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位性互作论文_李永亮,武小霞,陈庆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上位性互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抽穗期,上位,基因,片段,叶面积,水稻,大豆。

上位性互作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亮,武小霞,陈庆山[1](2017)在《大豆冠层参数的QTL定位及上位性互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大豆冠层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无截取散射(diffuse none-interceptance,DIFN)、平均叶倾角(mean leafangle,MTA)3个参数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Win QTL Cartographer Version 2.5程序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及完备区间作图法QTL IclMapping软件进行QTL定位和上位性互作分析。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CSSL)群体冠层参数中,LAI最适模型为4MG-AI,DIFN最适模型为4MG-A,MTA两个最适模型为2MG-Duplicate和2MG-Inhibiting,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冠层中LAI最适模型为4MG-EEEA,DIFN最适模型为4MG-A,MTA两个最适模型为2MG-Duplicate和2MG-Inhibiting。两套群体共检测到2个LAI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位于A1、I连锁群上。检测到22个与DIFN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位于A1、D1b、F、J、L、N、M、A2、K、B2、I、D1a连锁群上。检测到7个MTA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位于C2、E、I、A1、D1a连锁群上。CSSL群体冠层参数数据分析中发现,qLAI-A1-1和qDIF,N-A1-1同时在A1连锁群上的3 691~34 163 kb处检测到,qDIFN-A1-2和qMTA-A1-1同时在A1连锁群上的38 669~40 501 kb处检测到,两个位点可能为一因多效位点。仅在RIL群体冠层参数中发现6对QTL间存在着互作效应,在J、A1、B1、F、B2、E、D2连锁群上,在J连锁群上的qDIFN-J-1与A1连锁群上的qDIFN-A1-1和B1连锁群上的qDIFN-B1-1同时发生互作。(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7-31)

李永亮,王新宇,黄仕钰,陈琳,倪忠秋[2](2016)在《大豆冠层参数的QTL定位及上位性互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大豆冠层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无截取散射(diffuse none-interceptance,DIFN)、平均叶倾角(mean leaf angle,MTA)3个参数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Win QTL Cartographer Version 2.5程序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及完备区间作图法QTL Ic IMapping软件进行QTL定位和上位性互作分析。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CSSL)群体冠层参数中,LAI最适模型为4MG-AI,DIFN最适模型为4MG-A,MTA两个最适模型为2MG-Duplicate和2MG-Inhibiting,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冠层中LAI最适模型为4MG-EEEA,DIFN最适模型为4MG-A,MTA两个最适模型为2MG-Duplicate和2MG-Inhibiting。两套群体共检测到2个LAI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位于A1、I连锁群上。检测到22个与DIFN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位于A1、D1b、F、J、L、N、M、A2、K、B2、I、D1a连锁群上。检测到7个MTA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位于C2、E、I、A1、D1a连锁群上。CSSL群体冠层参数数据分析中发现,q LAI-A1-1和q DIF,N-A1-1同时在A1连锁群上的3 691~34 163 kb处检测到,q DIFN-A1-2和q MTA-A1-1同时在A1连锁群上的38 669~40 501 kb处检测到,两个位点可能为一因多效位点。仅在RIL群体冠层参数中发现6对QTL间存在着互作效应,在J、A1、B1、F、B2、E、D2连锁群上,在J连锁群上的q DIFN-J-1与A1连锁群上的q DIFN-A1-1和B1连锁群上的q DIFN-B1-1同时发生互作。(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6年12期)

