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证券市场流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市场流动性,商业银行贷款,联邦储备法,证监会,金融机构,市场经验,抵押资产,包商,风险化解,行业层面
证券市场流动性论文文献综述
本报特约评论员[1](2019)在《用多元化支持方式化解市场流动性紧张》一文中研究指出7月5日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流动性支持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规定》一方面明确了公司自救、股东支持、商业银行贷款、行业互助、投保基金救助等多种流动性救助方式;另一方面规范投保基金救助条件、程序、监督管理职责等。《规定》旨在建立我国券商行业发(本文来源于《中国城乡金融报》期刊2019-07-10)
高金窑,王庆瑜[2](2019)在《证券投资基金的择时与风格转换——基于市场流动性视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四因子模型基础上实证研究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流动性择时能力与风格转换能力。结果表明,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不具有流动性择时能力,同时也不具有市场收益择时能力与市场波动择时能力;但是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表现出显着的流动性风格转换能力;市场流动性好时证券投资基金倾向于提高大盘股和价值凤的权重,降低小盘股和成长股的权重。(本文来源于《金融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赵越[3](2018)在《探究证券投资基金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叁驾马车为"投资、消费、出口",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证券投资基金与股票都属于投资的一种形式,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本文主要选取2012—2017年A股市场的相关数据,对证券投资基金与其流动性影响进行了探究,发现证券基金投资的比例越高,股票流动性越差。公司的规模越大,股票的流动性越强,证券基金投资注重的是基本面,比较倾向资产负债率低的股票。(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期刊2018年20期)
华亦朴[4](2018)在《投资者情绪对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投资者情绪和股票流动性成为了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为解释证券市场中的金融异象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实践中,国内外证券市场行情方面的变化也揭示着投资者情绪与市场的流动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在负面消息传播时,投资者的恐慌情绪蔓延,市场流动性紧缺,进而导致这种负面情绪进一步放大,形成螺旋式的恶性循环。本文试图通过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对于投资者情绪与证券市场流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验证,据此探究出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和机理。实证方法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但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由于其可控制性、可重复性等优点,逐渐体现出了独特的研究优势,开始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希望运用实验研究方法对投资者情绪和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现有投资者情绪和流动性的影响效应研究提供有力的补充。本文首先依据了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叁个研究问题,随之根据Smith的典型实验设计,在完成了实验中研究对象的招募后模拟出和真实证券市场交易机制及特征相近的模拟市场,并根据提出的叁个问题设计出叁种不同的实验场景,随后试图通过实验结果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实验过程严格按照实验设计方案进行。研究通过实验结果证明了投资者情绪显着影响着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其次无论投资者是否具有交易经验,情绪指标都在不同的显着性水平下促进了市场的流动性,并且相对于拥有交易经验的投资而言,无经验投资者的情绪对流动性的影响程度更大。实验引入外部信息冲击变量用于验证完全信息是否构成影响两者之间关系的因素,实验结果显示,当市场的投资者具有完全信息时,投资者情绪和市场流动性之间是正向相关关系,如果投资者并不具备完全的事前信息,情绪就会对流动性产生负面影响,但根据回归结果显示这一负向影响并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前人的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对于流动性的影响是通过卖空限制这一渠道发挥作用的,本文试图通过实验的方法对这一实证结论进行检验,故而在实验中加入融资融券机制。实验的结果显示出,无论证券市场机制中是否包含着融资融券制度,投资者情绪对市场流动性都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市场流动性会伴随着投资者情绪的升高而升高。最后,基于本文的实验研究结论和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分别从叁个角度对规范证券市场的稳健运行,保障流动性平稳和有序的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现有文献在研究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因素时,大多采用市场现实运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将实验方法应用于探究投资者情绪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目前仍属于一种较新的研究思路。这种研究思路的优势在于模拟出一种相对贴合现实市场的交易环境,可以重复进行试验以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可控制、可重复的研究方法开辟了在探究情绪和流动性的影响效应研究中的新型研究思路,并且强化了投资者情绪对金融异象的解释力度,揭开股票市场金融异象的神秘面纱。(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周书仪[5](2017)在《我国证券市场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决定了证券市场运作的效能,要建立稳定发展的证券市场就必须关注市场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流动性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重要项目,本文主要研究证券市场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2008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透过证券市场迅速下跌的连锁效应,造成全球股市连番重挫。回顾历年所发生的金融危机事件,虽然造成金融危机事件的根本源头不同,有的是由于货币因素,有的是由债务因素所导致,但是金融危机事件都是波及到证券市场,造成股票市场大幅度震荡波动,同时使得证券市场流动性风险大幅上升,此时当市场走势突然反转急下,将造成市场流动性紧缩,当流动性断裂导致市场买价与卖价无法顺利成交,造成资产价格暴跌,市场恐慌情绪蔓延至各类资产,投资者不计价格地卖出难以脱手的低流动性资产;同时融资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交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加速市场下跌力道,导致流动性螺旋。2015年7月我国股市也经历了一段暴涨暴跌的异常波动过程,与全球股市危机相同地,我国此次股灾经历了流动性过剩推动股市快速上涨、股市断崖式下跌时流动性紧缩和股市持续崩跌下流动性枯竭的叁个阶段,之后政府进场救市稳定市场。