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实验平台论文_林盛隆,张宪民,朱本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并联实验平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平台,滤波器,构型,运动学,稳定,电力,机构。

并联实验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林盛隆,张宪民,朱本亮[1](2019)在《高带宽两自由度并联柔顺精密定位平台的优化设计与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用于原子力显微镜的扫描定位平台带宽低、行程小、耦合性能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柔性梁的高带宽两自由度精密定位平台并对该平台进行了优化设计、仿真验证与实验分析。首先,提出了以双端固定梁与平行杂交梁为基础的并联柔顺平台,分别运用卡式第二定理和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平台刚度和固有频率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最优化理论获取了平台的最高固有频率及最优设计尺寸,并运用有限元方法验证了优化结果的可靠性;最后,搭建了实验系统,对平台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平台的最大行程为12.950μm×13.517μm,耦合误差小于1.77%,X,Y方向的固有频率分别为12.21和13.50kHz,在开环条件下可良好地追踪频率小于1kHz的叁角波,有效改善了传统扫描定位平台响应慢、行程小、耦合性能差等问题。(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黄安贻,张波涛,张弓,侯至丞,王卫军[2](2019)在《3-PPR并联对位平台运动控制分析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高精密行业中对位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3-PPR平面并联对位平台的运动控制系统。结合解析法和矢量法,建立了平面并联对位平台运动学正逆解方程,采用MATLAB分析计算了对位平台在不同位姿下的工作空间。设计了一套基于GUS Controller运动控制器的对位控制系统,使用PID方法整定了驱动电机的运动性能,并通过运动学分析及控制系统对其精度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平面并联对位平台的重复定位精度可达到1.5μm,驱动精度可达到1μm,在5s定位时间内,其位置误差和偏角误差为±5μm和0.0025°,在10s定位时间内,其位置误差和偏角误差为±3μm和0.0025°,可适用于各种高精密对位场合。(本文来源于《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陈修龙,陈天祥,张成才[3](2019)在《3D打印并联机器人实验平台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基于4-RPR冗余并联机构的3D打印机器人为研究对象,首先,确定了3D打印机器人并联机构的具体尺寸,对机架进行结构设计,利用Solidworks建立机器人平台的叁维模型。其次,将模型导入Adams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分析,得出该机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变化曲线,根据仿真结果,得出关键点受力数据,对电动推杆进行选型。最后,利用Ansys Workbench对机器人实验平台的主要连接件进行有限元仿真,对其进行应力应变分析,保证机器人工作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19年04期)

