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性能化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能,纳米,变换器,室外,形态,丙酸,结构。
性能化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陈宇航,周诗颖,杨文铁,张平[1](2019)在《Buck变换器数字控制器模拟化设计与离散化设计的性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拟化和直接离散化设计是数字控制器的两种经典设计方法。本文以Buck变换器为例,分别采用这两种设计方法对数字控制器进行设计,并对控制器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数字控制器模拟化设计方法依赖采样周期,且离散化过程存在误差;直接离散化方法设计的数字控制器性能优于模拟化方法设计的控制器。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对上述分析结果进行了仿真验证。(本文来源于《船电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周伟星,孙文波,郭成志[2](2019)在《某超限结构及连体钢桁架性能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某科研大楼为超限高层建筑,建筑结构平面呈U字形,顶部两层通过跨度约30m的钢桁架结构连接成封闭的口字形,为局部连体结构。介绍了该结构整体的抗震设计性能化分析历程,重点阐述了连体钢桁架的结构性能化分析要点和方法,从力学基本概念和工程应用实践出发,提出了将连体钢桁架视为一个整体构件进行性能化设计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20期)
刘丹凤,陈宏[3](2019)在《基于室外环境性能模拟的街区形态参数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街区形态与城市微气候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由来已久,现有的研究已经证明街区形态能够对城市空间中的热传递产生直接影响。但这些研究容易局限在对单一变量进行分析后寻求人工的耦合和优化,这种方式的劣势在于优化的结果不一定是最优解,且数量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本文选取武汉市某历史街区,提取该地块内的历史建筑形态为原型,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平台进行建模,结合Ladybug+Butterfly对街区进行室外环境性能模拟,以街区内的室外舒适度作为优化目标,运用遗传算法运算器Galapagos进行自动寻优,从而在若干代运算之后得出能满足室外舒适度需求最优的街区形态。最后,结合模拟结果的数据与相应的密度和容积率的数据作对比与分析,由此挑选出满足室外舒适度要求的最优形态,为建筑师规划该片区提供有效的前期指导。(本文来源于《共享·协同——2019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21)
陈占国[4](2019)在《高铁站房防排烟系统的消防性能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代大型火车站建筑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大型火车站建筑在防排烟设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性能化消防设计方法的目标性、针对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合理性等基本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性能的消防设计方法。并针对火车站建筑高、大空间的建筑特点,提出了一些大型火车站建筑的防排烟设计及基本方法。同时指出了大型火车站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应注意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健康有序地推进大型火车站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23期)
崔洋[5](2019)在《基于力学性能之复杂壳体空间形态参数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建筑设计领域造成了较大冲击,新设计理念和方法的次第出现,使建筑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出现了逐渐分离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种可以让两者相融合的设计方法。现今正在研究的结构性能化设计方法可以较为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其中一支的基于力学性能进行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的方法在此背景下有着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本文主要对结构性能化理论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一套基于力学性能的复杂壳体空间形态参数化设计方法。该方法试图通过结构学科的视点寻求建筑外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统一。本研究主要从学科交叉的视角切入,重点探讨基于力学性能下的复杂壳体空间形态参数化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以壳体的力学性能作为出发点,以力学分析法和参数化设计法协同复杂壳体生形作为研究关键。