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研究——对新疆籍的实证调查与心理分析论文

李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研究——对新疆籍的实证调查与心理分析论文

摘要: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能力,能从根本上促进其城市融入,是新时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以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整体社会适应状况良好,但其适应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族际交往、歧视感知和主观幸福感是影响其社会适应的重要心理指标。城市管理部门可据此采取措施,在工作中重视做好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双向心理引导工作,为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探索新路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社会适应 心理因素 城市民族工作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流动人口迁移逐渐增多,其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八成流动人口有在流入地长期居留意愿,落户意愿也有三至六成比例。(1)新华社:《〈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发布》,2018年12月25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2/25/c_1123902905.htm,2019年8月15日。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流动对个体心理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流动对所离开和流入的社区,都是一种扰乱。(2)C.Glasheen,V.L.Forman-Hoffman and J.Williams,“Residential Mobility,Transience,Depression,and Marijuana Use Initiation amo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SubstanceAbuse:ResearchandTreatment,vol.11,2017,pp.1-11.社会心理学家扎荣克(Zajonc)等的研究认为,个体生活的48个压力源中,居住流动排第28位。(3)R.B Zajonc and H.Markus,“Affective and Cognitive Factors in Preferences,” 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vol.9,no.2,1982,pp.123-131.流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负面影响,如何融入城市生活是影响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如果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产生社会适应不良,会导致罹患精神类疾病风险的增加,以及问题行为的发生,包括成瘾性行为、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等。另一方面,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居民来说,也是一种心理压力。有研究表明,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居民,更多地表现出资源的被剥夺感,容易对流动人口产生排斥行为,人际亲和度降低,心理压力也更大。(4)S.Oishi,S.Kesebir,F.F.Miao,T.Talhelm,Y.Endo,Y.Uchida,V.Norasakkunkit,“Residential Mobility Increases Motivation to Expand Social Network:But Why?” 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vol.49,no.2,2013,pp.217-223.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排斥心理,又进一步增加了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的心理难度。

②根据县乡河道存在问题及综合整治目标,综合整治措施主要包括河道疏浚、水系沟通、河道清障、岸坡整治、堤防加固等。通过上述整治工作,实现项目区主要河道水系基本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河道内无阻水障碍物,水系基本畅通,水面无有害漂浮物、岸边无垃圾,配合农村环境保护工程措施,河道水环境有明显改善,河道、滩地自然形态得到有效保护。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主要聚居在中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加入到流动人口大军,成为流入地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现实生活、文化认同和心理适应的困境。特别是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因其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的特殊性,融入城市的难度更大。(5)李明、龙晔生:《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6)新华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9月29日,http://legal.people.com.cn/n/2014/0929/c188502-25762874.html,2019年8月15日。这是新时代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因此,要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好地适应城市、融入城市。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入手,以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状况,以及族际交往、歧视感知、主观幸福感等重要心理指标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从拓展族际交往、降低歧视感知、提升主观幸福感三个层面,探索和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心理适应新路径,以期为城市管理部门做好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双向心理引导工作,为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提供实践指导。

一、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学者多从民族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视角探讨他们如何适应城市生活,关注他们在此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从法制、经济、教育、文化等层面探索解决实际生活难题,促进城市融入的方式。(7)郑信哲:《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与融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而选取新疆籍少数民族作为研究对象的较少。武丽丽认为,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因文化基础薄弱导致的法律意识薄弱是城市融入的主要问题。(8)武丽丽:《新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3期。谢勇、王鹏飞认为,应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资水平和保障其工资权益。(9)谢勇、王鹏飞:《流动人口工资水平的民族差异及其分解》,《江汉学术》2019年第3期。张岩通过调研发现,就业问题是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主要问题。(10)张岩:《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问题研究》,《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曾少聪等的研究发现,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的文化差异是影响他们城市融入的主要因素。(11)曾少聪、吴英杰:《内地城市的新疆少数民族移民与民族交融》,《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