赵星宇[4](2018)在《并联式复合驱动舰载稳定平台理论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海洋作业技术的日新月异,一些精密舰船设备对其工作环境有着更为严苛的需求。这就需要一种稳定设备来隔离舰船及外界环境风、浪、流等所带来的扰动,以保证精密舰载设备稳定的工作环境。相比于串联式稳定机构,并联式稳定机构具有承载力强、刚度好等优点。而相较于一般并联式稳定机构,具有复合驱动单元的并联式稳定机构可对高频扰动和低频扰动进行分离控制,其可有效提升稳定控制精度。本文基于舰船运动特性构型综合出一种并联式复合驱动平台,针对该机构在非惯性系条件下,进行其机构学基础理论分析与相关实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示:舰船的运动特性以及预测算法分析。通过海浪运动的数学模型,对海浪运动规律进行分析;基于海浪的运动规律对舰船的运动形式进行分析;设计一种经验模式分解法(EMD)和支持向量回归法(SVR)相混合的方法,对舰船运动规律进行预测分析。并联式复合驱动平台的构型综合。基于应用需求,构型综合出一系列高低频复合驱动单元,并分别得出其位移子群形式以及等效运动副;基于位移流形理论,构型综合出一系列对应舰船主要运动形式的并联式复合驱动平台,并从中遴选出具有唯一的等效运动形式的3-(RRPRP)RS机构构型;基于旋量理论,对所选复合驱动单元的等效形式及并联式复合驱动机构的自由度性质进行分析验证。3-(RRPRP)RS型并联式复合驱动平台在非惯性系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以旋量代数作为数学工具,在非惯性系条件下,分别分析该机构在直线驱动下和转动驱动下的上平台和各杆件的位置解、速度解和加速度解,并给定机构的驱动方式,其中,提出一种逐步迭代法来解决机构的位置解难题;分别对该机构的直线驱动和转动驱动的驱动力(力矩)进行分析;给定数值算例,应用Adams的建模仿真对非惯性系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理论分析结果进行验证。3-(RRPRP)RS型并联式复合驱动平台的多目标尺寸优化。给定该机构在满足工作要求条件下的结构尺寸的优化范围;分别给出该并联式复合驱动平台的速度传递性能指标、力传递性能指标以及刚度性能指标;基于加权求和法,得出一种归一加权求和法,同时结合遗传算法,从而实现该机构的多目标尺寸优化。3-(RRPRP)RS型并联式复合驱动平台的稳定控制策略研究。通过SimMechanics Link插件将平台结构导入Simulink中,以便进行控制算法研究;分别建立基于模糊RBF神经网络整定参数的PID控制器(RBF-FNN-PID控制器)、滑模变结构控制器和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ESO)的滑模控制器;基于所建立的控制器,在Simulink环境下,给定仿真参数,分别建立基于各控制器的稳定控制的仿真模型,将各控制策略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从而选择出最适合的稳定控制策略。3-(RRPRP)RS型并联式复合驱动平台的控制实验研究。基于多目标性能优化后所得的结构参数,研制3-(RRPRP)RS型并联式复合驱动平台样机。搭建综合控制柜,设计人机交互式复合驱动控制界面,结合现有六自由度运动模拟器,从而组成并联式复合驱动稳定系统。分别进行运动模拟实验和稳定控制实验研究,从而为舰载设备的稳定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将开展非惯性系下并联式复合驱动平台机构学基础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所研究理论内容是基于传统并联机构学理论的扩展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所进行的实验研究包括并联式复合驱动平台的稳定控制,从而为实际舰载设备的稳定提供技术支撑,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12-01)

王语园,惠亮亮,田铭兴,王江彬[5](2018)在《单相并联型APF实验平台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研究开发的效率,设计了一种多功能、开放性、全数字化的单相并联型APF通用实验平台,对实验平台的功能需求、工作原理、软硬件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搭建实际的实验平台以验证所设计实验平台的软硬件系统。实验中谐波电流采用单相电路无锁相环同步检测法,电流控制方法采用单极性滞环控制法,直流侧电容电压控制方法采用基于有功功率平衡的控制方式。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单相并联型APF实验平台方案和软硬件系统正确有效。(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8年09期)

李玉昆[6](2018)在《3-UPS/S并联稳定平台的性能分析与稳定补偿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受波浪、海风及海流等海洋环境扰动的作用,舰船在海上会产生周期性波动,给舰船上雷达信号捕捉定位、直升机起降、吊装稳定、手术实施、舰载武器发射精度等多方面带来了严重影响。舰载稳定平台通过实时检测并主动补偿船体位姿,实现隔离舰船扰动,为舰船载设备、人员等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工作平台。本文以3-UPS/S并联稳定平台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运动学、刚度、误差、标定及振动响应等方面展开研究,并搭建船体模拟运动平台,对稳定平台展开船体运动稳定补偿实验研究,验证了稳定平台的稳定补偿能力。对3-UPS/S并联稳定平台和船体模拟运动平台样机展开运动学分析,并在Sim Mechanics仿真环境中建立其稳定补偿仿真系统模型,对补偿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为后续稳定补偿研究奠定基础。基于虚功原理,考虑主、被动关节的刚度、杆件及机构输出轴所受的载荷的影响,建立3-UPS/S并联稳定平台的非线性连续刚度映射通用模型。在驱动分支刚度实验基础上,建立平台单分支刚度模型,并分析在非线性连续刚度映射模型下,由于弹性变形引起的稳定平台姿态误差,为满载条件下的稳定平台误差标定研究奠定基础。分别建立了3-UPS/S并联稳定平台的几何与变形误差传递模型,并通过线性迭加得到了稳定平台总的误差传递模型。基于几何误差传递模型,建立了稳定平台满载工况下的运动学标定模型。在满载工况下进行运动学标定实验,测量动平台参考点的位置,计算得到动平台姿态误差,分离变形误差而得到几何误差,通过最小二乘法完成满载工况下稳定平台几何误差参数标定。针对液压驱动稳定平台运行过程中会发生振动的现象,在液压驱动单元刚度实验基础上,基于虚功原理建立了稳定平台的动力学模型,并对该动力学模型进行简化处理,得到了稳定平台的振动模型。采用脉冲激振法进行了稳定平台模态试验,对比固有频率实测值与理论值,验证了振动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对液压驱动与并联平台振动相互激发现象研究,从机液耦合观点分析了驱动控制品质对平台整体运动平稳性的影响。基于3-UPS/S并联稳定平台与船体模拟运动平台,搭建了稳定补偿实验系统。针对俯仰和回转两个自由度,分别进行了轨迹跟踪补偿实验与模拟海况跟踪补偿实验,测试了3-UPS/S并联稳定平台对于扰动的稳定效果。(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05-01)