刘书旖[3](2015)在《水稻抽穗期等位基因的遗传分化与上位性互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抽穗期(Heading date, HD)是水稻(Oryza sativa L.)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决定着一个品种的地域适应性和季节适应性。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Single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SSSL)是研究基因变异以及上位性分析理想的实验材料。本研究对水稻抽穗期等位基因的遗传分化以及利用单片段代换系发展的聚合系对水稻抽穗期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进行上位性互作分析,对水稻抽穗期遗传调控网络及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本研究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利用本实验室建立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对控制水稻抽穗期10个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变异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单片段代换系进行聚合,对水稻抽穗期QTL之间的上位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7个单片段代换系和受体亲本华粳籼74(Huajingxian74, HJX74)为实验材料,结合其田间抽穗期表型差异,对代换片段上抽穗期基因座等位基因进行遗传分化研究。本实验涉及的10个抽穗期基因分别位于第3、6、10染色体上,在第3染色体上应用正向遗传学方法分别研究了抽穗期基因座上DTH3、OsDof12、Ehd4和Hd16的等位基因;在第6染色体上应用正向遗传学方法分别研究了抽穗期基因座上Hd17、Hd3a、RFT1和Hd1的等位基因;在第10染色体上应用正向遗传学方法分别研究了抽穗期基因座上Ehd1和Ehd2的等位基因。其中以2个不同供体来源的单片段代换系WY17和WY24以及受体亲本华粳籼74进行了DTH3等位基因变异的研究;以3个不同供体来源的单片段代换系WY17、WY24和WY35以及华粳籼74进行了OsDof12等位基因变异的研究;以2个不同供体来源的单片段代换系WY17和WY24以及受体亲本华粳籼74进行了Ehd4等位基因变异的研究;以单片段代换系WY34以及受体亲本华粳籼74进行了Hd16等位基因变异的研究;以单片段代换系WY30以及受体亲本华粳籼74进行了Hd17、Hd3a和RFT1等位基因变异的研究;以单片段代换系WY61以及受体亲本华粳籼74进行了Hd1等位基因变异的研究;以单片段代换系WY65以及受体亲本华粳籼74进行了Ehd1和Ehd2等位基因变异的研究。本实验从抽穗期的表型、基因CDS的编码区序列、氨基酸序列、氨基酸序列的理化性质、氨基酸疏水性以及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对代换系和华粳籼74中相关等位基因进行分析比对,推测同一基因座上不同抽穗期基因的差异对水稻抽穗期的影响。2、利用以华粳籼74为受体亲本发展的带有抽穗期QTL的30个单片段代换系为试验材料,经两两杂交,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筛选出15个不同亲本组合的双片段聚合系。聚合系SY4(WY6/WY9):代换系W06-15-18-3-11携带的qHD8-1对代换系W22-03-10-9-11(t)携带的qHD3-1表现上位性。聚合系SY16(WY11/WY17):代换系W05-1-11-02-07-6携带的qHD3-2对代换系W5-36-61-9-4-13-8携带的qHD8-2表现上位性。聚合系SY27(WY17/WY18):代换系W05-1-11-02-07-6携带的qHD3-2对代换系W06-15-18-3-11携带的qHD8-4表现上位性。聚合系SY51(WY16/WY24):代换系W08-16-3-2携带的qHD3-3对代换系W02-15-7-3携带的qHD8-3表现上位性。聚合系SY53(WY18/WY24):代换系W08-16-3-2携带的qHD3-3对代换系W06-15-18-3-11携带的qHD8-4表现上位性。聚合系SY62(WY24/WY33):代换系W18-18-08-05-07携带的qHD1-1对代换系W08-16-3-2携带的qHD3-3表现上位性。聚合系SY69(WY24/WY34):代换系W22-03-10-9-11携带的qHD3-4对代换系W08-16-3-2携带的qHD3-3表现上位性。聚合系SY70(WY24/WY65):代换系W08-16-3-2携带的qHD3-3对代换系W22-9-5-2-4-9-3携带的qHD10-1表现上位性。聚合系SY83(WY16/WY32):代换系W13-30-49-02-11-8携带的qHD11-1对代换系W02-15-7-3携带的qHD8-3表现上位性。聚合系SY92(WY6/WY33):无法判断两个代换系上的QTL是否互作存在。聚合系SY97(WY24/WY33):代换系W18-18-08-05-07携带的qHD1-1对代换系W08-16-3-2携带的qHD3-3表现上位性。聚合系SY106(WY34/WY60):代换系W22-03-10-9-11携带的qHD3-4对代换系W15-3-1-38携带的qHD8-5表现上位性。聚合系SY108(WY32/WY35):代换系W13-30-49-02-11-8携带的qHD11-1对代换系W23-03-08-9-1携带的qHD3-5表现上位性。聚合系SY118(WY35/WY61):2个QTL对抽穗期有迭加效果。聚合系SY137(WY18/WY75):代换系W23-03-08-9-1携带的qHD3-6对代换系W06-15-18-3-11携带的qHD8-4表现上位性。综上所述,基于水稻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的抽穗期基因的等位基因分析与上位性互作研究,是利用水稻抽穗期基因的基础,对水稻抽穗期遗传调控网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3)

