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岩石力学论文_杨福深,高朋

导读:本文包含了遥感岩石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遥感,岩石,力学,构造地震,异常,灾害,矿山。

遥感岩石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杨福深,高朋[1](2014)在《遥感-岩石力学学科体系及其应用前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遥感-岩石力学是一门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它建立在地球物理学、遥感学、岩石力学、信息学等专业学科的基础之上.其理论前提是通过对岩石受力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关系的定性、定量描述,进而提出该过程中电磁辐射量的变化规律、机制等系统总结;其实践应用基础是对观测目标的电磁辐射量进行遥感与遥测,包括辐射参量数值及其空间场的具体分布、时间量的相关变化等;主要研究与应用领域为材料(变形)行为探测、材料(结构失稳)异常诊断、(材料)屈服破坏时空特征预报等.(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16期)

刘善军,徐忠印,吴立新,马保东,刘鑫[2](2011)在《遥感—岩石力学在矿山应用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遥感—岩石力学的试验研究表明,岩石在受力与灾变过程中存在特征性的红外辐射变化,利用红外手段可以监测岩石应力与灾变问题。在过去遥感—岩石力学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矿山与岩石破裂失稳有关的安全隐患问题,利用红外热像仪对河北省峪耳崖金矿和辽宁省齐大山铁矿进行了现场检测,结果表明,利用热像仪可以检测井下高矿压部位、冒落和片帮等危险性的部位、渗水部位以及露天矿中断层和滑坡危险区,这些区域在热像中呈现不同于周围正常岩石的温度色调。如果结合长时间动态观测,可以对这些矿山灾害进行预测预警。研究结果为矿山安全及防灾减灾提供了新的监测预警手段。(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1年07期)

刘善军,吴立新[3](2007)在《遥感-岩石力学在矿山中的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受力灾变引发的矿山灾害如冲击矿压(岩爆、煤爆、矿震)、顶板垮落、矿井突水、地表塌陷、地裂缝、边坡失稳、矸石山爆崩等是矿山面临的主要灾害。对这些灾害进行有效监测与前兆识别,是灾变预警与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遥感-岩石力学的研究表明,岩石在受力与灾变的过程中存在特征性的红外辐射变化,利用红外手段可以监测岩石受力灾变问题。本文在介绍遥感-岩石力学在矿山冲击地压、巷道破坏、煤柱屈服失稳、矿井突水等的红外监测模拟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对遥感-岩石力学在矿山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7-11-01)

刘善军,吴立新,王川婴,葛大庆,吴育华[4](2004)在《遥感-岩石力学(VIII)——论岩石破裂的热红外前兆》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破裂存在多种前兆,它是岩石力学和岩石工程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在总结多年遥感-岩石力学基础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岩石破裂的热红外前兆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分析,包括:前兆表现形式及其类型、前兆的时间及空间特征、前兆的机理等。研究表明:(1) 岩石破裂的热红外前兆有平均红外幅射温度-时间曲线异常和热像异常2种形式,分别反映前兆的时空特征;(2) 热像异常分为高温条带和低温条带两种类型,平均红外幅射温度-时间曲线异常分为降温、升温加速和降温转升3种类型;(3) 前兆出现在岩石载荷峰前s = (0.77~0.87)sp 的应力区间内,与微破裂带的形成密切相关;(4) 高围压和压性强的剪性破裂出现前兆的几率要大于低围压和压性弱的剪性破裂,而随着破裂向纯剪过渡,前兆出现的几率降低,且前兆发生的时间越接近岩石破裂时刻;(5) 岩石破裂热红外前兆机理是岩石热弹和摩擦热效应的综合。(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4年10期)

吴立新,吴育华,刘善军,李永强,李国华[5](2004)在《遥感-岩石力学(VII)——岩石低速撞击的热红外遥感成像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热红外遥感成像技术进行岩石低速撞击瞬间的遥感监测,分别进行了以大理岩为主的不同岩性的垂直撞击实验、不同角度的倾斜撞击实验以及不同表面条件(潮湿度)的垂直撞击实验。发现(1)岩石垂直撞击时,均存在一临界速度,不同岩性岩石的临界速度值有所差异,以大理岩为例,其临界速度约为15m/s;(2)辐射特征与撞击因子相关,大理岩在临界速度以内垂直撞击时,热红外辐射通量增量与弹体动能线性相关,热红外辐射温度增量与撞击速度二次相关;(3)不同角度撞击时,热红外辐射特征各不相同,其辐射强度基本上都比相同速度下垂直撞击时强,且在45°角入射时达到峰值;(4)潮湿与干燥大理岩在垂直撞击时具有不同的热红外辐射特征,且其变化趋势与速度相关。(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4年09期)

