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水处理反渗透装置,包括第一处理装置、第二处理装置、第三处理装置、第四处理装置支撑柱和底座,所述第一处理装置顶部开设有进水口,所述第一处理装置下方通过导管连通第二处理装置,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底部开设有导水管,所述导水管连通第三处理装置两侧,所述第三处理装置底部通过第四处理装置连通储水装置,所述储水装置侧方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储水装置固定安装在底座上。本实用新型结合第一处理装置先对水内的粗杂质今天预处理,再通过第二处理装置、第三处理装置和第四处理装置对水进行精确处理使得处理后的水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水处理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处理装置、第二处理装置、第三处理装置、第四处理装置支撑柱和底座,所述第一处理装置顶部开设有进水口,所述第一处理装置下方通过导管连通第二处理装置,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底部开设有导水管,所述导水管连通第三处理装置两侧,所述第三处理装置底部通过第四处理装置连通储水装置,所述储水装置侧方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储水装置固定安装在底座上。
设计方案
1.一种水处理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处理装置、第二处理装置、第三处理装置、第四处理装置支撑柱和底座,所述第一处理装置顶部开设有进水口,所述第一处理装置下方通过导管连通第二处理装置,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底部开设有导水管,所述导水管连通第三处理装置两侧,所述第三处理装置底部通过第四处理装置连通储水装置,所述储水装置侧方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储水装置固定安装在底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内固定安装有滤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腔设有滤袋且滤袋通过固定架固定在壳体上内壁,所述壳体一侧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壳体远离驱动电机另一侧安装有限位卡壳且限位卡壳中心开设有卡槽,所述驱动电机与卡槽直接连接有转轴且转轴穿过滤袋内腔,所述转轴上套接有螺旋叶片,所述滤袋下方开设有初过滤出水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处理装置内腔从上至下依次固定安装有第一滤网、第二滤网、第三滤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处理装置内腔设有反渗透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一端固定连接底座,所述支撑柱远离底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导水管,所述导水管上设有微型水泵。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水处理反渗透装置。
背景技术
水处理的方式包括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人类进行水处理的方式已经有相当多年历史,物理方法包括利用各种孔径大小不同的滤材,利用吸附或阻隔方式,将水中的杂质排除在外,吸附方式中较重要者为以活性炭进行吸附,阻隔方法则是将水通过滤材,让体积较大的杂质无法通过,进而获得较为干净的水。另外,物理方法也包括沉淀法,就是让比重较小的杂质浮于水面捞出,或是比重较大的杂质沉淀于下,进而取得。化学方法则是利用各种化学药品将水中杂质转化为对人体伤害较小的物质,或是将杂质集中,历史最久的化学处理方法应该可以算是用明矾加入水中,水中杂质集合后,体积变大,便可用过滤法,将杂质去除,传统的水处理装置结构单一,处理效果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水处理反渗透装置,结合第一处理装置先对水内的粗杂质今天预处理,再通过第二处理装置、第三处理装置和第四处理装置对水进行精确处理使得处理后的水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处理反渗透装置,水处理反渗透装置,包括第一处理装置、第二处理装置、第三处理装置、第四处理装置支撑柱和底座,所述第一处理装置顶部开设有进水口,所述第一处理装置下方通过导管连通第二处理装置,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底部开设有导水管,所述导水管连通第三处理装置两侧,所述第三处理装置底部通过第四处理装置连通储水装置,所述储水装置侧方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储水装置固定安装在底座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内固定安装有滤网,所述滤网用来过滤初入水的可见颗粒物。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腔设有滤袋且滤袋通过固定架固定在壳体上内壁,所述滤袋上设有卡槽,所述固定架活动卡接在卡槽上,所述壳体一侧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壳体远离驱动电机另一侧安装有限位卡壳且限位卡壳中心开设有卡槽,所述限位卡槽为可拆卸用于便于清洗滤袋,所述驱动电机与卡槽直接连接有转轴且转轴穿过滤袋内腔,所述转轴上套接有螺旋叶片,所述滤袋下方开设有初过滤出水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处理装置内腔从上至下依次固定安装有第一滤网、第二滤网、第三滤网,所述第一滤网可为活性炭滤芯,所述第二滤网可为pp滤芯,所述第三过滤网可为排水抗菌滤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处理装置内腔设有反渗透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一端固定连接底座,所述支撑柱远离底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导水管,所述导水管上设有微型水泵。