整个设计方法分为生成壳体基础形态、通过力学分析确定肌理变化区域、进行肌理形态设计叁个步骤。在复杂壳体基础形态生成上,采用基于壳体力学特性使用参数化软件生形的方法;在复杂壳体的肌理区域判定上,采用对壳体应力分布和力流特性进行分析并转化为图像的方法;在肌理形态生成上,采用对生物形态进行抽象并转化为相对应算法进行参数化设计的方法。通过上述力学分析法和参数化设计法协同进行设计,可实现基于力学性能进行复杂壳体空间形态设计的目标。整个设计方法,在现实中可以指导建筑师进行复杂壳体空间形态设计的实践,在理论上对结构性设计理论进行了补充与完善。现阶段,本文所研究的基于力学性能的复杂壳体空间形态参数化设计方法已经可以应用在复杂壳体空间形态设计上,运用该方法设计出的壳体空间形态丰富,既具有建筑形态美,又具有结构秩序美。本文所研究的内容,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还可以更进一步对复杂边界条件下的壳体空间形态设计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何晰浩[6](2019)在《面向整车性能的制动系统模块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逐年提高,汽车已经开始由奢侈品转为一般消费品,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汽车的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中国汽车销量在经过连续28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在2018年首次销量负增长,这样的不利局面又夹杂着合资股比逐渐放开和新造车势力强势冲击,中国传统自主汽车工业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挑战。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用户满意度,各大车企采用不同的方式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大众、通用、标致等公司建立合作联盟、搭建模块化平台,通过技术共享的方式提升核心技术优势、缩短研发周期。丰田等公司通过感知用户质量,整合产品等方式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随着上述汽车公司基于模块化的家族车型成功推出,模块化设计逐渐被行业所认可。汽车产品研发时应用模块化设计,可以提升零部件通用化率,降低因新零件开发带来的周期、性能等潜在风险。在快速推出产品的同时可以有效的降低研发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本文以整车主要制动性能目标为依托,系统定义了制动系统的模块化设计方案。分析得出F公司现有产品的模块化设计不强,具备模块化设计的推行价值的结论。并将模块化设计方案与短周期产品开发流程相结合,利用其具备的短周期、低风险、低成本等优势,运用在F公司的新产品研发中,成功降低了H品牌新项目的开发成本和风险,具有很好的应用意义和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药姣[7](2019)在《磁性纳米材料的功能化设计与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为了减少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MNPs)的团聚,改善其分散性及稳定性,尝试用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硫代甜菜碱(DMT)及硫代甜菜碱的类似物S,S-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分别对四氧化叁铁纳米粒子(MNPs)进行改性,探讨及比较改性后的两种磁性纳米粒子的粒径、分散性、磁性、生物毒性等。2.将两种改性后的MNPs作为吸附剂分别吸附水溶液中的苯胺染料甲基蓝和偶氮染料苋菜红,探索其在阴离子染料吸附方面的应用。方法:1.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硫代甜菜碱(DMT)及S,S-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都极易溶于水,价格低廉,且无毒,生物相容性好。本课题组将DMT和DMPT分别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两种新型Fe_3O_4纳米粒子DMNPs及DPMNPs,改性后的MNPs水溶性及分散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2.对DMNPs及DPMNPs分别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高倍透射电镜,磁性能分析其结构,形态,大小,性能。3.用摇床将超声后的DMNPs及DPMNPs分别与苯胺染料甲基蓝混匀,借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值,计算并绘制曲线,评价吸附性能,分析吸附机理。之后,外加磁场回收纳米粒子,用碱液洗脱后测定再生性能。4.用上述同样的方法测定DMNPs及DPMNPs对偶氮染料苋菜红的吸附。结果:1.硫代甜菜碱(DMT)及S,S-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与四氧化叁铁成功结合,形成的DMNPs、DPMNPs均水溶性良好,粒径小,比表面积高,细胞毒性低。2.DMNPs及DPMNPs对甲基蓝的吸附性能良好,并且DMNPs对甲基蓝的吸附性能优于DPMNPs,二者回收五次后依然有良好的吸附能力,表明其再生性能良好,DMNPs对甲基蓝的吸附性比DPMNPs更好,且原材料DMT更廉价,更环保。3.DMNPs对苋菜红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DPMNPs对苋菜红的吸附能力一般。结论:1.经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硫代甜菜碱系列修饰的MNPs均体现出粒径小,分散性好,水溶性优良,且磁感应强度很高的共同特性。2.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硫代甜菜碱系列修饰的MNPs在一定程度的质子化之后对阴离子染料均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且再生性能好,甜菜碱系列修饰的MNPs具有潜在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30)