现有的研究较少从社会心理学的层面,采用系统的心理研究方法探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心理影响因素以及心理层面上的社会适应状况。霍斯(House)等在《科学》(《Science》)上发文表示,个体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社会情境的解读方式。(12)J.S.House,K.R.Landis and D.Umberson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Science,vol.241,1988,pp.540-545.也就是说,即使客观条件存在困难,如果个体能感知到自己拥有能够改善客观条件的心理能力,就能产生积极的心理后果;即使不改变客观的环境或情境,一个人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对客观环境的认知体验,将适应痛苦的感觉降到最低,从而最终适应客观环境,促进积极行为结果的产生。而如果个体在面临流动的压力时,心理上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即使客观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难以体验到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样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同时,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是人类的本能追求之一,稳定的社会关系所提供的群体归属感和安全感是个体身心健康、行为正常的基础。而当人们离开赖以生存和情感寄托的家乡,流动到陌生的城市,必将面临社会关系的改变和重建,其心理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探究影响社会适应的心理因素是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的关键,能在心理上对城市生活真正认同和接纳,拥有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是其城市融入的根本指标。

国外关于居住流动的研究,高度关注心理层面的因素。茂弘大石(Oishi)经过多年的实证研究,构建了居住流动对个体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亲社会行为的负面影响模型,认为流动的生活状态会导致个体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而心理变化又将影响流动后的城市融入。他建立的回归模型显示,流动率与犯罪率呈正相关,心理因素是中介变量。即当流动人口带着自己特有的文化、服饰、生活习惯甚至不同的体貌特征流动到城市后,可能遭遇影响心理的因素是社会排斥,包括主动排斥(欺负、嘲笑、贬低)和消极排斥(孤立、忽略、冷淡)。(13)S.Oishi,“The Psychology of Residential Mobility:Implications for the Self,Social Relationships,and Well-Being,” PerspectivesonPsychologicalScience,vol.5,no.1,2010,pp.5-21.艾森博格(Eisenberger)等运用功能磁共振脑成像技术(fMRI)发现,社会排斥会导致疼痛感,所激活的脑区与生理性疼痛所激活的区域重叠。社会排斥及社会关系变化会影响人的主观幸福感,同时还可能增加物质主义倾向、暴力、抑郁,导致亲社会行为减少和认知功能减退。(14)N.I.Eisenberger,M.D.Lieberman and K.D.Williams,“Does Rejection Hurt? An fMRI Study of Social Exclusion,” Science,vol.302,2003,pp.290-292.泰费尔(Tajfel)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都有积极的群体认同需要,而这种群体认同对于少数民族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15)H.Tajfel,The Achievement of Group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London:Academic Press,1978,pp.77-98.国内关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心理特点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汤夺先描述性地介绍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卑、压抑、敌对的心理特点。(16)汤夺先、张莉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李立认为,幸福感水平是其城市融合与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17)李立、徐莉:《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综合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以武汉市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第5期。王琛借鉴美国学者霍尔的理论,提出“离散的心灵”概念,认为原有认同和新环境造成的二重认同的矛盾会导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形成多重认同从而使其内在意识移位,心理发生变化。(18)王琛:《都市生存的文化策略与族群认同——对一个苗族流动群体的个案研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陈云认为,少数民族在流动中会受到社会排斥而产生自我保护,逐渐内卷在一定空间聚落的心理状态中,维持一种内群体认同。(19)陈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中的排斥与内卷》,《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综上,当前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还没有就其心理特点的专题研究,只是附带在经济、社会、管理问题中,大多停留在现象描述阶段,缺乏采用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和技术方法进行的实证研究;同时在城市融入的心理促进方法上,也处于经验探索阶段,还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而国外研究,因为国情差异仅供参考。因此,本研究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内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以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例,调查和分析了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的具体状况及其心理影响因素。系统地探讨了内地城市管理者如何提高民族事务治理水平,提升依法管理流动人口融入社区的能力,从认知和行为上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以从根本上寻求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心理引导方法。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

选用斯宾塞(Spencer)在2010年编制的歧视感知问卷,(23)M.S.Spencer,J.Chen,G.C.Gee,et al.,“Discrimination and Mental Health-related Service Use in a National Study of Asian Americans,” AmericanJournalofPublicHealth,vol.100,2010,pp.2410-2417.采用4点计分量表,按照1~4分赋值,(1分表示“从来没有被歧视”;4分表示“经常被歧视”),取条目的平均分为统计指标(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符合统计学标准,α =0.806,测试结果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得分越高表示被试感知到的歧视越高。

