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酰转肽酶论文_付海燕,赵瑞芹,白革兰,殷春兰,殷润开

导读:本文包含了谷氨酰转肽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肽酶,血小板,比率,冠状,蛋白,芽孢,天冬。

谷氨酰转肽酶论文文献综述

付海燕,赵瑞芹,白革兰,殷春兰,殷润开[1](2019)在《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联合直接胆红素诊断婴儿胆道闭锁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联合直接胆红素(DB)对胆道闭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胆汁淤积症患儿66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胆管造影结果和随访情况,将患儿分为胆道闭锁组(n=234)和胆汁淤积组(n=433)。比较两组的发病年龄、性别,以及血清总胆红素(TB)、D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GGT水平。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和最佳诊断界值。结果胆道闭锁组患儿发病年龄早于胆汁淤积组(P<0.001)。两组患儿性别、ALT及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道闭锁组TB、DB、TBA、GGT水平显着高于胆汁淤积组(P<0.05)。GGT联合DB诊断胆道闭锁的AUC最大,为0.892(95%CI:0.868~0.916)。当GGT取值为324.0?U/L,DB取值为115.1?μmol/L时,GGT与DB联合诊断胆道闭锁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8%、83.2%。结论 GGT联合DB诊断胆道闭锁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可作为诊断胆道闭锁的有效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周萍,李昕,张旭华,李雅文,张雯[2](2019)在《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近期预后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老年AECOPD患者按照入院时GGT最高四分位数分为高水平GGT组(GGT≥32.30 U/L,n=59)和低水平GGT组(GGT<32.30 U/L,n=167),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和入院后28 d的死亡率情况;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并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结果与低水平GGT组比较,高水平GGT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空腹血糖(FPG)显着较高,动脉血氧分压(PaO_2)、pH显着较低,意识、尿素、呼吸、血压(CURB)-65评分分级和分值显着较高(P<0.05);高水平GGT组死亡率显着高于低水平GGT组(30.51%vs 13.17%,P=0.003);死亡患者GGT水平[(29.71±7.84)U/L]显着高于存活者[(22.82±6.60)U/L](t=6.354,P<0.00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GGT与PCT、CRP、WBC、FPG、CURB-65评分呈正相关,而与PaO_2、pH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清GGT≥32.30 U/L是老年AECOPD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66,95%CI:1.447~2.926,P=0.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水平GGT组死亡风险显着高于低水平GGT组(P<0.001)。结论血清GGT与老年AECOPD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能是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当引起临床高度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23期)

沈崔琴,李万斌,雷洁雯,谭碧波,郭佳[3](2019)在《γ-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率(GPR)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并与瞬时弹性成像肝脏硬度测定(LSM)值、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及基于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4)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5月至9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或肝病理活组织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空腹下行FibroTouch瞬时弹性成像检查及常规血清学检查,记录LSM值,并计算GPR、APRI及FIB-4。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的诊断效能并对ROC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结果最终纳入2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213例、女47例,平均年龄为(53.49±9.78)岁,体质量指数为(23.36±3.06)kg/m~2。GPR、LSM值、APRI及FIB-4均与S≥2期及S4期肝纤维化中度相关(P均<0.05)。GPR、LSM值、APRI及FIB-4诊断S≥2期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82、0.75和0.72,诊断S4期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0.82、0.86、0.79和0.75。GPR和LSM值诊断S≥2期及S4期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均较FIB-4高(P均<0.05),LSM值诊断S4期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较APRI高(P<0.05)。APRI与FIB-4诊断S≥2期和S4期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GPR、LSM值、APRI及FIB-4均对慢性乙型肝炎S≥2期和S4期肝纤维化有一定的诊断准确性;LSM值及GPR对S≥2期和S4期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性优于FIB-4,LSM值对S4期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性优于APRI。因此,LSM值及GPR可作为无创性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优选指标。(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博,甘大楠,李小科,叶永安[4](2019)在《γ-谷氨酰转肽酶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患者肝脏炎症坏死分级及纤维化程度分期的无创诊断是目前研究热点。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peptidase,GGT)可作为血清标志物评估CHB患者的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分期,尤其当CHB患者为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transaminase,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且病毒载量阳性时,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样,近年来研究证明以GGT为主要构件的血清诊断模型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γ-glutamyltranspeptidase-to-plateletratio,GPR)与谷草转氨酶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to-plateletratioindex,APRI)及Fib-4指数(fibrosisindexbasedonfourfactors,Fib-4)相比在评估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等级方面有较好的临床试验结果:。两者对指导临床及时、合理应用抗病毒药物,评测疗效及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暨201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19-09-20)

