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葡萄糖醛酸苷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糖醛酸,葡萄,热稳定性,黄芩,诱导性,药物,分子。
葡萄糖醛酸苷酶论文文献综述
陈桂玲,张玉然,张晓,朱友双,赵全义[1](2019)在《离子液[Bmim]Br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催化甘草酸选择性水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草酸可被β-葡萄糖醛酸苷酶选择性地催化水解为单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GAMG),GAMG具有较甘草酸更显着的抗癌、抗炎等药理作用。对5种不同溶剂体系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催化甘草酸的选择性水解反应进行考察,并对离子液的浓度、底物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进行探讨,旨在提高GAMG的产率,更好地应用于医药及工业生产。结果表明,在离子液([Bmim]Br)体系中,甘草酸水解生成GAMG的产率高达99.6%,比常用磷酸缓冲液体系中高10%,且副产物少。在离子液浓度为0.01 mol/L~0.06 mol/L范围内,GAMG产率与离子液浓度呈线性关系,当[Bmim]Br浓度为0.06 mol/L,反应温度为45℃时,反应5 h,甘草酸可被完全转化生成GAMG。离子液[Bmim]Br可提高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稳定性,可作为友好溶剂应用于甘草酸的选择性催化水解制备GAMG。(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郭家鼎,郝佳[2](2018)在《靶向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简称βGU)是参与机体多种代谢过程的重要酸性水解酶。βGU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几乎可以水解任何含β-葡萄糖醛酸苷结构的底物。其活性与pH值相关,在酸性环境下(pH值为4左右)活性最佳。由于该酶在广泛种类的恶性肿瘤中高度表达,及肿瘤酸性微环境对其活性的催化作用,因而在靶向性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中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综述了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与肿瘤的关系以及基于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近况。(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翁仔淼,吕珊珊,葛广波,王平,侯洁[3](2018)在《肠道菌β-葡萄糖醛酸苷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β-葡萄糖醛酸苷酶(GUS)是肠道菌群产生的一类重要的水解酶,其可催化多种药物及内源性激素的葡萄糖醛酸苷发生水解反应。研究显示肠道菌GUS可影响多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和效应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药物(如伊立替康、吲哚美辛等)的葡萄糖醛酸化产物可被肠道菌GUS快速水解为具有强毒性的苷元,后者在肠道局部累积可引发严重的胃肠不良反应。因此,肠道菌GUS已成为减缓伊立替康等药物胃肠不良反应的重要靶标之一,而开发安全、强效的肠道菌GUS抑制剂对于缓解临床药物引发的致死性腹泻具有重要意义。综述肠道菌GUS的结构及功能、GUS抑制剂的筛选方法及肠道菌GUS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药学进展》期刊2018年03期)
黄希希,刘亚妮,师少军[4](2017)在《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综述β-葡萄糖醛酸苷酶结构、性质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相关文献报道,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β-葡萄糖醛酸苷酶晶体结构由叁个不同的结构域组成,其基因突变中最常见的为错义突变,会造成相应酶活性改变,从而引发黏多糖贮积症Ⅶ型等系列病变,对其在抗体导向酶解前体药疗法、酶替代疗法等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结论:β-葡萄糖醛酸苷酶作为人体重要酸性水解酶,可发生多种基因突变,其在医药领域及疾病诊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7年10期)