在高架桥公路开始运行之后,路面除了会受车辆负荷作用之下的影响,更是会被自身重量荷载以及雨水等自然因素所影响,这些问题均会对路面的使用寿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若想要避免高架运行过程中出现桥头路基沉降的问题,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桥头路基的质量进行有效检测。另外,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要加大路面的养护力度,首先就要建立和完善的养护管理制度,同时健全养护工作方法。同时,提前预测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安全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高架运行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后,施工单位还需要加大养护资金的投入力度,提升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从而确保高架桥头路基运行的稳定性。

(一)研究对象

二级节点有宁德市蕉城区霍童溪,七都溪,金溪,飞鸾溪流域各支流,洪口水库,虎贝水库以及著名景点黄鞠灌溉工程景点的景点科普宣传牌示,共7处。

(二)研究工具

1.社会适应问卷

选用张瑞和李敏维2014年改编,由沃德(Ward)和肯尼(Kennedy)于1999编制的社会文化适应问卷。(20)R.Zhang and L.M.W.Li,“The Acculturation of Relational Mobility:An Investigation of Asian Canadians,” JournalofCross-CulturalPsychology,vol.45,2014,pp.1390-1410.从文化适应、生活适应和人际适应三个维度,测试被试的社会适应能力。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量表,按照1~5分赋值(1分表示没有适应困难,5分表示适应非常困难),取条目的平均分为统计指标(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符合统计学标准,α=0.886,测试结果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分数越高表示社会适应能力越低。

2.族际交往问卷

统计入组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宿迁市人民医院在2014年2月—2017年2月因打鼾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者,入组321例男性患者,年龄36~83岁,平均年龄为(61.2±10.5)岁。根据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结果,所有患者被分为OSAHS组(208例)和对照组(非OSAHS)(113例)。OSAHS诊断参照2011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标准[3]。排除标准:已经确诊OSAHS并且长期使用正压通气治疗者、其它类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包括中枢性及混合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疾病、口咽鼻部严重畸形、神经肌肉疾病影响呼吸肌的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选用张瑞和李敏维2014年编制的内外群体人际交往频度问卷,(21)R.Zhang and L.M.W.Li,“The Acculturation of Relational Mobility:An Investigation of Asian Canadians,” JournalofCross-CulturalPsychology,vol.45,2014,pp.1390-1410.问卷共包括12个条目,采用7点计分量表,按照1~7分赋值(1分表示“从来没有交往”;7分表示“交往非常多”)。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情感交流4个维度,测试被试与本民族和与其他民族的交往频度差异。取各维度条目平均分为统计指标(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符合统计学标准,α=0.91,测试结果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分数越高表示被试在该维度的交往频度越高。

4.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目前空乘专业学生的考核还是沿袭高校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统一的评估体系,不利于加强空乘专业学生教学过程的控制与管理。第一,所有专业学生大学英语课程统一考试,没有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异性;第二,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学生特点不同,考核形式和内容也应体现个性化特征。对于空乘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教学过程的控制,提高平时的分数比例,结合其到课情况、课堂表现、学习效果给予及时、客观的评价,以提高其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3.主观幸福感量表

选用迪纳(Diener)1985年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22)E.D.Diener,R.A.Emmons,R.J.Larsen,et al.,“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 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vol.49,no.1,1985,pp.71-75.包括情绪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两个分量表,用于测试被试者对具体生活的体验感受和情绪积极度,是广泛使用的多项目总体幸福感量表。

1.社会适应状况分析

(1)情绪满意度分量表

与自然智能主要是直接研究生物智能的产生、形成和工作机制不同,人工智能研究如何用人工的方法模拟、延伸和扩展智能。目前最受关注的人工智能技术是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代表性的典型应用包括图像识别、视频分析、语音识别、文本分析、机器人系统、无人系统、人机对弈、定理证明、医疗诊断系统等。例如目前最流行的“刷脸”,就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在生物身份认证领域中的应用。

情绪满意度分量表由8个条目组成,采用7点计分量表,按照1~7分赋值(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7分表示“非常同意”),取条目平均分为统计指标(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符合统计学标准,α=0.955,测试结果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得分越高表示情绪满意度越高。

