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可以提高透光区域的光透过率。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透光区域,透明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透明电极层还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在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触控电极块通过跨桥电连接;透光区域位于一个第一触控电极和一个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交叉位置处;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异形第二触控电极,异形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分别位于透光区域的相对两侧、且与透光区域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块和第二触控电极块;在第二方向上,第一端和第一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任意触控电极块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透明电极层还包括位于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辅助连接部,第一触控电极块和第二触控电极块通过辅助连接部连接。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域和透光区域,所述显示区域包围所述透光区域;层叠设置的显示膜层和触控膜层;所述触控膜层包括层叠设置的透明电极层和跨桥金属层;所述跨桥金属层和所述透光区域无交叠;所述透明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多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列、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每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相互电连接的多个触控电极块;所述透明电极层还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多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相互电连接的多个触控电极块;在同一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触控电极块通过跨桥电连接,所述跨桥位于所述跨桥金属层;所述透光区域位于一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一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交叉位置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透光区域相邻的异形第二触控电极,所述异形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分别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相对两侧、且与所述透光区域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块和第二触控电极块;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透光区域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边缘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同一侧,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任意所述触控电极块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所述透明电极层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辅助连接部,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通过所述辅助连接部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区域和透光区域,所述显示区域包围所述透光区域;
层叠设置的显示膜层和触控膜层;
所述触控膜层包括层叠设置的透明电极层和跨桥金属层;
所述跨桥金属层和所述透光区域无交叠;
所述透明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多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列、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每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相互电连接的多个触控电极块;
所述透明电极层还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多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相互电连接的多个触控电极块;
在同一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触控电极块通过跨桥电连接,所述跨桥位于所述跨桥金属层;
所述透光区域位于一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一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交叉位置处;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透光区域相邻的异形第二触控电极,所述异形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分别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相对两侧、且与所述透光区域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块和第二触控电极块;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透光区域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边缘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同一侧,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任意所述触控电极块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
所述透明电极层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辅助连接部,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通过所述辅助连接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还通过连接桥连接,所述连接桥位于所述透明电极层;