本实用新型中的有益效果是:
(1)第一处理装置的滤网对水进行预处理过滤水里的可见颗粒物,第二处理装置通过设置的驱动电机带动转柱转动,当转柱转动时通过与螺旋叶片配合使用,将使滤袋的内侧形成负压,此时滤袋的外侧壳体内的水为正压。进而使得滤袋外侧即壳体内的污水,在压强的作用下通过滤袋,进而实现第二道过滤,提高了过滤的效果;
(2)第三处理装置内通过第一滤网、第二滤网、第三滤网(第一滤网可为活性炭滤芯,第二滤网可为pp滤芯,第三过滤网可为排水抗菌滤芯)进而实现第三道过滤;
(3)最后通过第四过滤装置由第四过滤装置内的反渗透膜进行最后一次过滤,得到的过滤后的水进入储水装置,提高了过滤后水的水质,可随时对装置内的滤网和滤袋进行拆卸清洗,便于操作。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水处理反渗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水处理反渗透装置第二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水处理反渗透装置第三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二处理装置、11-电机、12-转轴、13-滤袋、14-螺旋叶片、15-滤袋固定架、16-限位卡壳、17-导水管、18-初过滤出水口、19-壳体、2-第三处理装置、21-第一滤网、22-第二滤网、23-第三滤网、3-第四处理装置、4-储水装置、41-出水口、5-底座、6-第一处理装置、61-滤网、62-导管、63-进水口、7-微型水泵、8-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水处理反渗透装置,包括第一处理装置6、第二处理装置1、第三处理装置2、第四处理装置3支撑柱8和底座5,第一处理装置6顶部开设有进水口63,第一处理装置6下方通过导管62连通第二处理装置1,第二处理装置1底部开设有导水管17,导水管17连通第三处理装置2两侧,第三处理装置2底部通过第四处理装置3连通储水装置4,储水装置4侧方开设有出水口41,储水装置4固定安装在底座5上。
第一处理装置6内固定安装有滤网61,滤网61用来过滤初入水的可见颗粒物。第二处理装置1包括壳体19,壳体19内腔设有滤袋13且滤袋13通过固定架13固定在壳体19上内壁,滤袋13上设有卡槽,固定架13活动卡接在卡槽上,壳体19一侧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11,壳体19远离驱动电机11另一侧安装有限位卡壳16且限位卡壳16中心开设有卡槽,限位卡槽为可拆卸用于便于清洗滤袋13,驱动电机11与卡槽直接连接有转轴12且转轴12穿过滤袋13内腔,转轴12上套接有螺旋叶片14,滤袋13下方开设有初过滤出水口4118。第三处理装置2内腔从上至下依次固定安装有第一滤网21、第二滤网22、第三滤网23,第一滤网21可为活性炭滤芯,第二滤网22可为pp滤芯,第三过滤网61可为排水抗菌滤芯。第四处理装置3内腔设有反渗透膜。支撑柱8一端固定连接底座5,支撑柱8远离底座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导水管17,导水管17上设有微型水泵7。
工作原理:在使用时,水通过进水口63进入第一处理装置6,第一处理装置6的滤网61对水进行预处理过滤水里的可见颗粒物进而实现第一道过滤,此时水通过导管62进入第二处理装置1,第二处理装置1通过设置的驱动电机11带动转柱转动,当转柱转动时通过与螺旋叶片14配合使用,将使滤袋13的内侧形成负压,此时滤袋13的外侧壳体19内的水为正压。进而使得滤袋13外侧即壳体19内的污水,在压强的作用下通过滤袋13,进而实现第二道过滤。第二道过滤后的水将通过导水管17进入第三处理装置2内,并依次通过第一滤网21、第二滤网22、第三滤网23(第一滤网21可为活性炭滤芯,第二滤网22可为pp滤芯,第三过滤网61可为排水抗菌滤芯)进而实现第三道过滤,最后通过第四过滤装置由第四过滤装置内的反渗透膜进行最后一次过滤,得到的过滤后的水进入储水装置4,本水处理反渗透装置利用了四个过滤装置对水进行了四次过滤提高了过滤后水的水质,可随时对装置内的滤网61和滤袋13进行拆卸清洗,便于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46321.3
申请日:2019-01-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4(南京)
授权编号:CN209583803U
授权时间:20191105
主分类号:C02F 9/02
专利分类号:C02F9/02
范畴分类:41B;
申请人:南京天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南京天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0046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甘家边东108号2栋101
发明人:高天明
第一发明人:高天明
当前权利人:南京天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娟
代理机构:11427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