应用灯诱、性诱,实施稻鸭共生,可有效减轻水稻中前期病虫的发生与危害,降低农药使用量。在秧苗活棵后,将脱瘟鸭全天放入稻田,鸭喜食昆虫类和水生小动物,能基本消灭稻田里60 cm以下的多种害虫,特别是对稻叶蝉、稻飞虱、稻蝽象、稻象甲、锥实螺等有害生物防治效果明显。鸭在稻田还能吃掉稻株基部部分枯黄老叶以及菌核菌丝,改善稻田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同时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鸭的粪便还可作为天然有机肥料,利于大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2)生活满意度分量表

生活满意度分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采用7点计分量表,按照1~7分赋值,(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7分表示“非常同意”)取条目平均分为统计指标(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符合统计学标准,α=0.881,测试结果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得分越高表示生活满意度越高。

4.歧视感知量表

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291份,同时进行了一些深度访谈。运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状况;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族际交往状况;用相关分析法分析社会适应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结果

体型和外表特征常常成为一种群体的分类特征。大部分新疆籍少数民族在体型特征及生活习惯上,与内地其他民族具有较大的差别。城市中的新疆籍少数民族人数相对较少,长期生活在其他民族群体占绝对多数而本族群体属于少数的环境中,很容易降低新疆籍少数民族族际交往的心理安全感。

数据分析显示: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状况整体趋势良好,在所有调查样本中,有9.6%的人完全能适应流入地的城市生活、文化和人际关系,没有感受到适应困难;65.9%以上的人只有轻微的适应困难;21.6%的人感受到中等程度的适应困难;而感受到较高程度的适应困难,包括比较困难和非常困难程度的只占2.9%。在性别差异上,男性比女性适应困难程度低,更容易适应城市生活。在年龄上,越年轻适应的困难程度越低。

2.影响社会适应的心理因素

研究组在广州和长沙随机选取调查样本。广州和长沙是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他们主要由两类群体构成:一是经营性群体,以经营餐饮和销售特产为主,集中分布在商业中心和车站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少数从事娱乐表演业;二是学生群体,包括普通高校学生、内地支援新疆协作计划高校学生和内地新疆高中班。291份有效调查样本中:学生群体165份,务工商业经营群体126份;性别分布上,男性126份,女性165份;被试年龄范围为18~39岁。

数据分析显示:情绪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和族际交往均与社会适应难度呈负相关,即情绪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和族际交往越高,社会适应难度越低,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0.373、-0.277,P值均<0.01,相关非常显著。歧视感知度与社会适应难度呈正相关,即感知的歧视越高,社会适应难度也越高,相关系数为0.278,P<0.01,相关也非常显著(见表1)。但歧视感知与族际交往并不相关,表明族际交往并不是影响其歧视感知的因素。

3.族际交往情况

一位在大学期间经历同学相恋的被访者这样叙述:“现在她父母还没有反对我们,但是我也不知道毕业后面临我的工作性质,面临异地恋的问题,还能坚持多久。”

数据分析发现: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同族交往频度和与其他民族交往频度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2.594,p=0.01)(见图1),表现出更倾向于与本民族同胞交往的意愿。其中务工和从事商业经营的被试比大学生被试,表现出更明显的差异。即相比前来内地城市求学的新疆籍大学生,来内地城市务工的新疆籍流动人员,与其他民族的交往意愿更小。在随后的访谈中,大学生被试表示,对自己学习成绩、普通话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的担心是影响他们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的重要原因。他们与其他民族同学不同的饮食习惯,也是影响他们与其他民族同学进行深入交往交流的重要因素。而务工和从事商业经营的被试则表示,除了语言沟通困难,饮食习惯的差异,其他民族同胞和城市居民对他们民族风俗的猎奇和刻板印象,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从而产生防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不愿敞开自己的心扉。

表1社会适应难度与心理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项目社会适应难度情绪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歧视感知族际交往1.社会适应难度—-0.442**-0.373** 0.278**-0.277**2.情绪满意度——0.634**-0.180**0.157*3.生活满意度———-0.272**0.262**4.歧视感知————-0.0685.族际交往—————

