少。"伊"作为第叁人称代词,要比"他"早。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第叁人称代词仍然没有单复数的区别,要判断其表示单数还是复数,需要根据上下文才能决定。但是也出现了个别的第叁人称代词后面加"(每)们"来表示复数的用法,但是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用例却极少。(本文来源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宗蒙[7](2013)在《《董解元西厢记》与《张协状元》助词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董解元西厢记》(以下简称《董西厢》)是现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的北方诸宫调作品,《张协状元》是最早的南戏剧本之一,这两部戏曲分别是宋金元时期北方和南方的代表作。两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程度相当高,真实反映了该时期汉语的基本概貌,具有很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本文以《董西厢》、《张协状元》两部戏曲作品中的助词为研究对象,进行穷尽统计、全面描写,力求真实反映《董西厢》和《张协状元》两书助词的整体面貌,在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详细比较,归纳各助词的使用特点,并就其异同加以说明分析。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分为四个小节,首先概括说明了近代汉语助词的研究概况,然后综合参考各种关于助词的定义及分类的观点,并结合《董西厢》、《张协状元》语料的具体情况,提出本文助词的界定和分类,介绍了《董西厢》、《张协状元》的研究概况,本论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及研究版本。第二章到第五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根据本文助词的界定和分类,将《董西厢》、《张协状元》的助词系统分为动态助词、结构助词、事态助词和语气助词四大类别,然后分别对这四种助词类型进行考察,在详细描写每一类助词之后,挑出用法特殊的或两本书中具有差异的助词进行着重分析,如“着”、“当”、“去”、“咳”、“个”等,最后的“比较研究”部分是对本章节的归纳总结,在对两部作品中的助词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描述其助词的采用及其具体用法上的异同,说明本论文对比研究的基本结论,以期揭示宋金元时期助词使用的基本特点及地区差异。(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3-06-30)
田莲青[8](2012)在《简述《董解元西厢记》各构词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金朝保留最完整的戏曲作品《董解元诸宫调》对研究汉语词汇复音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书中出现的复音词结构复杂,形式多样并且各种类型呈现不平衡性。本文从语法构词、语音构词两个大的方面描述其构词的不平衡性。在语法构词内部又出现了语序构词和以虚语素构词的不平衡性。语序构词内部也有明显的不平衡性。(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下半月)》期刊2012年10期)
张海媚[9](2011)在《从《刘知远诸宫调》和《董解元西厢记》中几则词义的时代性看曲文语言的一脉相承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音乐体制、结构等方面来证明变文、南戏、诸宫调、元杂剧等存在继承关系的大有人在,但从词汇运用的角度来考证的实属罕见,文章通过考察几则词义的时代性来论证曲文语言运用的一脉相承性。(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袁卫华[10](2011)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的动态助词》一文中研究指出《董解元西厢记》口语化程度较高,是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该书动态助词成员较多,经考察得知有"却"、"了"、"着"、"过"、"将"、"取"、"得"、"破"、"当"等9个,其中"了"、"着"的使用频率最高。动态助词是近代汉语中新产生的一个助词小类,主要与动作相联系,一般都跟在动词的后面,表示动作的进行、持续、实现和完成等情态。其产生,取代了古汉语中某些语法结构和某些词汇的功能,使表达更清楚明白,手段更精密准确,体现了汉语语法的进步。《董西厢》中动态助词之间的混用情况较为普遍,其出现格式主要为"动+助"、"动+助+宾"。(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1年08期)
董解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关于《董解元西厢记》语言的时代,一直争议颇多,如"金代说""非金代说"等。已有成果多是从历史文化、典章制度等角度来考察的,然而从词汇角度来看,《董解元西厢记》以用宋金新词为主,金以后的语言成分微乎其微,相对来说,后人改动的比例较小,基本上可将其看作金代的语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董解元论文参考文献
[1].于涵.浅析《古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环境描写[J].名作欣赏.2019
[2].张海媚.《董解元西厢记》的语言时代补证[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于丽佳.《董解元西厢记》曲谱格律研究与曲乐文献辑录[D].河北大学.2017
[4].夏心言.《董解元西厢记》版本的流变[J].文献.2017
[5].崔武杰,延保全.董解元《西厢记》泰和五年成书考——兼论其团圆结局[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4
[6].于桂梅.《董解元西厢记》中的第叁人称代词[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
[7].宗蒙.《董解元西厢记》与《张协状元》助词比较研究[D].宁波大学.2013
[8].田莲青.简述《董解元西厢记》各构词法之间的不平衡性[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
[9].张海媚.从《刘知远诸宫调》和《董解元西厢记》中几则词义的时代性看曲文语言的一脉相承性[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10].袁卫华.《董解元西厢记》中的动态助词[J].理论月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