曾莲[4](2015)在《水稻抽穗期QTL上位性互作分析及抽穗期基因Hd7m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抽穗期是水稻适应环境变化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水稻基因间互作及基因和环境间的互作使抽穗期的遗传行为十分复杂。对水稻抽穗期基因进行定位并研究其遗传效应,了解水稻复杂性状遗传学基础,对水稻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试验利用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5个单片段代换系,两两杂交,得出双片段聚合系纯合体,来研究水稻抽穗期QTL的互作。通过抽穗期QTL聚合分析鉴定,研究明确了WY011上的基因q Hd8对WY006上的基因q Hd3显上位性;WY006上的基因q Hd3对WY052上的基因q Hd4显上位性;WY030上的基因q Hd6和WY065上的基因q Hd10使双片段聚合系表现出极晚抽穗。利用单片段代换系水稻材料WY030克隆了抽穗期基因q Hd6-1、q Hd6-2、q Hd6-3,利用单片段代换系水稻材料WY065克隆了抽穗期基因q Hd10-1、q Hd10-2。以红旗16为轮回亲本、明恢63为供体,经杂交和回交得到BC4F1。利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SA法)对亲本间的多态性进行分析。利用443对SSR分子标记对所构建的抽穗期基因早晚池群体和亲本进行多态性筛选,得到4对多态性标记。将筛选出的杂合单株进行自交,获得BC4F2,并从中筛选出抽穗期分离较明显的群体进行田间表型调查和基因型检测。发现目标基因与标记PSM391连锁,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末端,命名为Hd7m。在标记PSM391与第7染色体末端之间设计10对新SSR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RM22156与目标基因相距4.1 c M。该结果为Hd7m基因的精细定位、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期刊2015-04-15)

