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平江西省东乡县孝岗二小331800
学生掌握任何知识都要经过一定的学习过程。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向学生展示解决的过程。例如,学习解答数学应用题,其过程为:一看——审题(弄清题目的数量关系,分清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二想——分析(抓住要求的问题,根据问题列出数量关系式。根据数量关系式具备的条件在题目中找出已知数,把缺已知数的条件补充为新的问题;三算(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布列式或综合列式,算出得数,验算,写答句)。在这一系列的解题过程中,围绕分析数量关系这一中心环节,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这些思维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归纳
归纳就是从个别的例子出发寻找它们的共同规律,从而发现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围绕着一定的问题,从操作活动或实验开始,通过观察、思考活动,从而产生新的领悟,作出新的结论。例如,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先出示口算题0.4&pide;0.5、0.75&pide;0.6,把除式中的小数改写成分数以及分数除法的计算:
*
*
用实例验证归纳出来的计算法则是正确的,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计算法则的算理。
二、类比
类比就是通过比较几个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发现它们的异同点,从而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数学两积之和逆运算的应用题,可将这两道应用题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1.某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300套,剩下的要4天做完,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2.某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做5天,每天做60套衣服,剩下的要4天完成,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道题的异同,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从比较“已经做了330套”和“已经做了5天,每天做60套”中,探知数量关系,发现解题的方法。
三、假设
假设是将问题中的某一条件姑且认定为与其相近的另一条件,从而使问题的解答趋于简单明朗。例如:
某塑料厂要生产52000双凉鞋,实际每天生产双数是原计划每天生产双数的1.3倍,结果提前15天完成,原计划每天生产多少双?
这题所给的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似乎缺乏逻辑上的联系,用分析法或综合法,都难理通思路。如果运用假设法,就可以发现数量关系中的联结点,使问题迎刃而解。可以这样想:假设实际生产的比原计划生产的总量多52000×(1.3×1)=15600(双),这个总量差,就是实际15天的生产量。
四、转换
转换是指动态中提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逻辑关系。转换一般表现为两种形态:
1.扩缩性转换。如“水果店有桔子40千克、苹果120千克,桔子和苹果一共有多少千克?”把“苹果120千克”分别转移为“苹果比桔子多80千克”、“苹果的千克数是桔子的3倍”、“苹果有6筐,每筐20千克”。
2.可逆性转换。例如,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底,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根据公式:s=a·n转换为n=,这是对公式真正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标志之一。
以上是小学数学教学激发思维的一些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方法不是孤立的,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往往是互相协调、互相补充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