闫宜江,肖依文,汪涯,吴文婷,常军[5](2017)在《内生真菌β-D-葡萄糖醛酸苷酶固定化及其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藻酸钠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对内生真菌Chaetomium globosum S108的高选择性β-D-葡萄糖醛酸苷酶的固定化及部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β-D-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最佳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1.5%、戊二醛1.5%、添加酶量3 500 U、Ca Cl2浓度2%,交联时间30 min。β-D-葡萄糖醛酸苷酶固定化后,其最适温度提高5℃,最佳pH值由6.0~6.8拓展为5.2~7.6,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明显改善;米氏常数(Km)明显增大,而最大反应初速度(Vmax)明显减小。固定化酶重复操作15次,其相对酶活仍保持71%。(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7年07期)
周琪,窦同意,丁乐乐,曲明佳,翁仔淼[6](2017)在《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重组表达及对黄芩苷的生物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表达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GUS)的重组菌株,得到高纯度β-葡萄糖醛酸酶,进而对黄芩苷进行生物转化获得黄芩素。方法以E.coli K12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GUS基因,经酶切后连接到表达载体p ET-28a中,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 ET28a-GUS,将重组载体转化到感受态细胞BL21(DE3)中,对所得基因工程菌进行培养条件和表达条件的优化;后经分离纯化后得到高纯度β-葡萄糖醛酸酶。以黄芩苷为底物进行酶法转化生产黄芩素,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经测序,扩增的重组质粒目的基因序列与数据库中GUS基因序列一致。经IPTG(isopropy-β-D-thiogalactoside)诱导表达后,SDS-PAGE分析获得分子质量70 k Da的单一蛋白条带,工程菌最适培养条件为:37℃、pH7.2、IPTG浓度0.6μmol/L、诱导时间12 h。经过离心破碎、亲和层析、冻干后得到高纯度β-葡萄糖醛酸酶冻干粉。在该酶催化转化下,黄芩苷可转化为黄芩素,在40℃,pH 6.5,酶浓度60μg/m L条件下,反应2.5 h,黄芩苷转化率可达72.5%。结论成功构建了β-葡萄糖醛酸苷酶高表达菌株,并用于黄芩苷的定向水解制备黄芩素,为生物转化法生产黄芩素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何曼林[7](2016)在《棉花β-葡萄糖醛酸苷酶基因GhGUS1的功能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是世界性重要的经济作物,是纺织工业中天然纤维的主要来源。为了满足棉株机械化采收的需求,使得棉花品质育种赋予了新的含义。棉纤维由胚珠外珠被单个表皮细胞分化发育而来,其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相互重迭的阶段:起始期、伸长期、次生壁合成期和脱水成熟期。在棉纤维发育的不同时期有许多不同的基因参与,共同调控棉纤维的发育过程,因此发现并研究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在拟南芥、水稻、烟草等植物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GUS)与细胞伸长有关。本实验室前期在新乡小吉无绒无絮和无绒有絮纤维起始期芯片竞争杂交中,发现具有显着表达差异的EST序列,克隆并序列分析发现其与拟南芥AtGUS基因相似,命名为棉花GhGUS1基因。本文通过对棉花GUS家族基因全基因组发掘,表达分析及GhGUS1基因转拟南芥功能研究,为今后GhGUS1基因在棉花纤维发育中的机理研究及应用奠定基础。利用Pfam数据库提供的GUS基因家族种子文件,分别在雷蒙德氏棉、拟南芥、可可、葡萄和水稻中找到21,3,4,4和5个GUS同源基因。对棉花中的21个GUS家族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及命名,发现其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有3组串联重复和2对片段重复。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分析与聚类结果一致,将21个GUS基因分为两类,其中Ⅱ类(含16个GUS基因)在棉花EST数据库中没有找到EST序列,并且在我室完成的TM-1不同组织RNA-Seq数据中均没有检测到,推测为假基因。Ⅰ类中的5个GUS基因在不同组织的Q-PCR检测结果与转录组数据一致,其中GhGUS1在棉花纤维中优势高表达,且其所在位置与前期我室定位在D8染色体上的棉纤维品质主效QTL区间整合,推测其参与了棉花纤维发育过程。进一步开发GhGUS1基因的SNP标记,利用陆地棉自然群体进行目的基因与纤维品质表型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hGUS沿基因与纤维长度和比强度存在显着相关。构建棉花GhGUS1基因过表达载体,转入拟南芥中,得到6个转基因株系。