程洁[8](2019)在《复杂超限高层建筑结构的性能化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行规范中引用多项计算指标用于描述高层结构的不规则程度,刚重比与周期比,相邻楼层刚度比等,分析其指标的实用性与存在的局限性,有时在计算其性能指标时会存在很多问题。20世纪90年代美国工程界提出PBSD方法,在复杂超限高层结构抗震设计中逐步得到应用。针对复杂超限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提出抗震性能目标的选用原则,结合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介绍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开发》期刊2019年09期)
柴相文[9](2019)在《高层建筑防火中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城市化发展的快速步伐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寸土寸金,城市内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它们的建筑形式、设计风格多样化,但却拥有一个共同弊病,那就是都无法有效解决火灾防范问题。为了有效解决高层建筑防火问题,本文专门提出了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及其相关功能应用,最后着重对性能化防火设计中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问题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并展开了高层住宅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案例解读。(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13期)
任萍[10](2019)在《过渡族金属碳(氮)化物基薄膜的强韧化设计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族金属碳(氮)化物基薄膜的强韧化设计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过渡族金属碳(氮)化物(TMC(N))薄膜由于其高硬度、高熔点及高化学惰性的特点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面防护用材料,可用于防止各种零部件表面的划擦、磨损和腐蚀,在精密机械、生物植入、交通运输、刀具、航空工业和地质勘探等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复杂的使用环境对薄膜材料的硬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通过强化TMC(N)基薄膜来拓宽其应用领域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然而,硬度与韧性通常此消彼长,硬度的增强往往以牺牲韧性为代价。显然,对于TMC(N)薄膜来说,追求更高的硬度并改善其韧性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此外,在改善TMC(N)薄膜硬度和韧性的同时,低摩擦系数(CoF)和低磨损率对提高其耐久性和服役寿命也至关重要。因此,在设计和选取强韧化方案时,降低CoF和改善薄膜的抗磨损性能也被视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采用叁种不同的策略来实现TMC(N)基薄膜的强韧化设计并观察其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1)通过Ag合金化的方式来调控其电子结构,进而优化薄膜的硬度、韧性和摩擦磨损行为;(2)插入软质延性金属Ag层以构建纳米多层膜,并探究延性层的尺度效应对其强韧化行为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3)引入高熔点的韧性金属Ta层以形成有序包裹的纳米复合结构,借助有序的包裹结构为改善薄膜的综合性能提供新的可能。(1)传统观念一直认为软质贵金属(Au、Ag、Cu等)会以纳米粒子的形式存在于TMC(N)的晶界中,而我们发现具有高价电子浓度(VEC)的贵金属Ag在含量较低时能够与TMN进行合金化并固溶进其晶格中。且引入微量固溶Ag原子便可以实现TMN薄膜综合性能的显着改善,主要包括:硬度、韧性、摩擦、磨损、疏水以及抑菌等性能。具体的实验方案为:通过共溅射的方法将微量的固溶Ag引入到NbN亚晶格中以获得Nb-Ag-N纳米固溶薄膜,并探究固溶Ag原子的含量对其强韧化行为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微量固溶Ag原子(~1.5 at.%)的引入不仅提高了薄膜的硬度、韧性和抗磨损能力,并且显着降低了CoF。通过理论计算进一步确认了固溶Ag原子导致的硬度增强主要来源于Ag 5s、4d和N p电子轨道之间的强杂化,而韧性的提高主要归因于Ag e_g态的出现。除了观察到高硬度和高韧性可以显着降低磨损率外,还确认了CoF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固溶Ag原子通过激活摩擦化学反应而促进形成了自润滑相?