所述连接桥和所述辅助连接部并联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桥覆盖所述透光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电极层和所述透光区域无交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端悬空;
每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靠近所述第二边缘的一端电连接于对应的触控电极信号线,所述触控电极信号线电连接于驱动芯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两端均电连接于对应的触控电极信号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一端悬空;
每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另一端电连接于对应的触控电极信号线。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面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和\/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为第一异形电极块;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与所述第一异形电极块相邻的至少一个第二异形电极块;
所述第一异形电极块的至少一个边缘具有齿状结构,所述第二异形电极块的至少一个边缘具有齿状结构;
所述第一异形电极块边缘的齿状结构和所述第二异形电极块边缘的齿状结构相互插指设置。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技术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应地,越来越多的材料和技术被用于显示屏。为了更好的更加充分地利用显示面板的空间,屏占比越来越高,即显示区域面积占显示面板面积的比例越来越大。显示区域的面积较大时,会侵占前置摄像头等元件的空间,因此出现了设置被显示区域包围的透光区域,用来设置前置摄像头。
然而,透光区域中保留有触控膜层,触控膜层中具有金属跨桥,由于金属跨桥的不透光特性,会对透光区域的光透过率造成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可以提高透光区域的光透过率。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区域和透光区域,所述显示区域包围所述透光区域;
层叠设置的显示膜层和触控膜层;
所述触控膜层包括层叠设置的透明电极层和跨桥金属层;
所述跨桥金属层和所述透光区域无交叠;
所述透明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多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列、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每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相互电连接的多个触控电极块;
所述透明电极层还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多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相互电连接的多个触控电极块;
在同一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触控电极块通过跨桥电连接,所述跨桥位于所述跨桥金属层;
所述透光区域位于一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一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交叉位置处;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透光区域相邻的异形第二触控电极,所述异形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分别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相对两侧、且与所述透光区域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块和第二触控电极块;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透光区域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边缘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同一侧,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任意所述触控电极块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
所述透明电极层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辅助连接部,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通过所述辅助连接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还通过连接桥连接,所述连接桥位于所述透明电极层;
所述连接桥和所述辅助连接部并联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之间。
可选地,所述连接桥覆盖所述透光区域。
可选地,所述透明电极层和所述透光区域无交叠。
可选地,每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端悬空;
每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靠近所述第二边缘的一端电连接于对应的触控电极信号线,所述触控电极信号线电连接于驱动芯片。
可选地,每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两端均电连接于对应的触控电极信号线。
可选地,每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一端悬空;
每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另一端电连接于对应的触控电极信号线。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面板。
可选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和\/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为第一异形电极块;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与所述第一异形电极块相邻的至少一个第二异形电极块;
所述第一异形电极块的至少一个边缘具有齿状结构,所述第二异形电极块的至少一个边缘具有齿状结构;