刘书旖,张华,柳絮,宣宁,杨永义[5](2015)在《基于单片段代换系的水稻抽穗期QTL上位性互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抽穗期是水稻(Oryza sativa)重要的农艺性状,它决定着水稻品种的地区和季节适应性。本试验利用以华粳籼74为受体亲本发展的带有抽穗期基因的15个单片段代换系为试验材料,通过两两杂交,筛选出15个不同亲本组合的双片段聚合系,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水稻抽穗期QTL鉴定,并研究QTL的聚合及其互作关系。(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于永涛,李高科,祁喜涛,李春艳,毛笈华[6](2015)在《甜玉米果皮厚度QTL的定位及上位性互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果皮厚度是影响甜玉米口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发掘果皮厚度的基因资源、了解玉米果皮厚度的遗传机制,是指导其育种的基础。本研究以日超-1(薄果皮,56.57μm)×1021(厚果皮,100.23μm)的190个BC1F2家系为作图群体,分别采用2种遗传模型检测QTL。基于复合区间作图(CIM)共检测到3个影响果皮厚度的QTL,位于3.01、6.01、8.05区段,分别解释8.6%、16.0%和7.2%的表型变异,其中3.01和8.05处QTL以加性效应为主;基于混合线性CIM模型(MCIM)共检测到5个影响果皮厚度的QTL,其中除8.05处QTL为加性QTL外,另有2对加×加上位性互作QTL,1对是2.01和6.05处QTL之间的互作,另1对则是5.06和6.01处QTL间的互作。这2对互作QTL分别解释了6.63%和12.48%的表型变异率。本结果表明,加性效应和上位性互作效应等都在果皮厚度的形成和遗传中起重要作用。能够检测QTL上位互作的MCIM模型更适用于果皮厚度QTL定位。本研究还在其中4个QTL的区域内分别检索到胚乳中色素合成以及细胞转变的相关候选基因,这些基因的表达是否与果皮厚度的变异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李朋朋,梁珊,陈兵,于莎,张椿雨[7](2014)在《利用大白菜×芜菁F_2群体定位抗根肿病QTL及上位性互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挖掘和分析芸薹种抗根肿病基因及基因间的互作关系,为芸薹种抗根肿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白菜自交系‘BJN’为母本,芜菁自交系‘Siloga’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F1。F1单株自交获得由140个单株构成的F2群体,用于遗传图谱构建。95个F2单株及其F3家系用于抗根肿病(CR)性状的QTL定位和上位性互作分析。利用1 214个分子标记和前人开发的与7个CR连锁的22个标记进行亲本间多态性筛选。根据作图群体的多态性标记基因型,采用JoinMap 4.0作图软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以采自甘蓝型油菜栽培地的根肿菌对2个亲本及其95个F2:3家系进行根肿病抗性鉴定。根据F3植株的发病等级,计算F2单株的平均发病指数(DI)。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软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抗根肿病QTL。利用基于混合线型模型的QTL Network 2.0软件进行互作关系分析。SPSS 18.0.0软件用于分析F2群体中QTL连锁标记的基因型与其相应个体平均DI值间的相关性。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QTL连锁标记的交互作用。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最小显着差异法和q检验(SNK)多重比较QTL紧密连锁标记(sau_um026和BrID90197)组合成的9种基因型在根肿病抗性上的差异。【结果】抗病性鉴定表明‘Siloga’对根肿菌表现为抗病,而‘BJN’表现为感病。F2群体中根肿病发病指数呈偏正态分布,表明根肿病抗性表现为由主效基因存在的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利用检测到的261个多态性标记构建出一个包含222个标记和10条连锁群的芸薹种遗传图谱。该图谱总长度为1 152.6 cM,定位了与3个CR连锁的5个标记,覆盖了大白菜参考基因组的88.6%。通过QTL定位共检测到源于‘Siloga’的2个QTL位点,分别位于A3连锁群的主效QTL(qPbBa3.1)和A8连锁群的微效QTL(qPbBa8.1)。qPbBa3.1和qPbBa8.1的贡献率分别为19.02%和7.82%。qPbBa3.1区域内包含有抗根肿病基因CRa或CRb,而qPbBa8.1与Crr1毗邻。此外,检测到qPbBa3.1和qPbBa8.1间的上位性互作,互作效应为加性×加性,贡献率为6.58%。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sau_um026与BrID90197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7.22×10-5),进一步验证了qPbBa3.1和qPbBa8.1间的互作效应。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sau_um026和BrID90197的9种基因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9.45×10-10)。多重比较结果表明,qPbBa3.1为抗病亲本‘Siloga’基因型的个体抗病性显着高于其他基因型,杂合基因型的高于感病亲本‘BJN’基因型,含有qPbBa8.1的个体抗病性得到加强。【结论】芜菁自交系‘Siloga’根肿病抗性受主效qPbBa3.1,微效qPbBa8.1,qPbBa3.1和qPbBa8.1间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20期)

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张海洋,董薇[8](2014)在《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QTL的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杂交衍生的F2:15和F2:16的447个RIL家系为遗传群体,绘制SSR遗传图谱,采用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年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加性QTL、加性×加性上位互作及环境互作分析。结果检测到9个与小区产量、茎粗、有效分枝、主茎节数、株高、结荚高度相关的QTL,分别位于J_2、I、M连锁群上,其中小区产量、茎粗、株高、有效分枝和主茎节数QTL的加性效应为正值,说明增加这些性状的等位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同时,检测到7对影响小区产量、茎粗、株高和结荚高度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的QTL,共发现14个与环境存在互作的QTL。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对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影响较大。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既要考虑起主要作用的QTL,又要注重上位性QTL,才有利于性状的稳定表达和遗传。(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陈爱华,柳絮,李广贤,吴丹妮,王文英[9](2012)在《水稻抽穗期基因上位性互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抽穗期是水稻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决定着水稻生长的地域适应性和季节适应性。本试验利用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华粳籼74的3个单片段代换系来研究水稻抽穗期。通过抽穗期鉴定,W23-03-08-9-1带有基因qHD3-1,W4-47-68-5-4-5与W12-28-58-03-19-2分别带有基因qHd6-1W12、qHd6-1W4。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单片段代换系W23-03-08-9-1分别与W4-47-68-5-4-5、W12-28-58-03-19-2聚合,筛选出纯和双基因聚合系,并分析qHD3-1与qHd6-1W12、qHd6-1W4间上位性互作。结果显示,来源于第3染色体的单片段代换系W23-03-08-9-1的基因qHD3-1对来源于第6染色体的代换片段W4-47-68-5-4-5与W12-28-58-03-19-2上的基因qHd6-1W12、qHd6-1W4显上位。(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6期)