注:**表示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非常显著(P<0.01);*表示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显著(P<0.05)。

图1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族际交往情况

(二)分析与讨论

生物燃料主要是从动植物脂肪当中提取出来的物质,生物燃料可加快燃烧的速度,与此同时还可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量,更重要的是该燃料属于可再生能源,有效控制了资源的消耗,但是该燃料燃烧后产生的一些物质会造成严重的腐蚀,这也就阻碍了生物燃料汽车的发展。

从调查结果来看,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生活适应、人际适应和文化适应三个层面的整体适应状况良好,66%以上的样本只存在轻微的适应困难,适应难度较大的人群只占3%左右。这说明我国各少数民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也说明被试者流入的城市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家关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护的各项政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诚然,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提升其社会适应程度,还有较大的空间。这不仅需要从宏观上着力于继续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提升服务管理水平,还需要从微观上关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心理层面的社会适应。

2.影响社会适应的心理因素分析

社会关系是人类的本能追求之一,稳定的社会关系所构建的群体归属感和安全感是个体身心健康、行为正常的基础。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人们离开赖以生存和情感寄托的家乡,进入陌生的城市,必将面临社会关系的改变和重建,其心理很容易受到影响,而其心理和情绪的健康和满意程度,又反过来会影响他们在新的社会关系中的适应和融入。因此,人际交往能力、生活和情绪满意程度以及歧视感知都必将成为影响他们社会适应的重要心理因素。

(1)族际交往状况分析

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其他民族同胞的交往频度,显著低于与本民族同胞的交往。通过实地访谈了解到,语言文字、饮食生活习惯和外貌特征的差异,是阻碍他们与其他民族进行高频率交往的主要因素。

语言是情感交流的主要载体。虽然随着双语教学的普及,新疆籍少数民族已经能够用普通话进行生活交流,但来自民族聚居地区的人更习惯使用家乡方言,更习惯同本民族同胞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访谈中,几乎所有的内地新疆籍大学生都表示,他们只会在课堂上以及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时使用普通话,而在与本民族同学交往时都用家乡话。虽然使用本民族语言能增强群体内部凝聚力和亲和力,但语言差异会使语言沟通和生活交流产生困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民以食为天”,饮食需求是个体的基本生存需求,也是个体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主要来源之一。饮食习惯得到尊重、供应得到保障是新疆籍少数民族社会适应的基本需求。一般来说,前来内地求学和就业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只会选择特定的饮食,失去了很多可以通过饮食文化营造的交流机会。

1.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状况

(2)歧视感知

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尽快融入城市,这是流动人口提升心理安全感,增强城市归属感的必要前提。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对社会关系的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人类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能形成具有共同意向性和意义性的社会群体,并产生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用“我们”而不是“我”来思考的能力,打开群体效能的大门。同时人们也通过群体的划分,区分清楚谁是“我们”,谁是“他们”,来保证有限的资源不会浪费,以及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根据自我分类理论,个体通常以国籍、性别、民族、生活地域甚至性取向,将自己归属于不同的群体,并由此区分出内群体和外群体。(24)李明、龙晔生:《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当新疆籍少数民族从家乡来到内地城市,面对其他的民族群体和城市居民时,容易产生“我们”与“他们”的内外群体隔阂认知,并可能在心理上进行自我暗示,“我不属于这里,这里可能不欢迎我”,由此产生歧视感知。心理学将歧视感知定义为,当个体主观知觉到因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资格而受到的不公正的消极性或者伤害性的对待。这种不公正的对待可以表现为实际的行为动作,也可以表现为拒绝性的态度。社会相对剥夺理论认为:“不同群体之间的歧视是由于内群体偏好现象所导致的,即个体常常会对自己的内群体成员持更加包容的态度,更愿意帮助内群体成员,在内群体中也更容易感受到被接纳;而对于外群体成员则评价较低,要求更苛刻,更不愿意帮助他们,且更容易感受到被歧视。”(25)S.Oishi,“The Psychology of Residential Mobility:Implications for the Self,Social Relationships,and Well-Being,” PerspectivesonPsychologicalScience,vol.5,2010,pp.5-21.歧视感知强调的是主观的心理体验,相比于客观歧视现实,主观歧视感知对个体心理影响更大。主观歧视感知体验,常常容易受到个体自我心理和认知特点的影响,而与客观事实不符。即对于同样的客观现实,有人可能知觉为偶然事件,而有人则会知觉为歧视行为。而即使是面对客观的歧视事实,对于心理健康程度较高、情绪调适能力较强的个体,其主观歧视感知程度也会较低。