选取表达量较高的OE1和OE4株系进行表型观察,发现在正常培养条件下转基因拟南芥OE1和OE4的根长相比野生型显着增长;在暗培养环境下,转基因拟南芥OE1和OE4的下胚轴长度相比野生型显着增长;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对下胚轴细胞的观察统计,发现OE1和OE4株系的下胚轴伸长主要由细胞长度增加所致,说明GhGUS1基因在细胞伸长方面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张腾江[8](2015)在《β-葡萄糖醛酸苷酶-CaHPO_4杂化纳米花的制备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单葡萄糖醛酸基甘草次酸(Glycyrrtinic acid 3-O-mono-β-D-glucuronide,GAMG)作为一种天然的甜味剂和重要的中药成分,在食品工业及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鉴于化学转化过程中存在杂质多、收率低的问题,课题组前期利用基因工程菌表达产紫青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基因来制备工程酶(PGUS-E1)转化生产GAMG,但由于游离酶的稳定性较差和传统固定化方法存在酶活降低等问题,本文利用新型的酶-无机杂化自组装的方法对PGUS-E1进行固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考察了不同二价金属(Co~(2+)、Mg~(2+)、Ni~(2+)、Zn~(2+)和Ca~(2+))对PGUS-E1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一定浓度的Ca~(2+)能使游离酶PUGS-E1的酶活提高24.5%,因此选择Ca~(2+)作为无机金属离子与PGUS-E1进行杂化制备CaHPO_4-PGUS-E1杂化纳米花。通过固定化条件的优化,得到了CaHPO_4-PGUS-E1杂化纳米花的最佳制备条件:Ca~(2+)(1.6 mM),PB(8 mM),PGUS-E1(0.4 mg mL-1),NaCl(18 mM),pH(6.5),时间(12 h),温度(4°C)。1 mL的反应体系可以生成1.2 mg的纳米花,酶的固定化效率为71.2%,负载量为35.60 mg·g-1,相对酶活为118%。接着对CaHPO_4-PGUS-E1杂化纳米花的结构和催化性能进行表征,发现纳米花的形状大多呈现圆形花状结构,具有多层分级结构;其平均粒径为3637.4 nm,并且粒度分布均一;通过共聚焦显微镜(CLSM)和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证明酶被固定在纳米花结构中;动力学分析表明,固定化酶的kcat/Km值与游离酶相比下降了57%,同时杂化花能显着提高酶的热稳定性。最后,利用CaHPO_4-PGUS-E1杂化纳米花转化甘草酸生产GMAG,并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每克纳米花每小时可以水解0.74 mg甘草酸生成GAMG,反应转化率接近100%,而游离酶的转化率仅为83%。而且纳米花连续使用8次以后,酶活仍保持为最初的60%左右,这表明CaHPO_4-PGUS-E1杂化纳米花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以上研究表明,利用酶-无机杂化自组装的方法对PGUS-E1进行固定能显着提高酶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为工业生产GAMG提供新技术。(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12-01)
王小艳[9](2015)在《糖基化设计对β-葡萄糖醛酸苷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的糖基化对其正确折迭、生物活性、溶解度、抗原性和稳定性等功能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糖基化对蛋白功能调节的机理尚不清楚,使有目的地通过糖基化对酶蛋白进行改性受到限制。因此,本文以毕赤酵母为表达宿主,以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为研究对象,利用半理性设计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并结合糖蛋白光谱学和热力学特性研究糖链与蛋白的结合构象及构象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为利用糖基化对酶蛋白进行定向改性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分析并鉴定了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潜在糖基化位点,确定了四个位于不同结构域的潜在糖基化位点,发现N28位糖基化能显着提高酶的活性,N383位能显着提高酶的热稳定性,N231位对酶活及蛋白稳定性无显着影响,而N594位的糖链对其它叁个位点的糖链与蛋白之间的稳定构象起到平衡作用。采用半理性设计获得了位于该酶12个Loop/Turn的22个新糖基化位点,其中N26、N150和N543位点糖基化修饰后可大幅度提高酶活,同时N26和N150位点的修饰还提高了酶的催化效率,而N115和N418位点的修饰提高了酶对底物的亲和性。研究还发现不同位点的糖基化对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范围无显着影响,但N40位点的糖基化修饰使酶在70 oC半衰期提高到了147.5min,提高了近十倍,而N418位点修饰却显着降低了酶的热稳定性。研究了糖基化调节酶热稳定性的机理,发现糖基化修饰后热稳定性好的糖基化突变酶N40中点转换温度T_m3最高,为75.07 ℃,变性焓变(ΔH)较小,且比其它突变酶多一次构象转换,而热稳定最差的糖基化突变酶N418的T_m3比其它酶降低了至少5℃,且ΔH较大。