铌酸银(AgNbO_3)。此外,固溶Ag原子可以有效地剪裁薄膜表面的化学键态,加速形成Ag_2O疏水基团,使薄膜呈现出高疏水性。最后我们验证了该方案的普适性,结果表明受固溶Ag原子的诱导,Hf-Ag-N、Ta-Ag-N纳米固溶薄膜均获得了优异的强韧化行为及摩擦学性能。特别是,Hf-Ag-N薄膜中微量的固溶Ag原子(~1.48 at.%)在油润滑下能够催化滑动界面处的基础油(PAO 10),使其原位自组装形成润滑的洋葱碳转移膜,从而显着改善基础油的润滑性能。更有趣的是,Ta-Ag-N薄膜中少量的固溶Ag原子(~3.08at.%)对大肠杆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进而使薄膜呈现出优异的抑菌活性。(2)在TM-Ag-N固溶薄膜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插入软质延性金属Ag层来探究纳米Ag层的尺度效应对Ag/TMC纳米多层膜的强韧化行为和摩擦化学反应的影响。当延性金属Ag层较薄时,所形成的不连续纳米多层结构能够显着提高薄膜的硬度和韧性,并降低薄膜的CoF和磨损率;而当Ag层较厚时,连续Ag层的出现导致薄膜的硬度、韧性和抗磨损性能均出现大幅度地降低。因此,向TMC(N)中引入较薄的Ag层以构建不连续的纳米多层结构可能会成为一种有效策略来提高薄膜的强韧化行为并改善其摩擦学性能。具体的实验方案为:采取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具有不同Ag层厚度(l_(Ag),2 nm~14 nm)的Ag/TaC纳米多层膜,并进一步研究受l_(Ag)作用的薄膜生长、强韧化行为及摩擦化学反应。结果显示,当l_(Ag)=2 nm时,受固态去润湿作用而形成的不连续纳米多层结构可使薄膜实现超硬度、高韧性及优异的耐摩擦和抗磨损性能。其中,CoF的降低(~0.227)主要归因于摩擦产物—润滑Ag纳米团簇和钽酸银(AgTaO_3)的协同作用。然而,当l_(Ag)较厚时(l_(Ag)?7nm),易滑移连续Ag层的形成导致薄膜的硬度、韧性和抗磨损能力均发生明显降低。(3)除构建纳米多层结构外,形成由韧性金属层包裹的核-壳纳米结构也是实现TMC(N)基薄膜强韧化的有效方式。然而,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制备途径来获得该有序结构,特别对于实现TMC(N)与“高熔点TM”之间(易混溶体系)的复合更是存在巨大的挑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策略:在磁控溅射分层沉积过程中通过激活固态去润湿(solid-state dewetting)过程而制备出有序共格的核-壳结构TMC(N)@TM纳米复合薄膜,即较薄Ta-壳(l_(Ta)~1.5 nm)在TaC-核的模板效应下共格生长成赝晶c-Ta。这个特殊的核-壳结构成功地诱导薄膜获得了优异的强韧化行为和摩擦学性能。显然,固态去润湿法是构建有序核-壳结构TMC(N)@TM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化TMC(N)基薄膜综合性能的新策略。具体的实验结论为:具有核-壳结构的TaC@Ta纳米复合薄膜(l_(Ta)~1.5 nm)同时实现了硬度、韧性、耐摩擦、抗磨损以及耐腐蚀等综合性能的改善。经深入分析发现,硬度的增强主要受Orowan强化机制的作用,韧性的提高主要归因于压痕诱导的相转变,即Ta相从面心立方的c-Ta转变为体心立方的?-Ta。CoF的降低主要由于较薄的赝晶Ta层(?1.5 nm)能够诱导磨损表面自发氧化而形成润滑Magnéli相?TaO_x。同时实现的高硬度和高韧性也明显改善了薄膜的抗磨损能力。此外,耐腐蚀性能的优化则是因为有序共格的核-壳结构可以有效地抑制柱状晶的生长,并阻碍腐蚀液的扩散。显然,通过以上叁种策略可以实现对TMC(N)基薄膜综合性能的改善,这将为薄膜的强韧化设计及其摩擦磨损行为的深入探究提供新思路,使该薄膜体系在机械、生物、航空、航天及军工等尖端技术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性能化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某科研大楼为超限高层建筑,建筑结构平面呈U字形,顶部两层通过跨度约30m的钢桁架结构连接成封闭的口字形,为局部连体结构。介绍了该结构整体的抗震设计性能化分析历程,重点阐述了连体钢桁架的结构性能化分析要点和方法,从力学基本概念和工程应用实践出发,提出了将连体钢桁架视为一个整体构件进行性能化设计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能化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陈宇航,周诗颖,杨文铁,张平.Buck变换器数字控制器模拟化设计与离散化设计的性能比较[J].船电技术.2019
[2].周伟星,孙文波,郭成志.某超限结构及连体钢桁架性能化设计[J].建筑结构.2019
[3].刘丹凤,陈宏.基于室外环境性能模拟的街区形态参数化设计[C].共享·协同——2019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4].陈占国.高铁站房防排烟系统的消防性能化设计研究[J].科技资讯.2019
[5].崔洋.基于力学性能之复杂壳体空间形态参数化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6].何晰浩.面向整车性能的制动系统模块化设计[D].吉林大学.2019
[7].药姣.磁性纳米材料的功能化设计与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
[8].程洁.复杂超限高层建筑结构的性能化设计探讨[J].建筑技术开发.2019
[9].柴相文.高层建筑防火中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应用分析[J].价值工程.2019
[10].任萍.过渡族金属碳(氮)化物基薄膜的强韧化设计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