刘善军,吴立新,王金庄,吴育华,李永强[6](2004)在《遥感-岩石力学(Ⅵ)——岩石摩擦滑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花岗闪长岩和辉长岩为例,结合遥感-岩石力学基础实验研究,研究了双轴加载条件下岩石摩擦滑移特征,重点对影响岩石摩擦滑移特征的5个重要因素,即正应力、岩性、摩擦表面粗糙度、含水性及摩擦速率进行了实验分析。研究表明:(1) 正应力越大,越容易出现粘滑,粘滑时应力降越大,且重复粘滑的间隔周期越长。(2) 相同边界条件下,辉长岩的粘滑性比花岗闪长岩强。(3) 摩擦表面粗糙度对岩石的粘滑性能有较大影响,重复摩擦会增加粘滑的不稳定性。(4) 含水后岩石摩擦面的摩擦强度会降低,但摩擦过程中水份随产热蒸发,其摩擦强度会逐渐恢复。(5) 低速率摩擦时岩石主要表现为粘滑,而高速率摩擦时则主要表现为稳滑。(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4年08期)

刘善军,吴立新,吴育华,李永强[7](2004)在《遥感-岩石力学(Ⅴ)——岩石粘滑过程中红外辐射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双轴加载实验装置和热红外成像仪器对岩石剪切滑移过程中的红外辐射进行了成像实验。研究表明,摩擦速率、正应力、摩擦面粗糙度、岩石强度与矿物颗粒硬度是影响岩石粘滑过程红外辐射的重要因素(1)摩擦以等速率进行时,岩石摩擦裂隙表面平均红外辐射温度的时间曲线为直线型,局部最高温度的时间曲线为3次曲线型,而岩石表面平均红外辐射温度与所受机械功线性相关。当所受机械功相等时,摩擦速率越高,温升幅度越小;(2)红外辐射强度与正应力线性相关;(3)摩擦面粗糙度对平均红外辐射温度影响不大,但对局部最高辐射温度影响较大;(4)岩石强度或其矿物颗粒硬度越高,红外辐射温度就越高。(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吴立新,刘善军,吴育华,李永强[8](2004)在《遥感-岩石力学(IV)——岩石压剪破裂的热红外辐射规律及其地震前兆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完整岩体压剪破裂失稳是构造地震的另一种可能孕震机制。以此为模拟对象,采集中国首都圈地区的5种典型岩石,进行了岩石压剪破裂过程的红外辐射成像实验。研究发现:(1) 岩石压剪破裂过程存在热弹和摩擦热两种热-力耦合效应,且压剪作用越强,压剪破裂过程中红外辐射升温现象就越明显。(2) 压应变占优势时,岩石压剪破裂存在红外辐射异常破裂前兆。(3) 压剪破裂前兆有明显的“时空”特征,即:时间上,当载荷增加到约80%破坏应力时,沿剪切区域的平均红外辐射温度开始出现加速升温前兆,且压剪比越高,出现前兆的时间越早;空间上,破裂前沿剪切区域出现的高温异常条带具有前沿推进即“由一端向另一端迁移、扩展”的特点。本研究结果对地震、岩爆、矿爆、边坡滑移等自然与岩石工程灾害的遥感与预报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吴立新,刘善军,许向红,吴育华,李永强[9](2004)在《遥感-岩石力学(III)——交汇断层粘滑的热红外辐射与声发射规律及其构造地震前兆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构造地震孕震机制之叁即交汇断层粘滑发震为模拟对象,利用双轴加载实验系统和红外热像仪对自然界经常出现的断层组合模式——不同交汇角度的组合断层的物理模型进行了室内加载实验,利用红外热像仪和声发射仪分别测定了加载过程中试样表面的红外辐射及断层活动的声发射时间序列。结果表明:(1) 声发射及红外辐射的时间序列特征受加载过程中试样的力学行为所控制,并表现出阶段性变化特点;(2) 声发射与红外辐射特征与断层几何结构有密切关系,当主应力与主断层成45°角时,红外辐射异常区主要沿主断层发育;(3) 垂直交汇的断层与斜交断层的声发射及红外辐射特征有明显差异,交汇角度(1°~90°)越大,交汇点处的红外辐射异常越明显。(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吴立新,刘善军,吴育华,李永强[10](2004)在《遥感-岩石力学(II)——断层双剪粘滑的热红外辐射规律及其构造地震前兆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构造地震孕震机制之二即断层粘滑发震为模拟对象,利用双轴加载实验系统和红外热像仪,对4类断层组合条件下双剪粘滑过程中的红外辐射温度场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研究表明:断层表面温度场的时空演变不仅与应力水平有关,还与组成摩擦面的两侧岩性及其粗糙度有关。具体表现在:(1) 应力集中和摩擦作用强的区域,其红外辐射较强;而应力松弛和摩擦作用弱的区域其红外辐射较弱。(2) 当两断层岩性及摩擦面条件对称时,红外热像呈双蝶翼形;当摩擦面粗糙,红外热像呈非对称、非均衡时空演变特征,如串珠状、针状、倒针状、条带状、单蝶翼形或其依次变化。卫星热红外遥感与差分干涉雷达(D-INSAR)技术相结合,并以活动断层预滑及其后续粘滑为监测重点,可望成为构造地震遥感监测和地震短临时-空-强预报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遥感岩石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遥感—岩石力学的试验研究表明,岩石在受力与灾变过程中存在特征性的红外辐射变化,利用红外手段可以监测岩石应力与灾变问题。在过去遥感—岩石力学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矿山与岩石破裂失稳有关的安全隐患问题,利用红外热像仪对河北省峪耳崖金矿和辽宁省齐大山铁矿进行了现场检测,结果表明,利用热像仪可以检测井下高矿压部位、冒落和片帮等危险性的部位、渗水部位以及露天矿中断层和滑坡危险区,这些区域在热像中呈现不同于周围正常岩石的温度色调。如果结合长时间动态观测,可以对这些矿山灾害进行预测预警。研究结果为矿山安全及防灾减灾提供了新的监测预警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遥感岩石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福深,高朋.遥感-岩石力学学科体系及其应用前景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刘善军,徐忠印,吴立新,马保东,刘鑫.遥感—岩石力学在矿山应用的试验研究[J].金属矿山.2011