韩娅楠,刘福建,王瑞霞,丁俊强,李志敏[10](2010)在《玉米生育期QTL定位及上位性互作效应的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玉米生育期的遗传规律,以自交系N6和BT-1为亲本组配了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利用207个微卫星标记构建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对生育期相关的抽雄、吐丝和散粉3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并进行上位性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第1染色体umc1676-umc1590区域和第2染色体的umc1422-umc1776区域存在共同控制抽雄、吐丝和散粉3个性状的稳定的QTL位点。生育期3个性状QTL的上位性分析,都检测到3对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分别可以解释3.78%~5.43%,1.24%~2.36%和3.27%~4.04%的表型遗传变异。上位性效应是生育期性状的重要遗传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上位性互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大豆冠层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无截取散射(diffuse none-interceptance,DIFN)、平均叶倾角(mean leaf angle,MTA)3个参数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Win QTL Cartographer Version 2.5程序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及完备区间作图法QTL Ic IMapping软件进行QTL定位和上位性互作分析。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CSSL)群体冠层参数中,LAI最适模型为4MG-AI,DIFN最适模型为4MG-A,MTA两个最适模型为2MG-Duplicate和2MG-Inhibiting,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冠层中LAI最适模型为4MG-EEEA,DIFN最适模型为4MG-A,MTA两个最适模型为2MG-Duplicate和2MG-Inhibiting。两套群体共检测到2个LAI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位于A1、I连锁群上。检测到22个与DIFN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位于A1、D1b、F、J、L、N、M、A2、K、B2、I、D1a连锁群上。检测到7个MTA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位于C2、E、I、A1、D1a连锁群上。CSSL群体冠层参数数据分析中发现,q LAI-A1-1和q DIF,N-A1-1同时在A1连锁群上的3 691~34 163 kb处检测到,q DIFN-A1-2和q MTA-A1-1同时在A1连锁群上的38 669~40 501 kb处检测到,两个位点可能为一因多效位点。仅在RIL群体冠层参数中发现6对QTL间存在着互作效应,在J、A1、B1、F、B2、E、D2连锁群上,在J连锁群上的q DIFN-J-1与A1连锁群上的q DIFN-A1-1和B1连锁群上的q DIFN-B1-1同时发生互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位性互作论文参考文献

[1].李永亮,武小霞,陈庆山.大豆冠层参数的QTL定位及上位性互作分析[C].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7

[2].李永亮,王新宇,黄仕钰,陈琳,倪忠秋.大豆冠层参数的QTL定位及上位性互作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6

[3].刘书旖.水稻抽穗期等位基因的遗传分化与上位性互作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5

[4].曾莲.水稻抽穗期QTL上位性互作分析及抽穗期基因Hd7m的定位[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

[5].刘书旖,张华,柳絮,宣宁,杨永义.基于单片段代换系的水稻抽穗期QTL上位性互作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5

[6].于永涛,李高科,祁喜涛,李春艳,毛笈华.甜玉米果皮厚度QTL的定位及上位性互作[J].作物学报.2015

[7].李朋朋,梁珊,陈兵,于莎,张椿雨.利用大白菜×芜菁F_2群体定位抗根肿病QTL及上位性互作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4

[8].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张海洋,董薇.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QTL的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分析[J].作物学报.2014

[9].陈爱华,柳絮,李广贤,吴丹妮,王文英.水稻抽穗期基因上位性互作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

[10].韩娅楠,刘福建,王瑞霞,丁俊强,李志敏.玉米生育期QTL定位及上位性互作效应的遗传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0

论文知识图

群体总气生根层数染色体图群体总气生根层数染色体图2 控制整精米率 QTL 的遗传结构图群体总气生根层数立体图降落值QTL的染色体遗传结构图粗淀粉QTL的染色体遗传结构图

标签:;  ;  ;  ;  ;  ;  ;  

上位性互作论文_李永亮,武小霞,陈庆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