异位妊娠的女性常见急腹症,临床发病率高,又称宫外孕,多由受精卵着床位置位于宫外部位所致,其病症较为严重,处理不当将造成流产,甚至危及生命。其临床特征较为特殊,为保证患者健康,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因此选择一种有效的检测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临床上主要选择经腹彩超及经阴道超声检测方式,为进一步探讨其病症特征,文辞研究选择经腹彩超对比经阴道超声检测方式进行疗效分析,现报告如下。

因此,前来城市求学或就业的新疆籍少数民族,由于风俗习惯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会下意识地将自己与其他人,分别知觉成内群体和外群体,并受到内群体偏好的影响,加深他们的主观歧视感知,增加社会适应的难度。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歧视感知越高的个体其社会适应难度也相应较高。另一方面,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同样存在内外群体的隔阂认知,容易对来自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群体形成外群体的刻板印象。这种“边界”感,容易使新疆籍少数民族与内地城市居民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心理距离,诱发戒备心理,从而进一步加深主观歧视感知。

(3)主观幸福感(情绪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内化了的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是个体对自身目前生活状况的评价表述,也是个体对其内在感知幸福的自陈,是主观衡量生活质量和情绪体验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情感平衡层面,所谓情感是指个体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是个体对活动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来说,情感可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种。积极情感指个体面对不同环境所产生的愉快、放松、自豪、快乐等积极情绪的心理体验。消极情感指个体面对不同环境所产生的不安、紧张、焦虑、忧郁、厌烦等消极情绪的心理体验。情感平衡是个体根据自身选择的标准给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一般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平衡情况来衡量。情感平衡度高的个体,积极情感占相对优势,往往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更多;而情感平衡度低的个体体验到的负面情感则更多。二是认知层面,是指对客观生活现状的认知评估,认知评估过程独立于情感体验层面,是衡量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指标。

建筑材料地经济实用,不仅指装饰当时经济实用,更是指装饰后的建筑也能保持经济实用的特性。因此,选择材料时首要考虑的即是节能又环保的建筑材料,这样不仅能科学合理地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低碳与环保,更能使建筑在后期使用中维持节能环保,更好地造福社会和自然环境。

研究发现,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维度——情绪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都与其社会适应极其相关。具体表现为,情绪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越高的个体,社会适应的难度也就越低。主观幸福感的体验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因此在新疆籍少数民族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注重他们的生活质量体验和积极情绪的营造,有助于促进他们的社会适应。

四、研究建议与对策

做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关键是要抓好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头对接。城市管理者既不能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能放弃管理。要通过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城市人口政策 ,让不同类型的多样化的人群能够过上他们认为的美好生活。(26)陈文超、陈红梅:《个体经济秩序与进城创业者的经营进程》,《江汉学术》2018年第1期。要使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本研究结果表明:族际交往情况、歧视感知程度以及主观幸福感的高低是影响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的重要心理因素。据此,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为进一步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城市管理者应从拓展族际交往、降低歧视感知、提升主观幸福感三个层面扎实工作,以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一)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新家园

欧文·亚隆认为:人们内心的困扰均源自人际关系的冲突,人际交往是个体适应环境和文化融入的重要方式。(27)李明、龙晔生:《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和谐的人际交往有助于缓解个体应对环境适应中的压力,提升生活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本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或城市居民交往得越多的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其社会适应状况也越好,新的城市人际圈的建立能让他们在陌生的城市建立安全的群体归属感,能充分体验到被城市居民接纳和喜欢。因此,城市管理部门应着重拓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其他民族和城市居民之间的交往。

现有的城市管理举措,在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同时,开始逐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如举办民族歌咏大赛、民族书画展、民族美食节和民族联欢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文化生活,但娱乐和外显层面的文化交流,不能完全内化为族际交往的动力。要从根本上打破族际交往的壁垒,关键是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真正体会到祖国大家庭中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要特别在文化活动设计中弱化民族差异,彰显民族认同因素,针对影响族际交往的语言、饮食、习俗等因素设计具体对策,拓展族际交往。