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分析表明糖链的修饰使蛋白荧光发射基团微环境的极性增加,改变了酶蛋白的叁级结构,70℃孵育后只有N40仍保留较好的二级结构,且酶去折迭中间态的自由能变提高了16kcal·mol~(-1),显着增加了酶的构象稳定性。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N40位点的糖链在两个亚基间形成了“糖基发卡”的结构,分子内能最小;N208位的糖链则在叁个结构域相互作用的交界处形成了“糖基垫片”的结构;而N418位上的糖链易于随环境的改变而摆动,并与催化活性位点相邻,分子内能最大。在研究酶的多位点糖基化效应时发现热稳定性好的糖基化修饰具有迭加效应,“糖基发卡”结构在显着提高酶热稳定性的作用方面不受其他糖链修饰的影响,且该结构不会影响酶的催化反应类型及特异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11-01)
王小艳,樊艳爽,韩蓓佳,冯旭东,李春[10](2015)在《糖基化改造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热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N-糖基化提高毕赤酵母重组表达β-葡萄糖醛酸苷酶(PGUS-P)的热稳定性为目的,在PGUS-P模拟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半理性方法设计并通过定点突变引入具有EAS(enhanced aromatic sequence)序列特征的新N-糖基化位点,经毕赤酵母重组表达后,获得了3个新糖基化的突变酶PGUS-P-26、PGUS-P-35和PGUS-P-259。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与原始PGUS-P相比,突变酶PGUS-P-26、PGUS-P-35和PGUS-P-259催化甘草酸水解的Km变小,Kcat/Km增加,表明其对底物甘草酸的亲和力和催化效率均得到提高。热稳定性分析表明,PGUS-P-35和PGUS-P-259的热稳定性得到改善,在65℃下保温90 min,其热稳定性相对PGUS-P分别提高了13%和11%。研究表明在蛋白质的合适位点引入糖基修饰对提高蛋白的热稳定性具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葡萄糖醛酸苷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简称βGU)是参与机体多种代谢过程的重要酸性水解酶。βGU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几乎可以水解任何含β-葡萄糖醛酸苷结构的底物。其活性与pH值相关,在酸性环境下(pH值为4左右)活性最佳。由于该酶在广泛种类的恶性肿瘤中高度表达,及肿瘤酸性微环境对其活性的催化作用,因而在靶向性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中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综述了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与肿瘤的关系以及基于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近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葡萄糖醛酸苷酶论文参考文献
[1].陈桂玲,张玉然,张晓,朱友双,赵全义.离子液[Bmim]Br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催化甘草酸选择性水解[J].生物学通报.2019
[2].郭家鼎,郝佳.靶向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J].天津科技.2018
[3].翁仔淼,吕珊珊,葛广波,王平,侯洁.肠道菌β-葡萄糖醛酸苷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8
[4].黄希希,刘亚妮,师少军.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17
[5].闫宜江,肖依文,汪涯,吴文婷,常军.内生真菌β-D-葡萄糖醛酸苷酶固定化及其性质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
[6].周琪,窦同意,丁乐乐,曲明佳,翁仔淼.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重组表达及对黄芩苷的生物转化[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7
[7].何曼林.棉花β-葡萄糖醛酸苷酶基因GhGUS1的功能初步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6
[8].张腾江.β-葡萄糖醛酸苷酶-CaHPO_4杂化纳米花的制备及应用[D].北京理工大学.2015
[9].王小艳.糖基化设计对β-葡萄糖醛酸苷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5
[10].王小艳,樊艳爽,韩蓓佳,冯旭东,李春.糖基化改造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热稳定性[J].化工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