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伟:感恩教育,是做好当前扶贫工作、群众工作的有益补充。图为李俊伟近照。(作者供图)
感恩教育,是做好当前扶贫工作、群众工作的有益补充。感恩,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感情,也是社会发展得以延续的精神支撑。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群众也应当感恩奋进。感恩是一种生存哲学,人类在相互关心和体谅中得以延续;感恩是一种道德伦理,解决了个人与社会的基本利益关系,社会得以和谐发展。但曾几何时,物欲充斥了世界,人情变得淡薄,受助者感知麻木、不懂感恩,助人者心灵受伤、难以为继。更有甚者认为政府社会帮助理所当然,发展不足就怨天尤人、冲击政府。在各方面求解群众工作的这些困境时,感恩教育无疑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我们看到,贵州毕节市赫章、大方两个县感恩教育成效显著,如处于“深度贫困”时期“十分困难的群众却无一人埋怨国家”,这是人们身处其中、理解他人和社会难处的宽容,体现的是一种对社会身份的认知和担当;如“脱贫出列”后群众还说“党中央的政策好,地方党委政府和干部的作风也好,我们还有什么可愁的”,这是深切把握党和国家政策走向的自信和理解,感恩教育实现了人们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和信任;“教育我的娃娃,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成为有用的人”,这是社会发展需要的精神和力量,感恩教育实现了群众对人生梦想和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
感恩教育,生动再现了党和人民群众鱼水关系、血肉联系的优良传统。感恩教育不仅是群众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广大干部接受再教育的有机载体,优化了党风、纯化了社会风气。首先,改造社会、发展经济,群众是主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干部是推动者,依靠的主要力量是广大群众。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党员干部,要合理定位自己和群众的关系,团结和动员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正自己,但不能代替群众,更不能让群众当看客,在脱贫致富工作中政策是引领、党员是示范、群众是主力。其次,感恩教育融洽了感情,教育了群众。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在扶贫工作攻坚克难的伟大斗争中,党员干部不仅要赶在前头、走在前列,同时也要教育群众、带领群众。群众不仅要有感恩的心,更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好应尽的职责,而不是等要靠。当地老百姓用生动鲜活的方言俗语、顺口溜、快板说唱、山歌等,结合农村产业革命,回望丰收、盘点实惠、展望未来,让群众深刻感受到,这样美好的生活,既是大家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同时也是党的领导和党的政策带来的。感恩教育让群众和干部在换位思维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促进伟大事业的发展。感恩教育助推党的作风的好转。干部做了一些工作,群众表示感谢,就是一种正面激励;工作中存在不足和难题,群众理解和配合,这是一种正能量。这样的相互促进相互鼓励的状态,就是理论上强调的党群干部关系的良性发展,就是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良性互动,也是实践中期望的和谐有序的治理状态。
感恩教育值得弘扬,形式可以更加丰富多彩。感恩教育需要弘扬,具有几个方面的生长点:对于改进干部作风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考验,干部不仅要通过完成业绩在群众面前展示良好形象,更要在精神方面为群众留下自立自强和自觉自省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基础;对于党和政府而言,是对如何进一步优化措施、服务群众的基本考验,毕节市的经验就是将感恩教育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效结合,更好地激发困难群众的积极性,树立其脱贫的“主角”意识,将感恩党中央、感恩总书记的激情转化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和具体行动;对于社会教育而言,感恩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尝试,是投入较少、见效明显的精神文明教育活动,是淳化民风、厚植文化的好载体。
(作者系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 责任编辑/袁燕)
标签:群众论文; 工作论文; 干部论文; 社会论文; 毕节市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的领导论文; 群众路线论文; 《当代贵州》2019年第11期论文; 中央党校党建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