少数民族大多拥有民族特色语言,并习惯于同本民族同胞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因此,普通话统一用语在青年一代中的深度强化,对于未来民族融合的实现具有基础意义。各中小学都要加强普通话学习和教育,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普通话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内地支援新疆协作计划高校和内地新疆高中班要加强普通话学习与培训,力求将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提升到与内地学生无障碍交流的程度,并鼓励和引导新疆籍学生之间养成使用普通话交流的语言习惯。针对前来内地务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可开办面向全体居民的社区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学校,将普通话学习作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的重要指标。培训项目无差别面向城市居民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一方面可降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自卑感和潜在的心理抗拒感,避免“贴标签”效应;另一方面也可在培训活动中促进族际交往。同时,以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平台,以就业、创业政策支持为激励的方式,也能提升参与者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每一个和谐的民族团结进步社区,都是一条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通道,都是一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地。城市管理应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真正实现文化嵌入和心理嵌入。让城市居民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和谐交往,成为知心朋友,结为和睦邻居,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拉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努力消解少数民族基于传统血缘、地缘为基础被动形成的防御性社会关系网络。

(二)“双向”认同与一对一帮扶,降低歧视感知

社会分类理论认为,个体常以地域、经济状况、身份地位、职业、受教育水平等来区分群体,容易将与自己存在经济、职业差异的个体知觉为外群体成员,并对外群体成员产生刻板印象和社会排斥。因此,当城市居民面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别是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时,也容易产生外群体刻板印象。同时,新疆籍少数民族在流入城市的初期,常常会因为经济状况、交流能力和生活现实问题,在短期内产生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困难,主观上将这种生活困难知觉为被城市拒绝。社会心理学认为,负面情绪具有高度的人际传染和传播性,即城市居民对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刻板印象容易在城市居民中传染和传播;同时,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主观歧视感知也会在他们的亲密社交人群中传染传播,从而加深了人际壁垒,增加了主客观歧视感知,影响其社会适应。(28)D.C.Molden,G.M.Lucas,W.L.Gardner,K.Dean,M.L.Knowles,“Motivation for Prevention or Promotion Following Social Exclusion:Being Rejected Versus Being Ignored,” 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vol.96,no.2,2009,pp.41.目前,城市管理部门提供的常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政策主要包括:为就业、创业、医疗等事项提供政策支持,提供语言和就业指导培训,拨付专项文化扶持资金,建立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建立贫困资助通道等,为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实生活问题提供了切实的帮助。但要从心理上消除相互歧视感,还需加强城市居民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双向印象引导,最大限度降低城市居民的歧视心理和流入者的歧视感知。

“一对一精准帮扶”是一种可以更进一步广泛推广的有效措施。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是因为交际的双方缺乏生活的了解和情感的沟通,对彼此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如果能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对较多的社区,对有需要的流动人口建立城市居民一对一的帮扶政策,让城市居民在精准帮扶中全面接触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文化特点、人格特征、现实困难和情感需求,就能真正从心理上改变刻板印象,并将这种改变传播到其他城市居民中。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同胞在接受帮助的过程中能真实体会到城市居民的接纳和人际温暖,也能在实际生活困难得到帮助的同时消除自身的歧视感知,也必会将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传播到自己的群体之中。调查组在对广州某校的访谈中发现,该校实施的本地学生与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一对一帮扶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结对的伙伴都成了亲密的好友,该校调查样本的歧视感知程度也是所有调查样本中最低的。

针对心智障碍成员的未来安置,照料者们比较集中的迫切诉求是:希望政府能建立专门针对心智障碍人士的养老院舍;改进当前的阳光心园和阳光之家并进行制度建设,完善面向心智障碍人士的日托服务,建立并完善全托机构;由政府购买服务为“老养残”家庭提供每周一到两次的钟点工服务;建立相应的信托基金。在上海现有的社区助残服务中,钟点工服务在“老养残”家庭中已陆续开展并得到了肯定,但建立专门针对心智障碍人士的养老院舍和全托机构的诉求目前仍仅是一种表达性需要,有待深入调查和进一步研讨论证。