迟令福,张峰,张丽媛[5](2019)在《γ谷氨酰转肽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与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联程度。方法纳入2018年2~10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首次住院的疑似冠心病患者21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93例和对照组72例。又根据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分为多支病变组72例、双支病变组63例和单支病变组76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清GGT水平变化,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AMI组和UAP组治疗前血清G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80.52±13.83)U/L、(69.65±13.02)U/L vs(40.93±11.94)U/L,P<0.01],且AMI组明显高于UAP组(P<0.01)。AMI组和UAP组治疗后血清GG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多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血清GGT水平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多支病变组血清GGT水平与双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多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血清GG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但3组血清GGT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GGT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341,P=0.000)。结论血清GGT水平在冠心病不同类型病变中差异明显,可能对冠心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杨套伟,刘栓英,刘会灵,饶志明[6](2019)在《通过过表达脂蛋白PrsA和提高mRNA稳定性强化枯草芽孢杆菌分泌合成γ-谷氨酰胺转肽酶》一文中研究指出L-茶氨酸,是存在于茶类植物中的一种天然氨基酸,对人体健康具有多方面的功效,其作为一种食品及饮品添加剂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目前,茶氨酸生产的研究主要是酶转化法,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peptidase, GGT, EC2.3.2.2)被证实其对谷酰基受体具有更好的专一性,因此,GGT在工业应用中更具有优(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谭慧锋,陈嘉馨,孙文悦,张志海,李映梅[7](2019)在《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及心肺功能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及心肺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急性发作期、临床缓解期,每组30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对比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及心肺功能之间的关系规律。结果:急性发作期组、临床缓解期组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已超过正常数值,高于健康组;研究显示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对FEV_1/FVC%有着一定的影响,且变化规律为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越高,FEV_1/FVC%指标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心功能NYHA级别越高,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也随之越高,数据呈正相关(r=0.283,P=0.003)。结论: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测定其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结果显示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变化与患者心肺相关指标、病情变化历程等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开展并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胡永彬,徐礼生,孙玥,于巧玲[8](2019)在《γ-谷氨酰转肽酶基因工程菌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谷氨酰转肽酶是一种生物体内非常关键的酶,普遍存在于微生物、和动植物体内,能够特异性催化谷氨酰类化合物的合成,对氨基酸的转运过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γ-谷氨酰转肽酶广泛运用于临床诊断、食品工业、催化合成药物等行业。由于γ-谷氨酰转肽酶的重要性,研究者们对该酶的相关性质和实践应用日益重视。本文主要对γ-谷氨酰转肽酶性质和作用机理以及固定化技术和应用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12期)

代新华[9](2019)在《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测定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测定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肝胆系统肿瘤患者30例,非恶性肝胆疾病患者30例,及同期正常对照血清30例,对血清进行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测定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肝癌患者r-GT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恶性肝胆疾病患者,差异明显具有意义。结论肝胆系统疾病可引起血清中γ-GT活力的增高,对肝癌的早期临床诊断具有较好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11期)

吴永凤,周宇,秦琬莹,徐国铨,张韦金[10](2019)在《术前γ-谷氨酰转肽酶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前γ-谷氨酰转肽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GLR)在肿瘤直径小于5 cm肝细胞癌(肝癌)中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16例肿瘤直径小于5 cm根治性手术患者进行分析。分析了肝癌与GLR、甲胎蛋白(AFP)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预测患者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GLR与性别、BCLC分期、微血管侵犯、早期复发有相关性。高GLR值对肝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期均有影响,肿瘤大小与肝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结论:GLR可作为肝癌根治术后单纯肿瘤直径≤5 cm患者动态监测预后的指标。(本文来源于《华夏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谷氨酰转肽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老年AECOPD患者按照入院时GGT最高四分位数分为高水平GGT组(GGT≥32.30 U/L,n=59)和低水平GGT组(GGT<32.30 U/L,n=167),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和入院后28 d的死亡率情况;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并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结果与低水平GGT组比较,高水平GGT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空腹血糖(FPG)显着较高,动脉血氧分压(PaO_2)、pH显着较低,意识、尿素、呼吸、血压(CURB)-65评分分级和分值显着较高(P<0.05);高水平GGT组死亡率显着高于低水平GGT组(30.51%vs 13.17%,P=0.003);死亡患者GGT水平[(29.71±7.84)U/L]显着高于存活者[(22.82±6.60)U/L](t=6.354,P<0.00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GGT与PCT、CRP、WBC、FPG、CURB-65评分呈正相关,而与PaO_2、pH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清GGT≥32.30 U/L是老年AECOPD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66,95%CI:1.447~2.926,P=0.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水平GGT组死亡风险显着高于低水平GGT组(P<0.001)。结论血清GGT与老年AECOPD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能是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当引起临床高度关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谷氨酰转肽酶论文参考文献

[1].付海燕,赵瑞芹,白革兰,殷春兰,殷润开.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联合直接胆红素诊断婴儿胆道闭锁的价值[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

[2].周萍,李昕,张旭华,李雅文,张雯.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近期预后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3].沈崔琴,李万斌,雷洁雯,谭碧波,郭佳.γ-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9

[4].刘博,甘大楠,李小科,叶永安.γ-谷氨酰转肽酶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价值[C].第二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暨201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2019

[5].迟令福,张峰,张丽媛.γ谷氨酰转肽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6].杨套伟,刘栓英,刘会灵,饶志明.通过过表达脂蛋白PrsA和提高mRNA稳定性强化枯草芽孢杆菌分泌合成γ-谷氨酰胺转肽酶[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7].谭慧锋,陈嘉馨,孙文悦,张志海,李映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及心肺功能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9

[8].胡永彬,徐礼生,孙玥,于巧玲.γ-谷氨酰转肽酶基因工程菌的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9

[9].代新华.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测定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J].心理月刊.2019

[10].吴永凤,周宇,秦琬莹,徐国铨,张韦金.术前γ-谷氨酰转肽酶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意义[J].华夏医学.2019

论文知识图

镁离子浓度对γ-谷氨酰转肽酶活...γ-谷氨酰转肽酶对温度的耐受性显示双侧额顶皮层下的多发点状异常信...γ-谷氨酰转肽酶的底物特异性γ-谷氨酰转肽酶对pH的耐受性γ—谷氨酰转肽酶在离子交换柱...

标签:;  ;  ;  ;  ;  ;  ;  

谷氨酰转肽酶论文_付海燕,赵瑞芹,白革兰,殷春兰,殷润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