[3].刘善军,吴立新.遥感-岩石力学在矿山中的应用前景[C].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4].刘善军,吴立新,王川婴,葛大庆,吴育华.遥感-岩石力学(VIII)——论岩石破裂的热红外前兆[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

[5].吴立新,吴育华,刘善军,李永强,李国华.遥感-岩石力学(VII)——岩石低速撞击的热红外遥感成像实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

[6].刘善军,吴立新,王金庄,吴育华,李永强.遥感-岩石力学(Ⅵ)——岩石摩擦滑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

[7].刘善军,吴立新,吴育华,李永强.遥感-岩石力学(Ⅴ)——岩石粘滑过程中红外辐射的影响因素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

[8].吴立新,刘善军,吴育华,李永强.遥感-岩石力学(IV)——岩石压剪破裂的热红外辐射规律及其地震前兆意义[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

[9].吴立新,刘善军,许向红,吴育华,李永强.遥感-岩石力学(III)——交汇断层粘滑的热红外辐射与声发射规律及其构造地震前兆意义[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

[10].吴立新,刘善军,吴育华,李永强.遥感-岩石力学(II)——断层双剪粘滑的热红外辐射规律及其构造地震前兆意义[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

论文知识图

RSRM基础框架[17,18]RSRM基础框架[17,18]试件摩擦滑移过程中的红外热像典型序...年2月2~4日地表大气压均值分布图大理石纯剪前、剪切扩展过程中的红外辐...大理石纯剪前、剪切扩展过程中的红外辐...

标签:;  ;  ;  ;  ;  ;  ;  

遥感岩石力学论文_杨福深,高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