(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主观幸福感

生活需求的满足是社会适应的前提,而心理健康的需求是社会适应的核心。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中,能保持情绪的愉悦和心理健康并体验到主观幸福感,是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目标之一。现有的城市管理体系主要从经济、法律、教育、医疗等层面关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实生活保障问题,而对于其心理健康程度的关注还需进一步加强。如前文所述,流动是一种重要的压力源,对于所离开和正移入的社区,都是一种扰乱。流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都有着负面影响,流动还可能增加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的患病比率。因此,流动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社区要深入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建立心理问题预警机制,成立社区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具体措施主要有三点。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户口所在地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在为外出人员办理相关证件时,要有针对性地印发共同体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资料,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其文化自信,掌握情绪调控和社会适应的心理调适法。城市相关部门,也可在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办证办照和帮助他们协调处理矛盾纠纷时,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增强他们对城市和市民的心理适应。2.社区可聘请专业心理工作者,定期开展社区全体居民心理普查工作,掌握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心理问题人群,并评估心理危机人群。心理普查工作从高校向社区的普及将是新时期城市管理工作的新趋势。3.城市可逐步设立社区心理服务机构。近年来,流动导致的心理问题增加,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重症精神类疾病数量也逐年增加,直接影响了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但广大民众缺乏基本的心理知识,对心理疾病的认知还停留在回避和“污名化”阶段,缺乏基本的科学认识。城市可尝试与高校合作建立和招募青年志愿者的方式,设立社区心理服务机构,提供情绪疏导和心理调适服务。关注城市居民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需求,缓解人际沟通矛盾。引导城市居民能客观地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生活和经营习惯上与城市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差距,建立宽容、鼓励和接纳的积极心理互动平台。同时,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调适负面情绪,着重文化认同意识培养和民族团结教育,以提升他们的人际包容度和积极情绪调控能力,提升生活满意度,促进其社会适应和城市融入。

总之,现行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和政策扶持,能有效地解决他们的现实生活难题,但其社会适应的心理困境还需要从心理层面拓展新的解决路径。由于个体不同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社会情境的解读方式也不同。因此,良好的社会心态不仅能缓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困境,还能改变他们的认知特点,促使他们积极地看待和接纳城市生活中的现实困难,从根本上促进其城市融入。少数民族由于其特殊的风俗习惯、语言和文化特征,其流动不仅是区域流动的反映,还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反映。因此,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从拓展族际交往、降低歧视感知、提升主观幸福感三个层面,探索培育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健康心态的方法,是促进他们城市融入的新路径。这对新时期构建和谐城乡关系和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消除群体间矛盾,促进民族和谐、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介入的气道慢性炎症,简称哮喘。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胸闷、咳嗽、呼气性呼吸困难、反复喘息等,多于清晨或夜间发作,经治疗后缓解[1]。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之间收治的2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对其临床治疗观察分析如下。

StudyofSocialAdaptationofFloatingPopulationfromEthnicMinoritiesinUrbanAreas——Based on the Empirical Survey and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Xinjiang Floating Population

LI Ming LONG Yesheng

Abstract:Improving the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of floating population from ethnic minorities can promote their urban integration,which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doing well in ethnic work in urban areas,safeguarding ethnic unity and promoting social stability in the new era.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sychology,using in-depth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taking Xinjiang floating population as a case study,investigat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Xinjiang floating popul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Xinjiang floating population is in good condition and their social adaption can be further promoted.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re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indicators that influence their social adaptation.Accordingly,city management authorities should give high priority to the psychological guiding of both urban residents and floating population,and take some measures to promote urban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from ethnic minorities,such as expanding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reducing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and improv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KeyWords:floating population from ethnic minorities;social adaptation;psychological factors;ethnic work in urban area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心理干预研究”(16CMZ035)。

作者简介:李明,吉首大学副教授、博士(吉首 416000);龙晔生,湖南省民族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副编审(长沙 410005)。

责任编辑:王敬尧

标签:;  ;  ;  ;  ;  ;  ;  ;  ;  ;  ;  ;  

李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研究——对新疆籍的实证调查与心理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