赵星宇,赵铁石,徐雪寒,赵延治,李忠杰[7](2018)在《3-P(4S)并联平台振动特性分析与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3-P(4S)并联平台作为振动台的应用前景,根据其动力学模型构建了振动方程,并根据其驱动器特性对振动方程进行简化处理,得到其固有频率和正则固有振型,并在ADAMS仿真软件上对理论振动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误差范围在0.5%以内。对3-P(4S)并联平台的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包括固有频率随运动位置变化特性和灵敏度特性。通过力锤敲击法进行了3-P(4S)并联平台的模态实验,对实验所得的时域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频域波形,其固有频率的实验值和理论计算值的误差在3%以内,验证了理论分析,说明3-P(4S)并联平台可应用于振动模拟及振动测试等领域。(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惠亮亮[8](2017)在《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通用实验平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网电压正弦化且功率因数为1是电力系统安全、经济、高效和优质运行的重要保证,特别是随着电力电子装置的广泛普及,急需能够实现动态抑制谐波且补偿无功功率的设备。APF(Active Power Filter,有源电力滤波器)本质上是能够为特殊用电设备的正常工作提供指定谐波和无功的逆变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源补偿装置具有其显着的优越性,但现阶段国内对其研究工作和工业应用尚不成熟。近年来,国内从事APF的开发人员日益增多,研究人员为了验证理论的实际效果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搭建实际的实验系统,从而不利于APF研究开发的效率。因此,本文以并联型APF为主要研究对象,设计一种多功能、开放性、全数字化的并联型APF通用实验平台为目的,对实验平台的功能需求、工作原理、通用软硬件设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通用实验平台的研制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储备,同时为搭建硬件平台开展相关实验研究并进行功能拓展分析。最后为提高实验平台的设计效率,缩短生成周期而进行2D机柜布局电气布线设计。这些成果对以APF为代表的大容量电力电子设备的研发具有借鉴意义。(1)论文首先确定了实验平台的整体设计流程,在分析实验平台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设计实验平台具有单/叁相APF模式转换和其他拓展功能。并针对并联型APF通用实验平台的主要功能需求,对其总体结构进行设计。(2)完成对实验平台主电路、控制电路和测控接口电路的原理图设计。提出了一种本地监控和远程数据共享方案,并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软件开发监控系统主界面。开发了通用主程序和中断服务子程序软件,论文给出了主要程序流程图。(3)搭建了以DSP28335处理器为核心的硬件实验平台,编写控制软件并依次开展了数据采集实验、单相APF补偿实验和叁相APF补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并联型APF通用实验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和软硬件系统正确性。(4)在并联型APF通用实验平台上通过模式转换开关选择不同的主电路拓扑,扩展外围电路,开发相适应的控制软件可进行其他有关电力电子技术的功能拓展实验,论文着重分析基于该平台实现电气化铁道有源综合补偿系统实验的原理并进行实验研究。(5)最后为提高实验平台的设计效率,缩短生成周期而使用先进的机电一体化设计软件SolidWorks Electrical进行实验平台的2D机柜布局电气布线设计。(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7-06-15)