所述第一异形电极块边缘的齿状结构和所述第二异形电极块边缘的齿状结构相互插指设置。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设置跨桥金属层与透光区域无交叠,提高了透光区域的光透过率,同时,将透光区域的第一端和显示面板的第一边缘之间的辅助连接部来连接透光区域左右两侧的第一触控电极块和第二触控电极块,这样,可以提高异形第二触控电极中第一触控电极块和第二触控电极块之间的电连接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部分区域的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向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部分区域的另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部分区域的另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2为图1中部分区域的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向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1和透光区域2,显示区域1包围透光区域2;层叠设置的显示膜层3和触控膜层4;触控膜层4包括层叠设置的透明电极层41和跨桥金属层42;跨桥金属层42和透光区域2无交叠;透明电极层41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401,多个第一触控电极401沿第一方向h1排列、沿第二方向h2延伸,第一方向h1垂直于第二方向h2,每个第一触控电极401包括沿第二方向h2排列且相互电连接的多个触控电极块5;透明电极层41还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402,多个第二触控电极402沿第二方向h2排列、沿第一方向h1延伸,每个第二触控电极402包括沿第一方向h1排列且相互电连接的多个触控电极块5;在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401中,任意相邻的两个触控电极块5通过跨桥420电连接,跨桥420位于跨桥金属层42;透光区域2位于一个第一触控电极401和一个第二触控电极402之间的交叉位置处;第二触控电极402包括在第一方向h1上与透光区域2相邻的异形第二触控电极4020,异形第二触控电极4020包括分别位于透光区域2的相对两侧、且与透光区域2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块5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52;在第二方向h2上,透光区域2包括相对的第一端Q1和第二端Q2,显示面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边缘P1和第二边缘P2,第一端Q1和第一边缘P1位于透光区域2的同一侧,在第二方向h2上,第一端Q1和第一边缘P1之间的距离L1小于任意触控电极块5在第二方向h2上的尺寸L2;透明电极层41还包括位于第一端Q1和第一边缘P1之间的辅助连接部53,第一触控电极块5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52通过辅助连接部53连接。
具体地,显示膜层3为用于实现画面显示功能的膜层,例如,当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时,显示膜层3可以包括阵列基板、彩膜基板和液晶层,当显示面板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时,显示膜层3可以包括驱动器件膜层和发光器件膜层,驱动器件膜层用于形成电路以实现对发光器件的驱动,发光器件膜层用于形成有机发光二极管,以实现像素显示。上述第一触控电极401和第二触控电极402分别为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例如,第一触控电极401为驱动电极,第二触控电极402为感应电极,或者,第一触控电极401为感应电极,第二触控电极402为驱动电极,通过互感的作用来判断触控位置,实现触控功能。在图2和图3所示的结构中,显示膜层3与透光区域2无交叠,但是,在其他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显示膜层3也可以与透光区域2有交叠,只要显示膜层3在透光区域2中的光透过率较高即可。另外,触控膜层4还包括位于透明电极层41和跨桥金属层42之间的触控绝缘层40,在每个第二触控电极402中,任意相邻的两个触控电极块5均通过透明电极层41本身的材料实现电连接,因此,在每个第一触控电极401中,任意相邻的两个触控电极块5通过位于跨桥420实现电连接,其中一个触控电极块5通过触控绝缘层40上的过孔电连接于跨桥420的一端,另一个触控电极块5通过触控绝缘层40上的过孔电连接于跨桥420的另一端,这样,即使两个触控电极块5通过跨桥420跨过第一触控电极401实现了电连接。另外,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仅示意了透明电极层41位于跨桥金属层42远离显示膜层3一侧的结构,本发明实施例对于透明电极层41和跨桥金属层4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作限定,例如,在其他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透明电极层41也可以位于跨桥金属层42靠近显示膜层3的一侧。跨桥金属层42和透光区域2无交叠,提高了透光区域2的光透过率,同时,由于透光区域2位于第一触控电极401和第二触控电极402的交叉位置处,因此,图2中原本位于透光区域2上方的透明电极层的部分需要与透光区域2下方的第一触控电极401通过跨桥电连接,由于去掉了该处的金属跨桥,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透光区域2的第一端Q1和显示面板的第一边缘P1之间的辅助连接部53来连接透光区域2左右两侧的第一触控电极块5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52,这样,可以提高异形第二触控电极4020中第一触控电极块5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52之间的电连接效果。另外,由于透光区域2的第一端Q1和显示面板的第一边缘P1之间的距离L1小于任意触控电极块5的尺寸L2,即透光区域2与显示面板的上边缘之间距离较近,此时,即便将透光区域2与显示面板的上边缘之间的辅助连接部53用来连接第一触控电极块5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52,对整个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造成的影响较小。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设置跨桥金属层与透光区域无交叠,提高了透光区域的光透过率,同时,将透光区域的第一端和显示面板的第一边缘之间的辅助连接部来连接透光区域左右两侧的第一触控电极块和第二触控电极块,这样,可以提高异形第二触控电极中第一触控电极块和第二触控电极块之间的电连接效果。
可选地,如图4所示,图4为图1中部分区域的另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第一触控电极块5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52还通过连接桥6连接,连接桥6位于透明电极层41;连接桥6和辅助连接部53并联于第一触控电极块5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52之间。