纵观2015年至2016年期间,我国股市异常波动,可看做是市场流动性风险变化的过程,具体表现如下:1.杠杆资金汇集造成市场流动性过剩,酝酿流动性风险形成。2.股市突然反转,市场异常波动造成流动性紧缩,导致流动性风险爆发。3.股市持续性崩跌造成流动性枯竭,加速流动性风险扩散。我国证券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股市波动震荡也随之加速,隐藏了巨大的风险。一是在股市上升的过程中,市场波动聚集,形成了高波动率隐含着低流动性,酝酿了市场流动性风险,二是当股市突然反转向下时,投资人恐慌情绪造成资金与资产流动性风险交错的流动性螺旋,无疑加大了股市下跌的速度和深度。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已有文献进行了评述,指出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和前进方向。国内外关于市场流动性风险的研究大都从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出发,依据报价驱动或竞价交易的市场特征,从交易机制的层面来测度市场流动性风险,但这些研究都只针对流动性风险的单一特点,缺乏探讨证券市场在股市危机发生时股票价格崩跌下市场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以及资产保护策略。因此本文依据第叁版巴塞尔协议所提出宏观审慎管理概念建构一个证券市场流动性风险管理预警系统以及流动性移转的风险缓释策略。关于市场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分别就风险测度、预警和缓释叁方面来说明:1.风险测度方面,国内外文献对于证券市场流动性风险测度方法与股票市场波动性风险这两方面的研究都相当丰富,但是比较缺乏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因此本文以考虑波动率的流动性回望期权以及量价结合法来衡量系统性的市场流动性风险。2.风险预警方面,国内外文献对于金融危机以及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模型研究相当丰富,相对而言股市流动性风险预警模型较缺乏,而且没有直接测算出流动性风险指标后将其纳入预警模型中的研究。因此,本文以逆流动性期权作为风险预警指标,借鉴第叁版巴塞尔协议风险预警框架采用二元分类法与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法构建我国股市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3.风险缓释方面,国内外文献对于股票与债券二市场之间关联性研究众多,但是金融市场流动性溢出效应错综复杂,包含相关性分析、依存结构探讨以及不同时期的转换,因此依据我国股票与债券市场特性,采用先验分布的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探讨股票与债券市场流动性、波动率与收益率的溢出效应,作为流动性风险缓释的依据。本文的逻辑思路如下:首先,对于市场流动性风险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总结市场流动性风险测度、预警和缓冲的风险管理方式。其次,对于股市危机下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形成理论和市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进行说明。股市危机下市场流动性风险形成的部分,依序从有效市场假说到不完全市场理论,波动聚集造成市场流动性风险升高和流动性螺旋导致市场流动性风险加大。市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从风险管理的脉络出发,之后说明以期权定价理论为基础构建的风险测度指标、依据二分类模型的风险预警系统和以溢出效应为基础的风险缓释策略。之后,依据前述的文献与理论基础,从第四章到第六章,分别对我国证券市场流动性风险测度、预警和缓释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分为叁个步骤,首先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情况做描述,之后提出统计或计量模型,最后以我国证券市场的数据做实证分析。实证研究分叁部分做说明:一为关于市场流动性风险测度研究,依据我国股市流动性风险特征,建立考虑波动度的逆流动性期权测度模型,最后以多项流动性风险测度指标,作为稳定性检验。二为关于市场流动性风险预警研究,依据我国股市流动性风险预警的实践状况,以统计决策理论的二分类模型和混淆矩阵建立预测比与噪音信号比做为预警指标,之后以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确立预警界限,再以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围面积(AUC值)作为风险预警模型的稳定性检验。叁为关于市场流动性风险缓释研究,根据我国目前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缓释的现实情况,来建立在系统性风险下流动性风险的防范机制,以贝叶斯向量自回归和Granger因果关系,建立股市危机时股票与债券市场流动性溢出效应模型。本文依据实证分析的结果以及考虑影响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因素,提出加强波动率预警和宏观审慎管理的对策建议:1.关注股市高波动度低流动性的风险,加强建置波动度的流动性风险测度;2.建立一套完整且更多元化的信息披露系统,如多样的判断指标与阈值;3.从被动的事后风险管理制度转型成主动的事前风险预警机制,预防流动性螺旋效应;4.完善衍生性商品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发展,作为流动性风险移转与避险策略;5.借鉴第叁版巴塞尔协议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实行混业监管制度,建立微观与宏观并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本文的创新点:一是采用回望期权的概念建构逆流动性期权做为市场流动性风险测度指标。透过分析我国股市崩跌前流动性紧缩的特征,提出逆流动性期权来衡量流动性风险,更能有效捕捉市场波动聚集的现象,能合理解释股市崩跌时高流动度隐含低流动性,此外波动度预警能提前反应市场流动性风险。二是将过往危机发生后被动式风险管理转变成危机发生前主动式风险预警机制。借鉴第叁版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框架构建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提供主管机关与金融机构在股市系统性危机前适当的预警指标。叁是采取微观与宏观并重,以宏观审慎管理视角来建立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由于证券市场受到冲击时产生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其影响横跨银行、保险与证券等各金融业,而有效控制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正是现阶段市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来源于《中央财经大学》期刊2017-05-31)
朱慧明,蔡朝勇,贾相华[6](2017)在《基于分位回归模型的证券市场流动性溢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中国股市行业内的流动性溢价现象存在性检验问题,利用中国上海股市的行业交易数据,选择非流动性指标作为度量市场流动性的因子,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并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将证券市场划分成15个行业大类,对其流动性溢价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非流动性指标(ILLIQ)与股票收益率在各行业中具有正相关性,即流动性溢价普遍存在于中国上海股市各行业内;但对于个别行业,其流动性溢价只在收益的高分位点显着。(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苏杭[7](2017)在《融资融券对证券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3月31日中国正式引入了融资融券交易,投资者既可以通过融资获得更大利润,也可以通过融券卖空获利,融资融券的推出标志着一个全新交易模式的开启。随着融资融券由试点转为常规、标的证券品种大幅扩容以及转融通业务的启动,融资融券的交易额和余额,都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融资融券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和实证两个部分。在理论分析方面,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文献关于融资融券对市场影响的各种论述,同时介绍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接着从交易流程分析融资融券如何影响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和流动性。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从流动性和波动性两个视角,通过一系列实证检验方法,分析了融资融券对证券市场波动性和流动性的影响程度。最后,本文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从做好风险管理、完善转融通机制、推动融资和融券平衡发展等几个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3-01)