礼四同[9](2017)在《六自由度八绳牵引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分析及实验平台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绳索牵引并联机构具有工作空间大、响应速度快和低成本等优点,在飞行器风洞试验、仓储搬运等领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对六自由度八绳索并联机构展开了研究,推导了机构的运动学模型,进行了工作空间的分析与仿真,研制了实验平台,编写了运动控制程序,并进行了运动控制与工作空间验证等实验。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欧拉坐标系下定义了机构的坐标系和姿态角,推导了全局坐标系与局部坐标系之间的坐标变换公式,以此为基础,推导了绳牵引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模型,为运动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2)对绳索牵引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立方体构型的八绳索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进行了仿真分析求解,提出了影响工作空间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此构型的主要工作空间形态。(3)研制了六自由度八绳索并联机构实验平台,包括机械结构的设计和伺服控制系统的搭建与调试等。开发了上位机操作界面,编写了运动控制程序,实现了了人机交互、运动控制和数据采集等功能。(4)通过实验验证了实验平台的性能,对工作空间的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进行了实验验证,验证了实验平台的工作能力与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进行了基础的应用实验,分析了此构型在不同潜在应用领域的优势与缺点。本文的研究实现了六自由度八绳牵引并联机构运动控制与工作空间分析,同时为课题的更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4-01)

黄竟成[10](2016)在《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实验平台开发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的保有量急速上升,造成了石油资源的过度消耗,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液压混合动力技术具有功率密度大、安全可靠、对环境污染小、能量利用率高等诸多优点,受到了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的共同青睐。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中重型车辆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而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技术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具有不改变车辆的原有传动结构,可靠性高等特点。本文以液压混合动力实验台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其软件模型和硬件选型设计以及实验测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对实验平台进行了计算,主要是相关转速和转矩的计算;然后对实验台的关键元件进行了数学建模和分析。对实验平台的硬件进行了选型设计和说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机械液压系统和电控系统。针对实验平台的工作流程制订了实验平台在充能和放能过程中的控制策略,开发了基于Lab VIEW和PCI1710/U板卡的测试模型。通过对实验平台和实验样车的一系列实验测试,验证了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技术在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方面的效果,同时也验证了软硬件模型的可靠性。本研究对液压混合动力技术在中重型车辆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对液压混合动力车辆的研发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5-01)

并联实验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目前高精密行业中对位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3-PPR平面并联对位平台的运动控制系统。结合解析法和矢量法,建立了平面并联对位平台运动学正逆解方程,采用MATLAB分析计算了对位平台在不同位姿下的工作空间。设计了一套基于GUS Controller运动控制器的对位控制系统,使用PID方法整定了驱动电机的运动性能,并通过运动学分析及控制系统对其精度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平面并联对位平台的重复定位精度可达到1.5μm,驱动精度可达到1μm,在5s定位时间内,其位置误差和偏角误差为±5μm和0.0025°,在10s定位时间内,其位置误差和偏角误差为±3μm和0.0025°,可适用于各种高精密对位场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并联实验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1].林盛隆,张宪民,朱本亮.高带宽两自由度并联柔顺精密定位平台的优化设计与实验[J].光学精密工程.2019

[2].黄安贻,张波涛,张弓,侯至丞,王卫军.3-PPR并联对位平台运动控制分析与实验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9

[3].陈修龙,陈天祥,张成才.3D打印并联机器人实验平台的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

[4].赵星宇.并联式复合驱动舰载稳定平台理论与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8

[5].王语园,惠亮亮,田铭兴,王江彬.单相并联型APF实验平台的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18

[6].李玉昆.3-UPS/S并联稳定平台的性能分析与稳定补偿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8

[7].赵星宇,赵铁石,徐雪寒,赵延治,李忠杰.3-P(4S)并联平台振动特性分析与实验验证[J].农业机械学报.2018

[8].惠亮亮.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通用实验平台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7

[9].礼四同.六自由度八绳牵引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分析及实验平台研制[D].重庆大学.2017

[10].黄竟成.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实验平台开发及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并联机床实验平台仿真模型结构图基于双相机全位姿视觉测量的XY-Theta...器件并联实验平台两自由度并联实验平台的机构图4-1前级叁相交错并联实验平台F...

标签:;  ;  ;  ;  ;  ;  ;  

并联实验平台论文_林盛隆,张宪民,朱本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