具体地,在图4所示的结构中,在第一触控电极块5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52之间除了通过辅助连接部53连接之外,还通过连接桥6连接,连接桥6和辅助连接部53并联且均位于透明电极层41,通过并联的方式,增加了第一触控电极块5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52之间的连接通路,从而提高了异形第二触控电极4020的信号传输性能,降低了信号线上的压降。
可选地,如图4所示,连接桥6覆盖透光区域2。连接桥6位于透明电极层41,即连接桥6为透明材料,当连接桥6覆盖透光区域2时,能够避免由于透明电极层41在透光区域2中的图案化而造成透光区域2中的透过率不一致的问题,提高透光区域2中光透过的均一性。
可选地,如图2所示,透明电极层41和透光区域2无交叠。图2所示的结构中,透光区域2处未设置透明电极层41,在保证透光区域2中光透过均一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透光区域2中的光透过率。
可选地,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每个第一触控电极401靠近第一边缘P1的一端悬空,即图2和图4所示结构中每个第一触控电极401的最上端不连接任意信号线;每个第一触控电极401靠近第二边缘P2的一端电连接于对应的触控电极信号线(图中未示出),触控电极信号线电连接于驱动芯片(图中未示出)。
具体地,在图2和图4中,由于透光区域2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401位于透光区域2的下方,因此,该第一触控电极401无法与显示区域1上方边框区域中的信号线进行连接,因此,为了保证各第一触控电极401所传输信号的一致性,设置每个第一触控电极401均不会在上端连接信号线,即悬空设置,仅在下端连接信号线,即每个第一触控电极401靠近第二边缘P2的一端点连接于对应的触控电极信号线,从而实现第一触控电极401与驱动芯片之间的信号传输功能。
可选地,每个第二触控电极402的两端均电连接于对应的触控电极信号线。
具体地,为了降低第二触控电极402上的信号压降,设置每个第二触控电极402的两端均电连接与对应的触控电极信号线,使触控电极信号可以从每个第二触控电极402的两端传输至第二触控电极402,此时,第二触控电极402可以为驱动电极,第一触控电极401可以为感应电极,由于驱动电极对于信号传输的要求更高,通过双边驱动的方式,可以满足触控需求,而对于感应电极,仅一端连接信号线实现单边驱动即可。
可选地,每个第二触控电极402的一端悬空;每个第二触控电极402的另一端电连接于对应的触控电极信号线。
具体地,为了减小触控电极信号线的数量,以降低触控电极信号线在边框区域的空间占用,以利于窄边框的实现,第二触控电极402也可以设置为单边驱动,即第二触控电极402的一端悬空,另外一端电连接于对应的触控电极信号线,以实现触控信号的传输,此时,第一触控电极401和第二触控电极402均为单边驱动,第一触控电极401为驱动电极,第二触控电极402为感应电极;或者,第一触控电极401为感应电极,第二触控电极402为驱动电极。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每个第二触控电极402,哪一端悬空,哪一端连接触控信号线均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所有奇数行的第二触控电极402左端悬空、右端连接触控信号线,所有偶数行的第二触控电极402左端连接触控信号线、右端悬空。
可选地,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面板。当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面板时,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可用空间更大,因此,透明电极层41可以设置的较厚,此时,透明电极层41的电阻率低,透明电极层41所形成的第一触控电极401传输信号的能力更强,因此,使用单边驱动的方式也不会导致触控性能的劣化,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401单边驱动的方案更加适用于柔性显示面板。
可选地,如图5所示,图5为图1中部分区域的另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第一触控电极块51和\/或第二触控电极块52为第一异形电极块71;第一触控电极401包括与第一异形电极块71相邻的至少一个第二异形电极块72;第一异形电极块71的至少一个边缘具有齿状结构,第二异形电极块72的至少一个边缘具有齿状结构;第一异形电极块71边缘的齿状结构和第二异形电极块72边缘的齿状结构相互插指设置。
具体地,在图5中,由于透光区域2上方的透明电极层41不再作为第一触控电极使用,而是用来连接透光区域2左右两侧的第一触控电极块5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52,这样第一触控电极块51与第一触控电极401之间用于实现电容耦合的正对边缘的长度减小了,同样的原因,第二触控电极块52与第一触控电极401之间用于实现电容耦合的正对边缘的长度减小了,从而导致第一触控电极块5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52在触控时所产生的电流变化变小了,因此为了补偿第一触控电极块5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52在触控时所产生的电流变化,使第一触控电极块51和\/或第二触控电极块52作为第一异形电极块71,与第一异形电极块71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401所对应的触控电极块作为第二异形电极块72,设置两者之间至少一个边缘通过齿状结构相互插指设置的方式,增大两者之间正对边缘的长度,即提高了第一异形电极块71在触控时所产生的电流变化,从而改善了透光区域2处的触控性能。
如图6所示,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100。
显示面板100的具体结构和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触摸显示屏、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纸书或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10567680.8
申请日:2019-06-27
公开号:CN110308819A
公开日:2019-10-08
国家:CN
国家/省市:83(武汉)
授权编号:授权时间:主分类号:G06F 3/041
专利分类号:G06F3/041;G02F1/1333;H01L27/32
范畴分类:40B;
申请人: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流芳园横路8号
发明人:彭超;李波;张中杰;林沙
第一发明人:彭超
当前权利人: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刚;龚敏
代理机构:11444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触控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