潘立生,徐俊杰[8](2017)在《融资融券对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影响研究——基于牛市前后上海证券市场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VAR模型,对上海证券市场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融资融券交易机制在牛市前后均降低了市场流动性;但在不同时期对市场波动性的影响不同。熊市期间融资融券交易与市场波动性间不存在因果引致关系;牛市期间在股价上涨阶段融资融券交易会加剧市场波动,而在股价下跌阶段市场波动会引起融资融券交易的变动。因此,本文提出逐步扩大转融券机制、降低融资融券交易费用和交易门槛等政策措施,为改善我国融资融券交易机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7年03期)
刘伟红[9](2016)在《中国证券市场流动性风险模型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证券市场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而言,成立的时间不长,是一个新兴市场。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市场规模较小,证券市场上投资品种十分有限,当投资者持有大量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时,使中国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长期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导致中国证券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在前期一直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然而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流动性风险逐渐凸显,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特别是对持有资产规模较大的投资者或者机构投资者而言,流动性风险已成为他们在证券市场中不可轻视的风险。因此,研究流动性风险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流动性和流动性风险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研究状况,阐述了最优变现策略的概念。由于传统的VaR(value at risk,风险价值)模型忽略了流动性风险,所以本文在传统的VaR模型基础上,考虑中国证券市场是指令驱动市场的实际情况,分别构建了离散时间框架下和连续时间框架下的流动性风险模型——LVaR,并在所求的流动性风险模型基础上构建了最优变现模型,之后给出了用数值方法对最优变现模型进行求解的理论过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6-12-01)
王许寨,陈险峰[10](2016)在《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流动性提升之探讨——兼议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化发展之障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以来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得到了加速发展,短短几年间我国ABS市场的发行总量过万亿。与一级市场的繁荣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ABS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却很差。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行及交易现状,以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工具的基本运作机理和操作环节为切入点,探讨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现行交易机制设计中影响其二级市场流动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提升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和推动ABS业务常规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全国商情》期刊2016年25期)
证券市场流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四因子模型基础上实证研究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流动性择时能力与风格转换能力。结果表明,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不具有流动性择时能力,同时也不具有市场收益择时能力与市场波动择时能力;但是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表现出显着的流动性风格转换能力;市场流动性好时证券投资基金倾向于提高大盘股和价值凤的权重,降低小盘股和成长股的权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证券市场流动性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特约评论员.用多元化支持方式化解市场流动性紧张[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9
[2].高金窑,王庆瑜.证券投资基金的择时与风格转换——基于市场流动性视角的研究[J].金融论坛.2019
[3].赵越.探究证券投资基金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J].当代经济.2018
[4].华亦朴.投资者情绪对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8
[5].周书仪.我国证券市场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7
[6].朱慧明,蔡朝勇,贾相华.基于分位回归模型的证券市场流动性溢价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7].苏杭.融资融券对证券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7
[8].潘立生,徐俊杰.融资融券对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影响研究——基于牛市前后上海证券市场数据[J].财会通讯.2017
[9].刘伟红.中国证券市场流动性风险模型的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
[10].王许寨,陈险峰.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流动性提升之探讨——兼议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化发展之障碍[J].全国商情.2016
标签:市场流动性; 商业银行贷款; 联邦储备法; 证监会; 金融机构; 市场经验; 抵押资产; 包商; 风险化解; 行业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